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花一鸟总关情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语言运用:品析借物抒情的语言范式。在习作中迁移运用“事物特征+情感”的表达结构。
思维能力:分析事物特征与情感的逻辑关联。通过对比理解作者选材的深意。审美创造:感受自然万物的人格化美感。创作图文结合的“心爱之物”展签,传递独特情感。
文化自信:体悟传统文化中的托物言志,尊重多元审美。
(二)教材内容整合:
1.文本分析:
《白鹭》:通过诗意的场景描绘,品析关键语句,学习借自然生灵抒发对美的礼赞。
《落花生》:围绕花生的特性,聚焦父亲借物说理的对话,领会借平凡事物表达“要做有用的人”的价值观念。学习通过反衬手法强化抒情深度。
《桂花雨》:紧扣童年记忆,体会作者如何借风物承载乡愁。重点训练“实物→记忆→情感”的联想路径。
《珍珠鸟》:梳理细节递进,解读“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抒情内核,学习通过动物互动传递情感温度。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创设“心爱之物展”情境,要求用事物特征引出情感故事,强化“特征+情感”表达结构。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迁移单元技法,指导选择有情感烙印的物品,通过场景再现和细节特写抒情。
语文园地一:积累托物言志诗句,对比“白鹭/蝉”的不同抒情维度;通过修改片段实践“细节放大法”。
2.跨学科链接:
美术:设计“心爱之物”展签卡:图文结合呈现物品特征与情感关键词。
科学:制作“白鹭生态档案”,对比文学意象与生物学特征。
社会实践:“家族传家宝”访谈,整理旧怀表、搪瓷杯等物品背后的亲情叙事。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能识别比喻拟人等修辞,但对“情感载体”的深层设计(如《落花生》中水果的反衬作用)感知不足。
认知难点:区分“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差异。
兴趣点:对“为心爱之物策展”的实践任务表现出高度热情。
二、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
情感脉络:发现万物之美→解码情感密码→抒写自我物语
核心任务:筹办班级“心爱之物情感博物馆”
(二)真实情境链:
策展人训练营(开启课):
角色:新任博物馆策展人。
任务:研读《白鹭》等“经典展品说明书”(课文),学习策展逻辑。
藏品研究室(青铜任务):
角色:藏品修复师。
任务:分析“作家珍藏品”(课文意象)的情感标签,完成《借物抒情密码手册》。
大众征集令(黄金任务):
角色:展品征集官。
任务:采访同学收集“心爱之物故事”,制作故事卡片(口语交际),创作展品图文志(习作)。
主题特展馆(钻石任务):
角色:特展设计师。
任务:策划“童年密友区”“自然私语区”等主题展。
三、单元导图:
四、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内容 活动示例
青铜任务 藏品研究室 解密作家情感密码 1.白鹭 诗意解码组:为三幅场景图配抒情诗。 2.花生 哲理实验室:用双气泡图对比花生/水果,辩论“体面vs有用”。 3.桂花 时空联络站:绘制“香气地图”(实物香→记忆香),写封给童年自己的信。
黄金任务 展品征集官 心爱之物故事工坊 1.故事盲盒:匿名分享心爱之物关键词,互猜背后故事。 2.情感调色盘:用《桂花雨》“浸”字写法,描述物品承载的情感浓度。 3.策展提案赛:小组竞标展区设计方案(主题、布局、互动装置)
钻石任务 特展设计师 情感博物馆开幕 1.跨媒介策展:将习作转化为“实物+展签+音频故事”三维展品。 2.参观者互动:设计“情感匹配测试”(根据观众性格推荐展品)。
五、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策展人训练营
【核心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感知“借物抒情”的表达特点。
2.明确单元任务链(发现—品读—表达)。
3.初步建立“心爱之物”的情感联结。
【重点环节设计】
1.情境导入 校园探秘。
教师活动:
播放校园自然景物视频,提问:“哪些画面触动了你?用一个词描述感受。”
板书关键词,标红“情”字。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记录“最触动的画面”。
分享感受,尝试关联生活。
2.任务发布 “心爱之物”策展人
教师活动:
出示“策展人”任务卡:“为本班‘心爱之物展览会’策划主题展区,需完成三项任务:品读作家抒情密码、分享我的心爱之物、创作主题展品。”
分发任务手册(含单元课文目录、习作要求)。
学生活动:
浏览单元目录,用贴纸标记兴趣点。
小组讨论:“展览会可设哪些展区?”。
3.初读感知 锁定“抒情密码”
教师活动:
导读《白鹭》第1段,对比朗读:
原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改句:“白鹭是一种美丽的鸟。”
提问:“哪句更打动你?‘诗’字藏着什么情感?”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圈画《白鹭》中的情感词(“精巧”“悠然”“恩惠”)。
完成“抒情密码”初探表:
事物 作者情感 关键词句
白鹭 赞美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2-7课时:青铜任务——解密作家情感密码
课时2:初识白鹭之形美
【核心目标】
1.掌握生字词,梳理文章脉络。
2.聚焦外形描写,体会“精巧如诗”的意蕴。
【重点环节设计】
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指导重难点字词:正音“蓑”(suō)、“嗜”(shì),辨析形近字“嫌/谦/歉”。提问:“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赞美白鹭?”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圈画生字词;小组合作制作“生字卡”。
找出关键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散文诗”。
2.精读外形,品析“精巧”。
教师活动:
出示对比任务:
原文: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改句:白鹭的身段不长不短。
提问:“为何与白鹤、朱鹭对比?删去‘那’字(‘那雪白的蓑毛’)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对比朗读,体会原文夸张手法与节奏美;
绘制“白鹭外形卡”:色(雪白/铁色/青)、形(流线型),批注“适宜美”。
3.课堂小结与作业。
教师活动:
总结外形描写方法:抓特征、用对比、重修饰。
学生活动:背诵第5段;观察一种鸟类外形特点并记录。
课时3:深悟白鹭之神韵
【核心目标】
1.解析“三幅图”动态美,感受意境与情感;
2.理解“韵味无穷的诗”内涵,学习借景抒情。
【重点环节设计】
1.复习导入,聚焦画面。
教师活动:
提问:“白鹭的‘精巧’还体现在哪里?”引出动态描写。
播放“白鹭低飞”视频片段。
学生活动:
默写关键词“精巧”“适宜”;
描述视频画面,关联课文场景。
2.品析三图,体悟意境。
教师活动:
任务一:想象“钓鱼图”。
提问:“钓”字换成“捉”好吗?为何说田是“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任务二:思辨“望哨图”。
引导联想:若白鹭会说话,它站在树顶可能想什么?
任务三:感受“低飞图”。
对比品读:“偶尔”能否删去?理解“恩惠”的情感色彩。
学生活动:
为三幅图命名(水田垂钓、枝头悠然、黄昏低飞),批注拟人、比喻手法;
小组辩论:“人们说它在望哨”是否合理?撰写白鹭内心独白。
3.探究抒情,升华主题。
教师活动:
出示句子对比:
A:白鹭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原文)
B:白鹭是一幅很优美的画。
提问:为何结尾强调“韵在骨子里”?全文如何首尾呼应?
学生活动:
讨论“歌”与“画”的意象差异(动态韵律美vs静态画面美);
完成填空:白鹭美在_____,更美在_____。
4.拓展迁移与作业。
教师活动:
关联生活:校园中哪些寻常景物有独特美?
布置仿写:用“对比+拟人”手法描写一种动物。
学生活动:
配乐朗诵第6-8段;
观察记录:小区池塘的蜻蜓或树梢的喜鹊。
课时4:《落花生》——品物悟理
【核心目标】
1.掌握生字词,梳理“种-收-尝-议”脉络。
2.聚焦议花生对话,理解“借物喻人”手法。
3.体会“做有用的人”的价值观。
【重点环节设计】
1.初读梳理,聚焦详略。
教师活动:
范读课文,指导生字“亩”“吩”“榨”(强调“榨”右部“穴”字头)。
提问:“课文四部分(种-收-尝-议)中哪部分最详细?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事件 段落 详略
种花生 第1段 略写
议花生 3-15段 详写
讨论详略意图:突出“议花生”中的道理。
2.精读对话,破解喻理。
教师活动:
分角色朗读,提问:“父亲如何用花生与桃子/石榴对比?‘不好看但有用’暗喻什么?”
学生活动:
圈画关键词(埋在地里、矮矮生长);写批注:“体面=外在虚荣,有用=默默奉献”。
课时5:《桂花雨》——闻香忆乡
【核心目标】
1.积累“箩”“浸”等字词,概括“爱-摇-忆”场景;
2.品析“摇花乐”细节,体会思乡情;
3.理解“桂花香”的情感象征。
【重点环节设计】
1.图片入境,初感桂香。
教师活动:
展示桂花图片,提问:“用文中的词形容桂花?”(笨笨的、香气迷人);播放江南童谣《桂花谣》,板书课题。
l生活动:
朗读第2段,对比桂花与梅花/木兰花外形差异;抄写生词“箩筐”“沉浸”,理解“浸”字本义(水中渗透)。
2.摇花品乐,体悟乡情。
教师活动:
导读第5段,提问:“从哪些动词看出‘摇花乐’?(抱、摇、喊)‘桂花雨’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
情境表演:模仿“抱树摇花”,喊出“啊!好香的雨呀!”;小组讨论“浸”字的表达效果(香气无处不在、时间持久)。
3.深析乡愁,解密结尾。
教师活动:
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补充背景:琦君离乡50年未归。
学生活动:
完成填空:“母亲比的不是______,而是______”(香气;童年记忆与乡情)。
仿写句子:“再,也比不上______”。
课时6:双文比照——抒情之法
【核心目标】
1.对比两文抒情方式(借物喻理vs借事抒情);
2.迁移运用“特征-情感”写作法。
【重点环节设计】
1.双文对比,聚焦手法。
教师活动:
出示对比表格框架:
篇目 事物特征 抒情方式 情感内核
《落花生》 埋土结果 对话说理 人生哲理
《桂花雨》 香气永恒 场景回忆 思乡怀旧
提问:“为何《落花生》用对比,《桂花雨》用‘浸’字?”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总结差异:花生重“理”(理性对比),桂花重“情”(感官描写)。
2.迁移创作,抒写心物。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选择竹子/路灯等物,用“特征+情感”句式仿写。
展示学生练笔:“外婆的搪瓷杯,磕破了边,却盛着童年的甜药。她说:‘杯子旧了,药才入味。’”
学生活动:
完成小练笔,互评亮点(是否抓住事物特征、情感是否自然)。
课时7:《珍珠鸟》
【核心目标】
1.梳理人鸟情感变化线索,体会“信赖”的抒情内核。
2.品读细节描写(动作、神态)中的温情。
【重点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出示人鸟互动表格:提问:“趴肩睡”的画面为何打动人?
小鸟举动 我的反应 情感阶段
探脑袋瞅瞅 决不掀开叶片 试探期
啄笔尖、趴肩睡 不动声色、轻轻抬肩 信赖期
学生活动:
为小鸟设计内心独白。
讨论:生活中如何建立“信赖”?(联系同学、宠物等)。
第8-12课时:黄金任务——心爱之物故事工坊
口语交际:心爱之物推介会(2课时)
【核心目标】
1.运用“事物特点+情感”结构清晰表达。
2.在互动中提炼个性化抒情策略。
【重点环节设计】
1.三星推介官 展品路演。
教师活动:
制定评价表:
★★特点鲜明(外形/故事)
★★情感真挚(用词精准)
★★表达流畅(条理清晰)
学生活动:
三人组模拟路演(听众举星牌评分)。
撰写“心爱之物身份证”(名称、特点、情感关键词)。
2.抒情策略库 作家妙招迁移
教师活动:
关联课文:
《白鹭》:用场景抒情(黄昏低飞图)。
《桂花雨》:用感官抒情(香气触觉)。
提供句式支架:“当时______,它仿佛在______。”
学生活动:
完成“抒情策略选择卡”:
我的物品 可选策略 例句
贝壳风铃 感官描写 “海风的咸涩在铃舌上结晶”
习作指导:猜猜我的心爱之物(3课时)
【核心目标】
1.借鉴单元写法,完成“事物特点+情感”片段。
2.通过互评优化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
【重点环节设计】
1.结构魔方 三段式抒情。
教师活动:
出示习作魔方:
外貌圈(比喻句):“褪色的泰迪熊,左耳缝着星月补丁。”
故事角(动作链):“那次我哭肿眼,它从床头滚进我怀里。”
情感盒(直抒胸臆):“它是缝补童年的针线。”
对比改文:“妈妈送的熊”→“妈妈把星光缝进熊耳朵”。
学生活动:
填写习作魔方框架图,标注课文借鉴处(如《珍珠鸟》动作链)。
速写“最打动人”的50字片段(限时5分钟)。
2.盲盒互评 情感温度计。
教师活动:
组织匿名交换习作,发布任务:
用“ ”标出情感浓度最高的句子。
在“?”处批注:“此处可加______(嗅觉/听觉)描写。”
学生活动:
匿名评改,填写“温度计”量表(情感真实度★→★★★)。
根据反馈增补感官描写。
第13课时:钻石任务——情感博物馆开幕
【核心目标】
1.整合单元成果,在展览中深化“借物抒情”理解。
2.在真实反馈中体会创作价值。
【重点环节设计】
1.策展人沙龙 布展设计。
教师活动:
分组布置展区:
自然之灵区(《白鹭》散文诗+摄影)。
童年密友区(习作+心爱实物)。
提供展签模板:“(物品名)______,承载着______(情感),如______(课文类比句)。”
学生活动:
制作图文展板(习作+插图/照片)。
设计互动问题:“猜猜作者为何用‘嵌’字形容白鹭?”(贴答案翻转卡)。
2.观展者笔记 情感共鸣。
教师活动:
发起“寻宝行动”:找到“最想拥抱的物品”贴拥抱贴纸。
摘抄“最打动你的抒情金句”。
学生活动:
携带笔记本巡展,完成“情感共鸣地图”(物品→金句→我的联想)。
投票“最佳抒情奖”,撰写颁奖词。
六、评价体系
评价维度 核心指标 评价工具与策略
语言积累与运用 1.借物抒情关键词句积累。 2.修辞手法识别。 1.采蜜本:记录课文与生活中的抒情词句。 2.星级词库卡:每积累5个关键词得★,小组月度评选“慧眼收藏家”。
文本理解与分析 1.事物特征与情感关联分析。 2.抒情方法辨析。 1.双气泡图:对比花生与水果的价值取向。 2.情感路线图:绘制《桂花雨》香气时空转化路径。
习作表达与实践 1.事物特征描写的准确性。 2.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3.结构完整性(3-7段)。 1.三维展签:实物照片+特征批注+情感关键词。 2.习作魔方:外貌圈/故事角/情感盒三段式框架
口语交际能力 1.“特征+情感”表达逻辑。 2.倾听与回应能力。 1.路演星榜:听众根据“特点鲜明★★”“情感真挚★★”“表达流畅★★”举牌评分
跨学科整合能力 1.图文转化(绘图配抒情诗)。 2.多感官表达。 1.动静双面展板:如《白鹭》垂钓图配文“钓一池青山的倒影”。 2.感官调色盘:为场景匹配声效/气味符号。
学习态度与习惯 1.策展参与积极性。 2.小组合作有效性。 1.策展日志:记录素材收集、布展分工过程。 2.合作雷达图:组员互评“贡献度”“创意值”“执行力”。
七、教学资源与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
对比阅读《白鹭》与《蝉》(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探究“动物意象”的不同抒情维度。
(二)课外资源拓展。
1.散文:琦君《留予他年说梦痕》(感受思乡之情的寄托);
2.绘本:《花婆婆》(体会事物与美好情感的联系);
3.视频:《万物有灵》片段(观察自然事物中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