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7 06:33:23

文档简介

吉安八中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评
八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20 小题,每题 2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综 合题
答案 D C B B A C D C B C
(本
大题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共 4 小
答案 C A B C A A A D C B
题,第
21 小题 8 分,第 22 题 12 分,第 23 题 10 分,第 24 题 10 分)
21. (8 分).(1)鸦片战争;
依据:《南京条约》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2 分)
(2)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
新权利: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 分)
(3)①1840;②1894;⑥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3 分)
22(12 分).(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
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2 分)
(2)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任答两点)(2 分)
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任答两点)(2 分)
(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2 分)
精神: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言
之有理即可)(2 分)
(4)理由:维新运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势的皇帝;
封建顽固势力强大。(2 分)
23(10 分).(1)解说词:
示例一,选择图一: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解说词:这里是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它见证了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
劫掠并纵火焚毁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化为废墟。这一事件加剧了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也让中国面临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示例二,选择图二:致远舰沉船舷窗解说词:这一舷窗来自致远舰,是
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遗存。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
舰冲锋,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2 分)
(2)论述题:选择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2 分)。
论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19 世纪 60—90 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是
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的一次近代化探
索。虽然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898 年的戊戌变法,是资产
阶级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它虽然在顽固派的镇压
下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这两者都体现了不同阶级在中国近代进行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言之有理即可)
(6 分)
24.(10 分)(1)战争:鸦片战争(1 分)。时间:1842 年(1 分)
意义:回顾了香港岛被割占的惨痛历史,有助于吸取历史教训;说明了香港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中
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香港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
(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 分)
(2)时间:1860 年(1 分)。条约:《北京条约》(1 分)。
(3)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 分)。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 分)。
认识:我们应拥有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意识和决
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
严;铭记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任答一点,
言之有理即可)(2 分)吉安八中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评
八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80 分钟 全卷满分:8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
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
料中“这场战争”指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2.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
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
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3.如图为《1842—1854 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4.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 开始于清政府推行的禁烟运动 B. 侵略者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战争
C. 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D. 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5.太平天国拒绝承认美国从清政府手中所取得的特权;义和团号召抵制洋货、
破坏传教士的活动,并指出“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这
反映了农民阶级( )
A.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怀 B.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D.缺少了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
6.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
造社会。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
西方。这反映出( )
A. 太平天国有科学理论指导 B. 太平天国从幼稚走向成熟
C. 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 自强求富的思想广泛传播
7.下表是某史书的目录,其中第三节“天国的悲剧”始于( )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一、白莲教、天地会和拜上帝会…73
二、洪秀全的思想…………………77
三、天国的悲剧………………84
四、留给历史的余响………………89
A.永安建制 B.北伐西征 C.天京陷落 D.天京事变
8.“致远(舰)药弹尽,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
远中其鱼雷,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材料描述的战况发生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9.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下列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 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内陆 D.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
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98 年 6 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B.1856 年,英法联合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D.1885 年,清政府决定建立台湾行省
12.用思维导图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方格
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3.左宗棠是晚清名臣,“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指的是他(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率部收复新疆
C.创办汉阳铁厂 D.创办北洋舰队
14.据统计,1875 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 19 篇,1877 年增至 40 篇,
1880 年增至 177 篇。1875—1877 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 年后,围绕“海
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 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 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
C. 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 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15.《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在台大力推广日文和日语,极力压制使用中文。
台湾人民则纷纷组织如吟诗、猜谜等多项活动,推广使用汉语并宣传中华文化。
这说明台湾人民( )
A.抵制文化侵略 B.主张中体西用 C.思想顽固守旧 D.倡导传统文化
16.张謇 1895 年创办大生纱厂时在日记中写道:“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
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
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1922 年大生纱厂因负债被银行接管,张謇感慨:“南
通各厂,年来受外资竞争,销路阻滞,几难维持。”其经历反映了( )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双重压迫
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依赖于清政府放宽限制
C.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始终未得到社会支持
D.南通地区的经济结构在 19 世纪末已完成近代化转型
17.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1300 多名举人联合上书光
绪帝,请求“下诏鼓舞天下之士气,迁都定天下之本……。”材料描述的历史事
件( )
A.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 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8.有学者认为:百日维新时期,光绪帝名义上“亲政”,实际上却“上制于西
后,下壅于大臣,不能有其权,不能行其志”,除有限的事权外,在变法决策上
仍严重受制于慈禧。据此可知,材料强调百日维新的失败在于( )
A. 群众基础薄弱 B. 守旧派势力过于强大
C. 变法方案激进 D. 维新派没有掌握实权 19.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斥洋务派满足于练兵、制器、开工厂、修铁路等,
“变法不知本原”。据此,梁启超主张( )
A. 全盘否定洋务 B. 推翻封建帝制
C. 推行政治变革 D. 进行文学革命 20.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
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
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
A.完成了政治变革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宣传了革命思想 D.摧毁了封建制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1 小题 8 分,第 22 题 12 分,第 23 题 10 分,第 24 题10
分)
21.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 分)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Point)又名“占领街”。……
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
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公园成为一场侵略的炫耀】
材料二
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
去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着1895年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远舰的铁锚。它
同镇远舰的铁锚、主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一条线索就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材料三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英国人将“香
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什么条约依据?(2分)
(2)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于哪场战役?
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其获得的什么新权利相关?(3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时间轴上①②处的时间、⑥处战争的
影响。(3分)
22.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2 分)。
【史料实证——话背景】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
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
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
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
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以上材料,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2
分)?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三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
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
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2 分)?在戊戌变
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2
分)?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四 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
(3)“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2 分)?“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
出什么精神(2 分)?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五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
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
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2 分)?
2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多种多样,让我们展开画卷,一起感悟历史。根
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0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840 年 鸦片战争
1856 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 世纪 60—90 年代中期 洋务运动
1894 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8 年 戊戌变法
1900 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遗址遗存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请从上面的遗址遗存中任选一项为其撰
写解说词(2 分)
(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记录了中华民族在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请从上述
表格中任选两项(2 分),论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要求:注明选择
史事,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6 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2017 年 6 月 9 日,为庆祝香港回归 20 周年,香港大学生“寻根追
梦,同心同行”内地探访交流活动在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如图为
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南京条约》原件影印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它签订于哪
一年?香港大学生参加“寻根追梦,同心同行”选择如图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
有什么现实意义(4 分)?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
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九龙司”
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的结果(2 分)?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
割台湾。”
——出自 1896 年 5 月,丘逢甲《春愁》
(3)材料三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是哪次战争的后果?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了
怎样的影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4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