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A B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B C A C
1.【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不再,诸侯纷争不断,“质
子”普遍现象体现了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故选 D 项;
交质无法有效调解各国冲突,且未体现战国“质子”现象所反映本质,排除 A 项;题干强调
交质增多,未直接说明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且交质是外交手段,与战争规模无直接关联,
排除 B 项;战国时期列国猜忌加深,交质往往是强国胁迫或策略需要,体现了互信缺失而非
完善,排除 C 项。
2.【答案】B【解析】由图可得,中原地区(今河南、陕西、山西等部分地区)郡城分布较为密
集,且处于交通等较为核心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原地区长期是经济中心,该图反
映出中原地区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可体现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中心,故选 B 项;秦朝虽通过
统一战争将疆域扩展到南方(如征服百越、设南海郡、桂林郡等),但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及
以南)当时人口稀少、耕地未大规模开发,多为蛮荒之地,经济水平远低于北方,排除 A 项;
图中展示的是秦朝的地方郡县分布以及驰道等,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排除 C 项;
图只是秦朝形势的局部示意图,不能体现多民族国家版图正式形成,排除 D 项。
3.【答案】C【解析】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
方意识形态,材料中沛郡陈氏虽以军功入仕却潜心研习《公羊春秋》,河东卫氏世代为将但卫
绾“少学《诗》《书》,推儒术”,京兆尹张敞“广召儒生讲经论道,据《春秋》义理断狱”,
这些行为表明儒家经典被军功集团和官员广泛接受和应用,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从黄老道家
向儒家的转变,故选 C 项;军功集团原本依靠军功维持地位,但材料中他们转向儒学,这反
而可能融入儒家官僚体系,削弱其传统基础,而非巩固,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社会群体的思
想转变,但未体现地域界限的打破;思想文化的传播更多是阶层融合而非地域性,排除 B 项;
材料现象并未改变察举制等选官制度以道德、才能为基本原则,排除 D 项。
4.【答案】D【解析】“商旅驼运图”刻画了在北齐时期中亚人粟特人来华经商的形象,说明当
时中国与中亚地区存在人员往来,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D 项;画像石刻画了中亚
粟特人的形象,但没有反映不同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
影响并逐渐融合,排除 A 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要有长途贸易路线、货物运输量、频繁商业
往来等相关信息,但材料仅展示个别中亚粟特人来华贸易的形象,排除 B 项;商业契约精神
侧重于商业活动中合同、协议等契约的制定、遵守,但材料没有商业契约的信息,排除 C 项。
5.【答案】A【解析】唐代在边疆治理中,根据战略位置和重要性,对河西、陇右等近畿地区投
入更多军事力量和经费,并赋予更高管辖权限,如监督西域,这体现了差序等级的管理方式,
故选 A 项;材料侧重于军事投入与管辖关系,并未涉及民族关系的友好与否,且唐代中期与
吐蕃等民族常有冲突,友好局面并非持续加强,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边疆不同节度使情
况,未涉及内重外轻格局,排除 C 项;藩镇割据与财政危机是安史之乱后的现象,材料只是
比较边疆治理中的军事安排和军费投入,未提及割据或财政问题,排除 D 项。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6.【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汉魏时期的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占的比例极小……上层贵妇”,
到唐传奇中女性形象“涉及各个领域和类型……社会下层”等信息可知各种女性形象在唐朝
更多出现于文艺作品中,说明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重视有所增加,据所学可知汉魏受到儒家
思想发展的影响,不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因此文艺
作品中女性形象增多,故选 B 项;据所学可知唐传奇也是小说,没有体现汉到唐文学形式创
新,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理学在宋代开始产生,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受到封建专制统治
和儒家思想等影响,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男尊女卑思想,女性社会地位没有显著提升,排除 D
项。
7.【答案】A【解析】北宋熙宁年间政府大规模开展引淤灌溉和改土工作,旨在提高农业产量、
增强国家财力,这与王安石变法中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一致,体现了政府着力巩固经济基础的
努力,故选 A 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此时处于北宋,且题干是北方农业开发,不涉
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B 项;北宋工作重心并非治理黄河,政府开展相关工作主要为农业发
展,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北方土地改良,无法得出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结论,排除 D 项。
8.【答案】C【解析】赤峰缸瓦窑遗址出土瓷器有北宋定窑瓷器样式及成熟工艺,这体现技术传
播使得辽朝制瓷融合北宋文化元素,表明技术传播推动文化交融,故选 C 项;辽朝制瓷业虽
受北宋影响,但如辽瓷中的鸡冠壶等器物具有游牧民族特色,表明并非完全依赖北宋技术,
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瓷器技术交流,未体现宋辽经济互补的全面特征,如贸易或资源交换,
排除 B 项;辽朝制瓷在模仿北宋的同时也有创新,如开发绿釉瓷和独特器型,因此不能断定
侧重模仿缺乏创新,排除 D 项。
9.【答案】A【解析】从元世祖对行省官员职权规定看,财政上虽管理财赋但不能随意支配改变
规则,军权可统辖地方军队但调防由中书省负责,行政和司法权同样有诸多限制,这表明行
省受中央制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故选 A 项;规定中未提及蒙古贵族相关内容,
不能体现维护蒙古贵族特权,排除 B 项;这些规定主要针对行省权力限制,与朝廷政令推行
范围扩大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提及漕运等财政管理内容,但目的是财赋集中而非促进南北
经济交流,经济交流是间接效果,非规定主旨,排除 D 项。
10.【答案】C【解析】明代中期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这使得原本“经商为末业、商人地位
低”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出现四民不分、士人从商等现象,体现经济基础变化对上层建筑
观念的影响,故选 C 项;材料仅体现传统观念动摇,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和商业政策的调整,
且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古代始终,排除 A 项;等级秩序到近代才逐渐瓦解,市民兴起不足以在
明清时期就瓦解等级秩序,排除 B 项;材料强调观念变化,不是科举考试录取难度,且材料
未体现与科举难度相关内容,排除 D 项。
11.【答案】D【解析】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提出“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强
调君臣关系以天下责任为基础,而非绝对服从,批判了传统儒家的忠君观念;在《明儒学案》
中主张“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反对僵化教条,体现了对程朱理学束缚的反思,
因此其言论显示出突破儒学教条的批判意识,故选 D 项;黄宗羲仍受儒家思想影响,未颠覆
传统儒家纲常价值根基,排除 A 项;其思想含有民主元素,如“君之师友”说,但处于明清
之际,缺乏近代民权学说的个体权利和社会契约理论,并非理论雏形,排除 B 项;黄宗羲批
判理学僵化内容,并非重构程朱理学道统的内在逻辑,排除 C 项。
12.【答案】B【解析】材料中“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以及“妇不知织,布从何出”表明
劳动力从粮食生产转向烟草种植,妇女放弃纺织业,这直接破坏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男耕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第 2 页 共 6 页
女织结构,体现了传统农业模式受到冲击,故选 B 项;长途贩运需要贸易路线和商品流通,
但材料仅描述种植业变化,未涉及贩运活动,排除 A 项;高产作物如玉米、红薯在明清推广
以提高粮食产量,但烟草是经济作物,且材料批评其导致农荒,并非推广高产作物,排除 C
项;商业市镇繁荣通常与手工业、贸易发展相关,但材料只聚焦农业劳动力转移,未提市镇
商业,排除 D 项。
13.【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军队是国家之兵,非私人或地方所有,要求将帅不得擅立主名,
军队不得自为风气,以实现统一指挥和编配,这反映了清廷在末期中央权威衰落背景下,通
过军事改革削弱地方督抚兵权、强化中央集权的意图,故选 B 项;材料未涉及财政内容,且
军事改革通常增加支出,无法缓解财政压力,排除 A 项;材料聚焦军队统一管理,未提及整
治官僚腐败问题,排除 C 项;材料主旨是内部军事控制,并非直接针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且 1904 年革命活动尚未成为清廷主要焦点,排除 D 项。
14.【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意识到以汉族独立建国诉求易致国家分裂,遂转向
五族共和主张,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统一,这种理念得到一定认可,凝聚了共识,利于民国
大致完整继承清王朝版图人口,故选 C 项;列强在华利益均势往往加剧边疆危机,如外蒙古
在沙俄支持下独立,而非制约分离,排除 A 项;传统儒家文化虽促进文化认同,但未能消弭
民族矛盾,清朝末期民族冲突依然存在,排除 B 项;北洋新军主要职责非压制分裂势力,且
表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15.【答案】A【解析】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
产力等具体方向和措施,指明中国经济发展要依靠创新与新型工业化实现跃升,这充分表明
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明确,故选 A 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在 1988 年提出的科学论
断,但材料侧重于具体产业创新和政策实施,而非重申这一原理,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
围绕产业体系和生产力的技术层面,未直接体现改革开放新举措,排除 C 项;1992 年中共十
四大就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 世纪初已初步形成,材料重点并非强调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排除 D 项。
16.【答案】C【解析】题干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提
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新的时代使命,并据此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故选 C 项;虽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助于推
动国际政治秩序的公正性,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虽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能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但
题干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点,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题干中并未提及中国在全球治理
中的主导地位,且“主导地位”说法不准确,因为全球治理是多边、多层次的,不存在单一
的主导地位,排除 D 项。
17.【答案】(14 分)
(1)历史信息:①西周中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②西周先王的统治业绩(如文王、武王开
疆拓土);③微氏家族的兴衰史及商遗民的境遇;④西周史官制度及文字记
载传统;⑤西周与商遗民的关系。(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共 6 分)
(2)历史价值:①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实物史料,印证《史记》等文献记载的真实性;②补
充文献中关于微氏家族的缺失记载,丰富西周史研究;③铭文文体与《诗经》
相似,为研究西周文学提供素材;④反映西周对商遗民的政策,有助于理解
早期国家治理模式;⑤青铜器本身是西周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每点 2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第 3 页 共 6 页
分,任答四点,共 8 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史墙盘(西周中期青铜器)”“墙盘铭文”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中期的青铜
铸造技术水平;据材料二“前段称颂文、武、成、康、昭、穆诸先王及其业绩……与《史
记·周本纪》的记载高度吻合”可知,西周先王的统治业绩(如文王、武王开疆拓土);
据材料二“史墙盘的铸造者为史官‘墙’,属微氏家族(商遗民),世代掌管周王室史册”
“后段则是叙述微氏家族的家史……至墙为第六代,世代为周之史官”可知,微氏家族
的兴衰史及商遗民的境遇;西周史官制度及文字记载传统;西周与商遗民的关系。
(2)可从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历史研究价值、考古学价值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二“前段称
颂文、武、成、康、昭、穆诸先王及其业绩……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高度吻合”
“后段则是叙述微氏家族的家史……但《史记》中未见此家族记录”并结合所学可知,
史墙盘及其铭文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实物史料,印证《史记》等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同
时也补充文献中关于微氏家族的缺失记载,丰富西周史研究。据材料二“采用四言韵文,
文体类《诗经》”并结合所学可知,铭文文体与《诗经》相似,为研究西周文学提供素
材。据材料二“其高祖原居于微,及武王既灭商,其烈祖乃来见武王,武王令周公舍寓
于周,至墙为第六代,世代为周之史官”并结合所学可知,史墙盘及其铭文反映西周对
商遗民的政策,有助于理解早期国家治理模式。据材料一“史墙盘(西周中期青铜器)”
“墙盘铭文”并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本身是西周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18.【答案】(12 分)
(1)共同策略:通俗媒介传播:五四运动利用《每周评论》等刊物发布抵制通告,抗战时期
通过戏剧、漫画等通俗形式宣传,均突破精英文化壁垒;民族与个人关联:
胡适将抵制日货与“财政救亡”关联,陶行知以“亡国奴不如丧家犬”唤醒
生存焦虑,均将抽象民族观念转化为具体利益认知。(4 分)
(2)说明:深度:从“文化批判转向“生存抗争”,陶行知等用“亡国奴”等直白表述唤醒
本能反抗,民族意识与救亡行动直接挂钩。(2 分)
广度:通过街头戏剧、识字运动等将宣传渗透至农工阶层,形成“士兵——农夫——市
民”的全民动员。(2 分)
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引发亡国危机;五四运动以来的启蒙思想已下沉至社会中层,国共
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4 分)
【解析】
(1)关于通俗媒介传播,由材料一“《每周评论》”“《抵制日货通告》”可知,五四运动时期
利用《每周评论》这种刊物来发布《抵制日货通告》,由材料二“用戏剧、歌曲、漫画
做抗日的武器”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戏剧、漫画等形式进行文化宣传,这说明两个
时期都借助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媒介来传播相关思想,打破了精英文化那种相对小众、
高深的传播局限,让更多民众能够接触到民族意识建构相关内容;关于民族与个人关联,
从材料一“日货......即漏卮(财政损失)”可知,胡适把抵制日货这一针对日本的经济行
为和国家财政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抵制日本、救国的民族观念转化为民众能感知到的经
济利益层面的认知,材料二 “亡国奴不如丧家犬”让民众直观地认识到当亡国奴的悲
惨处境,唤起民众对自身生存状况的焦虑,把民族危亡和个人生存紧密联系,将民族观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第 4 页 共 6 页
念具化为个人利益相关的认知。
(2)第一小问,关于说明,从深度来看,由材料一“唤起国民自觉......思想、自立之能力”
可知,五四运动时期更多是从文化层面唤起国民科学思想、自立能力等文化批判与启蒙,
由材料二“亡国奴不如丧家犬”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强调生存抗争,此时民族意识与实
际的救亡行动紧密挂钩,直接呼吁民众为了生存去反抗日本侵略,这体现了民族觉醒在
深度上的发展;从广度来看,材料一“学生运动”材料二“老太婆”“农夫”“非知识分
子独醒,乃四万万人共醒”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广泛动员了士兵、农夫、市民等各个阶
层参与到抗日救亡中来,相比于五四运动时期,参与民族觉醒、抗日救亡的群体范围大
大拓宽,体现了民族觉醒在广度上的发展。第二小问,关于背景,1937 年,日本发动全
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着被日本吞并、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这种生死存亡的外部压力
促使全体中国人民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抵抗侵略,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觉醒;五四运动传
播了民主、科学等进步思想,这些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从知识精英阶层向社会中层
渗透,让更多民众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面临日本侵略时,更能理解民族危亡的含义,
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民族觉醒和抗日救亡行动中;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团结了国内各党派、各阶层的力量,为全民动员进行抗日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组
织保障,使得民族觉醒能够在更广泛的层面展开,推动了民族觉醒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
展。
19.【答案】(14 分)
(1)成就:建成了工业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共 4 分)
原因:“一五”计划等国家政策的扶持;东北煤铁资源丰富,有天然优势,为工业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靠近苏联,有利于获得苏联援助。(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共 4 分)
(2)建议:振兴东北经济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应提高东北
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国际化发展;应加强
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
支持。(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共 6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成就,由材料一“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得出建成了工业基地;由材
料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得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由材料一“为我
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得出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第
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得出“一五”计划等国家政策的扶持;
由材料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长春汽车城”“有鞍山钢都、沈阳飞机城”得
出东北煤铁资源丰富,有天然优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由材料一“东
北地区占 56 项”得出靠近苏联,有利于获得苏联援助。
(2)由材料二“生产结构单一,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得出振兴东
北经济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由材料二“东北地区因为生
产结构单一,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可得出应提高东北地区的对外
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经济国际化发展;由材料二“新能源的广泛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第 5 页 共 6 页
应用”得出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由材料二“新技术革命”得出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0.【答案】(12 分)示例:
论题: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接续奋斗的探索历程。(2 分)
论述: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坚
船利炮,清政府内部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
以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新式人才和引进西方科技。然而,洋务运
动只是近代化的起步。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1898 年,光绪皇帝在
维新派的推动下,发动了旨在变法图强的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
运动,对当时民众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
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
国。辛亥革命不仅实现了国家政权的更迭,更重要的是,它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和思想领域的活跃,一场
以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高举“民
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转型,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8 分)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与奋斗的历史。从洋务运动的初步尝试到
戊戌变法的革新努力,再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和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中国人民始终在为实
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 分)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明确其主题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史都是连续发展、持续奋斗
的历史进程。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或近代史围绕“接续奋斗”的大历史观拟定论
题,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发展史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或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接续
奋斗的探索历程;等等。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或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要多角度论
述(可以选择几个历史阶段,或者按照原因、表现和影响的逻辑展开),做到史论结合、论从
史出、逻辑清晰、表述流畅且成文。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述的正确性,或是升华(或
是深化)自己的观点更好。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答案 第 6 页 共 6 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答题卡
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
国时期“质子”委派或交换则较为普遍,《史记·六国年表》中频频出现“某太子质于某
国”“某国使太子为质”等记述。这一变化反映出()
A,交质有效调解各国冲突
B.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
C.列国互信机制日益完善
D.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
2.下图是秦朝形势示意图(局部),它反映了当时()
口翻城
一驰道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第1页共8页
A,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
B,中原地区是古代经济中心
C.中央行政体制重大调整·
D,多民族国家版图正式形成
3.西汉中期,沛郡陈氏因军功入仕,却潜心研习《公羊春秋》:河东卫氏世代为将,族人卫
绾“少学《诗》《书》,推儒术”;京兆尹张敞任上“广召儒生讲经论道,据《春秋》义理
断狱”。这些现象()
A,巩固了军功集团的统治基础
B,打破了思想文化的地域界限
C.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D,改变了选官制度的基本原则
4.图1、图2分别为山东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第一石“商旅驼运图”、第二石“商谈图”幕
本,图中都刻画了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据考证其中着联珠纹长袍的为粟特(中亚古国和
民族名)人。这()
分
图1
图2
A.体现了民族交融深化
B.反映了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C.彰显了商业契约精神
D.见证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唐代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军事力量和军费投入远大于安西、北庭的节度使,一度出现过河
西军政长官统辖或监督西域的状况,同时河陇地区节度使也更加接近唐廷的权力中枢。这
表明此时的唐代()
A.边疆治理存在着差序等级现象
B,民族关系的友好局面持续加强
C.内重外轻的格局受到冲击
D.藩镇割据加剧了财政危机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第2页共8页
6.汉魏六朝的小说中女性形象所占的比例极小,并且往往局限于上层贵妇。而在唐传奇中,
女性形象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女性,更有大量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商妇甚
至村妇的内容。这说明唐朝时期()
A.开放氛围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B,社会风气影响女性观的嬗变
C.理学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减弱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7.北宋熙宁年间(1068一1077年),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引淤灌溉、改土工作,范围遍及豫
北、冀南、翼中以及晋西南、陕东等广大地区。据统计,河南引黄淤灌改土的地区一共有
18处之多,其中有淤田面积记载的共9处,总面积达645万亩。据此推知,当时()
A.政府着力于巩固其经济基础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北宋以治理黄河为工作重心
D.北方生态环境恶化
8.考古学家在地处辽朝腹地的赤峰缸瓦窑遗址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瓷器,包括饮食器具与陈
设器物等。其中,器物的唇口造型、器身缠枝莲纹雕刻,均与北宋定窑瓷器样式高度相似。
部分瓷器采用的“覆烧法”更是北宋定窑提升产量的成熟工艺。这表明()
A.辽朝制瓷业依赖北宋技术
B,宋辽经济呈现显著互补特征
C.技术传播推动了文化交融
D.辽朝制瓷侧重模仿缺乏创新
9.下表所示为元世祖对行省官员职权的规定。这些规定()
权力范围
权力禁忌
统辖地方钱粮、屯种、漕运等,负
财政权
完全支配这些财赋,改赋税规则
责财赋的集中管理
军权
统辖地方军队,维护地方安全
军队调防(中书省负责)
本省的主要行政事务(实行群官圆
行政权
行省长官任命
署会议制度)
司法权
审理本省内的民事和刑事案件
重大案件裁决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有效控制
B.维护了蒙古贵族特权
C,扩大了朝廷政令的推行范围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10.中国传统有士、农、工、商四民之分,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是“市井小人”,社会地位
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第3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