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表格式教学设计
(第2课时: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
课题 4.2.2 《工业》 单元 四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章节中处于关键位置,作为连接农业部分和后续交通运输业的桥梁,突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理解中国产业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2)本课时教材围绕“工业分布”与“低碳发展”展开,通过工业增加值分布、东数西算案例及“认识工业城市分布、讨论低碳产品使用等活动,系统呈现工业分布特点、区域协作意义及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图文结合与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参与人地协调发展的能力。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结合实例,了解科技在推动工业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综合思维素养。(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认识新中国工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分布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综合思维素养。(3)运用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已完成自然地理(地形、气候)和人文地理(农业)的学习,具备区域经济逻辑,但对工业生产流程和区位分布缺乏具体认知。认知与技能特点:八年级学生对“工业城市”有生活感知,但对“东数西算”、“低碳工业”的概念与逻辑比较陌生。需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剖析、小组合作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工业分布—区域条件—人地协调”的知识联系,突破抽象思维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的途径。(2)难点:分析工业分布与区域条件的关系;理解 “东数西算” 的区域协作逻辑。
材料准备 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课堂学习活动任务清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 观看视频,了解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历程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97,读图4.16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读图4.16,找出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3)读图4.16,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沿江地区有哪些重要的工业中心?(4)归纳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5)从工业类型看,我国采矿业、资源加工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6)从工业增加值看,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1949年以前,我国的工业中心城市数量稀少,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②我国的工业中心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中南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③沿长江地区的重要工业中心:重庆、武汉、南京、上海。④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江、沿铁路线分布。⑤从工业类型看,自然资源的开采、原材料的加工等,多集中在我国中西部一些资源蕴含丰富的地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的生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⑥从工业增加值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合计约占全国的80%。【学习活动二】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97,读图4.16,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试从主要工业城市、工业类别、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基地名称工业中心性质特点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见同步教学课件,略)【活动探究】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97,读图4.16,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试从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等方面,认识我国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结合图1.12,比较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差异。(2)找出我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集中的区域。(3结合图2.25,解释我国长江流域主要工业城市沿江分布的原因。【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东部密集、规模较大,西部稀疏、规模较小。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及长江沿岸地区。③有利条件:长江沿岸地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农业基础好。【学习活动三】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98—P100,读图4.17和图4.18,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1)研读课文P98,当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我国为此制定了哪些应对措施?(3)我国发展低碳工业的途径是什么?取得哪些效果?【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工业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 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②全球气候变暖会的危害:海平面上升,高温热浪天气增多,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森林火灾风险增加,导致物种灭绝等。③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工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用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高技术产业等(图4.18),加快促进工业向低碳转型。 读图思考,总结我国工业分布特点。研读课文,认识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小组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并完成任务,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倾听讲解,认识工业低碳发展的社会背景,理解科技助力工业低碳发展的科学原理。 结合图文信息,培养地图分析能力,理解工业分布与区域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区域协作意义,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影响工业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提高小组合作与综合分析能力,探究 “工业分布与人口、交通、水源”等社会因素的联系,培养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素养。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工业应对—科技支撑”的思维逻辑,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31页—34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① 工业分布: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长江沿线,与人口、交通、水源等条件密切相关;② 区域协作:“东数西算” 等工程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③ 低碳发展:科技助力降低能耗、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人地和谐。 回顾学习逻辑,用简洁语言梳理 “任务 —能力—理念”的联系。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一、相对集中的工业分布1.特点:东部沿海、长江沿线集中2.区域协作:东数西算(数据需求 + 能源优势→互补发展)二、科技促进工业低碳发展1.背景:全球变暖与工业碳排放2.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工业自动化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联系生活”等方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了较深的理解。但需改进时间安排和小组互动,加强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