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17: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阜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
执笔人
审核人



课题
明天不封阳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教学重点: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教学难点:把学生可能会过多停留的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思考。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1.本文与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很接近,和文中的“我”的儿子一样,还保有着纯真的童心和对小动物的爱心,因此可以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学习时首先就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从思想上树立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2.其次要深入研读课文,围绕文章的线索,弄清楚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了怀疑?最后为什么决定先不封阳台了,这样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主题。3.注意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认识文章叙说在不断往前推进,议论也在不断往纵深开掘的特点。4.要学习鉴赏记叙描写简洁传神和议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相关链接
【阅读视角】(1)1928年3月,纽约繁忙的百老汇沃尔克大街上,一只名叫“小黑人”的母猫阻塞了交通,因为它有5只小猫需要救护。
警察詹姆斯 卡德莫尔拦住了过往的汽车和行人,让“小黑人”把5只小猫一一叼过了马路。当时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因为这而诅咒。有人拍下了这一动人的情景,题名为《为小猫让路》。(2)辽宁省宽甸县军民村有一位叫黄丽杰的妇女,五年前(1999年)她用准备买蔬菜种子和大棚薄膜的300块钱救下了一只差点成为人口中食的受伤的大雁。她和丈夫精心治好大雁的伤,大雁不愿离开他们,就呆在了他们家里。他们给它取了个名――雁宝(自己的儿子叫忠宝),还买来大白鹅和它做伴。
知识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倏然(
shū ) 霓虹灯(

) 喧嚣(
xuānxiāo ) 孵育(
fū )翘望( qiáo )蚂蚱( mà)(zha
) 驯美( xùn
)鳞次栉比(lín)( zhì) 悖论(
bèi
)自给自足(jǐ)温馨( xīn) 龟裂(
jūn
) 二.解释词语。1.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2.沐浴:比喻受润泽。文中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3.变幻莫测: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4.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5.幽幽:深远。6.变迁: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7.蜷缩:蜷曲而收缩。8.孵育:孵;孵化。9.遗弃:抛弃。10.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11.瑰丽:异常美丽。12.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13.自给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14.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人。速,邀请。15.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16.恬淡:(1)不追求名利;淡泊。(2)恬静;安适。
课堂探究
一.
设问激疑,导入新课

有人愿意为小猫让开道路,有人愿意养大雁当做儿子,当代作家杜卫东愿意不封阳台留下一片空间给鸽子,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什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二.检查预习。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快速浏览课文一遍。要求: 1.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内容。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2.在阳台前加上不同的词语能理出文章的线索吗?归纳: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总结: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四.探究课文,把握主旨。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文章中动词运用的准确性)明确:封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2.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理由有二)明确:一是出于对鸽子的同情、忧虑,出于使鸽子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的善良愿望;二是从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角度来思考明天是否封阳台的问题。3.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为什么?(原因有三)他要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不封阳台的决定吗?(1)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2)为了它带给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3)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不封阳台”的决定,还告诉我们:人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4.面对封阳台的事情,归纳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坚决——动摇——改变决定(板书)小结:儿子是由于忧虑和领略“新奇的世界”的愿望,提出“明天还封阳台吗?”,我不但关注着鸽子的命运,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本身,正是我认识到“人只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情感态度决定了阳台的封与不封,作者进而上升为现代城市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看来难能可贵。5.找出课文中描写鸽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作用。(结合完成书后练习二)(1)课文第三段中: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课文第八段中:……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鸽子眼睛流露出“惊恐”的神色,源于对人类的害怕,对人的提防戒备。鸽子的心灵世界里,存有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可怖印象,它自身就是一只“惊弓之鸟”。它想到的可能就是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们,对于自投罗网的它更不会放过,因而它无比惊恐。身子“蜷缩”一方面是由于孵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惊恐”。(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出弱小的鸽子什么心理?不“惊恐”了,但它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它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眼睛还“紧紧盯着我们。”鸽子可能在想,我受了伤,又要孵蛋,太需要得到你们的保护了,让我能有一个自由进出的通道吧,让我能把小鸽带到外面的天地……(3)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希望出现一幅怎样的人与鸽子的图画呢?(友好、和谐)那我们不会看到鸽子惊恐、忧郁的眼神。6.找出文章中深刻议论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结合第9、10、12段文字学习。归纳: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记叙在不断往前推进,议论也在不断往纵深开掘的特点。总结:看来大自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为了人类的私利而大肆破坏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报复。7.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一些公益性的广告,在杂志上、电视上、宣传册等。能说说大家熟悉的句子吗?(保护水资源、森林、动物)如印第安歌谣中所说的: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只鸟被捕,人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8.我们要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请你出谋划策,提出如何保护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方法:(大家可以提一些建议)(1)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9.我们不愿意把阳台封上。不愿意看到那副漫画。想到什么了?(封闭性的、空间狭小、视野不开阔、领略不到风景)看来不封好处多多呀!首先,阳台是居住者直接承受阳光的场所,人们在阳台上可以进行日光浴、晾晒衣物等。科学实验证明,通过阳光照射,可以增加人体内的维生素D,有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和健康。阳光里的紫外线,能将衣物,被褥里面的各种细菌、病毒杀死。如果用窗户将阳台包封起来,将影响紫外线照入室内。据研究,一层清洁的窗玻璃,就可将60-65%的紫外线反射和吸收。其次,楼房设阳台,是为了让居住在楼房中的人,有室外活动的场所,增加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得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五.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一步步地走进杜卫东的的内心世界,我们终于明白为小猫让开道路,养大雁当做儿子,不封阳台留下一片空间给鸽子,这样做是用心贴近自然,爱护自然,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也是爱护我们人类本身。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象他们一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会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找找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画外音:生命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自然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用良心去关爱生命,用行动来拯救家园,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因为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更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灵的阳台,淋浴日光与风雨,拥抱美丽的自然,去创造和谐的家园!
巩固训练
当堂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意。人类要懂得尊重自然,不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并懂得在合理、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2.结合课文阅读下面的名言,说说你的感悟。(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2)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鲁迅(3)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它允许我通过。——意大利探险家示例:人应该爱惜自然,爱惜一切生命,应该保护环境。3.《滨海晚报》报社将组织中学文学社社员进行“母亲河溯源”活动,沿着家乡的青龙河上溯考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你很想参加这次活动,请填写报名表中的下面3项内容。(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你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愿望。(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口号。(必须用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20字以内)(3)对这次活动的具体安排提出两条建议。参考答案:(1)参考示例一: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探寻家乡历史文化,这就是——一名文学青年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的心愿。参考示例二:我是青龙河畔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乳汁。请允许我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吧!(2)参考示例一:追溯青龙源头活水,探寻家乡历史文化。示例二:寻根溯源了解青龙,奋发图强报效家乡。(3)示例:(1)建议这次活动多走访青龙河沿岸历史悠久的村落,注意收集整理濒于失散的历史资料。(2)建议将这次考察采访的材料整理出版,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课后作业
1.生活中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1)我希望 ,不再 。 示例: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2) 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阅读下面的歌词,完成下列各题。藏羚羊的诉说不知道为什么 一身防寒的皮毛,竟惹来杀身的祸!我已退到可可西里的角落,还有追随的枪口对着我。仅仅吃草的身驱,仅仅温柔的性格,无情的子弹,我怎能抵的过。我哭泣啊,我诉说啊,为了填补几人的美丽,我付出生命代价也太多。 亲密的人类啊,我多么渴望和平相处,友好的人类啊,你热爱生活,我也热爱生活。你们过着幸福的日子,我躲在可可西里的角落。我们都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我们同在一个地球,多么渴望友好相处,多么渴望友好生活
。(1)这首歌词反映了什么主题?(2)请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3)结合这首歌的主题,请你拟一条保护动物的宣传语。答案:(1)反映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主题。(2)示例:①歌词构思巧,立意好。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藏羚羊的诉说,形象地描绘出温柔哀怜的藏羚羊的怍的景况和它对自私、贪婪的人类的真情告白。作者呼吁人类要节制食欲,奉献爱心,与藏羚羊友好相处,与大自然和谐共生。②歌词的意境悠远悲凉,形象也非常鲜明。藏羚羊的无助、哀怨与人类的贪婪、绝情,形成了鲜明对比。③歌词的语言通俗形象,情浓意深,韵味绵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3)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反思总结

格言警句: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培养诗歌的爱好。
2.体会诗歌中美好的形象,以及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3.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体会美好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幻灯片上的星空图片。师:在一个宁静的夏夜遥望星空,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但有一个人他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借那幽幽闪星寄托自己的忧愁。我们就来感受诗人与宇宙的私语。《天上的街市》
请学生大声朗读题目,再读题目,要求读出感情。
师: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读出情感来。
朗诵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学生讨论:轻松、愉快、舒缓
划分诗歌节奏,重音、停顿
出示幻灯片明确节奏划分
教师示范朗读(配乐《梁祝》)
学生练习朗诵,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读得不好的地方改一改。
四位学生分节表演朗诵
学生配乐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多次的朗读已经初步感受了诗歌的情感,对郭沫若的这首诗评论家给予高度的评价,昨天我看到了这句话与大家共享。
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
品味探究
1.师:境界,也就是诗歌的意境,你觉得诗人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生:恬静、静谧、美好、缥缈、奇幻……
2.师:这种恬静、静谧、美好、缥缈、奇幻的意境来源于美好的形象,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形象?
生:街灯、明星、流星、牛郎织女、珍奇
(引导学生找出了“意象”,接着就是如何“泡开意象”的问题)
3.师:我们说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哪些词或句体现了这些形象的美好?
学生思考
师:这众多的形象,最主要的是什么?它的美好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民间故事概要,抓住修饰这些意象的关键词语来分析,深入体会意象)
生:“来往”、“闲游”,牛郎织女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闲适安宁的。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压迫、迫害的,诗人笔下的牛郎织女故事全然没有了民间故事的悲凉、痛苦的感觉,给人温馨、向往的感觉。
师:牛郎织女的新编故事的温馨、浪漫、美好的感觉还通过哪些词体现?
生:天河是“浅浅”的,是“不甚”宽广的。
师:“浅浅”、“不甚”,如果换成“茫茫”和“甚”有什么不一样?
生:美好就失去了。
生:流星是一朵的,很美!
师:为什么不用“颗”?(朵与颗的比较)
(学生各抒己见)
师小结:
“朵”是用于花,花是美好的,用朵更让人觉得流星的美好和浪漫;“朵”更富有诗意……
师:“珍奇”,学生想象: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美好、富足、繁荣……
师:街灯和明星的美好体现在哪?做一个换词游戏。
“闪”与“点”互换:星星是“闪”的,像人的眼睛一样,富有美感,也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明”与“现”互换:明星是由暗到亮的过程,也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联想)
4.诗人眺望星空,产生了联想和想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平和洁净、缥缈美好的世界。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一个世界?
学生思考(不少学生会讲出当时的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出示幻灯片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21年,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此时的郭沫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但他并没有绝望,仍执着的寻求光明和理想。
师:“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让诗人幻想天上美好温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且这种信念是坚定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升华诗人的情感)
四个“定然”,一个“定”
学生齐读:
“定然有/
美丽的/
街市。”
定然是/
世上没有的/
珍奇。
定然是/
不甚/
宽广。
定能够/
骑着牛儿/
来往。
定然/
在天街/
闲游。
师:同学们读得坚定不移,铿锵有力,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到来真的如你们一样坚定?他有没有些许的迷茫呢?
预设:
1.诗行的停顿:两个“我想”,“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造成诗情表达上的停顿,“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不信”和“你看”。诗人无法彻底进入幻想世界的焦灼。
2.“流星”这个意象虽美丽,但稍纵即逝,用于比喻幸福有天然的危险性。
3.街灯是“远远的”,远的不是天上的明星,而是现实生活中的街灯,“天上的明星”反而是近在眼前如现实生活中无处不见的街灯。诗人的矛盾心情显而易见,现实世界是远的,梦幻世界是近的。
4.“缥缈”一词,意为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诗歌的第一小节所营造的意境美轮美奂,天上人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诗人的一句“缥缈”的空中让人清醒。
师:诗人对理想世界是执著追求的,但也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彷徨,对现实的无助。清醒者的艰难挣扎。
配乐表演朗诵(《梁祝》)
画外音:
我经常在海边彷徨,祖国的黑暗现实使我感到极大的愤怒和伤感,对理想未来的迷茫刺激着我的心。在一个夜晚,我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女生和男生轮流读,四个“定然”,一个“定”全班齐读。
画外音:
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天上的街市》,但天上的街市你究竟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