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23:4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下面是对百草园的描述,请你阅读并完成题目。
百草园本来只是鲁迅家里一个蔓草丛生、________(少有人来)的极普通的园子,而在儿时的鲁迅眼中,则是他的“乐园”。园子并不算大,中间的菜畦碧绿,旁边的皂jiá树格外显眼,周围是短短的泥墙根。儿时的鲁迅,经常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shuài、玩斑蝥、采桑椹、摘fù盆子、拨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菜畦(  )      皂jiá树(  ) 蟋shuài(  )
斑蝥(  ) 桑椹(  ) fù盆子(  )
2、语段中有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根据括号内的释义在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成语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解决其中的问题。
【甲】语文学习或者是一种漫长的修行,或者是一次快乐的旅行。【乙】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带我们感受惬意生活,领略世间美景,感悟人生智慧,体察人性善恶……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便有了着落,有了依托,能生发出大步向前的力量。语文让我们变得思接千载,变得达观,既可以与前贤畅谈,又可以领略今人风采。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日益深邃。走进语文,与美好不期而遇。
4、【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5.【乙】处画线句有标点使用不当,请修改。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前,梁河县正采取措施保护这株古茶树
②使古茶树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③近日,梁河县大厂乡荷花村发现一株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④近年来,梁河县对辖区内的古茶树建档挂牌,进行有效保护,并开展古茶树产品研发
⑤经初步计算,该株古茶树径围这4.41米,直径140厘米,树龄约1500年,或为省内已发现的单株最大、树龄最久的野生过渡型古茶树
④②①⑤③B.③④①⑤②
C.③⑤①④②D.④⑤②①③
7、选出下列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4)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A.形容 拟人 比喻 比喻 B.排比 拟人 比喻 拟人
C.排比 拟人 比喻 比喻 D.比喻 排比 拟人 比喻
8.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9.谐音双关大量使用在对联里。请阅读材料补全下联。
传说唐寅曾出上联:“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这里巧妙地运用“庄子”(书名:《庄子》)的谐音双关。后来陈伯阳看到酒店墙壁书有“杜康传技,太白遗风”,对出下联:壁上两行文字,__________________?(书籍推荐:《说文解字》《汉书》《论语》)唐寅听后大笑:“以书名为谐音对下联,太妙了。汉子?非我莫属也!可惜,非我书写!”
阅读理解
(一)阅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0、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内容概括的思维导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这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12. 下面的句子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3.回忆性散文常常双重视角交织。请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儿童视角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人视角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批注:与百草园已相隔七八年没见,这是成年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与怀念,充满深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从古代“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到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内涵,它的构形美和形音义的结合美分别体现了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和”思想。
汉字构形原则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汉字构形方式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汉字造字中的象形思维。汉字多以人体部位、自然中的物,单独成字或作为部件。比如,日、山、水、火、口、手等。有一些汉字将自然之物与人的情感合二为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比如,许慎《说文解字》中“天,颠也”。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本义是表示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天空。俞水生发现,在古代,各民族都崇拜天,认为它神秘莫测。所以,“天”还关联着传统文化中的命和运,像“天理良心”“天随人愿”等。再比如,“木”的甲骨文是,上半部分为叶,下半部分为根,表明一棵小树想要枝繁叶茂必定要向下扎根。这与做人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汉字构形组合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从汉字的构形组合角度来看,一笔一画组合成的形态不仅给人以美感,也传达着人文精神。比如,“王”字由三横和一竖组成,董仲舒曾解释三横可以看做“天”“人”“地”,一竖贯通三横,表义为王,这也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立”字甲骨文为,由人和一横构成,一横代表大地,表明人站立在土地之上,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常说“三十而立”“顶天立地”,“立”字中也体现着一个人要承担责任,将自己的心量修炼到与天地一样大,才能够顶天立地。再比如,“道”字本义是道路,甲骨文为,由“行”和“人”构成,表明人的四周皆有道路可走。周代之后,“道”字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首”指人的大脑,“止”表示行走,这时的“道”就表示边思边行。由此看来,“道”不仅仅指人们脚下的路,也代表了心中的理,人处在天地之间与世间万物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思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尽人事,听天命”还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都表明“天人合一”思想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汉字一笔一画的巧妙组合勾画出世界万物,同时也勾画出人的心理图式,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出汉字“形美”下的“天人合一”。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形、音、义相结合,可谓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上,中国自古代起就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从汉字形音义的角度来看,“和”字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作为“和”的形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实现和谐、协调。在甲骨文中,“和”字本身就和音乐有关,甲骨文为,左侧的“命”是指吹奏用的竹管。“应和”“随声附和”等词语中的“和”,代表声音上的和谐,也代表人们思想的和谐。
无论是从构形角度还是形音义结合角度,汉字都体现和中有合、合中有和的和合文化,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和”。
(摘编自赵梓宁《汉字审美视角下的和合文化》)
材料二:
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分为哲学、文化、出行、器物、动物五个类别,涵盖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个方面。该片从汉字的最初字形开始追溯,解读其最早意义及当下新释义,并对这些汉字背后的冷知识进行科普,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让更多人了解汉字之美、中文之美,了解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活力。
汉字自具象的情景脱胎而来,孕育了中国先民对时空乃至对宇宙的看法。“天”字的甲骨文像是一个小人顶着硕大的脑袋,这是中国先民对苍穹最初的印象,而这一形象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宇航员身着太空服在太空的样子。周代以后,“天”几乎和神灵画上了等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试图获得来自天的指导。《“字”从遇见你》还将“天”字与飞天图联系,起初飞天的是一群头圆脑大的男性,他们不仅头大,而且头部被笼罩在更巨大的圆形之中,这恰好与“天”的甲骨文字形相对应。无论是古人的发问“天上有人吗”,还是现代人的感叹“我的天哪”,都在诠释着造字者的宇宙观;人类头顶上那一片无垠的空间,至高无上,统御着人间的一切。
汉字在被创造之初,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其中还蕴含了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长存于汉字世界原点的“中”字最初代表战争时飘扬在上空的旗帜,是权力的象征,后来代表天下的中心,取“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意。把“中”与“国”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逐渐上升为中国人处世的哲学与追求,“中庸”阐述了中国人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这一哲学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摘编自叶元琪《汉字背后的故事及其可视化传播——以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为例》)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构形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和合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汉字每一笔一画无不传递着人文精神,如“木”告诉我们不断学习、历经风霜、向下扎根才能向阳生长。
C.汉字在被创造之初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它其中蕴含着中国先民对人生、对财富、对生活的看法。
D.“中庸”阐述中国人“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源于“中”字最初含有“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意思。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用举例论证,通过对多个汉字的解析深入浅出地论证观点,如许慎对“天”字的解释,论证汉字构形体现整体思维方式。
B.材料一第五段引用鲁迅先生的原话,论证了汉字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和谐美,增强论证说服力,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丰富性。
C.材料二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通过介绍纪录片引出作者观点,然后分别论证了汉字中蕴含着中国先民的宇宙观、蕴含着人生哲学。
D.两则材料中对汉字字形的解析都很生动,而对汉字字义的阐释则有不同:材料一侧重于纵向阐释,材料二则侧重于横向阐释。
16.下列对汉字的解析,最适合在《“字”从遇见你》节目中播放的是( )
A.“仁”,从人从二。只有“二人”才能形成“仁”,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的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B.“福”与“酒”关系密切,“福”的甲骨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先民可以酿酒的尖底瓶形似,人们有富余的粮食用来酿酒,象征生活幸福。
C.“舟”的字形源于生活中的船只,像竹筏。舟的出现代表人类有征服江河的能力,现在“舟”也指人类探索宇宙的交通工具,如“神舟”。
D.“教”字左上方是“爻”字,是一种占卜符号,代表曾经的科学与文化;左下方是一个小孩的形象;右边则是一只手拿起一根棍棒。
17.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说:“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想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以“天”“道”为例,结合材料分析两字各自义项间的联系。

国家汉办数据表明,除中国外全球平均每31人中就有1人曾学习和使用中文;同时,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国家(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面对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向学习汉语的国外友)介绍汉字文化,让他们了解汉字的魅力。
(三)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各题。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⑵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 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 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 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 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 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 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 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 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⑺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⑻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倘佯,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深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⑼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⑽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⑾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手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 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驶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⑿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⒀因此,当有人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⒁“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⒂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⒃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愚蠢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⒄“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⒅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看,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 ,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19.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20、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
21.阅读(5)—(9)段,说说北大图书馆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阅读(10)—(11)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23.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
答案
1、qí 荚 蟀 máo shèn 覆 2.拨--拔 3.人迹罕至 4.将“或者……或者……”改为“既……又……”。5.将“惬意生活”“世间美景”“人生智慧”后的逗号均改为顿号。6.C
7.C 8.B 9.哪个汉书 10.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②百草园动态和静态的美景(或百草园的自然美景和动植物) ③带给“我”生活的经验、技能11.乐园。这一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12.运用了动作描写,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13.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们一一告别,这是童年视角的小鲁迅最情真意切的直接表达,充满童趣
14.A 15.D 16.C
17.(示例)“天”的本义是“人的头顶”,“头顶的天”,因与文化崇拜相关联,引申出“天意”这一与传统文化中的命与运相关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因字形变化,“道”有了边思边行的意思,引申出“心中的理”这一义项。
18.①介绍汉字的构形,了解汉字构形中体现的思想美。
②介绍汉字形音义的结合,了解汉字中蕴含的和谐美。
③观看视频短片,直观了解汉字之美,了解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
19. 我七岁的时侯,看一张照片时妈妈告诉我的。
20.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2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意思对即可)
22.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
23 际遇:遭遇(多指好的)。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