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一单元 4《乡愁》 课件+教案 -统编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一单元 4《乡愁》 课件+教案 -统编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09:22:57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余光中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
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进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好评。代表作《乡愁》。
余光中
写作背景
v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创作《乡愁》时,他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的怀乡之情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学习目标

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尝试改写及仿写。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生难字词 —— 字音




yóu
zhǎi
ǎi







chóu

生难字词 —— 词义


释义


释义


释义
思乡的愁闷。
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活动一
听范读,感受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深情朗读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语调稍微提高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语气转平和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母子分离
第一小节
>
>
夫妻分离
第二小节
>
>
母子死别
第三小节
>
>
国家分离
第四小节
>
>
活动二
诗词赏析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诗词赏析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
母子分别
家愁
>
>
>
>
亲情
>
>
长大后(青年)
夫妻离愁
家愁
>
>
>
>
爱情
>
>
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
家愁
>
>
>
>
亲情
>
>
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
家愁
>
>
>
>
祖国情
>
>
诗词赏析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
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
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
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
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诗词赏析
四个数量词
一方
一湾
一枚
一张
四个形容词
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表达效果
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发现诗歌的美
试用句式“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来表达你的寻美结果。
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冗杂。
发现诗歌的美
课堂小结
《乡愁》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活动三
句子仿写 —— 寄物托情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乡愁是一枚青橄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示例
诗歌仿写 —— 托物寄情
请你仿照本诗的形式,从“幸福”、“友情”、“母爱”、“快乐”任选一个主题,写一首小诗。
诗歌仿写
诗歌仿写 —— 托物寄情
小时候,
愿望是一根甜甜的棒棒糖,
含在嘴里,
美在心里。
而现在,
愿望是一顿热腾腾的团圆饭,
萦绕脑海,
幸福心田。
长大后,
愿望是一张大大的奖状,
见证努力,
充当动力。
后来啊,
愿望是一所一所响当当的大学,
拼搏当下,
奠基未来。
愿望
要点解读 —— 认识意象
意象,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
要点解读 —— 认识意象
里( 艾青《小夜曲》),诗人把舞蹈家的“人体”,比喻成“云”“风”等。暗喻,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等。
要点解读 —— 认识意象
描述性意象
通过描述具体景物与事物,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课后练习
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搜集并整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课后作业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乡愁》 主备讲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年级上册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在自主赏析的同时,可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诵读和尝试创作。《乡愁》抒写思想愁绪,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感情——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尝试改写及仿写。(重点)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视频《七子之歌——台湾》
歌词: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 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 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母亲 我要回来
教师引导:
《七子之歌——台湾》的歌词是由闻一多于1925年创作而成。在《七子之歌》这组诗当中,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于台北创作的思乡之作——《乡愁》。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对祖国那绵绵的思念。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进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好评。代表作《乡愁》。
2.写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创作《乡愁》时,他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的怀乡之情日重,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生难字词
(1)字音
邮票(yóu)   窄(zhǎi)    矮(ǎi)
大陆(lù) 乡愁(chóu) 坟墓(mù)
(2)词义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活动一:诵《乡愁》,悟其情
1.朗读指导
(1)听范读,感受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师述: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家国分离。
活动二:赏《乡愁》,寻其美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家愁(亲情)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家愁(爱情)
后来(中年)——丧母哀愁——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明确: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4.“乡愁”应该是一种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都用了哪些形象的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6.《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冗杂。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课堂小结
《乡愁》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乡愁是一杯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远,味道越醇厚。读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余光中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也能感受到他心灵深处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渴望。血浓于水,那晚湾浅浅的海峡割不断两岸之间浓浓的中华情,愿祖国早日统一!
诗歌脉络
第二课时
活动三:仿《乡愁》,得其法
1.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示例: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乡愁是一枚青橄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请你仿照本诗的形式,从“幸福”“友情”“母爱”“快乐”任选一个主题,写一首小诗。
示例:
愿望
小时候
愿望是一根甜甜的棒棒糖
含在嘴里
美在心里
长大后
愿望是一张大大的奖状
见证努力
充当动力
后来啊
愿望是一所一所响当当的大学
拼搏当下
奠基未来
而现在
愿望是一顿热腾腾的团圆饭
萦绕脑海
幸福心田
3.要点解读——认识意象
意象,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①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艾青《小夜曲》),诗人把舞蹈家的“人体”,比喻成“云”“风”等。暗喻,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②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等。
③描述性意象。通过描述具体景物与事物,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有关思乡之情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