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范进中举》 主备教师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本文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形象,用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动作和语言以及中举后左邻右舍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功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社会风貌,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力的批判。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常识,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欣赏本文讽刺、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等人对范进的不同态度。(重点) 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每年6月7、8、9号,对我们全国的高中生来说,那是改变命运的时刻,那是鲤鱼跳龙门的时刻,对于千家万户来说,那是紧张的时刻,那是关键的时刻,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那也是选拔人才、选拔栋梁的时刻,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是依靠什么来选拔人才的吗?(科举考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50多岁的范进,寒窗苦读数十载得中举人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活动一: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1.预习检测
(1)字音检测
腆(tiǎn) 作揖(yī) 见教(jiào)
盘缠(chɑn) 心窍(qiào) 星宿(xiù)
桑梓(zǐ) 不省(xǐng)人事 不由分(fēn)说
(2)词义检测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
把与:拿给,送给。
央及:恳求,请求。
道是:以为是。
讳: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相与:结交。
何消:何必。
舞:摆弄。
局不过:虽然自己不愿意,但碍于情面,也只好屈从。局,逼迫。
3.课前阅读检测
《儒林外史》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裔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奸无遁形”(顾云《盋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范进中举》前情简介
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时,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童生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范进紧接着参加了乡试,没想到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中了举。范进一时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刺激,竟至于疯癫起来,课文主要就是表现这一部分情节。
活动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故事情节。
2.过程安排
(1)快速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情节。
(2)按照小说情节结构的几个部分,初步概括情节内容。
3.成果展示
①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这其实是前面情节的尾声。
②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瞒着丈人前往应试。这是情节的开端。
③发榜之日,在断炊的情况下,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这是情节的发展。
④范进见到了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走到集上去;多亏一位报子出了个好主意,找来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一场喜剧,是这个故事的高潮。
⑤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这是故事的结尾。
自主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再读课文,你能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来复述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2.过程安排
(1)选取一个文中的人物。
可选人物:范进、胡屠夫、邻居、妻子、母亲、张静斋……
(2)浏览课文,关注自己的人物,试着从其视角复述故事。
注意:叙述内容是否清晰简洁明了、叙述情节是否合理、叙述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3.成果展示
(1)范进角度
春日里,我厚积薄发,终于中了个秀才。回到家中,一家人正在欣喜之时,岳丈也拿了酒菜来贺喜。说是贺喜,少不得又被他说教一番,只得受了。不觉到了6月间,为去参加乡试,我只得硬着头皮去向岳丈借盘缠,果然被他唾了一脸。可我心有不甘,最终还是前往应试。回到家,母亲妻子已饿了几日,说不得又被泰山大骂一顿。转眼间到了开榜的日子,家中也断炊几日。母亲要我把鸡拿去集市上卖。我忙给鸡插上草标,与市场寻个买主。正徘徊之际,邻人却来,说我中了举人。虽则我并不缺火候,但却不信他。他却强拉我到家中。一看,噫!!!中了!我中了!则飘飘乎不知所以。忽然我那夜叉似的岳丈来了,竟说我没中,更飞起一掌,呜呼!再醒来时,方才回过味了。一看那凶神还在侧,正要躲避,他倒笑嘻嘻凑过来说嘴,前后招呼好不殷勤。回家拜了母亲,突然有人来报,原来是张世兄来了。我与他宾主二人相谈甚欢,并谢了他的贺仪。等人去后,一看我那岳丈,才敢出来。他虽平日待我苛刻,我又怎会与他计较,何况我也阔了,更该摆出接济破落亲戚的款来,便包了封银子,打发他家去了。
(2)胡屠户角度
一日,我正在家中,听说女婿范进中了秀才,便去贺了一贺。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范进竟得寸进尺,来借盘缠去什么乡试。我不由得大怒,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没想到这老东西还是偷偷去考了,把个老子娘和我姑娘,在家饿得发昏。我知道了,又骂了他一顿。后来一日我去取猪,路上人纷纷说,我那女婿中了举人。没想到,我老胡竟有个文曲星老爷这样的贵婿!我连忙回家取了钱肉,带着伙夫,不顾我那短见的混账儿子的阻挡去贺喜。没成想我那女婿竟一时痰迷心窍,疯了。众人叫我去吓他一吓。这文曲星老爷也是能吓的?架不住亲家母等人哀求,我只得壮了胆子去了唬了他一下,这手才挨着他,后便肿了。星宿果真打不得!好容易女婿老爷清醒了,我连忙扶他回家,谁料想张老爷来访。只见那雪花银一封封递给我家大老爷,乖乖,我小老儿果真得了个贵婿!果然,张老爷走后,姑老爷随手便赠了我一块银子,我便乐滋滋回家去了。
(3)张静斋视角
今日便是乡试放榜之日。我虽已不为官,但这人情世故却不可免俗。题名录一出,我便细细查看。咦,本地竟新中个举人!再一细看,这人师房,不正是我家先祖门生吗?我便备下贺仪,乘轿而去。到了所在,我二人互相拜了。我便略一打量,这位新晋老爷真可谓家徒四壁,正好我有一个空闲宅子,不如与他个住处,来日更好相与。我便一提,同时奉上贺礼。小坐片刻,便家去了。
4.活动小结
从不同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对情节的取舍也有所不同。在章回体小说中,更多的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 分析人物
老童生范进,中了秀才之后,又在乡试中中了举人,竟然喜极而疯了。而疯症过后,他的言行举止,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范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怎么会有人因中举而疯?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范进在中举前后的言行举止有何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2.过程安排
(1)浏览课文相关内容,圈画出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言行,概括其变化。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
(3)小组内讨论这种变化的原因,形成小组结论。
3.成果展示
(1)范进的言行变化:
中举前:唯唯诺诺、低三下四。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
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得知中举:欣喜发狂。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
清醒后:刚开始还有些唯唯诺诺,很快变成了贵人式的文雅、从容、自在。
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在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2)变化的原因:范进中举,使得他为人处世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个好不容易中秀才的穷酸读书人变成了一位文质彬彬的“举人老爷”。
3.活动小结
范进,在中举前是个唯唯诺诺、低三下四、一心死读书的人,中举后变得文雅、从容。
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范进摇身一变,从“现世宝”变成了“举人老爷”。其他人对范进的态度变了吗?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表达句式:
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 ,如今 。
2.过程安排
(1)选定文中的一个人物,跳读课文,圈画出人物对范进的用语、行为和评价等,总结其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2)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讨论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组员间的讨论,补充完善自己的结论,并选择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3.成果展示
(1)变化
①胡屠户:由轻视变成仰视、阿谀奉承。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称呼他为现世宝穷鬼,如今称他为女婿、贤婿老爷、老爷、姑老爷。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说他长得尖嘴猴腮,如今称他品貌好、好相貌。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说他文章并不好,中秀才是宗师看他老了,舍给他的,如今称他才学高。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啐他骂他,如今不敢对他动手、走路走在他后面,替他整理衣裳、高声报信。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中了秀才带着一副大肠和酒来道贺,自己吃得腆着肚子,如今带了四五千钱、伙夫并七八斤肉,依旧不安怕少。
②邻居:由冷漠到巴结
邻居们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见他一家时常断炊也不管不问,如今积极送菜送酒、忙前忙后。
邻居们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也许时常捉弄取笑,如今称他为范相公、在一起说笑迎合。
③张乡绅:由不知其人到主动结交
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虽在一地在从未在意有此人,如今主动登门结交、赠屋赠银。
(2)变化的原因:范进中举,使得他的社会地位陡然变高,从任打任骂的破落亲戚邻居,变成了人人巴结、连乡绅也来结交的“文曲星”。
4.活动小结
众人对范进态度变化的原因:范进中举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变高了。
胡屠户形象: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
众邻居:拜高踩低、势利庸俗
张乡绅:虚伪、势利
社会现实: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从他们身上可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从张乡绅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第三课时
活动四:研读课文 赏析剧情
合作探究一
一朝中举,“现世宝”变成了“贤婿”,“老不死的娘”变成了“老太太”。一朝中举,却引发了一出发疯的闹剧,生活质量提高后,更让范进的母亲喜极而亡。“范进中举”究竟是一出悲剧,还是一出喜剧?
1.探究任务
《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
2.过程安排
(1)小组成员先独立思索,并在文中为自己的答案寻找依据。
(2)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论,指定代表在进行班级内分享。
3.成果展示
(1)是喜剧。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写胡屠户前后态度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讽刺味十足,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最终范进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赏析:“好了!我中了!”运用反复修辞,表现了范进念念不忘的是科举,因为一旦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能改变;写“老太太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等细节,均从侧面烘托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之严重;又通过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合作探究二
可以说,本文有着喜剧的外衣和悲剧的内核。而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其高潮都是范进得知中举后喜极发疯的情节。
1.探究任务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2.过程安排
(1)结合第1课时的拓展资料和相关知识,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观点。
(2)整理小组探究成果,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3.拓展资料
(1)古代文化常识: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或监生,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也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2)八股取士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4.成果展示
(1)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这是根本原因。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过龙门,彻底改变现状。但是,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更加脆弱;又因为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许多谋生能力,生计的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就更重了。
(2)社会环境的压力。
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
(3)范进的个人因素。
小说写范进在20岁的时候开始应考,他在小说中一出场,年纪已经是54岁了,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整整考了35年时间,屡试不第。但是一旦中举,功名到手,欣喜之情就难以自控,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大喜大悲之中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可以说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5.活动小结
范进式悲剧的社会意义什么?
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变化的描写,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之心,对各类市侩小人也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嘲讽。
范进跟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地追逐和拼搏乃至一次次落第的惨痛之中,科举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这样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塑造了范进这个典型形象,让人们思考,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读书人是怎样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举的漫漫长途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灵、人格又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的。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当我们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读书所限制。好读书,但是不要读死书,做一个独立思想的学生,我们要让自己能够在书中站立起来,我们要让读书为自己增加生命的钙质。就如作家王蒙所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拓展延伸
阅读《孔乙己》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布置作业
如果范进没有中举,他一家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根据想象,新编本文,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共58张PPT)
范
进
中
举
吴敬梓
新课导入
现 代:
高考
鲤鱼跃龙门
改变命运
我国古代,是依靠什么来选拔人才的呢?
科举考试
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我们一起去看看,50多岁的范进,寒窗苦读数十载得中举人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新课导入
核心素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欣赏本文讽刺、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和胡屠户等人对范进的不同态度。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感知和评价人物形象。
贰
叁
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常识,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壹
(重点)
(难点)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活动一
字音检测
腆
tiǎn
作 揖
yī
见 教
jiào
盘 缠
chɑn
心 窍
qiào
星 宿
xiù
桑 梓
zǐ
不 省 人 事
xǐng
不 由 分 说
fēn
词义检测
【现世宝】
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体 统】
规矩。
【见 教】
指教(我)。
【把 与】
拿给,送给。
【央 及】
恳求,请求。
【道 是】
以为是。
【讳】
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
【桑 梓】
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词义检测
【相 与】
结交。
【何 消】
何必。
【舞】
摆弄。
【局不过】
虽然自己不愿意,但碍于情面,也只好屈从。局,逼迫。
《儒林外史》简介
作 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主要思想
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作品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简介
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鲁迅
《儒林外史》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时,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正因为如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考上
第一名秀才。范进紧接着参加了乡试,没想到在乡试中
考了第七名,中了举。范进一时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刺
激,竟至于疯癫起来。
《范进中举》前情简介
出处回目
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活动二
自主探究一
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故事情节。
过程安排
(1)快速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情节。
(2)按照小说情节结构的几个部分,初步概括情节内容。
成果展示
范进中秀才后回到家里,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前段尾声
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瞒着丈人前往应试。
开 端
发榜之日,家中断炊,范进奉母命到集上去卖鸡。去了将近两个时辰,中举的喜报忽到,邻居赶紧去集上把他拉了回来。
发 展
成果展示
范进见到喜报,欢喜狠了,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后来找来胡屠户,狠狠打了他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
高 潮
范进刚从集上回家,举人出身、曾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来访,赠金又赠房。
结 尾
自主探究二
你能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来复述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过程安排
(1)选取一个文中的人物。
可选人物:范进、胡屠夫、邻居、妻子、母亲、张静斋……
(2)浏览课文,关注自己的人物,试着从其视角复述故事。
注意:叙述内容是否清晰简洁明了、叙述情节是否合理、叙述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成果展示
春日里,我厚积薄发,终于中了个秀才。回到家中,一家人正在欣喜之时,岳丈也拿了酒菜来贺喜。说是贺喜,少不得又被他说教一番,只得受了。不觉到了6月间,为去参加乡试,我只得硬着头皮去向岳丈借盘缠,果然被他唾了一脸。可我心有不甘,最终还是前往应试。回到家,母亲妻子已饿了几日,说不得又被泰山大骂一顿。转眼间到了开榜的日子,家中也断炊几日。母亲要我把鸡拿去集市上卖。我忙给鸡插上草标,与市场寻个
买主。正徘徊之际,邻人却来,说我中了举人。虽则
我并不缺火候,但却不信他。他却强拉我到家中。一
看,噫!!!
范进角度
成果展示
我中了!则飘飘乎不知所以。忽然我那夜叉似的岳丈来了,竟说我没中,更飞起一掌,呜呼!再醒来时,方才回过味了。一看那凶神还在侧,正要躲避,他倒笑嘻嘻凑过来说嘴,前后招呼好不殷勤。回家拜了母亲,突然有人来报,原来是张世兄来了。我与他宾主二人相谈甚欢,并谢了他的贺仪。等人去后,一看我那岳丈,才敢出来。他虽平日待我苛刻,我
又怎会与他计较,何况我也阔了,更该摆出接济破
落亲戚的款来,便包了封银子,打发他家去了。
范进角度
成果展示
一日,我正在家中,听说女婿范进中了秀才,便去贺了一贺。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范进竟得寸进尺,来借盘缠去什么乡试。我不由得大怒,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没想到这老东西还是偷偷去考了,把个老子娘和我姑娘,在家饿得发昏。我知道了,又骂了他一顿。后来一日我去取猪,路上人纷纷说,我那女婿
中了举人。没想到,我老胡竟有个文曲星老爷这样的贵婿!
我连忙回家取了钱肉,带着伙夫,不顾我那短见的混账儿
子的阻挡去贺喜。没成想我那女婿竟一时痰迷心窍,疯了。
众人叫我去吓他一吓。这文曲星老爷也是能吓的?
胡屠户角度
成果展示
架不住亲家母等人哀求,我只得壮了胆子去了唬了他一下,这手才挨着他,后便肿了。星宿果真打不得!好容易女婿老爷清醒了,我连忙扶他回家,谁料想张老爷来访。只见那雪花银一封封递给我家大老爷,乖乖,我小老儿果真得了个贵婿!果然,张老爷走后,姑老爷随手便赠了我一块银子,我便乐滋滋回家去了。
胡屠户角度
成果展示
今日便是乡试放榜之日。我虽已不为官,但这人情世故却不可免俗。题名录一出,我便细细查看。咦,本地竟新中个举人!再一细看,这人师房,不正是我家先祖门生吗?我便备下贺仪,乘轿而去。到了所在,我二人互相拜了。我便略一打量,这位新晋老爷真可谓家徒四壁,正好我有一个空闲宅子,不如与他个住处,来日更好相与。我便一提,同时奉上贺礼。小坐片刻,便家去了。
张静斋视角
从不同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对情节的取舍也应该要有所不同。在章回体小说中,更多的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活动小结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分析人物
活动三
老童生范进,中了秀才之后,又在乡试中中了举人,竟然喜极而疯了。而疯症过后,他的言行举止,
较之前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范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怎么会有人因中举而疯?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一
范进在中举前后的言行举止有何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过程安排
(1)浏览课文相关内容,圈画出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言行,概括其变化。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
(3)小组内讨论这种变化的原因,形成小组结论。
成果展示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
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范进中举前
唯唯诺诺
低三下四
成果展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
范进得知中举
欣喜发狂
成果展示
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在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范进清醒后
唯唯诺诺
贵人式的文雅、从容、自在
范进中举,使得他为人处世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个好不容易中秀才的穷酸读书人变成了一位文质彬彬的“举人老爷”。
成果展示
变化的原因
活动小结
唯唯诺诺、低三下四、一心死读书的穷酸读书人
中举前
唯唯诺诺、低三下四、一心死读书的穷酸读书人
中举后
合作探究二
过程安排
(1)选定文中的一个人物,跳读课文,圈画出人物对范进的用语、行为和评价等,总结其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2)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讨论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组员间的讨论,补充完善自己的结论,并选择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范进摇身一变,从“现世宝”变成了“举人老爷”。
其他人对范进的态度变了吗?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表达句式:
对范进的态度变了,从前 ,
如今 。
成果展示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从 前
如 今
轻 视
仰视 阿谀奉承
称 呼
称呼他为现世宝穷鬼
称他为女婿、贤婿老爷、老爷、姑老爷
外 貌
说他长得尖嘴猴腮
称他品貌好、好相貌
才 学
说他文章并不好,中秀才是宗师看他老了,舍给他的
称他才学高
行 为
啐他骂他
不敢对他动手、走路走在他后面,替他整理衣裳、高声报信
贺 礼
中了秀才带着一副大肠和酒来道贺,自己吃得腆着肚子
带了四五千钱、伙夫并七八斤肉,依旧不安怕少
成果展示
邻居们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从 前
如 今
冷 漠
巴 结
行 为
他一家时常断炊也不管不问
积极送菜送酒、忙前忙后
语 言
时常捉弄取笑
称他为范相公、在一起说笑迎合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
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
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
跟在后面。
成果展示
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变化
从 前
如 今
不知其人
主动结交
交 往
虽在一地,但从未在意有此人
主动登门结交、赠屋赠银
众人态度变化的原因
范进中举,使得他的社会地位陡然变高,从任打任骂的破落亲戚邻居,变成了人人巴结、连乡绅也来结交的“文曲星”。
活动小结
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
胡屠户
拜高踩低、势利庸俗
众邻居
道貌岸然 老奸巨猾
张乡绅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从他们身上可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从张乡绅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第三课时
研读课文 赏析剧情
活动四
一朝中举,“现世宝”变成了“贤婿”,“老不死的娘”变成了“老太太”。一朝中举,却引发了一出发疯的闹剧,生活质量提高后,更让范进的母亲喜极而亡。“范进中举”究竟是一出悲剧,还是一出喜剧?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一
《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
过程安排
(1)小组成员先独立思索,并在文中为自己的答案寻找依据。
(2)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论,指定代表在进行班级内分享。
成果展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是喜剧
反复;表现了范进念念不忘的是科举。
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
写胡屠户前后态度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讽刺味十足。
最终范进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讽 刺
动作、语言细节描写:胜利者
外貌描写:失败者。
成果展示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侧面烘托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之严重。
成果展示
是悲剧
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
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充分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落后和腐朽。
2.从社会的角度
合作探究二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是什么?
过程安排
(1)结合拓展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观点。
(2)整理小组探究成果,在班级内进行汇报。
拓展资料
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
童 试
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规 格
考中者
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岁试” 、“科试”两级。
院 试
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规 格
考生
“生员”,通称“秀才”。
考中者
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科试也称录科,是对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考选举人的乡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
乡 试
秀才或监生。
规 格
考生
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考中者
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也称为“春闱”。
会 试
规 格
考生
举人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殿 试
规 格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考中者
拓展资料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
八股文
八股取士
拓展资料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不能发挥个人见解。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成果展示
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
根本原因
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人们评价读书人的标准。
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崩溃边缘。
社会环境的压力
客观原因
成果展示
范进在20岁的时候开始应考,经过十几场科举考试,整整考了35年时间,屡试不第。因此一旦中举,功名到手,欣喜之情就难以自控。
范进的个人因素
主观原因
本文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变化的描写,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之心,对各类市侩小人也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和嘲讽。
活动小结
范进式悲剧的社会意义什么?
范进多年苦读,中举后发疯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社会中的读书人的心灵、人格是怎样受到巨大的扭曲的。
本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课堂小结
当我们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读书所限制。好读书,但是不要读死书,做一个独立思想的学生,我们要让自己能够在书中站立起来,我们要让读书为自己增加生命的钙质。
就如作家王蒙所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教师寄语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孔乙己
鲁迅
拓展延伸
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这一点?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拓展延伸
读到此处,你有何感想
范进没有中举,他一家人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根据想象,新编本文,不少于400字。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范进进学,屠户训诫
想去乡试,借钱被骂
屠户恭维,乡绅来贺
中举发疯,屠户治疯
中举前:唯唯诺诺、低三下四
中举后:温文尔雅
喜剧:
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
悲剧:
封建科举制度的摧残
胡屠户:
庸俗势利的市侩小人
众邻居:
拜高踩低、势利庸俗
张乡绅:
虚伪、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