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无题》 课件+教案 -统编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无题》 课件+教案 -统编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09:22:57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咸阳城东楼》
《无 题》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个抒情的国度,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代诗歌,领略其隽永深沉之美。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难点)
《咸阳城东楼》
鉴赏诗歌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背景资料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整体感知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jiān jiā
tīng
理解诗歌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注释:
(1)“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
(2)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3)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4)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5)汀州: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译文: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万里忧愁,蒹葭杨柳,就像江中的小洲。
鉴赏诗歌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作用)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手法)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理解诗歌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注释:
(1)溪:指磻溪。
(2)阁:指慈福寺。
译文: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鉴赏诗歌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理解诗歌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注释:
(1)绿芜:丛生的杂草。
译文: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
鉴赏诗歌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理解诗歌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1)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2)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3)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4)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译文: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鉴赏诗歌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既有乡愁,也有国忧,两相交织,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回忆故国,融情于景。
探究写法
1.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
3.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地运用入诗。
诗歌小结
诗人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作业布置
(1)一上高城万里愁, 。
(2) ,故国东来渭水流。
(3)《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朝政治腐败,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句是: , 。
(4)《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
, 。
蒹葭杨柳似汀洲
行人莫问当年事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无 题》
鉴赏诗歌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背景资料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yīn qín
整体感知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注释:
(1)两个“难”字: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
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译文: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残。
理解诗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鉴赏诗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注释:
(1)丝:这里和“思”双关。
(2)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译文: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
理解诗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情感深度,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鉴赏诗歌
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问题延伸
旧 意:
新 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注释:
(1)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
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译文: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
夜来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理解诗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鉴赏诗歌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2)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3)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译文:好在此处离海上仙山蓬莱不算太远,(可以)烦请青鸟使者为我捎信,时常问候、探望你。
理解诗歌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是一个神话传说,用传说中的仙山之一——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美好愿望: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对再次相见心存恒心与决心。只是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人内心的苦痛并没有消逝,永远折磨着他。
鉴赏诗歌
本诗小结
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作业布置
(1) ,夜吟应觉月光寒。
(2)蓬山此去无多路, 。
(3)《无题》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描绘春光易逝让人兴起无尽惆怅与无奈的诗句是: , 。
(4)《无题》中表现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的千古名句是:
, 。
晓镜但愁云鬓改
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课题 九年级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和《无题》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咸阳城东楼》描绘了唐代都城咸阳的壮丽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往昔辉煌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无题》是李商隐名作,也是唐诗名作。李商隐的吟咏内心感情的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该诗咏忠贞的爱情,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读之荡气回肠。 课程设计应围绕诗歌的意境、语言特色、历史背景及作者情感等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诵读、解析、感悟,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韵味,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有助于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解读技巧,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重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提高诗歌鉴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个抒情的国度,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习两首古代诗歌,领略其隽永深沉之美。
鉴赏诗歌《咸阳城东楼》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整体感知
划分朗读节奏,生字正音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jiān jiā)/杨柳/似汀(tīng)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鉴赏诗歌
1.首联
原文: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译文: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万里忧愁,蒹葭杨柳,就像江中的小洲。
注释:(1)“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
(2)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3)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4)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5)汀州: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鉴赏: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作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手法)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2.颔联
原文: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译文: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将至,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注释:(1)溪:指磻溪。
(2)阁:指慈福寺。
鉴赏: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3.颈联
原文;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译文: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
注释:(1)绿芜:丛生的杂草。
鉴赏: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4.尾联
原文: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不要问秦、汉灭亡的往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1)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2)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3)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4)东来:指诗人自东边而来。
鉴赏:回忆故国,融情于景。“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既有乡愁,也有国忧,两相交织,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三、探究写法
1.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
3.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地运用入诗。
四、诗歌小结
诗人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五、作业布置
背诵《咸阳城东楼》,完成问题。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3)《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朝政治腐败,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无题》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2.背景资料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注: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二、整体感知
划分朗读节奏,生字正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yīn qín)/为探看。
鉴赏诗歌
1.首联
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译文: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残。
  注释:(1)两个“难”字: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鉴赏: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颔联
原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译文: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
注释:(1)丝:这里和“思”双关。
(2)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鉴赏: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情感深度,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问题延伸
问题: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明确:旧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3.颈联
原文: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译文: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注释:(1)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鉴赏: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4.尾联
原文: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好在此处离海上仙山蓬莱不算太远,(可以)烦请青鸟使者为我捎信,时常问候、探望你。
注释:(1)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2)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3)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鉴赏:尾联是一个神话传说,用传说中的仙山之一——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美好愿望: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对再次相见心存恒心与决心。只是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人内心的苦痛并没有消逝,永远折磨着他。
三、本诗小结
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四、作业布置
背诵《无题》,完成问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无题》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描绘春光易逝让人兴起无尽惆怅与无奈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4)《无题》中表现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的千古名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