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顾茅庐》 主备教师
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节选了刘备对诸葛亮的第三次访求。作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第一次出场,作者可以说是做足了铺垫。同时,这一回也为接下来《三国演义》的发展奠定了基调,规划了蓝图,可以说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教学应重点关注刘关张三人以及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体会文中层层烘托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难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先来看看荆州名士司马徽是怎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裹阳司马徵。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看来诸葛亮虽处陋室之中,可是才气却名震天下。那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三顾茅庐》。
活动一: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1.课前阅读检测
(1)《三国演义》基本信息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信守义、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
(2)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3)本文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4)人物简介
①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主要成就: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汉;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②刘备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刘备的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③关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关羽的主要成就:白马斩颜良、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④张飞
张飞,字翼德,三国蜀汉时期名将,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不过,他在长坂坡上的壮举,至今仍是美谈。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张飞的主要成就:当阳挡曹军,义释严颜,击败张郃。
2.字词检测
(1)快速默读课文,圈画出不会读的字或不认识的词,借助工具书明确字音。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水(miǎn)
(2)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活动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一
1.探究任务
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故事情节,并梳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曲折情节。
2.过程安排
1.快速浏览全文,注意疏通文义,可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
2.通读文章后,说说《三顾茅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曲折情节。
3.成果展示
明确:
故事情节: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曲折情节:(1)力排非议(关羽:其礼太过;张飞:麻绳缚来)
(2)拜见受阻(遇诸葛均;侍立候寝;再立静候)
(3)隆中对策(先生更衣;宾主叙礼;茅塞顿开)
(4)纳贤成功(刘备聊表寸心;孔明安排退路)
请你任选一个角色,从他的角度复述整个故事。
(提示:可以适当加入心理揣摩和想象。)
预设一(刘备):
上次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我明白了,若想成大事,诸葛先生必不可少。前两次的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先生,心里是懊悔不已。今天虽然大雪飘飘,我还是决定去早早下马步行去拜访诸葛先生。我二弟关羽觉得先生其礼太过,三弟更是口出狂言,要将先生用麻绳缚将来,唉,二人都不明晓我心意啊!等了许久,腿脚已经麻了,风雪更是将我们兄弟三人的衣衫打湿,可一想到一会就能跟先生论天下事,我的内心就激动万分,火热十足。不知过了多久,先生终于醒了,我连忙整理衣衫,前去相见。先生果然妙语连珠,隆中对策,一字一句深得我心,剖析天下,有理有据。我斗胆询问先生:“先生可否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先生却因乐耕锄而拒绝于我。我不禁泪流满面,衣襟尽湿,再次恳请先生思虑天下苍生,出山相助。先生终于答应下来,我实在是感激万分,果真不虚此行啊!
预设二(关羽):
我大哥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过了一些时候,大哥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我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三弟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大哥把三弟责备了一顿,又带我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大哥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门外等。三弟张飞是个急脾气,要去屋后放火,我一边劝说、一边使劲拉住不放,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先吟诗后大哥才与他坐下谈话。最终请他出山。
预设三(张飞):
我听说大哥说还要去拜访那诸葛亮,当时我就来气了,你说说他一个穷种地的,整天不在家,我兄弟三个大冷天地跑来跑去,他怎么就这么大个架子!什么贤人不贤人,我看就是一个草包!
他小子今天要是不从俺大哥,我给他来个五花大绑,不来也得来!叫俺们跑了这么多次,草鞋都跑坏了好几双!我这刚要出动,又被大哥给挡下了,还讲什么周文王,姜子牙,我管他周王姜子,有种让他试试俺的拳头,我打得他满地找牙!不过还是得听大哥的,谁叫俺是弟弟呢!
俺们兄弟三个快到他那个草屋的时候遇见了他弟弟。你说他这个弟弟,年纪也不小了吧,一句话没说完就自己走了,连点礼貌都没有!要不是有大哥在,我今天非扁了他不可!他弟弟没礼貌也就罢了,俺们到了他“府上”,他到是挺悠闲,还睡着觉哩!大哥让在门外等着,没法,那就等呗!
我们这等来等去,眼看就中午了,他这厮还没起来!就这样的懒人也能治理好国家哩?我真是急得不行了,俺大哥在这站了这么久,他个劳什子,睡得还挺安稳!我非把他这茅草房子烧上一烧,看他还睡不睡!可俺二哥硬是不叫俺去,真郁闷!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诸葛亮这厮才爬起来。你说起就起吧,还一边起一边念叨,装啥神人哩!哎呦,不过这下好了,俺可得进去好好歇息歇息去!
大哥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大哥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大哥出谋划策。
第二课时
自主探究二
刘备拜见诸葛亮可谓是困难重重,可刘备始终未曾放弃,最终得以请先生出山。请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刘备请孔明出山的态度。
明确:“其意甚诚”
1.探究任务
一个“诚”字概括了刘备此行,请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呢?
2.过程安排
(1)自主默读课文,在能够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的地方进行圈画批注。
(2)可以将所圈画的词语归类整合,形成自己的成果。
(3)整合完成后,润色语言,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3.成果展示
预设:
(1)从动作描写角度看:“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下拜”“泣”等。
(2)从语言描写角度看:一类是对张飞莽撞的批评之语,如:“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另一类是谦虚的态度和对诸葛亮的敬称,如当刘备得知诸葛亮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时,吩咐童子“且休通报”,童子欲报,刘备又说:“且勿惊动。”当诸葛亮醒来后,刘备说“已书贱名于文几”“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开备愚鲁而赐教”“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等。
(3)从侧面描写角度看:与张飞语言的对比,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备“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通过张飞的鲁莽暴躁,衬托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
问题延伸:
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飞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刘备:
(1)求贤若渴。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2)礼贤下士。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3)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
粗犷豪放、莽莽撞撞。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话中可以看出来。
活动三:研读课文 探究“智谋”
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刘备是皇族后人,诸葛亮乃一介草民。刘备为何要屈尊降贵,前去拜访躬耕田野的诸葛亮呢?诸葛亮又会为刘备献上什么样的“国策”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隆中对策”是反映诸葛亮身居“陋室”而知天下大事的集中体现。欣赏情境课文,反复阅读这一部分,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又为他谋划了怎样的“国策”,“隆中对策”的内容有何作用?
2.过程安排
(1)先欣赏情境课文,后根据课下注释,通译理解“隆重对策”这一部分的内容。
(2)自主理解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注意找到相关原文作为佐证,或根据原文概括理由。)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进行记录,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3.成果展示
预设一:
一论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原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论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原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三论荆州、益州,可争可图,作为根据地。
原因: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荆州的有利条件: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刘表无能。意在暗示刘备,荆州可取,勿失良机。
原因: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取。”益州的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思良主。因此有机可乘,可将益州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四论刘备,应成霸业,兴汉室。原因:“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预设二:
“隆中对策”内容分析:诸葛亮先肯定了“得人”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然后透辟地分析当时的曹操、孙权、荆州等不同形势,提出要顺应形势发展,先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准备条件,最后等“天下有变”再相机而动,一举成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预设三:
“隆中对策”作用分析:隆中对策为刘备构造了夺取天下的蓝图,从而逐渐形成了蜀汉政权,并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思考延伸: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1)雄才大略,深谋远虑。
解答刘备之问时,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论断,并从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充分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2)心系苍生,孤高淡泊。
他为刘备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备再次以“苍生”为请,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答应出山,可见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不得已答应出山,他又嘱咐弟弟躬耕,且说“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都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3)谦虚谨慎,不事张扬。
孔明尽管孤高,却不恃才放旷,他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待与刘备见面后,从言谈到举止,都很谦虚;他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可见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1)“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2)“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如《故乡》杨二嫂;(3)“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故乡》闰土。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过程安排
(1)各小组在课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圈画事关出诸葛亮的出场的语句。
(2)结合文章的整体架构,根据以上小说常见的出场方式判断诸葛亮的出场方式。
(3)小组合作,探讨一下这样的出场方式的好处,并形成小组成果,在班级内分享。
3.成果展示
预设一: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预设二: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感受到了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刘备和雄才大略、心系天下的诸葛亮,以及粗犷豪放、莽莽撞撞的张飞都跃然纸上。还感受到了铺垫渲染、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作者层层烘托,反复渲染,一步步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小说的同时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技巧收为己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拓展延伸
《三国演义》精彩情节:
1.温酒斩华雄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2.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
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
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
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3.草船借箭
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应该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笑着说:“军事紧急,哪用10天?3天足矣!”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
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掉转方向收箭。
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并让士兵大喊:“谢丞相箭!”周瑜点完箭后,更是自叹不如。
4.刮骨疗毒
当时关羽奉命急攻樊城,在城下叫骂。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关公急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
幸得长子关平奋力杀退曹仁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华佗听说关公右臂中箭,特来为其医治。
华佗到了一看毒已入骨,建议他把胳膊固定再用被子蒙头然后再刮骨疗毒,原是怕关公疼痛。不料关公命人摆酒,自己与马良对弈,伸臂于华佗,让他随意。
华佗就这样把外科手术作完了,关公面色如常,丝毫没有感觉一样,华佗惊讶地评价关羽说:“将军真神人也!”
布置作业
1.当堂演练
调动你的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与“三”字有关的故事,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情节要写三次?
明确:故事:桃园三结义、三让徐州、三气周瑜、诸葛亮智取三城、三国归晋等。
作用:这是我国古典白话小说叙事的一个传统。唯其“三打”“三气”,才使得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充分、生动。
2.课后作业
本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请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改写成课本剧,组织同学排练,后汇报演出。
【板书设计】(共56张PPT)
三
顾
茅
庐
罗贯中
“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荆州名士司马徽是怎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新课导入
看来诸葛亮虽处陋室之中,可是才气却名震天下。那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三顾茅庐》。
核心素养
壹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贰
叁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体会文中层层烘托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难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重点)
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
活动一
《三国演义》基本信息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信守义、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信息
书本信息
文学地位
人物简介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基本信息
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文学作品
隆中决策;协助刘备夺取荆益和建立蜀汉;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主要成就
诸葛亮
人物简介
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
生平历程
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主要成就
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基本信息
刘 备
人物简介
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待,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他虽在三人中排行第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生平历程
白马斩颜良、襄樊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主要成就
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
基本信息
关 羽
人物简介
当阳挡曹军,义释严颜,击败张郃。
主要成就
字翼德,三国蜀汉时期名将,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
基本信息
张 飞
本文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生词释义
拜 谒
yè
今 番
fān
叱
chì
谬
miù
倾 颓
tuí
窃 命
qiè
沔 水
miǎn
侥 幸
jiǎo
岂 可 相 强
qiǎng
生字正音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思贤如渴:
顿开茅塞:
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活动二
自主探究一
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述主要故事情节,并梳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曲折情节。
过程安排
1.快速浏览全文,注意疏通文义,可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
2.通读文章后,说说《三顾茅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曲折情节。
故事情节: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1)力排非议(关羽:其礼太过;张飞:麻绳缚来)
(2)拜见受阻(遇诸葛均;侍立候寝;再立静候)
(3)隆中对策(先生更衣;宾主叙礼;茅塞顿开)
(4)纳贤成功(刘备聊表寸心;孔明安排退路)
曲折情节:
成果展示
复述故事
请你任选一个角色,
从他的角度复述整个故事。
(提示:可以适当加入心理揣摩和想象。)
刘备视角
刘 备
上次听了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我明白了,若想成大事,诸葛先生必不可少。前两次的拜访我都没有见到先生,心里是懊悔不已。今天虽然大雪飘飘,我还是决定去早早下马步行去拜访诸葛先生。我二弟关羽觉得先生其礼太过,三弟更是口出狂言,要将先生用麻绳缚将来,唉,二人都不明晓我心意啊!等了许久,腿脚已经麻了,风雪更是将我们兄弟三人的衣衫打湿,可一想到一会就能跟先生论天下事,我的内心就激动万分,火热十足。不知过了多久,先生终于醒了,我连忙整理衣衫,前去相见。
刘备视角
刘 备
先生果然妙语连珠,隆中对策,一字一句深得我心,剖析天下,有理有据。我斗胆询问先生:“先生可否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先生却因乐耕锄而拒绝于我。我不禁泪流满面,衣襟尽湿,再次恳请先生思虑天下苍生,出山相助。先生终于答应下来,我实在是感激万分,果真不虚此行啊!
关羽视角
我大哥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过了一些时候,大哥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我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三弟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大哥把三弟责备了一顿,又带我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大哥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在门外等。三弟张飞是个急脾气,要去屋后放火,我一边劝说、一边使劲拉住不放,直到诸葛亮自己醒来,先吟诗后大哥才与他坐下谈话。最终请他出山。
关 羽
张飞视角
我听说大哥说还要去拜访那诸葛亮,当时我就来气了,你说说他一个穷种地的,整天不在家,我兄弟三个大冷天地跑来跑去,他怎么就这么大个架子!什么贤人不贤人,我看就是一个草包!
他小子今天要是不从俺大哥,我给他来个五花大绑,不来也得来!叫俺们跑了这么多次,草鞋都跑坏了好几双!我这刚要出动,又被大哥给挡下了,还讲什么周文王,姜子牙,我管他周王姜子,有种让他试试俺的拳头,我打得他满地找牙!
张 飞
张飞视角
不过还是得听大哥的,谁叫俺是弟弟呢!
俺们兄弟三个快到他那个草屋的时候遇见了他弟弟。你说他这个弟弟,年纪也不小了吧,一句话没说完就自己走了,连点礼貌都没有!要不是有大哥在,我今天非扁了他不可!他弟弟没礼貌也就罢了,俺们到了他“府上”,他到是挺悠闲,还睡着觉哩!大哥让在门外等着,没法,那就等呗!
张 飞
张 飞
张飞视角
我们这等来等去,眼看就中午了,他这厮还没起来!就这样的懒人也能治理好国家哩?我真是急得不行了,俺大哥在这站了这么久,他个劳什子,睡得还挺安稳!我非把他这茅草房子烧上一烧,看他还睡不睡!可俺二哥硬是不叫俺去,真郁闷!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诸葛亮这厮才爬起来。你说起就起吧,还一边起一边念叨,装啥神人哩!哎呦,不过这下好了,俺可得进去好好歇息歇息去!
大哥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大哥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大哥出谋划策。
张 飞
刘备拜见诸葛亮可谓是困难重重,可刘备始终未曾放弃,最终得以请先生出山。请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刘备请孔明出山的态度。
成果展示
“其意甚诚”
自主探究二
一个“诚”字概括了刘备此行,请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哪些词语最能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呢?
过程安排
(1)自主默读课文,在能够反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的地方进行圈画批注。
(2)可以将所圈画的词语归类整合,形成自己的成果。
(3)整合完成后,润色语言,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成果展示
动作描写
成果展示
批评之语
当张飞莽撞时
“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
语言描写
成果展示
谦敬之语
当刘备得知诸葛亮在
草堂上昼寝未醒时
吩咐童子“且休通报”,
童子欲报,刘备又说:“且勿惊动。”
语言描写
成果展示
谦敬之语
当诸葛亮醒来后
“已书贱名于文几”“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开备愚鲁而赐教”
语言描写
“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
侧面描写
成果展示
三顾茅庐
又立了一个时辰
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礼贤下士
鲁莽暴躁
衬 托
从刘备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飞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问题延伸
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形象分析——刘备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仁心爱人
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待人宽和有耐心
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形象分析——张飞
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话中可以看出来。
粗犷豪放、莽莽撞撞。
研读课文
探究“智谋”
活动三
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刘备是皇族后人,诸葛亮乃一介草民。刘备为何要屈尊降贵,前去拜访躬耕田野的诸葛亮呢?诸葛亮又会为刘备献上什么样的“国策”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合作探究一
“隆中对策”是反映诸葛亮身居“陋室”而知天下大事的集中体现。欣赏情境课文,反复阅读这一部分,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又为他谋划了怎样的“国策”,“隆中对策”的内容有何作用?
过程安排
(1)先欣赏情境课文,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隆重对策”这一部分的内容。
(2)自主理解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小组成果。(注意找到相关原文作为佐证,或根据原文概括理由。)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进行记录,一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欣赏情境课文诵读,思考: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又为他谋划了怎样的“国策”,“隆中对策”的内容有何作用?
成果展示
诚不可与争锋
论曹操
原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论孙权
原因:“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原因: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
荆州的有利条件: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刘表无能。
原因: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
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取。”
益州的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思良主。
成果展示
论荆州、益州
可争可图,作为根据地
意在暗示刘备,荆州可取,勿失良机。
因此有机可乘,可将益州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应成霸业,兴汉室
论刘备
原因:“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成果展示
“隆中对策”内容分析
1.诸葛亮先肯定了“得人”是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2.然后透辟地分析当时的曹操、孙权、荆州等不同形势,提出要顺应形势发展,先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准备条件
3.最后等“天下有变”再相机而动,
一举成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隆中对策”作用分析
为刘备构造了夺取天下的蓝图,从而逐渐形成了蜀汉政权,并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思考延伸: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雄才大略
深谋远虑
解答刘备之问时,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并从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充分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心系苍生
孤高淡泊
他为刘备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备再次以“苍生”为请,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答应出山,可见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不得已答应出山,他又嘱咐弟弟躬耕,且说“功成之日,即当归隐”,都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思考延伸: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谦虚谨慎
不事张扬
孔明尽管孤高,却不恃才放旷,他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待与刘备见面后,从言谈到举止,都很谦虚;他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可见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
合作探究二
“单刀直入”
(开篇就让人物出场)
“先声夺人”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故乡》杨二嫂
“铺垫渲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
《故乡》闰土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过程安排
(1)各小组在课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圈画事关出诸葛亮的出场的语句。
(2)结合文章的整体架构,根据以上小说常见的出场方式判断诸葛亮的出场方式。
(3)小组合作,探讨一下这样的出场方式的好处,并形成小组成果,在班级内分享。
合作探究二
成果展示
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
路遇诸葛均
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铺垫渲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
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小结
人物形象
出场艺术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诸葛亮:雄才大略、心系天下
张飞:粗犷豪放、莽莽撞撞
三顾茅庐
层层烘托
铺垫渲染
拓展延伸——《三国演义》精彩情节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
拓展延伸——《三国演义》精彩情节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
单刀赴会
拓展延伸——《三国演义》精彩情节
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单刀赴会
拓展延伸——《三国演义》精彩情节
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应该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笑着说:“军事紧急,哪用10天?3天足矣!”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掉转方向收箭。
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
并让士兵大喊:“谢丞相箭!”周瑜点完箭后,更是
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
拓展延伸——《三国演义》精彩情节
当时关羽奉命急攻樊城,在城下叫骂。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关公急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幸得长子关平奋力杀退曹仁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华佗听说关公右臂中箭,特来为其医治。华佗到了一看毒已入骨,建议他把胳膊固定再用被子蒙头然后再刮骨疗毒,原是怕关公疼痛。不料关公命人摆酒,自己与马良对弈,伸臂于华佗,
让他随意。华佗就这样把外科手术作完了,关公面色
如常,丝毫没有感觉一样,华佗惊讶地评价关羽说:
“将军真神人也!”
刮骨疗毒
调动你的积累,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与“三”字有关的故事,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情节要写三次?
当堂演练
作用:这是我国古典白话小说叙事的一个传统。唯其“三打”“三气”,才使得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充分、生动。
桃园三结义、三让徐州、三气周瑜、诸葛亮智取三城、三国归晋
本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请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改写成课本剧,组织同学排练,后汇报演出。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纳贤成功
力排非议
拜见受阻
隆中对策
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
刘 备
张飞
粗犷豪放
莽莽撞撞
诸葛亮
雄才大略
心系天下
正面语言、动作、外貌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