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九年级上册三单元《湖心亭看雪》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湖心事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的小品文。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事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事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也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孤洁傲岸的精神品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重点)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情思。(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美景,四时无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春季,白居易漫步西湖堤岸,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季,杨万里纵舟湖上,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季,赵企于西湖泛舟,品“湖光山色共争秋,一点尘埃无觅处。”。那在冬季呢?西湖景色又会给世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带一起去杭州湖心亭赏景、赏雪。
活动一:诵读文本 夯实基础
播放《湖心亭看雪》情境课文,学生用心观看、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1.生字正音
是日更定(gēng) 喃喃(nán)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2.朗读指导
文章句式骈散结合,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感知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
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活动二:研读课文 欣赏雪景
对照书本中注释,参考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重要词句;学生结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1.理解重点词语
(1)重难点字词翻译:
余拏一小舟:撑。
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数词。
(2)一词多义:
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3)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白色)
(4)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围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更有似相公痴者”
思考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看雪的时间和地点。
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崇祯”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在此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绝”在这里指消失。
用在句中是站在听觉的角度,写冰天雪地中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侧面反映了万籁无声的透骨寒意。选择此时赏雪,说明了作者有与众不同的情趣。
(3)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可以看出作者时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有坚定的立场)的生活方式。
(4)作者描绘湖心亭夜景的句子,为人称道,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在写景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运用夸张、白描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三个“与”字,营造了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词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精致小巧的感觉,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第二课时
活动三:背景穿插 体会痴情
除了欣赏到了独特的西湖夜景,作者在湖心亭还有怎样的奇遇?
明确:
奇遇:偶遇金陵游客,一同饮酒。
舟子最后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说作者和金陵客的痴都体现在哪里?谈谈你对文章以这句话结尾的理解。
金陵客的痴表现在:铺毡对坐赏景、饮酒,还拉陌生人一同饮酒;
作者的痴表现在:痴于夜访西湖,痴于西湖美景,痴于亭中与客饮酒。
理解以这句话结尾:“喃喃”是小声嘟囔,多半是对作者或痴呆或痴迷的一种世俗评价。说明他对相公的不理解,照应了前面的“独往湖心亭看雪”。同时也对作者痴迷于西湖雪景,痴迷于故国之情做了高度的总结,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
明确: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独。
(4)文章里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看雪的这种情趣?
明确:痴
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清高自赏,高雅脱俗,卓然独立的情怀。
(5)作者为何会这样“痴”?他“痴”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张岱和他所处的时代。
明确: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6)我们还要注意两个细节,一是张岱写这篇文章时,明朝已经灭亡,但文章开头介绍时间用的却是明帝的年号——“崇祯”;二是张岱在亭中饮酒时,特意写出两位游客是“金陵人”,而这些又体现了什么?
明确:作者的“痴”,体现在作者用明帝年号,提及明朝旧都“金陵”,都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怀想和留恋。由此再看他夜中探雪的雅趣中也含着淡淡的伤感,他笔下苍茫的西湖雪景中也饱含着悠悠的愁绪。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张岱为我们描绘的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了解了他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白描手法。感受到张岱对美景的痴,对故国的恋,感受到他的雅致和高洁,感受到他的细腻和纯真。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一样,欣赏自然、感悟人生,拥有雅致别样的人生。
布置作业
课堂拓展
本文和柳宗元的《江雪》都是写雪天景色,两者在写景角度上有何不同呢?从“独”字感受到了两人怎样的精神世界呢?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
运用烘托手法从视觉角度和对比衬托表现“独钓寒江雪”——独善其身。
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赏析:
运用白描手法从听觉角度和心理感受突出“人鸟声俱绝”——遗世独立。
课后作业
张岱曾在《自题小像》一文中这样写道:“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有用没用?”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有用没用?说出你的理由。言之有理,不少于100字。
板书设计(共46张PPT)
新课导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美景,四时无双。
景
春
之
新课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美景,四时无双。
美
夏
之
新课导入
湖光山色共争秋,一点尘埃无觅处。
沉沉水底见青天,画舸直疑天上去。
(宋)赵企
秋日泛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美景,四时无双。
韵
秋
之
新课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美景,四时无双。
一起随张岱带去杭州湖心亭赏景、赏雪。
痴
冬
之
核心素养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重点)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情思。(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壹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色。(重点)
贰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叁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怀恋故国的情思。(难点)
肆
核心素养
活动一:
诵读文本 夯实基础
欣赏《湖心亭看雪》情境课文,用心观看、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活动安排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
看雪的时间:
目的地:
人物:
一.
二.
欣赏情境课文
生字正音
是日更定(gēng) 喃喃(nán)
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
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朗读指导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朗读指导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感知
看雪是本文的主要事件,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以下几个要素:
①看雪的时间:
②目的地:
③人物: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西湖湖心亭
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活动二:
研读课文 欣赏雪景
对照书本中注释,参考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重要词句;
结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引导,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壹
贰
叁
活动安排
词句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撑(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词句翻译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词句翻译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词句翻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给作者划船的)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客居此地。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余拏一小舟:
是日更定矣:
雾 凇:
沆 砀: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撑
代词,这
水气凝成的冰花
白气弥漫的样子
副词,全
数词
文言积累
重难点字词翻译
文言积累
白
大
一
白色
酒杯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全,都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形容词,跟“小”相对
数词,一
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绝
更
动词,消失
副词,极
湖中人鸟声俱绝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更加,还
是日更定矣
佛印绝类弥勒
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古义:我
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古义: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今义:更加
古义:尽力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古义:酒杯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大雪三日
名词做动词,围着火炉
拥毳衣炉火
名词做动词,客居
客此
词类活用
文言积累
是金陵人
判断句:
“是”表判断
特殊句式
见余,大喜曰
省略句:
“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
状语后置,“更有似相公痴者”
课文研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点明了什么?
点明看雪的时间和地点。
课文研读
2.“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在此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绝”在这里指消失。
用在句中是站在听觉的角度,写冰天雪地中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侧面反映了万籁无声的透骨寒意。
选择此时赏雪,说明了作者有与众不同的情趣。
课文研读
3.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可以看出作者时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有坚定的立场)的生活方式。
课文研读
4.作者描绘湖心亭夜景的句子,为人称道,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在写景时使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色有什么特点?
佳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佳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运用夸张、白描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 与渲染烘托 ),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三个“与”字,营造了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词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精致小巧的感觉
活动三:
背景穿插 体会痴情
合作探究
(1)除了欣赏到了独特的西湖夜景,作者在湖心亭还有怎样的奇遇?
奇遇:偶遇金陵游客,一同饮酒。
合作探究
(2)舟子最后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说作者和金陵客的痴都体现在哪里?谈谈你对文章以这句话结尾的理解。
金陵客的痴表现在:铺毡对坐赏景、饮酒,还拉陌生人一同饮酒;
作者的痴表现在:痴于夜访西湖,痴于西湖美景,痴于亭中与客饮酒。
赏析句子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喃喃”是小声嘟囔,多半是对作者或痴呆或痴迷的一种世俗评价。说明他对相公的不理解,照应了前面的“独往湖心亭看雪”
同时对作者痴迷于西湖雪景,痴迷于故国之情做了高度的总结,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的品格。
合作交流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独。
合作交流
4.文章里哪个字最能概括作者看雪的这种情趣?
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清高自赏,高雅脱俗,卓然独立的情怀。
痴
合作交流
作者为何会这样“痴”?他“痴”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张岱和他所处的时代。
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
作者简介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陶庵梦忆》
作品链接
明朝已经灭亡,但文章开头介绍时间用的却是明帝的年号——“崇祯”
探究细节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明朝已经灭亡,但文章开头介绍时间用的却是明帝的年号——“崇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细节一:
细节二:
作品链接
作者的“痴”,体现在作者用明帝年号,提及明朝旧都“金陵”,这些都表现出他对故国的怀想和留恋。由此再看他夜中探雪的雅趣中也含着淡淡的伤感,他笔下苍茫的西湖雪景中也饱含着悠悠的愁绪。
课堂小结
学习本篇课文,我们欣赏了张岱为我们描绘的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了解了他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白描手法。感受到张岱对美景的痴,对故国的恋,感受到他的雅致和高洁,感受到他的细腻和纯真。希望大家也能像他一样,欣赏自然、感悟人生,拥有雅致别样的人生。
课堂拓展
本文和柳宗元的《江雪》都是写雪天景色,两者在写景角度上有何不同呢?从“独”字感受到了两人怎样的精神世界呢?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节选)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节选)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运用烘托手法从视觉角度和对比衬托表现“独钓寒江雪”
独善其身
运用白描手法从听觉角度和心理感受突出“人鸟声俱绝”
遗世独立
课堂拓展
课后作业
张岱曾在《自题小像》一文中这样写道:“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有用没用?”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有用没用?说出你的理由。要言之有理,不少于100字。
板书设计
上下一白
一芥、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湖心亭
看雪
大雪独行
痴行
痴景
(奇景)
(白描)
痴情
(雅趣)
一痕、一点、
痴人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