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 课件+教案 -统编九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 课件+教案 -统编九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09:22:57

文档简介

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 主备教师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里面的两首古诗。《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的一篇五言绝句,选自《杜诗详注》卷七。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诗歌客居秦州,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诗人通过描写边关、戍鼓、孤雁鸣叫,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商山早行》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重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开元十四年秋,李白病卧扬州。一天夜晚,月明星稀,诗人抬头望见天上一轮皓月当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此,月在中国的文化中便笼上了一层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有关月的古诗——《月夜忆舍弟》《商山早行》,看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活动一:知人论世 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他也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代表作有《梦江南》《望江南》等。
背景简介
《月夜忆舍弟》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商山早行》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结合温庭筠生平,应写于他被贬隋县尉时。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当年温庭筠58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六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的心绪,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文朗读
(1)情境诵读
播放古诗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朗读正音
月夜忆舍(shè)弟
杜甫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活动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探究任务
结合课文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两首诗歌的大意。
1.过程安排
(1)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2)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3)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
(4)将成果朗诵给同桌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2.成果展示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应指导。
《月夜忆舍弟》
(1)重要词意: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2)参考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人各东西,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商山早行》
(1)重要词意:
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②槲:一种落叶乔木。
③枳花: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④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⑤凫:野鸭。
⑥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2)参考译文:
首: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程还一心思念故乡。
颔:鸡鸣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寒霜。
颈: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尾: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景象,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在边沿曲折的池塘中嬉戏。
第二课时
活动三:合作探究 深入思考
探究任务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语言,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1.过程安排
(1)全班分为四小组,朗读两首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结合背景赏析相关诗句,说说写了什么,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2.成果展示
《月夜忆舍弟》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赏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亮意象:这两句诗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原本就非常洁白的霜露,在今晚更加苍白;原本就非常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诗人感物伤怀,引出思念之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赏析: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承上启下。“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抒情中含有递进的关系,感情的悲切而浓郁是有所发展的。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担心与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从而深化了主题。
《商山早行》
(1)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鉴赏:首联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为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
赏析: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颈联:有人说,“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明”字用得十分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赏析:“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表达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3.活动小结
《月夜忆舍弟》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商山早行》选取富有意味的典型的意象,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课堂小结
《月夜忆舍弟》 通过描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骨肉亲情,以及对处于战乱之中的家国现状的悲痛之情。
《商山早行》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其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理解性默写
在《月夜忆舍弟》中
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摹带来凄凉之感的诗句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商山早行》中
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联系起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课后背诵并默写古诗。
拓展作业:
①根据课堂梳理的大意,扩写《月夜忆舍弟》,把它改编成一篇简短的现代文,300字左右。
②根据《商山早行》的意境,尝试着绘制一幅画。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望秋月而思手足——心怀天下
《商山早行》望月思乡内心孤寂——失意无奈(共41张PPT)
《月夜忆舍弟》
《商山早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读两首有关月的古诗
——《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看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月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笼着一层思乡之情
核心素养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重点)
(难点)



活动一:
知人论世 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广泛而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因此被称
为“诗史”。
代表作品简介
杜甫的代表作有
“三吏”:
“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望岳》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
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
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01—866)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是政亦有所反映。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他也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代表作有《梦江南》《望江南》等。
背景简介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结合温庭筠生平,应写于他被贬隋县尉时。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当年温庭筠58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六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的心绪,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
欣赏诗歌诵读: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诗文朗读
朗读正音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shè)弟
杜甫
朗读正音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活动二:
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过程安排
(1)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2)逐句疏通大意,遇到有阻碍的字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3)疏通大意后,将大意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
(4)将成果朗诵给同桌听,要做到语句优美,情感充沛。
结合课文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思考诗歌的大意。
探究任务
成果展示——重要词意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断人行:指禁止人行走。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成果展示——参考译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恰逢白露时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人各东西,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成果展示——重要词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① 征铎:
② 槲:
③ 枳花: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一种落叶乔木。
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成果展示——重要词意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④ 杜陵:
⑤ 凫:
⑥ 回塘:
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野鸭。
边沿曲折的池塘。
成果展示——参考译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还一心思念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鸣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景象,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在边沿曲折的池塘中嬉戏。
活动三:
合作探究 深入思考
过程安排
(1)全班分为四小组,朗读两首诗歌,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2)结合背景赏析相关诗句,说说写了什么,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语言,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探究任务
赏析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气氛。
内容解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 联
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
赏析
“露从今夜白”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突出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内容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 联
交代时令点明主旨
赏析
这两句诗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原本就非常洁白的霜露,在今晚更加苍白;原本就非常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内容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意象
赏析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内容解析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颔 联
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赏析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担心与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从而深化了主题。
内容解析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 联
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赏析
首联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内容解析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解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为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
赏析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内容解析
有人说,“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明”字用得十分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内容解析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表达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内容
结构
活动小结
《月夜忆舍弟》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起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商山早行》选取富有意味的典型的意象,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课堂小结
《月夜忆舍弟》 通过描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骨肉亲情,以及对处于战乱之中的家国现状的悲痛之情。
《商山早行》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拓展延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月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其一)》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拓展延伸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你还记得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理解性默写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月夜忆舍弟》中
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摹带来凄凉之感的诗句是:
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理解性默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在《商山早行》中
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联系起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布置作业
2.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
拓展作业:
课后背诵并默写古诗。
①根据课堂梳理的大意,扩写《月夜忆舍弟》,把它改编成一篇简短的现代文,300字左右。
②根据《商山早行》的意境,尝试着绘制一幅画。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
《商山早行》
望秋月而思手足——心怀天下
望月思乡内心孤寂——失意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