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创造条件。
分析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史料、资料、辩论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对比唐、明、清、现代对外交往,初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青花瓷器、有青花瓷的丝巾
师:青花瓷是明代瓷器的主流产品,但青花瓷到乾隆帝统治以后却逐渐走向衰退,其实,青花瓷器的发展史就是我国明清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两个西方人的视野,走进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欣赏
一方面点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引出本课情景主线。破题导入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多媒体出示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师:门多萨眼中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它的富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你能用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加以说明吗?
自主学习:课本117页内容,完成研学案(1)(2)(3)
生:富饶
生:农业、手工业、商业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论丛史出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总结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
师:从门多萨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哪些东西最畅销,深受人们喜爱?
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需求量的增多,原来的家庭手工作坊就难以满足需求了。这样就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促使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生:丝绸和瓷器
设计意图:明确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创造条件。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大屏幕出示材料:苏州盛泽镇上有个施复夫妇。最初他们只有一张织机,养蚕缫丝织绸,他们生活过得还可以。由于夫妇两人精明能干,他们织得绸缎质量很好,非常畅销,他们赚了很多钱,于是,他们用赚来的钱建了一个大厂房,购买了十几台织机,雇机工织绸,这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成了大机户。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没有活干,就得挨饿。
问题:
1、施复夫妇为什么会在当时成为大机户?
2、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生阅读课本,分析材料,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设计意图:资本主义萌芽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较抽象深奥的理论,所以我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故事,作为一道材料题,把课文的要点设计在里面。让学生自己归纳要点,然后再设计一步一步的提高和分析,通过解读史实,使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一点一点抽丝剥茧,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突破资本主义萌芽相关内容这一难点。
师: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兴事物,代表了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以英国为例,英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的发展情况。
多媒体出示表格:
领域
发展状况
政治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摆脱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思想
确立民主、平等、自由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
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
对外
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工商业,支持商人进行对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
经济
18世界60年代,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过渡:同一时期的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依然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生看表格内容,了解英国发展情况
设计意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都是初三学习的内容,需要教师补充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分析闭关锁国影响做铺垫的。
二
“闭关锁国”政策
师:出示马嘎尔尼图片。英国18世纪政治家、杰出的外交家,是欧洲众多崇拜中国的“中国迷”一员。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帝以无先例为由拒绝了英国的要求,认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不需要外国的商品即可自给自足,双方不存在平等贸易的基本条件。然而就在这次失败访问以后,却改变了他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由羡慕到鄙视。
理解“闭关锁国”的概念
出示资料:他说“满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师:马嘎尔尼鄙视中国的理由是什么?
师:什么是闭关锁国
出示闭关锁国的含义
“闭关锁国”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闭关锁国”是清朝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闭关锁国的影响
师:马噶尔尼访华失败了。但是通过这次访问,使马噶尔尼对中国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当时的中国是落后的。
材料: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为什么明朝时期最富饶的国家到了1840年会全面落后于西方呢?究竟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唇枪舌战,我来辩论
出示闭关锁国的影响
积极: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师总结提升: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最后,中国最终在列强的奴役、压迫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是导致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历史的重要原因。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学生根据材料自由辩论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激发其心灵的共鸣,再经过理性的引导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出示四幅图片
图一唐朝,对外开放友好交往。图二是明朝郑和下西洋,图三是清朝闭关锁国。图四是改革开放30周年。
师:说说这四幅图的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和感悟、分析,认识到“开放”必然带来繁荣,“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的道理,实现学生情感升华,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
板书设计: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条件)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阻碍)
三、“闭关锁国”政策
课件21张PPT。人教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 1、门多萨眼中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它的富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你能用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加以说明吗?农业、手工业、商业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明清时期的农业——引进推广新的农作物原产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的路径南美洲北美洲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
——门多萨《大中华帝国史》 1、门多萨眼中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它的富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你能用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加以说明吗?4、从门多萨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哪些东西最畅销,深受人们喜爱?农业、手工业、商业苏州的丝绸成为明代
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的云锦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成为清代
丝织业中心南京景德镇的青花瓷青花海水行龙瓷扁瓶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材料:苏州盛泽镇上有个施复夫妇。最初他们只有一张织机,养蚕缫丝织绸,他们生活
过得还可以。由于夫妇两人精
明能干,他们织得绸缎质量很
好,非常畅销,他们赚了很多
钱,于是,他们用赚来的钱建
了一个大厂房,购买了十几台
织机,雇机工织绸,这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成了大机户。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没有活干,就得挨饿。 1、施复夫妇为什么会在当时成为大机户?
2、机户和机工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机
户机
工雇 用 被雇用早期资本家早期雇佣工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代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 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萌芽英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的发展情况英国18世纪政治家、杰出的外交家,是欧洲众多崇拜中国的“中国迷”一员。 马嘎尔尼“满清王朝是封建闭关社会的典型,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马嘎尔尼鄙视中国的理由是什么?
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带来了英国的毛瑟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提出要与中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并要求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但乾隆帝对这些却毫无兴趣,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次失败访问后,改变了他以及整个欧洲对待中国的态度:由羡慕到鄙视。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来引申为断绝往来;
“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材料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船队,随之销声匿迹,为西方国家的船队所取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朝中后期与西方相比仍互有长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正方:“闭关锁国”政策利大于弊
反方:“闭关锁国”政策弊大于利
唇枪舌战,我来辩论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⑴ 清初40年——⑵ 清统一台湾后——⑶ 英商宁波贸易后——严厉的 禁海政策开放 四个港口 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有严格限制。广州清初为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片板不准下海”只开放广州,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闭关锁国”政策弊大于利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弊:唐朝 外国使者进贡 郑和下西洋清 闭关锁国 改革开发30周年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今天 ……“闭关锁国”带来的启示知识点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知识点二 “闭关锁国”的政策本课知识结构图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班级: 姓名: 学号:
编写人: 审核:历史备课组
【课程标准】
通过“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学习目标】
知道明清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知道明清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创造条件
能说出“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难点:理解资本主义的萌芽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明清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本P115—P117页,完成填空题,并在课本中将相关的知识点标识出来。
农业:明代我国引进了 、 、 、 、 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手工业:明代的棉纺织中心在 ,丝织中心在 ,制瓷中心在 。
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 、 等地的 中,出现了机户、机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是以生产商品为目的,具有雇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闭关锁国”的政策
阅读课本P118页,完成下列问答题,并在课本中将相关的知识点标识出来。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合作探究 唇枪舌战,我来辩论材料: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历代统治者执行的基本国策,对于它的评价众说不一。1、胡适等人认为:闭关政策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清政府实行的禁海政策,有意防止自己的臣民与外人接触,但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阻止外国侵略阴谋。2、胡思庸等人认为:闭关政策是一种封建主义的对内对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带有与世隔绝的盲目排外立场。它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护专制统治,对国家和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3、戴逸等认为:闭关政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实际上成为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进行辩论:正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利大于弊。反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弊大于利。
正方:“闭关锁国”政策利大于弊
反方:“闭关锁国”政策弊大于利
1、
2、
3、
……
1、
2、
3、
……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和 ,重点学习“闭关锁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它在当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却使中国散失与世界共同进步的机会,之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耻辱史。如今,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使中国重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向前,我们的大中国梦必将永远实现。
【知识链接】
材料一、清朝严格限制贸易。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曾经广买船只,设想打造远洋船100艘与外国商船竞争,但江苏巡抚诬陷他结交海盗,下了大狱,并且严刑逼供,夹毙贸易船户12人。
材料二、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生活,生活富足,社会安定。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出海商船所带的货物不能超过500石,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凡外来的一切人员、船只、货物及纳税等事宜皆由政府委派的人员担保……。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闭关锁国政策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材料三、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清朝之所以闭关锁国,是因为终究他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闭关锁国是为了加强清政府初期的统治地位。只有这样做,他们的统治地位才能更加稳固。如果不这样做,一旦有外国势力干扰,清政府很有可能在还没有扎稳脚跟的情况下,就土崩瓦解。所以闭关锁国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应该在康雍乾三代盛世中找出一个恰当的时机,打开国门,面向世界。
材料五、闭关锁国固然是不适应时代发展,并因此加速了清王朝的没落,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有其正面的地方。日本的德川家康也一度采用锁国的方式,因此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民族对此深恶痛绝,但是对于战乱的日本战国时期末期来说,集权与安定是当时的需求。例如一向睽的起义让当时的日本民不聊生……清朝后期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国内不时有反清人士,各种教派,有的有理由镇压,有的没理由镇压,有的能镇压,有的却无法镇压。而来自世界各国,目的各不统一,但大都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或者传播自己的教义。而鸦片,则是国外带来的最为罪恶的东西,但是当时他们起初作为商品引入,而且许多是私人与私人,商会与商会之间的行为,国家只能管自己人,却无法管国外人。在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又不能非常强硬,所以只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方式。另外还有种情况,便是不少国内人士在国外取经回来,采用了许多新的理论奠定自己的基础,有的是无目的的,有的是有目的的,有些人是为了大义,有的则是为了私欲。所以,清王朝也要进行一系列的管制。总之,清政府采用闭关锁国的好处是为了能集中管理,断绝外来不良因素。但是,这样的好处和效果到底有多大呢?其实,清王朝内部机制臃肿,国力衰落,这是最主要的病根,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发展民族企业还是有意义的,只是太慢了。利用义和团的方式又太激进了。采用殖民地的方式倒是能彼此共好,只是太丢人了。或许这就是大势已去吧。
材料六:马嘎尔尼访华除了要与中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外 ,他还提出“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 ,在广州附近辟一地,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乾隆帝听后严词拒绝。
材料七:马嘎尔尼访华带来了英国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但乾隆帝对这些却毫无兴趣,说了这样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八:《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