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作业设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作业设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8 12: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晋察冀( )殉( )职 狭隘( ) 热忱( )
纯粹( ) 鄙( )薄
2.根据语义,填出相应的词语。
(1)[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2)[ ]: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3)[ ]:指对人或事物态度冷淡、毫不关心,含贬义。
(4)[ ]: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加好。
(5)[ ]: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形容意志不坚定。
3.参照例子,在下列表格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二)发展性作业
4.概述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分享 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切换到竖屏全屏退出全屏
三人行语文坊已关注
分享视频
0/0
00:00/07:14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7:14
07:14
倍速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继续观看
作业设计 | 七上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
观看更多
转载
,
作业设计 | 七上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
三人行语文坊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5.试分析下面语句的朗读重音、语气语调。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6.默读课文,给段落标上序号,勾划段落的中心句。
提示:中心句是概括和表达该段落核心意思或主要观点的句子。它通常位于段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可能在中间。
中心句的作用:①统领全段:明确告诉读者这段话要讲什么。②突出重点:集中体现作者在这一段中最想表达的观点或信息。③便于理解:帮助读者快速抓住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7.标注文中记叙性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内容要点(找两处即可)。
提示:记叙句以陈述具体事实、行为为主,客观交代 “做了什么”
记叙一:
内容要点:
记叙二:
内容要点:
(二)发展性作业
8.结合全文内容,试分析白求恩同志具有哪些精神?其中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9.品析下面句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及效果。
(1)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2)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3)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4)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0.品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1.细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示:记叙句以陈述具体事实、行为为主,客观交代 “做了什么”;议论句以表达观点、评价、号召为主,主观阐明 “是什么、该怎么做”。
(1)标注段中的记叙句与议论句。
(2)分析记叙句、议论句之间的关系。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2.观察下图,参考示例,完成下列任务:
示例:写一个说明性片段,说明画面内容,字数不超过150字。
这幅画描绘了白求恩医生在简陋条件下为病人进行手术的场景。画面中央是手术台,医生和助手系着白围腰,正在实施手术。背景昏暗,仅有局部照明,凸显医疗环境的艰苦。画作通过人物姿态和细节刻画,展现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精神和无私奉献。
(1)写一个描写性片段,描绘画面内容,字数不超过150字。
(2)写一个议论性片段,议论画面内容,字数不超过150字。
13.再读课文,画出《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思维导图。
(二)发展性作业
14.结合《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内容,请你为白求恩拟一份颁奖辞,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字数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jì xùn ài chén cuì bǐ
2.(1)拈轻怕重;(2)麻木不仁;(3)漠不关心;(4)精益求精;(5)见异思迁
3.重蹈覆辙、语重心长、破镜重圆;真知灼见、立竿见影、远见卓识;
4.白求恩是一位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和加拿大共产党员。他医术精湛,作为胸外科专家,于1938年率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战场。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创造性地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八路军伤员做了大量手术,并编写教材、培训医护人员。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精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都在救治伤员,最终因感染于1939年在河北唐县逝世,其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5.分析如下:
(1)重音: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重音理由:“加拿大共产党员” 明确其身份,“五十多岁” 突出年龄与奉献的反差,“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点明来华目的,“不远万里” 强调行程艰辛与决心)
语气:庄重、缅怀(需传递对逝者的尊重,无强烈情绪起伏,像平静讲述一段值得敬意的往事)
语调:平稳舒缓,无剧烈升降:“五十多岁了” 后可轻顿,突出年龄带来的触动;“不远万里” 后稍作停顿,再平缓读出 “来到中国”,体现 “跨越距离赴使命” 的厚重感。
(2)重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极端负责任、极端的热忱(重音理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是核心精神概括,“极端” 修饰词突出程度,需强调这种精神的极致性)
语气:肯定、赞扬(需传递对这种精神的推崇与敬佩,语气要真诚有感染力,而非生硬说教)
语调:先平缓引出,后逐渐升高。“表现在他……” 前语调平稳,铺垫精神的具体体现;读到 “极端负责任”“极端的热忱” 时,语调稍升,通过语气强化 “极端” 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体现对这种精神的肯定。
(3)重音:只见过一面、许多信、仅回过他一封信、很悲痛(重音理由:“只”“仅” 体现见面少、回信少的遗憾,“许多信” 反衬 “仅回一封” 的愧疚,“很悲痛” 是核心情感落点)
语气:低沉、恳切、带遗憾与悲痛(属于个人回忆,需传递真实的私人情感,像与人坦诚讲述内心的遗憾与悲伤,不刻意渲染但情感真挚)
语调:平缓中带沉郁,情感逐步递进
前两句“只见过一面”“来过许多信” 语调平缓,铺垫回忆氛围;“可是因为忙” 后稍顿,“仅回过他一封信” 语调微沉,体现愧疚;最后 “我是很悲痛的” 语调降至段落最低,语速放缓,让悲痛情绪自然流露,不急促。
6.第一段: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7.示例(任选两个即可)
(1)记叙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内容要点:①身份信息: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表明了他的国籍和政治信仰。②年龄信息:他当时已五十多岁,突显了他年事已高却依然奔赴前线的奉献精神。③来华动机:他是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而来,体现了其国际主义精神。④派遣背景:他是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共同派遣,说明此行具有组织性和国际支持。⑤行程艰辛: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强调了路途遥远、行程艰难。⑥工作轨迹:他先到延安,后转赴晋察冀前线(五台山)工作,说明他深入抗战核心区域。⑦最终结局:他“不幸以身殉职”,表明他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突显其牺牲的伟大与悲壮。综上,这句话简要而全面地概括了白求恩来华的背景、经历和牺牲,是对其生平事迹的高度浓缩。
(2)记叙二:“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内容要点:①广泛的赞誉:“没有一个不……”的双重否定句式,极言其普遍性,强调所有从前线回来的人都对白求恩怀有敬佩和感动之情,无人例外,凸显了他崇高人格的广泛影响力。②崇高的专业形象:“佩服”一词表明,白求恩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救治伤员的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专业尊重和由衷钦佩。③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直接点明,打动人们的是他身上所体现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④侧面烘托的手法:这句话并非作者直接评价,而是通过“从前线回来的人”的普遍反应来侧面描写白求恩的伟大,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更具感染力。
(3)记叙三:“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内容要点:①职业身份:明确指出白求恩的职业是医生,这是他来华服务的基础和根本身份。②事业态度:他“以医疗为职业”,表明他将医学视为毕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体现了其职业的严肃性和使命感。③专业追求:“对技术精益求精”是核心,突出了他严谨、认真、不断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职业操守,不满足于现状,力求完美。④专业水平:“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里,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一评价,说明他的医术不仅优秀,而且在当时条件艰苦、人才匮乏的八路军中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具有权威性。⑤客观评价:这句话将“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医术高明”的结果联系起来,表明其高超的医术正是源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追求。
(4)记叙四:“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的很悲痛的。”
内容要点:①交往经历:作者(毛泽东)与白求恩直接接触极少,仅有一次会面,表明两人并非私交甚密的熟人。②工作联系:通过“来过许多信”说明他们之间保持着持续的工作沟通和思想交流,白求恩主动汇报情况或探讨问题。③个人遗憾:作者坦言因工作繁忙,“仅回过他一封信”,且“不知他收到没有”,流露出对未能充分回应对方的深深歉意和遗憾。④真挚情感:尽管见面少、通信不多,但作者明确表达“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体现了超越私人情谊的深切哀悼与高度敬重。⑤人格魅力:这种悲痛并非源于私交,而是出于对白求恩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的认同,反衬出白求恩人格的感召力之强。
8.示例:
(1)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内涵
①国际主义精神:超越国界与民族的局限,将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视为自身使命。他作为加拿大党员,主动奔赴中国战场,践行了无产阶级“全世界联合”的国际主义理念,是“跨越国界互助”的典范。
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完全摒弃个人私利,以他人与集体利益为首要目标。具体体现为两点:一是对工作的极致负责,不敷衍、不松懈;二是对同志和人民的真挚热忱,无差别地付出关怀,始终将“为人民服务” 落在实处。
③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将职业追求与使命结合,不满足于现有技术水平,持续打磨专业能力。他不仅医术高明,更以“精益求精” 的态度对待医疗工作,既体现了职业素养,也为 “救死扶伤” 的使命提供了专业支撑。
(2)最核心的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①统领性: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本质上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精神强调“无产阶级解放”“集体利益至上”,国际主义是其在“国际维度”的实践,毫不利己是其在“个人品格”的落地,精益求精是其在“职业实践”的延伸。
②文章定位:毛泽东在文中直接将“国际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 并列,且明确指出后者是核心——“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并以“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收尾,可见共产主义精神是作者重点强调的 “精神根本”。
③行为动机:白求恩的所有行为(不远万里来华、极端负责工作、热忱对待人民),其深层动机均源于共产主义信仰——相信无产阶级联合能实现世界解放,相信个人应服务于集体解放事业,这是他一切行动的“思想源头”。
9.品析时,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在具体语境中揣摩、推断词义。
(1)表达作用:“不幸”一词表达了作者和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牺牲的深切惋惜与沉痛哀悼。表达效果: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感彩,不是客观陈述“死亡”,而是主观评价为“令人悲痛的损失”。它突显了白求恩的牺牲是革命事业的重大遗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其牺牲的崇高与悲壮。
(2)表达作用:“极端”是程度副词,用来修饰“负责任”和“热忱”,强调其程度之深已达到顶点。表达效果:连用两个“极端”,形成排比和强调,有力地突出了白求恩在工作态度和待人接物上超越常人的、近乎完美的高尚品格。它使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具体而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凸显其精神境界的纯粹与伟大。
(3)表达作用:“亲身”强调直接体验,“亲眼”强调亲眼见证,二者都突出了感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表达效果:这两个词从“经历者”和“观察者”两个角度,共同证明了白求恩感人事迹的真实性与普遍感染力。“亲身”体现治疗中的仁心仁术,“亲眼”体现工作中的忘我奉献。它们使“无不为之感动”的结论更具说服力,是从事实出发的有力佐证。
(4)表达作用:“真正”一词起到强调和界定的作用,说明白求恩所体现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最纯粹、最标准的典范。表达效果:它不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还树立了一个衡量标准——共产党员应当学习的是这种“真正”的精神,而非表面或不彻底的表现。这既表达了对白求恩的无限崇敬,也强化了号召全体党员向他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0.分析时,可从内容、语言、手法、修辞等方面综合分析。
(1)这是一个设问句,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再给出明确答案。句中将白求恩不远万里援助中国抗战的行为,直接定性为“国际主义的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精神”。“国际主义”强调无产阶级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团结互助;“共产主义”则指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白求恩行为的本质,更将其提升到革命理论的高度,赋予其深远的政治和道德意义,突出了其行为的崇高性与典范性。
(2)这是全文的总结与升华。前半句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客观差异,后半句则强调“精神”才是衡量人格高低的根本标准。“但只要……就……”的句式,突出了“这点精神”(即国际主义、毫不利己的精神)的决定性作用。
后面连续用五个“人”的排比——“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层层递进,从品格、心灵、操守、情趣到社会价值,全面描绘了一个理想人格的崇高形象。
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它告诉人们:无论才能如何,只要拥有白求恩那样的精神,就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成为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11.
(1)记叙句与议论句标注
句子内容 句子类型 判定依据
①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记叙句 客观陈述白求恩“负责任”“热忱” 的具体行为,是事实性描述,无主观评价或号召。
②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议论句 直接提出“学习” 的号召,表达作者的明确要求,属于主观观点输出。
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与白求恩对比的反面事实) 记叙句 陈述部分人“不负责任” 的具体表现,是客观事实描述,为后续议论做铺垫。
④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议论句 再次提出“学习” 的号召,明确指向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的精神,是观点表达。
⑤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议论句 对“学习这种精神” 的意义进行评价,定义 “有这种精神的人” 的价值,是对前文事实的升华。
⑥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议论句 以“一定要” 加强语气,重申学习号召,明确精神属性(共产主义者精神),是段落核心观点的总结。
(2)记叙句与议论句的关系
二者是“事实支撑” 与 “观点升华” 的辩证关系,具体可分为两点:
①记叙句是议论句的“事实基础”,让议论不空洞议论句提出的 “学习白求恩精神”,必须依赖记叙句中的具体事实(对工作负责、对同志热忱)才有说服力。若没有这些客观行为的描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共产主义者精神” 就会成为抽象概念,无法让读者直观理解 “学什么”。例如,通过记叙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才能让 “学习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的议论有具体指向。
②议论句是记叙句的“价值升华”,让记叙有深度记叙句仅陈述 “白求恩做了什么”,而议论句则回答 “他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我们该如何做”“这种精神有什么意义”。例如,通过议论 “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将白求恩的具体行为从 “个人做法” 提升到 “共产主义者的精神标准”,并赋予其 “成为高尚的人” 的价值,引导读者理解行为背后的思想本质。
12.开放性作业,扣住画面内容,体现描写、议论各自表达方式的特点即可。
(1)描绘性片段: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专注地为病人手术,神情凝重而坚定。助手在一旁协助,动作轻柔而迅速。周围的人影模糊,仿佛被黑暗笼罩,唯有手术台上的白色布单格外醒目,映衬出生命的脆弱与希望。整个画面充满紧张与庄严,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2)议论性片段:画面不仅展现了一次普通的手术,更折射出医者仁心的伟大。在物资匮乏、条件简陋的环境中,医生依然坚守岗位,用专业与勇气守护生命。这种不畏艰难、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医学人文价值的体现,值得我们敬仰与传承。
13.示例
14.写作时,力求语言精炼、优美,可适当选用修辞手法增添文彩,可尝试用骈偶句式增加形式美。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他,跨越重洋,奔赴战火纷飞的中国。毫无利己之心,把解放事业当作己任,这是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光辉。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同志人民极端热忱。以生命践行信仰,白求恩,你是无私奉献的伟大典范,令人崇敬!
示例二:他跨越万里,奔赴烽火前线;他医术精湛,挽救无数生命;他毫无私利,将中国解放视为己任。白求恩同志以生命践行国际主义精神,以热忱诠释医者仁心。他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光辉典范,是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不朽丰碑。向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致敬!
示例三:您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仍不远万里赴华,以医疗为刃、热忱为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将中国解放事业视作己任。您用生命践行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精神,是跨越国界的信仰明灯。这份跨越时空的崇敬,永载人心,更激励无数人追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