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7 21: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内容 (四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说出呼吸是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生能列举出运动等身体活动会使呼吸次数加快,并理解这与身体需要更多氧气有关。 2. 科学思维 学生能通过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柱状图,初步形成基于数据进行分析的意识。 学生能根据测量到的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次数数据,发现呼吸变化与身体活动之间的简单规律。 3. 探究实践 学生能模仿教材中的方法,学习并实践测量安静状态和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技能。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数据记录(如填写表格),并乐于参与“测量-比较-研讨”的探究活动。 4. 态度责任 学生能感受到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密切关系,产生爱护身体、关注健康的初步意识。 学生能认同体育锻炼对增强呼吸功能、保持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运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呼吸的概念与意义:理解呼吸的本质是气体交换,以及氧气对于维持生命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与数据分析: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测量呼吸次数,并通过对比数据,发现运动会影响呼吸频率这一规律。 2. 教学难点 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理解: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将“呼吸加快”这一身体感受,与体内细胞需要“更多氧气”这一不可见的、抽象的内在原因联系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控制变量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不同状态下的呼吸次数时,如何确保“安静状态”测量的准确性,以及如何使“运动后”的测量条件相对统一(如运动强度、测量起始时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操作上的挑战。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计时器、记录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 聚焦:联系生活,引出问题(约3分钟) 情境创设: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回忆一下,当你刚刚跑完步或跳完绳之后,你身体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 (预设:学生说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 2.课件展示课题:《2.2呼吸与健康生活》。 3.聚焦问题 : 教师引导:“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现象。但这里面藏着两个科学问题:第一,呼吸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亲身经历入手,快速聚焦本课核心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二) 探索一:测量呼吸次数,量化现象(约15分钟) 1.学习测量方法: 教师指导:“怎样测量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预设:强调方法:闭上眼睛,手指放鼻孔下感受,一呼一吸算一次)。 讨论:“怎样让我们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预设:师生共同明确要点:多测几次(如3次)、保持安静、不讲话。) 3.实践探究一:测量安静时的呼吸次数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将3次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 数据处理指导:教师提出“如果没有相同的数值,怎么取值?”,引导学生理解“取中间值”的方法。 (预设:学生理解取三个数字的中间值,或者最多值) 4.汇报数据:发现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平均呼吸次数约为20次 5.实践探究二: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明确步骤与变量控制:教师统一指令,学生依次完成: ①“轻轻原地踏步1分钟”→ 立刻测量并记录呼吸次数。 ②等待呼吸平静。 “剧烈深蹲1分钟”→ 立刻测量并记录呼吸次数。 温馨提醒:强调听从统一计时,以减少实验误差。 6.数据分析与初步发现: 学生汇报数据,教师将几组典型数据呈现在黑板上。 7.提问(问题链):“比较安静时和运动后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运动后呼吸加快;运动越剧烈,呼吸越快。) 8.“这个规律说明呼吸的变化和什么有关?” (预设:身体活动/运动)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将模糊的身体感受转化为精确的数据,培养实证意识。通过控制变量(运动强度)和重复测量,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三) 探索二:袋子呼吸实验,探究本质(约10分钟) 1.提出新问题,引入实验:“我们通过数据证实了‘呼吸会加快’这个现象。那么,核心问题来了——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变快?哪个器官需要更多新鲜的空气?” 2.引导学生思考后,提出关键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我们吸进去的‘新鲜空气’和呼出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介绍实验方法:课件展示图片并讲解“袋子呼吸实验”步骤: “1.将袋子充满空气,封口。” “2.捏住鼻子,通过一个小口向袋子里连续呼吸5次。”(可使用吸管) “3.再次封口。” 强调安全:“注意:不要对着袋子呼吸过长时间,以免缺氧。” 4.分组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袋子内外的变化。 5.“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袋子内壁出现小水珠、气体变得温热、袋子鼓起来。) “这些现象说明了呼出的气体有什么?” (预设:含有水蒸气、热量、以及更多的气体——为下文做铺垫。) (设计意图:此实验是连接现象与本质的桥梁。它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变化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实验现象,为下一步理解“气体交换”提供了直观依据。) (四) 探索三:解读资料,建构概念(约8分钟) 1.出示科学证据:“我们的实验只能看到部分变化。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分析了气体的成分。” 2.课件展示“气体成分比较图”。 3.“观察图表,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中,哪两种气体的变化最大?” (预设:氧气和二氧化碳) 4.“氧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二氧化碳呢?” 5.“这说明呼吸的本质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件结论:呼吸的本质是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肺部,消耗掉一部分,变成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板书核心概念) 6.“现在,谁能用‘气体交换’这个原理,来解释我们一开始发现的现象: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7.运动 → 身体需要更多能量 → 能量产生需要消耗更多氧气 → 需要加速气体交换 → 呼吸加快。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思维提升的关键。通过分析权威数据,从实验现象上升到科学概念,并运用新建构的概念解释初始现象,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突破教学难点。) (五) 研讨与拓展:联系实际,升华认识(约5分钟) 1.“除了运动,还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预设:如睡觉时变慢,紧张时变快等) “随着呼吸次数的变化,我们的身体还会有什么变化?” (预设:学生联想到心跳变化,并简单介绍测量脉搏的方法,如课件所示。) “呼吸和心跳为我们身体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保持健康呢?” (预设:不吸烟、空气污染时戴口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等。) (设计意图:将课堂所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健康行为建立联系,落实“态度责任”目标,引导学以致用。) 完成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具体例子来证明抽象的概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设计了一个连贯的“证据链”。课程从学生运动后喘气的亲身体验开始,引导他们把模糊的感觉变成具体的呼吸次数数据,完成了初步的量化证明。接着,通过一个关键的“袋子呼吸实验”,学生们看到呼出的气体让袋子上出现了水珠,把看不见的气体变化变成了可以看见的证据。最后,展示科学图表这种权威证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自己构建起“呼吸就是气体交换”的核心概念。未来可以改进的地方是让证据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可以设计更精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实验现象和身体内部的过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思维的“脚手架”更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