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二单元
感受金秋时节的季节之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金秋的阳光,
洒在树叶上,
洒在花瓣上,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金
秋
节
时
第一课时
4.古诗三首
4.古诗三首
任务一
穿越时空,诵读经典
组词法
后鼻音
挑
tiāo
tiǎo
挑战
挑灯
挑选
挑剔
磨
mó
mò
磨盘
磨刀
磨面
石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务二
枫林之中,欣赏秋景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 是李白和杜甫。
圈画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借助注释
联系生活
山间石头堆砌的小路弯弯曲曲
结合插图
联系上下文
深秋经霜变红的枫叶
查阅字典
任务三
品味秋景,景中悟情
小组合作:
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充满秋意的山顶,在云雾弥漫的深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理解诗意有窍门
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组词法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
查阅字典
xié
书写时注意左边部分最后的捺变成点,右边部分要写得稍长一些。
第二课时
4.古诗三首
4.古诗三首
任务一
自主学诗,赏洞庭美景
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理解诗意有哪些方法?
组词法
借助注释
结合插图
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
查阅字典
小组合作:
运用上述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和《夜书所见》。
1.自读两首古诗,圈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2.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说说古诗的大意。
3.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圈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湖面的波光
相:互相
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湖面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镜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想象画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里的君山
诗人刘禹锡此时正是被贬的途中,他被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错,仅仅因为他想当一名清官而得罪了一些人。他的志向一直是想做一名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不同流合污,正如那洞庭湖中的小小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宁静致远的意境和超然物外的比喻,展现他内心的宁静和洒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任务二
自主学诗,品思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
——(宋)司马光《梧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
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
任务三
对比异同,读懂秋语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赞美秋天
豁达态度
思念家乡
山行
望洞庭
夜书所见
山行
望洞庭
夜书所见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任务四
融情于景,挑战背诵
背诵小达人
背诵小达人
背诵小达人
“扌”横画稍短,竖钩端正。“兆”撇与竖弯钩间距适中,点画左右对称,位置安放恰当。
tiǎo第四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本组课文中,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本单元的内容无论是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有描写秋景的,有描写秋天的声音的,有描写秋雨的,这些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庭、相”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秋景,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单元主题】寻找秋天的足迹
【任务群设计】品秋景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首篇课文,篇章页导入:
出示篇章页的单元导语:“金秋的阳光,洒落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学生读单元导语,交流读后感受。
师:单元导语就是一首明亮、温暖的小诗,可以看出本单元单元主题是:金秋时节。
单元任务谁来读读。接下来一起走进这金秋时节,去领略秋天的美丽。
小女孩视频:同学们,秋姑娘已经用它神奇的魔法棒把世界装扮成金黄色的童话王国了,今天我们要化身小小探险家,跟着课本去寻找秋天的足迹。让我们用亮晶晶的眼睛去"品秋景之情",用温暖的小手去"赏秋路之景",用好奇的心去"叹秋雨之变",用灵敏的小耳朵去"听秋雨之歌"。秋天最美的秘密都藏在细节里哦!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一起踏古寻秋迹,品秋景之情。(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任务一、穿越时空,诵读经典。
一、读诗题,解题意。
1.一起来看看这三篇古诗,自己读读诗题。
学生自读,指名读。
2.我们先来看看《山行》,谁来试着说说“行”的意思。
行:行走
大家看我们运用组词法就可以理解它的意思。谁能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试着说说三首诗题目的意思。
3.学生交流: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路上行走,诗题中的“山”表明了地点。
"望”用组词法理解为遥望的意思,"望洞庭”就是遥望洞庭湖,“望”点明了动作。
“书”用组词法理解为书写的意思,“夜”:夜晚,”见:看见。“夜书所见”就是在夜晚书写所看到的景物,“夜”字告诉了我们时间。
小结:在古诗中我们可以运用组词的方法去理解字词,另外我们可以看出“题为文眼”,从诗题中可以提取很多关键信息,读懂了诗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诗歌。
二、认读生字
1.诗题我们读懂了,《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都是七言绝句,这三首诗的读音你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提醒学生注意“径”“庭”是后鼻音,“磨“挑”是多音字,学习多音字。
三、读好停顿
1.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三首古诗的节奏。
2.发现古诗描写的季节,初步感知秋天。师:请你猜一猜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3.生思考,交流。
小结:诗中出现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词语,如“湖光秋月、秋风”,由此可知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这些都是我们一眼能发现的,但是如果想真正领略诗人笔下的秋天,还需要我们走进诗中,用心品读,细细发现。
任务二、枫林之中,欣赏秋景
一、认识作者杜牧
我们先走进《山行》,作者杜牧。认识杜牧。
①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吧。你们了解杜牧吗?都查找了哪些资料?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请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你收集资料的内容。
同学们收集了那么多与作者有关的介绍,真好。面对那么多资料咱们不但要学会收集,还要学会整理,从众多的信息中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这是一种学习能力。老师也整理了关于杜牧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二、圈画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1接下来咱们先跟随杜牧的脚步,去看看秋天的山林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山行》,圈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2.学生读诗,圈画,交流。
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三、学习理解诗句的方法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1)什么是“寒山”
①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注释理解,“寒山”指的是深秋时节的山。)
总结:本课中,古诗旁边配有部分字词的解释,这叫“注释”,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借助注释理解“斜”“生”和“坐”。(“斜”:曲折向前延伸,“生”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写出了白云升腾缭绕的动态,如仙境一般;“坐”是因为的意思。)
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石径斜”。
看看书上的插画,说说“径”是什么意思?径:小路。大家爬过山吗 想想你看到的山间的小路是什么样子的 你知道“石径斜”的意思了吗
(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
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霜叶
从上文的“枫林”可以知道“霜叶”指的是深秋经霜变红的枫叶。
查阅字典理解“于”:过
任务三、品味秋景,景中悟情
1.难理解的字词我们都理解了,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发挥想象,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合作说说诗句大意。
3.学生交流:
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诗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充满秋意的山顶,在云雾弥漫的深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3)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美景,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两句作者又带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句中的内容来回答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
(4)可以看出这些景物中,诗人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枫林
(5)诵读体会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师引读:
夕阳下,这一片片经霜的枫叶,红得鲜艳,红得热烈,它们比春花更美啊,诗人不禁惊叹道———(生齐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夕阳下,这一片片经霜的枫叶都是一个个跃动的生灵,充满了生机,秋天比春天更美啊,诗人不禁赞叹道———(生再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总结: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悲秋伤冬,而杜牧却认为“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没有秋的萧条衰败,只有秋的绚烂至极,这是一首深秋赞美诗啊。
让我们带着热爱赞美之情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配乐朗读整首诗)
(6)借助图片背诵古诗。
4.总结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总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组词法、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查阅字典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欣赏了古诗中美丽的秋景;体会到诗人赞美秋天的情感。
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斜
书写时注意左边部分最后的捺变成点,右边部分要写得稍长一些。
【第二课时】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行》,一起来回想一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任务一:自主学诗,赏洞庭美景
1.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运用上述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和《夜书所见》。
要求:
①借助资料,了解诗人信息。
②自读两首古诗,圈出有关秋天景物的词语。
③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说说古诗的大意。
④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四人小组交流。
3.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出示《望洞庭》《夜书所见》
(1)交流诗人信息。
4.交流“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
《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洞庭 山水。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寒声、秋风.促织。
汇报《望洞庭》古诗大意。
1.学生汇报难懂词语的意思,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借助注释理解“洞庭""青螺”“和”的意思,
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1.组词理解:湖光:湖面的波光。秋月就是秋天的月亮
组词理解:“相”是互相的意思。
2.我们知道了湖光秋月的意思,那“两相和”的“两”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两”知道的是“湖光和秋月”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秋月倒映在湖中,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水天相接,清澈的洞庭湖水与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慢慢睁开眼,你看到了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进行交流。
明确: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和”是指湖水和秋月相互融合、同为一体、湖中有月、月中有湖。
3.指名读 齐读
出示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
1.潭面呢?联系上文理解潭面就是湖面的意思
2.此时的洞庭湖面非常(平静)。
3.这句诗中的哪里能体现洞庭湖的静
作者把潭面比作镜子,让我们感知到此时的洞庭湖面是非常平静的。
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镜子
提醒学生抓关键词“镜未磨”
明确: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
4.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明确: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没有风,平静的如同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
5.指导朗读: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湖面没有风,平静得如同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一起读。
6.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指名生回答,引出“舒畅、愉悦”等关键词。那就让我们静静的读一读,别惊扰了这一湖的秋水。
7.引读
播放背景音乐: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衣,是多么的宁静!一起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湖面上泛起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宁静的洞庭湖边。.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谁来说一说三、四句诗的意思。
明确:是的,远远望去,洞庭湖犹如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激发想象:诗人刘禹锡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想些什么 或说些什么
让我们跟诗人一样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3.了解创作背景:
其实诗人刘禹锡此时正是被贬的途中,他被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错,仅仅因为他想当一名清官而得罪了一些人。他的志向一直是想做一名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不同流合污,正如那洞庭湖中的小小青螺。
了解了这些,相信同学们更能读懂这首诗句。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
如果你是诗人,在这样月色迷人的夜晚,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你是什么心情?(热爱、赞叹、喜悦……)
是呀,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同时通过宁静致远的意境和超然物外的比喻,展现他内心的宁静和洒脱。
5.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心情,再读全诗。
男女生赛读古诗、小组赛读。尝试背诵。
小结:是啊,这洞庭湖的景色真美呀!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生配乐诵读整首诗)
任务二:自主学诗,品思乡之情
刘禹锡文看到的是洞庭湖的秋天美景,诗人叶绍翁在秋天的夜晚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1.
1.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江边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要写“梧叶”呢
出示诗句:
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
———(宋)司马光《梧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师点拨:古人认为,梧叶知秋,梧桐报秋,梧桐叶落是秋天来临的象征,很多诗人借梧叶表达心中的忧愁。
(2)从“潇潇”一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秋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道出深秋凄清寒凉。
(3)秋风不仅吹动了梧桐树叶,还吹动了什么?(动客情)
联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理解“客”:诗人身在异乡
补充资料:叶绍翁10岁时因家庭变故背井离乡,38岁时仍然漂泊在外没有回过家乡。
(4)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走在江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想写什么?
思乡之情。
(5)指名交流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6)看到这些诗人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一起再来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挑促织”。
(2)那么小的蟋蟀作者能看得见吗?
诗人怎么知道儿童在“挑促织”呢
(也许诗人小时候和小伙伴玩过,也许诗人看到过家乡的孩子玩过)
(3)指名交流三四句意思
(4)江上秋风、儿童夜灯下挑促织,瞬间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孤独。(配乐)
任务三:对比异同,读懂秋语
(1)三首古诗我们学完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三首古诗,说说你发现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交流分享。
相同点: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
不同点:
①诗人描写的景物不同,
②抒发的感情也不同。杜牧抒发的是对秋天的赞美,刘禹锡让我们看到虽然被贬却并不埋怨、豁达大度的胸襟,叶绍翁则抒发了子身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
(3)读懂秋语,提升认识。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首古诗,《山行》《望洞庭》《夜书所见》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眼中,看到的秋景是不—样的。不一样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感,诉说了诗人心中不一样的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们读懂了这些“景语”,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读懂诗人。
任务四:融情于景,挑战背诵
我们理解了不同的诗人通过不同的秋景表达着不一样的情感,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背诵三首古诗呢?
指名背诵。
书写指导:
写字指导:挑:“扌”横画稍短,竖钩端正。“兆”撇与竖弯钩间距适中,点画左右对称,位置安放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