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秦朝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严苛的刑法,以及焚书坑儒等,认识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阅读《秦末起义形势图》,知道秦末起义的路线和波及范围,进一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地图和教材,简单叙述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以及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军队秦朝造成沉重的打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秦始皇,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人盛赞他为 “千古一帝”,对他的功绩推崇备至;也有人痛斥其为 “暴君”,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认为他是千古一帝的人,究竟看中了他哪些非凡成就?指责他为暴君的人,又有着怎样的依据?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深入探讨秦始皇的功与过。
千古一帝理由:
1.他灭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2.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他统一了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字等。
(设计意图:以问题设置,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教师过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
(1)教师活动
阅读“秦的暴政”一目中的第一段、第二段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活动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依据材料,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
秦始皇及其臣下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巩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杀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3)学生活动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
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言论,焚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是一场思想文化方面的浩劫,对后世产生了恶劣影响。
2.秦二世的暴政
教师过渡: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的路上病死,他的儿子胡亥继位,这就是秦二世。
(1)教师活动
请结合课文“秦的暴政”一目中的第三段内容,归纳总结秦二世推行的暴政。
(2)学生活动
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长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继续营建庞大的工程,征调民力屯卫咸阳,还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愈加沉重。那时候,道路上到处是被押送的刑徒,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陈胜、吴广起义
教师过渡:当不满在人群中蔓延,反抗的火种便伺机点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回溯秦末,看看深受压迫的百姓是如何奋起抗争的。
1.概况
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内容,整理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
(2)学生活动
人物 陈胜、吴广
时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果 失败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如果陈胜、吴广前往渔阳的途中没有遇上大雨,秦末农民大起义会爆发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会,因为秦朝政府实行残暴统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2.影响
(1)教师活动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1: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司马迁《史记》
材料2: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范文澜《中国通史》
(2)学生活动
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沉重的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③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太史公自序》
(3)学生活动
①失道、失政的昏暴之主,如夏桀王、殷纣王、秦二世等,应该推翻,人民有革命的权利。
②倡导革命的发难者,商汤王、周武王、陈胜,他们建立了大功勋,如同圣人孔子写《春秋》,应当名垂万世,人民不应当忘记。
③说明为陈胜立“世家”的理由。
教师补充: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三)秦朝的灭亡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P61的《相关史事》,概况巨鹿之战的基本情况。
(2)学生活动
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在激战中,起义军勇猛杀敌,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
教师补充: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结合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3)学生活动
①被压迫的农民率先举起反抗的大旗;
②农民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③在反秦的各路军队中,农民军是主力;
④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中,秦朝灭亡。
(4)教师活动
有人评价秦始皇是暴君,理由又是什么
(5)学生活动
1.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他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事,引导学生了解秦朝暴政导致农民反抗,掀起了我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学生通过了解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最终推翻了秦朝统治,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涵盖了秦朝暴政的表现、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反秦等重要知识点,内容较为完整。但在时间分配上,对项羽刘邦反秦部分略显仓促,导致一些细节讲解不够深入。在下次教学时,需合理调整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占比,确保教学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通过此次课后反思,我明确了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以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汲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