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利用时间轴梳理西汉、新莽、东汉的历史进程,了解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识读《东汉形势图》,了解东汉的疆域,提升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了解“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和结果,了解统治者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措施的历史经验,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东汉后期外戚、官宦交替专权和豪强势力膨胀的史实,运用史料说明这两大问题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过程,知道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运用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解释农民起义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梳理西汉、东汉的发展脉络,增进对两汉历史进程的整体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王莽夺权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
25 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他又用了 10 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
3.“光武中兴”
(1)教师活动
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后来,出现了怎样的知世局面?
(2)学生活动
①措施:经济: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减轻刑罚→增加了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
政治: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简化了政务;整治了官场风气。
民族关系:允许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加强了民族团结。
②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异同。
学生活动
相同点 背景 都是在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内容 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都善于用人、勇于纳谏等
结果 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
不同点 统治思想 文帝和景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内容 光武帝刘秀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是“文景之治”所没有的
启示 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4.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①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③东汉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④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过渡: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外戚专权的形成)。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帮助皇帝限制和铲除外戚的势力,得到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的形成)。
(1)教师活动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2)学生活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教师活动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会导致什么后果?
(4)学生活动
导致政治腐朽不堪。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二段,概括东汉豪强势力有何表现及影响?
(2)学生活动
表现:①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
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黄巾起义
教师过渡: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教师活动
阅读本目内容,分析黄巾起义的爆发原因、发生时间、领导人及创立组织,并阐述其结果与影响。
学生活动
原因 东汉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灾荒连年
时间 184年
领导人 张角
特点 创立太平道,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结果 被镇压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比较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3)学生活动
相同点:都是用武装革命手段反抗压迫,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不同点: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行动。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的课题是“东汉的兴衰”,所谓“兴”,是指东汉重新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谓“衰”,使指东汉走向衰亡的过程。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结束了西汉末年和王莽统治时期的混乱局面,重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光武帝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教材介绍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瘤疾,即外戚、官宦专权和豪强势力膨胀,使政局动荡不安,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使学生认识到腐朽的统治必然导致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走向衰亡。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讲解 “光武中兴” 时,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刘秀的治国举措,并借助图表展示其成效,让学生尝试阐述对这一盛世局面的理解。但对于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复杂局面,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认知,未能深入洞察背后政治制度漏洞与社会矛盾激化的内在联系。后续我将设计更多深度问题,组织小组研讨,鼓励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剖析,提升其解读复杂历史现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