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7 12:1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①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分析造纸术传播的影响,运用实物史料说明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视频资源等活动,知道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感悟他们的高尚医德;初步了解秦汉时期的数学、农业等成就,增进文化自信。(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阅读《史记》的经典篇章,了解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学习司马迁坚韧不拔的意志、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以及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知道道教的创立和佛教的传入,初步了解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特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书写材料演变的过程,分析不同书写材料的优势与不足。)
二、讲授新课
(一)造纸术的发明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05 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1)教师活动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所知,蔡伦是用什么原料造纸的呢?这种纸又有什么优点?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学生活动
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纸的制作》。
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医学、数学与农学成就
教师过渡: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中医药学家就是张仲景和华佗。
1.医学成就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段内容,了解张仲景的事迹。张仲景写成的《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学生活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主要内容: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教师补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教师活动
材料反映了张仲景怎样的精神?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4)学生活动
注重实践,博众家之长,潜心治学,探索创新的精神。
(5)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二段内容,说说华佗的医学贡献。
(6)学生活动
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用于手术;他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2.数学成就
(1)教师活动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注重实践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九章算术》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2)学生活动
《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3.农学成就
(1)教师活动
秦汉时期,农学有较大发展,代表性著作是《氾胜之书》, 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司马迁与《史记》
(一)简介
司马迁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 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教师提问:从司马迁的著书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
提示:勤奋好学、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意志坚固。
(二)作品及其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材料评价的是历史上哪部史学著作?其作者是谁?其体例是什么?它记叙了哪一时期的史事?
提示:《史记》、司马迁、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三)价值
史学价值: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问题思考:很多成语典故出自《史记》,例如“破釜沉 舟”“一以当十”等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查一查,还有哪些成语典故出自《史记》
提示:
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纸上谈兵、围魏救赵、负荆请罪、指鹿为马、约法三章、沐猴而冠、运筹帷幄、先发制人、四面楚歌、多多益善、怒发冲冠、招摇过市……
道教和佛教
教师过渡:你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两任师傅,分别是信仰什么宗教吗?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四目第一段,指出道教起源于哪里?创始人是谁?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学生活动
简介 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尊奉黄帝和老子
派别 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
内容 黄老学说与民间巫术、神仙方术结合
影响 为下层民众所信奉,影响深远
(3)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第四目第二段,指出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学生活动
起源 约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
教义 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传播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影响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5)教师活动
从时代背景出发,道教和佛教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6)学生活动
①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难,宗教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②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佛教、道教都宣扬忍耐顺从,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思考,我国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7)学生活动
①国家的统一。汉朝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②封建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继承、发扬前代文化成果。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为秦汉时期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条件。
⑤各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⑥秦汉时期中外交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讲述造纸术的发明,引导学生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通过讲述医学、数学和农学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情况;通过讲述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通过讲述《史记》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其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讲解造纸术时,呈现了出土的西汉麻纸残片图片、古籍中关于造纸工艺的记载等,学生得以依据这些实证展开思考。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繁杂史料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不足,难以准确判断史料所反映的核心内容。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史料分析方法的指导,通过实例演示,教学生如何筛选有效信息、评估史料可信度,培养其严谨的实证思维,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史料解读秦汉科技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