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6 09: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如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2.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史迹
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
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关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鸦片战争
D.甲午战争
3.“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西安事变
4.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下列年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历程中,更具标界意义的是(  )
A.1860年
B.1894年
C.1917年
D.1949年
5.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的和平解放
6.2015年3月20日,中韩双方对68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进行交接,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烈士得以“荣归故里”.当年,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
A.和平卫士
B.钢铁卫士
C.党的好战士
D.最可爱的人
7.下列表格反映的是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时间


原油
1952年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9.1955年9﹣10月,毛泽东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按语.毛泽东此举的目的是(  )
A.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B.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C.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D.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10.如图为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数据表.I阶段发展趋势表明了(  )
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发展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1.阅读如图“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2.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重庆
B.南京
C.深圳
D.杭州
15.为了更好的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某地准备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一部电影,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16.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17.据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共35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他们分布的地区则占全国总面积的60%.为此,国家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60多年前,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见图),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万隆会议
19.制作“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这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请你选出“历史年代尺”上与标号相对应的内容(  )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中共十五大召开
D.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20.王伟的爷爷说:“爷爷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判断对错)
2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判断对错)
23.195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至1952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了土改。      (判断对错)
24.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判断对错)
25.
26.
27.清政府实行      政策,导致了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1978年,      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8.1956年      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
29.我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      ;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的改革。
 
四、材料问答题(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一部“桥”的历史,就是一部苏州从古至今的变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宝带桥又名长桥,与卢沟桥、洛阳桥等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今长桥街道),傍京杭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
﹣819年),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现桥由明清两代修建。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
苏州行春桥位于上方山路,跨石湖北渚。为半圆薄墩九孔连拱长桥,东西走向,全长54米。始建年代无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县赵彦贞修。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之俗。其时明月初起,桥洞中月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
材料三
西山太湖大桥,位于江苏苏州吴中区太湖,全桥187孔,桥长4348米。大桥由各具特色的三座桥组成,为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于1992年10月动工兴建,1994年10月竣工通车。大桥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西山诸岛的交通,实现了当地人民世世代代架桥的夙愿,而且为开发和利用太湖自然资源和发挥地理优势,加快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关于宝带桥的哪些历史信息?
(2)指出材料二中知县赵彦贞重修行春桥时宋代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并指出宝带桥、行春桥的拱形设计并非首创的史实依据。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2年苏州修建西山太湖大桥的有利条件。并谈谈材料中提及的这些桥梁具有怎样的价值?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17个办事机构。
材料二
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之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设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并依据材料指出这一事件的重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概括指出毛泽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蓝图所做的有益探索。
(3)运用李淑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中的图3配一段文字说明。并为材料二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将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如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考点】郑和下西洋.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
【解答】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是长安到西域,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戚继光抗倭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带,与图片所给路线图不符.根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刘家港,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符合图片所给路线.
故选C.
【点评】要重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路线、意义,并比较与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异同.
 
2.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史迹
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
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关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鸦片战争
D.甲午战争
【考点】史实辨析题;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知识点,虎门销烟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战争期间英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内容需重点记忆.
【解答】该题考查鸦片战争史实的认识.林则徐生平史迹重要的就是虎门销烟,而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中英《南京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等.再加上英军等关键词,可得出相关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故答案是C.
【点评】有的考生一看到林则徐生平史迹,会错选成B虎门销烟,所以考生要注意审题,把题干部分认真读完,再分析思考.
 
3.“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西安事变
【考点】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史实,并结合材料中出现的“北京大学”“学生”“天安门”“游行”“曹汝霖”等词语,可以得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爱国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会游行,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游行活动遭到北洋政府的武力镇压.
故选C.
【点评】本题掌握五四运动.重点分析材料出现的相关信息.
 
4.历史线索是观念化了的历史链条,它是由产生重大事件或者历史转折的年份贯穿的历史链条.下列年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历程中,更具标界意义的是(  )
A.1860年
B.1894年
C.1917年
D.1949年
【考点】新中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时间和标志.
【解答】A.中国近代史上1860年发生的史实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B.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C.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故选D.
【点评】新民主主义的起止时间和标志是考试的重要考点,需要考生明确.
 
5.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的和平解放
【考点】西藏和平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解答】本题切入点是“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故选D.
【点评】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识记,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6.2015年3月20日,中韩双方对68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进行交接,使这些在朝鲜半岛沉睡了超过半个世纪的烈士得以“荣归故里”.当年,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被誉为(  )
A.和平卫士
B.钢铁卫士
C.党的好战士
D.最可爱的人
【考点】抗美援朝.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故选D.
【点评】注意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知识的识记.
 
7.下列表格反映的是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时间


原油
1952年
135万吨
66亿吨
44万吨
1956年
447万吨
110亿吨
116万吨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考点】三大改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
【解答】根据图表“钢”“煤”“原油”“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可知,这是当时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重工业的发展状况.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B.
【点评】本题以“1952年至1956年,我国工业生产部分数据变化情况”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取得成就和这一计划实施的意义.
 
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考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1954年宪法.
【解答】在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的准确识记能力.
 
9.1955年9﹣10月,毛泽东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按语.毛泽东此举的目的是(  )
A.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B.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C.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D.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解答】题干中提到“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可以看出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根据所学知识,1953﹣1956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题目中毛泽东写作时间为1955年,正好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因此毛泽东写作文章的目的是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在1952年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建议学生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10.如图为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数据表.I阶段发展趋势表明了(  )
A.辛亥革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发展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
【解答】材料I阶段为1952年至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从1954年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司合营.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提取图表信息的能力.
 
11.阅读如图“某地水稻产量数据柱状图(单位:斤/亩)”.导致1958年数据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中共八大的召开
【考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这导致如题干所示1958年的亩产量远高于其他年份的现象出现.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运动影响的掌握情况;应熟练掌握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12.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有关知识.
【解答】党在1958年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又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文化大革命.其教训是要坚持实是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本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坚持民主和法制,不搞个人崇拜,反对专制等.
故选C.
【点评】熟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简单经过和教训.
 
13.“全党同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影响,由题干中的会议内容和影响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党的诞生.
B.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影响.
 
14.城市既是现代文明的中心,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阵地.小明写一篇介绍某个城市的文章,草拟了图中的三个标题,他要介绍的是(  )
A.重庆
B.南京
C.深圳
D.杭州
【考点】对外开放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了深圳经济特区.
【解答】题干给出的卡片标题中“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和“经济特区的代表”都指的是深圳.1980年,我国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深圳经济特区的“奇迹”.
 
15.为了更好的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某地准备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一部电影,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模范人物的掌握情况.
【解答】选项中A是东北为建立大庆油田作出贡献的英雄王进喜,C是党的好战士雷锋,D是为我国核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邓稼先,B是焦裕禄,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干部楷模.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故选B.
【点评】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16.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②③
【考点】史实辨析题;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掌握.
【解答】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提出于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时期;②“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提出于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提出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④①②③.
故选D.
【点评】口号是时代的风向标,口号反映社会的动向和主题.我们应加强对各个时代口号的掌握.
 
17.据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人口共35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他们分布的地区则占全国总面积的60%.为此,国家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国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政协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60多年前,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见图),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万隆会议
【考点】亚非万隆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知识点.
【解答】1955年,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矛盾错综复杂,会议出现尖锐分歧,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使学生知道亚非会议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19.制作“历史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这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请你选出“历史年代尺”上与标号相对应的内容(  )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伟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中共十五大召开
D.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香港回归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遵义会议;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和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解答】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35年,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97年7月1日香港的回归,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历史年代尺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
 
20.王伟的爷爷说:“爷爷象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考点】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答】食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凭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食”的变迁,注意改革前后的变化.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判断对错)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
【解答】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答案为:
√.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影响.
 
22.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 (判断对错)
【考点】八一南昌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
【解答】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系统总结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节日的由来.
 
23.195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至1952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了土改。 × (判断对错)
【考点】土地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解答】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改.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分析判断能力.注意掌握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24.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判断对错)
【考点】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解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25.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中国1997年收回了香港,1990年收回了澳门,图中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正是反映了中国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史实.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以香港和澳门的区徽为切入点,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其成功实践.
 
26.(2016春常熟市期末)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从而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解答】1992年月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内容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而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因此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背景,考查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掌握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及意义.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清政府实行 闭关政策 政策,导致了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1978年, 改革开放 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正确评价能力.
【解答】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这是它的积极影响.但是,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这是它的消极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设立、沿海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加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和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现阶段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故答案为:
闭关政策;改革开放.
【点评】本题掌握闭关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重点熟记闭关政策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28.1956年 三大改造 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 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浩劫。
【考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和十年文革.
【解答】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故答案为:
三大改造;江青反革命集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对比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文革结束的标志.
 
29.我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国有企业 的改革。
【考点】农村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
【解答】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故答案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有关内容.
 
四、材料问答题(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一部“桥”的历史,就是一部苏州从古至今的变迁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宝带桥又名长桥,与卢沟桥、洛阳桥等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今长桥街道),傍京杭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
﹣819年),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现桥由明清两代修建。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
苏州行春桥位于上方山路,跨石湖北渚。为半圆薄墩九孔连拱长桥,东西走向,全长54米。始建年代无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县赵彦贞修。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之俗。其时明月初起,桥洞中月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桥者倾城而出,游船如织,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
材料三
西山太湖大桥,位于江苏苏州吴中区太湖,全桥187孔,桥长4348米。大桥由各具特色的三座桥组成,为中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于1992年10月动工兴建,1994年10月竣工通车。大桥的建成,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西山诸岛的交通,实现了当地人民世世代代架桥的夙愿,而且为开发和利用太湖自然资源和发挥地理优势,加快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取关于宝带桥的哪些历史信息?
(2)指出材料二中知县赵彦贞重修行春桥时宋代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并指出宝带桥、行春桥的拱形设计并非首创的史实依据。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92年苏州修建西山太湖大桥的有利条件。并谈谈材料中提及的这些桥梁具有怎样的价值?
【考点】材料解析题;历史开放性问题;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知县赵彦贞重修行春桥时宋代经济发展具有的特征及宝带桥、行春桥的拱形设计并非首创的史实依据.
(3)本题主要考查1992年苏州修建西山太湖大桥的有利条件及这些桥梁具有的价值.
【解答】(1)据材料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今长桥街道),傍京杭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
﹣819年),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现桥由明清两代修建.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可知,宝带桥最早修建于唐朝;宝带桥位于吴中区长桥镇;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紧接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现桥由明清两代修建.
(2)据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知县赵彦贞重修行春桥时宋代经济发展具有商品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宝带桥、行春桥的拱形设计并非首创,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修建的赵州桥,这座桥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赵州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后又有诗人赞它是“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3)1992年苏州修建西山太湖大桥的有利条件有:改革开放的实施,工业化的推进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根据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可知,材料中提及的这些桥梁具有史料价值、旅游价值和商业价值.
故答案为:
(1)宝带桥最早修建于唐朝;宝带桥位于吴中区长桥镇;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紧接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现桥由明清两代修建.(任答两点即可)
(2)商品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南移;(任答一点即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修建的赵州桥.
(3)改革开放的实施;工业化的推进;综合国力的提高.(言之有理即可)史料价值;旅游价值;商业价值.(任答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以桥为依托,主要考查苏州从古至今的变迁史,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17个办事机构。
材料二
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之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设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主要目的。并依据材料指出这一事件的重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概括指出毛泽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蓝图所做的有益探索。
(3)运用李淑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
【考点】材料解析题;一五计划;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训;阐述见解题.
【分析】(1)本题考查设置设置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的.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3)本题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1)据材料“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17个办事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国家计划委员会是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这一事件的重点是为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2)据材料“
自1949年以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工作,一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蓝图指导之下进行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在独辟现代化道路这一点上,与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类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蓝图所做的有益探索主要有,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据材料“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最低点出现的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导致1966﹣197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
故答案为:
(1)目的:设置国家计划委员会是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重点:为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2)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20世纪50年代末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导致1966﹣197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中的图3配一段文字说明。并为材料二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并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将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
【考点】材料解析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本题考查尼克松访华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本题考查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解答】(1)据材料“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材料二的四幅图片都是反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故标题可以拟定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再加上国家领导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独特的外交艺术等,新中国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据材料“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始终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可知,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故答案为: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3)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再加上国家领导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独特的外交艺术等;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