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力 教案2025--2026年北师大版(2024·李春密)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 力 教案2025--2026年北师大版(2024·李春密)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17 18: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章 运动和力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介绍了合力,力的合成,以及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介绍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了力学中最常见的力——摩擦力(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然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
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也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七节:
1.第一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二节“力的测量 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三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4.第四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介绍了合力,力的合成.通过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得出合力的计算方法.
5.第五节“二力平衡”,不受力的物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合力为零时即二力平衡时物体运动规律,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第六节“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7.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本节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并进行实验和推理;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并介绍了惯性的利与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体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学会分析物体平衡时的受力情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4.要求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
5.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二力平衡的条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重力的影响因素.二力平衡的分析与应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利用惯性解释日常现象.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七节,建议10课时:
第一节 力 1课时
第二节 力的测量 弹力 1课时
第三节 重力 1课时
第四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课时
第五节 二力平衡 1课时
第六节 摩擦力 2课时
第1课时 认识摩擦力
第2课时 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第七节 牛顿第一定律 2课时
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
第2课时 惯性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第1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5.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6.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8.在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准备】磁铁、小钢球、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教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天宫一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张三推了李四一下,就有了推力;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力”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又有谁知道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方的?圆的 还是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相信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很好的认识它了.
【进行新课】
什么是力
认识力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师 通过上面的现象,我们知道人推车时,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这是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产生力的作用;而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加了一个吸引力,这是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力呢?请同学们试着归纳.
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发生力的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师 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衡量力的大小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物理学中的单位就用牛顿的名字命名.)
板书: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 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1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
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实验2 两只弹簧互相拉伸:(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
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表明了什么?
生:现象:两个弹簧都拉长了;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操作下列实验:(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感觉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觉到疼吗?(2)用手拍桌子.(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是成对出现的,有施力物体的同时就有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皮球,皮球变瘪了.
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料在吸管中上升.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 好,下面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踊跃回答,并分析判断力产生了哪种作用效果.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
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
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
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
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
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
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2: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很小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不过肉眼无法看到.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 .
答案: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形状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师 力的作用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大家动手实验: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演示实验5: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战胜了大个子男生)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
演示实验6: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迹的变化.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师 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例题2(用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下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图中第一次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第二次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显然弹簧的形变与力的方向有关.答案: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2.力的示意图
师 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要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27页图7.1-6)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②线段表示了力的大小;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
板书: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作力的图示法.
在有些情况下并不需夏达格地按照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大小,只要把力的使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这种图叫作力的示意图.
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
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
答案:如图乙所示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力的示意图,同时提醒学生在作图时,要注意:同一图中如果表示多个力时,受力的大小不同,线段的长度也应该不同,即力大的线段长些,力小的线段短些.
板书:同一图中,表示多个力时,比例要一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作用点的位置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位置,则可以通过平行移动力的方向,把它们看作是在同一个作用点上,这对于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有影响的.
【教师结束语】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初次接触力学知识,明白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一是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二是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改变.而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了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可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力学知识,这部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大家注意观察、思考,加深理解.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1.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日常生活实例入手,深入观察、分析和总结,将抽象的力的概念弄懂、弄透,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并不难学,有亲近感、成功感.
2.本节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同时要认真思考,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体会力的实质、特点、作用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透过现象提炼实质的综合概括能力.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