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有关检查装置气密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用手握试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漏气
B.只能用手握试管,改变试管温度
C.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即可保证气密性良好
D.原理是利用密闭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有空气从导管口逸出
3.如图是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其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检查气密性
C.放置坩埚钳 D.读取液体体积
4.在化学实验中,从试剂瓶中取出的试剂使用后有剩余,正确的处置方法是
A.带出实验室 B.放回原试剂瓶
C.放入指定容器 D.投入通向下水道的水槽内
5.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蜡烛熄灭时瓶内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实验后向装置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气密性检查是进行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实验的关键步骤,下列实验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的是
A. B.
C. D.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连接仪器 B. 塞紧胶塞
C. 倾倒液体 D. 加热液体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药品 B.加热固体药品
C.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D.振荡试管充分反应
9.以下是珠海市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加热2mL水至沸腾”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倾倒水 B.点燃酒精灯
C.夹持试管 D.加热水
10.下列关于仪器洗涤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后的试管趁热洗 B.洗干净的烧杯、试管、烧瓶都可以直接摆在实验台上
C.烧杯上有油,用水冲洗即可 D.试管内壁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已洗干净
1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入大理石
C.倾倒液体 D.振荡试管
1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A.等于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确定
二、非选择题
13.给液体加热
仪器:外壁干燥的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
方法: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应 ,与桌面成45度,且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
(2)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 。
(3)要先进行 ,然后放在外焰上加热,同时不时的 移动,使液体受热均匀。
14.闻气体时应该小心,用 轻轻地在瓶口 ,使 飘进鼻孔。
15.取用药品时,试剂瓶塞拿下应倒放在桌上,取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 ,瓶口应紧挨容器口,缓慢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并使标签 放在实验台上。
16.用药匙或 将粉末状试剂送至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立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 。
17.将下列右行的“不良后果”与左行的“错误操作”对应填空(填字母)。
错误操作 不良后果
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A.残留液流下腐蚀橡胶帽
②试管外壁不干燥 B.标签受腐蚀
③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 C.加热时,试管破裂
① ,② ,③ 。
18.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 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 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 取用,即液体 ,固体只需 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 。
19.以下是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
(1)实验中I小木条 (填字母)处最先变黑,原因是 。
(2)实验Ⅱ中分别用干冷的烧杯和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可以观察到第一个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第二个烧杯内壁 。写出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3)实验Ⅲ中,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 性。
(4)实验Ⅳ中蜡烛又被点燃,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此白烟的成分是 。
20.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C A C A B B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B
【详解】A、闻气体时,应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实验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紧握试管,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正确;
C、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实验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里称量,实验操作错误;
答案:B。
2.D
【分析】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将导管的末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壁,如果导管末端有气泡逸出,证明装置不漏气。原理是:用手握住试管壁,相当于给试管加热,试管内空气受热膨胀,如果装置不漏气,空气就由导管口逸出,在水中形成气泡,否则无气泡逸出。
【详解】A、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用手握试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故A选项错误;
B、检查气密性时,也可以用热毛巾包住试管,来升高温度,故B选项错误;
C、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只是保证装置不漏气的一个方面,还有容器是否完好无损、玻璃导管和橡胶导管的连接处是否漏气等,故C选项错误;
D、原理是利用密闭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有空气从导管口逸出,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点燃酒精灯需要使用火柴,A选项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产生气泡,且松开手后导管口上升一段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示操作中试管通过长颈漏斗与大气连通,则装置内气压不会改变,无法检验装置气密性,B选项错误;
C、灼热的坩埚钳不能放置在桌面上,否则易导致桌面受损,C选项错误;
D、读取量筒示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持平,图示操作错误,D选项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化学试剂可能具有毒性、腐蚀性或易燃性,带出实验室可能导致意外泄漏、人身伤害或环境污染等。剩余试剂不能私自带出实验室,不符合题意;
B、剩余试剂不能放回原试剂瓶,防止污染原瓶试剂,不符合题意;
C、剩余试剂应放入指定容器,由专业人员统一处理,符合题意;
D、剩余试剂禁止投入下水道,防止腐蚀管道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详解】A、蜡烛熄灭时瓶内气体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氮气,同时还有氧气剩余,故A错误;
B、从图像可看出,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故B正确;
C、从图像可看出,蜡烛熄灭时,氧气的含量为15.96%,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实验后向装置内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D正确;
故选A。
6.C
【详解】A、该装置中,将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B、关闭弹簧夹,从长颈漏斗注水,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液柱,且液柱不下降,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C、向外拉活塞时,瓶内大气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外面空气将从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长颈漏斗管口产生气泡,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长颈漏斗下端液柱不下降或无气泡,说明装置漏气,故C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D、手握圆底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进入右侧瓶内,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故D能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故选C。
7.A
【详解】A、连接玻璃管与橡胶管时,应将玻璃管口用水润湿,减小摩擦,故选项A正确;
B、连接仪器时,应将胶塞用水润湿,旋进试管,不可按压,以免损坏试管,故选项B错误;
C、向试管中倒入液体,瓶塞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选项C错误;
D、 加热液体时,试管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D错误;
故选:A。
8.B
【详解】A、实验室中,不能用手直接触摸药品,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加入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该选项操作正确;
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不能上下振荡试管,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9.B
【详解】A、倾倒水时,标签应向手心,瓶塞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点燃酒精灯时,可用火柴点燃,该选项操作正确;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人,防止液体沸腾飞溅,会伤人,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B。
10.D
【详解】A、加热后的试管温度较高,立即冲洗会因骤冷导致破裂,应冷却后再洗。故错误;
B、洗净的仪器应倒置放置,防止污染或积水,不可直接正放于实验台。故错误;
C、油污需用洗洁精或碱性溶液清洗,仅用水无法去除。故错误;
D、试管内壁水均匀分布(无水滴或成股流下)是洗净的标志。故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且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示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固状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立,图示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准手心,图示所示操作错误;
D、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图示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12.C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俯视读数则会使读数偏大,实质液体体积应偏少,仰视读数则会使读数偏小,实际液体体积应偏多,则开始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液体体积少于18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说明实际液体体积多于10mL,则到处液体的体积应小于18mL-10ml=8ml,故选C。
13.(1)向上
(2)
(3) 预热 来回
【详解】(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上,与桌面成45度,且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
(2)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
(3)给液体加热要先进行预热,然后放在外焰上加热,同时不时的来回移动,使液体受热均匀。
14. 手 扇动 极少量气体
【详解】闻气体气味时,不能直接去闻,而是应该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15. 手心 朝外
【详解】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取用液体药品时,为了防止药品被污染或药品腐蚀桌面,试剂瓶塞拿下应倒放放在桌上,为了防止残液流下来腐蚀标签,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故填手心。
为了防止液体药品撒落,瓶口应紧挨容器口,并缓慢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 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品被被污染或挥发或吸水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而变质,取完药品后,为了方便下次取用,还要把瓶子放回原处,并使标签朝外,方便下次取用。
16. 纸槽 避免试剂粘在管口或管壁上
【详解】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常用药匙或纸槽,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横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故填纸槽;避免试剂粘在管口或管壁上;
17. B C A
【详解】①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倾倒液体时,如果标签没向着手心,残留的液体流下来接触标签后,会腐蚀标签,故填:B;
②加热时试管外壁应保持干燥,若试管外壁不干燥,会导致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故填:C;
③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胶帽垂直在上,若平放或倒置,会使残留液流下腐蚀橡胶帽,故填:A。
18.(1) 用手直接 凑到容器口 尝
(2) 最少量 1-2mL 盖满试管底部
(3)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即液体的量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9.(1) a a处的火焰为外焰,外焰温度最高
(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3)可燃
(4)石蜡固体小颗粒
【详解】(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图示中a处的火焰为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实验I中小木条a处最先变黑;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第二个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有水生成,烧杯内壁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由此可得出蜡烛(主要成分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若用燃着的火柴接近导管另外一端,导管口出现火焰,说明蜡烛火焰中导出的物质具有可燃性;
(4)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又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则可说明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石蜡具有可燃性,则说明此白烟的成分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20.(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