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镁条燃烧的现象中,能说明它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有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生成 D.固体不断减少
2.下列关于酒精灯使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C.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D.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3.如右图,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当缓缓向外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瓶中液面上升 B.注射器内有液体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4.实验小组用下图实验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差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根据实验1现象,得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B.实验2吸气需要打开右边软管夹、关闭左边软管夹
C.实验2通过几次呼吸后,烧杯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2中玻璃管4的作用是调节压强
5.下列叙述属于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 B.无臭 C.难溶于水 D.能燃烧
6.托盘天平调零后,在右盘衬纸上放置食盐固体,左盘衬纸上放置1个10g砝码,游码标尺示数如下,此时天平平衡。则被称量的食盐的质量为
A.2.7g B.7.3g C.10.0g D.12.7g
7.春天来了,自然界一派勃勃生机,在以下所描述的春天景色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草长莺飞 B.百花齐放 C.冰雪消融 D.雨后春笋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固体 B.吸取药液
C.熄灭酒精灯 D.取用固体粉末
9.某同学点燃硫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该同学打算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的成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设计并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及模型建构
10.某同学利用如右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U型管内附着大量水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CO2和H2O
C.该实验说明蜡烛中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
11.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2.仅用下列装置,不能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13.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
(1)安全原则:不能 试剂,不要 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试剂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 )取用,固体只需 。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试剂既不能 ,也不能 ,更不能 ,要 。
14.取用药品时,试剂瓶塞拿下应倒放在桌上,取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 ,瓶口应紧挨容器口,缓慢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并使标签 放在实验台上。
15.化学变化
(1)定义: 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外观特征:常表现为 、 、 等,并伴随着 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3)分析:
实验 现象(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物质成分
变化前 变化后
实验3:氢氧化钠+硫酸铜
实验4:大理石+稀盐酸
16. 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17.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三不原则”:不能 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 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 取用,即液体 ,固体只需 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 、也不要 、更不要 ,要 。
18.将下列右行的“不良后果”与左行的“错误操作”对应填空(填字母)。
错误操作 不良后果
①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A.残留液流下腐蚀橡胶帽
②试管外壁不干燥 B.标签受腐蚀
③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 C.加热时,试管破裂
① ,② ,③ 。
19.如图为探究微粒性质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下:
(1)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即弹簧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关闭止水夹,观察到气球膨胀且一段时间后气球 ,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用注射器抽取30mL浓氨水。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浓氨水注入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玻璃管内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 ,还说明 (填物质名称)有挥发性。
(3)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选填“左侧”或“右侧”)玻璃管中滤纸条变红的速率加快,说明 。
(4)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有 。(填序号)
A.调节压强,防止橡皮塞冲出
B.保持装置密闭,防止氨气逸出
20.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B D B C D C C
题号 11 12
答案 D C
1.C
【解析】略
2.C
【详解】A、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火柴点燃酒精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外焰加热,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
【详解】当缓缓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时,装置内压强减小,外界空气通过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中,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下端会产生气泡,故选:D。
4.B
【详解】A、燃烧需要氧气,燃着的小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很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低,A选项正确;
B、实验2中右边软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所以吸气需要打开左边软管夹、关闭右边软管夹,B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吸入的气体从左边软管进入口腔,呼出的气体从右边软管进入烧杯B,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通过几次呼吸后,烧杯B中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C选项正确;
D、实验2中玻璃管4的作用是调节压强,防止烧杯B内气压过高导致无法呼出气体,D选项正确。
故选:B。
5.D
【详解】A、物质的颜色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B、物质的气味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C、物质的溶解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D、能燃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6.B
【详解】根据题意,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了,所用砝码的质量为10g,游码的质量为2.7g;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被称量的食盐质量=10g﹣2.7g=7.3g。
故选B。
7.C
【详解】A、草长莺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百花齐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D、雨后春笋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A、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取液时,应在瓶外将胶头中的空气排空,然后吸取液体,防止液体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而变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横放,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9.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某同学点燃硫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该同学打算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的成分,是设计实验来验证生成物,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并实施实验,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C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是化学变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融化成液体,该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B、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反应中有CO2生成;U型管内有大量水雾形成,说明有水生成,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说明蜡烛中一定有碳和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D、该实验中容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方便观察到U型管内有水雾,操作方便,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择C。
11.D
【分析】白烟是白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吹灭蜡烛时,在蜡烛的上方会出现少量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常温下为固体(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详解】A、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氧气,故选项错误.
B、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C、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不是棉线,故选项错误.
D、该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A、密闭体系中,加热空气从而产生压强差,进行装置气密性检验。故A正确;
B、弹簧夹右侧夹紧橡胶管,形成密闭体系。长颈漏斗下端与液面形成液封。若装置气密性良好,长颈漏斗中的水不会下降。故B正确;
C、C中不是密闭体系。所以无论装置是否气密性良好,长管下端管口处都会出现气泡。故C错误;
D、长颈漏斗下端与液面形成液封,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向外拉活塞,会抽出锥形瓶中的气体,从而形成压强差,从而使长颈漏斗下端产生气泡。故D正确。
故选C。
13.(1) 用手接触 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 尝任何
(2) 1-2mL 铺满试管底部
(3)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1)使用药品时的“三不(不触、不闻、不尝)原则,故为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时注意节约原则: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铺满试管底部即可;
(3)用剩药品的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不能因为要 “节约”而放回原试剂瓶,这样做会污染试剂瓶中未使用的药品。因此,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14. 手心 朝外
【详解】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取用液体药品时,为了防止药品被污染或药品腐蚀桌面,试剂瓶塞拿下应倒放放在桌上,为了防止残液流下来腐蚀标签,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故填手心。
为了防止液体药品撒落,瓶口应紧挨容器口,并缓慢地倒进容器中。取完药品后,要 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药品被被污染或挥发或吸水或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而变质,取完药品后,为了方便下次取用,还要把瓶子放回原处,并使标签朝外,方便下次取用。
15.(1)生成新物质
(2) 改变颜色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能量
(3) 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颗粒状大理石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有气泡生成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 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大理石和稀盐酸 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详解】(1)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2)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放热、吸热、发光等;
(3)实验3: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是有蓝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该实验中变化前物质成分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变化后物质成分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钠;
实验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是颗粒状大理石溶解,形成无色溶液,有气泡生成;该实验中变化前物质成分是大理石和稀盐酸,变化后物质成分是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
16. 没有生成 生成 化学反应 有其他物质生成
【详解】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①填:没有生成,②填:生成,③填:化学反应,④填:有其他物质生成。
17.(1) 用手直接 凑到容器口 尝
(2) 最少量 1-2mL 盖满试管底部
(3)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应该严格按实验所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照最少量取用,即液体的量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8. B C A
【详解】①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倾倒液体时,如果标签没向着手心,残留的液体流下来接触标签后,会腐蚀标签,故填:B;
②加热时试管外壁应保持干燥,若试管外壁不干燥,会导致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试管,故填:C;
③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应保持胶帽垂直在上,若平放或倒置,会使残留液流下腐蚀橡胶帽,故填:A。
19.(1)保持膨胀状态不变
(2) 在不断运动 浓氨水
(3) 左侧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AB
【详解】(1)打开止水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由于装置中压强变大,则气球会膨胀,关闭止水夹,若气球仍保持膨胀状态,则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将浓氨水注入玻璃管中,没有与酚酞滤纸条直接接触,但滤纸变红,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还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3)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左侧试管放在热水中,则左侧玻璃管中滤纸条变红的速率加快。
(4)A.由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则装置中的气球会变多,装置压强会变大,则气球能调节压强,防止橡皮塞冲出,该选项正确;
B.氨气会污染空气,则气球还可保持装置密闭,防止氨气逸出,该选项正确,
故选AB。
20.(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