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勉学》课件(2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勉学》课件(2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21: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勉 学(北齐)颜之推作者介绍——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累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灭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自叹“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等。 作品简介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寄予在优美的言词、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学问之中。作品简介颜之推 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虚心务实: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  博习广见: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勤勉惜时: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   相互切磋: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解 题“勉学”:
劝勉(勉励、鼓励)后世子孙及世人勤奋学习。原文(一)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翻译(一)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只能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以求做官。
学习就像种植果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原文(二)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翻译(二)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总有困顿、坎坷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加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照明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那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 原文(三)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
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翻译(三)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常使它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社会上立身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用两页纸来疏通它的意义,你说“居”指闲居之地,他说“居”指讲习之所,而这些说法又有何根据?在这种问题上获胜了,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那逝去的流水一样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的精要之处,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那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翻译(一)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只能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以求做官。
学习就像种植果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翻译(二)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总有困顿、坎坷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加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照明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那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 翻译(三)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常使它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社会上立身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用两页纸来疏通它的意义,你说“居”指闲居之地,他说“居”指讲习之所,而这些说法又有何根据?在这种问题上获胜了,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那逝去的流水一样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的精要之处,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精专结合起来,那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概括各段的议论要点第一段:学习的目的
学习在于“修身利行”。

第二段:学习的态度
学习在于“固须早教”“不可自弃”。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
学习在于“使言行有得”“博览机要”。
论证方法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怎样使自己的看法更有说服力的?
第一段:对比论证法(古—今)
比喻论证法(种树)
第二段:例证法(吾)
对比论证法(七岁—二十)
比喻论证法(光)
第三段:例证法(仲尼居)
比喻论证法(逝水)小结 《勉学》篇被广泛传颂,是因为它不仅仅有饱含说服力的事理,也阐明了做人的一般道理,融入了作者对后世子孙及世人浓浓的关爱之情。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贴切的比喻,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了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的方法——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学习态度要“固须早教”且“不可自弃”、学习方法能“使言行有得”并“博览机要”。道 理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有志不在年高。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与成功无关。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固须早教
威严有慈
以身作则
环境熏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内容 勤学
自立
务实
你如何看待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家庭教育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勉学》词解表 课题,朝代作者,出处,性质,论述的角度(段1,段2,段3),古之学者,补不足,今之学者,但能,说之,行道,利世,修身,进,玩其华,登其实,专利,思虑散逸,早教,勿失机,犹,坎壈,盛年,晚学,日出之光,秉烛,夜行,贤乎,瞑目而无见者,所以设教,经,注,亦足为人,疏义,亦复何在,宁有益乎,可惜,譬诸逝水,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兼美,吾无间焉。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师 旷 论 学字 词 翻 译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
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燃。 
安:怎么
戏:戏弄。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
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善哉:说得好啊!
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怎么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晋平公说:“讲得好啊!” 分 析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