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原始手工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
料实证的素养。材料信息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技术路径
相近的玉牙璧,且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如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存在先后关系),这是原始
手工业技术传承与交流的见证,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器逐渐脱
离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要,发展为一种礼器,所以玉牙璧的出土无法用于说明渔猎活动的
地位和氏族生活的相似性,故排除A、C两项;阶级产生和分化的必然性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无法直接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D项。
2.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历史解释的素养。晋国这一做法,背离了君臣之礼,直接干涉了东周内政,扶植了政治代理
人,体现了其霸权政策,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晋、楚等南北诸侯国的华夏认同感是否加
强,故排除A项:维护宗法传统,只是晋国师出有名的借口,其行为并没有重建宗法秩序,故
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东周部分典籍被贵族带到楚国,这为学术下移奠定了部分基础,但并不
能体现学术已经实现下移,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之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
料实证的素养。成书于汉初的《赵正书》记载了秦始皇病危之际对百姓和国家未来的关切,尽
管这句话也许并非出自秦始皇,或者带有作者的加工成分,但其中蕴含了明确的民本观念,故
选A项:材料中的表述并没有体现黄老思想,故排除B项:秦始皇病危之际向丞相李斯表达
自己的忧虑符合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除具体言论外,事件本身前因后果与《史记》的记载
大体一致,并非凭空捏造,故排除C项:将材料信息归结为宫廷权谋属于过度解读,故排除
D项。
4.D【解析】本题考查楚汉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
史观的素养。楚汉战争时期,刘邦集团的支持者多为军功士人以及文法吏(如萧何),延续秦
朝的制度符合这些阶层的共同利益取向,他们也构成“汉承秦制”的主要社会阶级基础,故选
D项:王国问题是由汉初局部恢复分封制导致的,并不是由效法秦朝制度导致的,故排除A
项:刘邦是在张良的劝谏下选择依靠秦制的,故排除B项:汉朝建立后,总体上仍然维持秦制,
可见“承秦制”并非权宜之计,故排除C项。
5.D【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竹林七贤的事迹与玄学兴起有关,而南朝人所画的竹林七贤的画像,还
融合了西域文化因素和道教文化因素,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竹林七贤是反抗
礼教的代表,他们不拘礼法的行为无法用于论证士族政治的腐朽,故排除A项;B、C两项均
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C两项。
6.B【解析】本题考查隋初统一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时空观念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川江(长江上游)建造的
战船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黄龙船的形象将造船基地更名,彰显了朝廷对蜀地为统一
作出贡献的肯定,故选B项;材料只描述了当地更名,并没有涉及撤并郡县,故排除A项:长
江上游建造的可载百余人的船只,并非当时最先进的船只,无法说明蜀地造船业的领先地位,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2026届高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1.图1所示为湖北保康穆岭头遗址出土的玉牙璧(又称“玉璇玑”),它由一种原始的渔具发展而
来。目前已知最早的玉牙璧出土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山东、辽宁、陕西等地的龙山
文化遗址以及湖北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中都有发现。这些玉牙璧的出土反映了
图1
A.渔猎采集活动的重要地位
B.原始手工业的传承与交流
C.南北方氏族生活的相似性
D.阶级产生及分化的必然性
2.据《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冬,晋国派兵驱逐了周景王在遗诏中选定的王
位继承人王子朝,扶持周景王的嫡长子执掌东周政权。王子朝及部分追随他的贵族“奉周之
典籍”逃往楚国。由此可知,当时
A.南北华夏认同加强
B.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C.晋国推行霸权政策
D.学术下移进程加快
3.西汉早期的竹简文书《赵正书》记载,秦始皇病危之际对李斯说,牛马相斗,死掉的是它们身上
的蚊虻,大臣们争夺权利,最后受苦的是百姓。他哀怜他孤独无助的儿子和刚刚安定下来的
百姓,就是死了心里也放不下他们。这可用于说明《赵正书》
A.蕴含民本观念
B.传播黄老思想
C.捏造历史情境
D.聚焦宫廷权谋
4.楚汉战争时期,依附刘邦的多为军功士人与底层的军爵士卒。当战争僵持不下时,刘邦又发
现自己的军事能力远不如项羽,信心产生了动摇。直到张良为他分析形势之后,他最终坚定
选择依靠秦制,维系军功爵体系。这有助于说明,“汉承秦制”
A.易导致王国问题
B.属于皇权的独断
C.是退敌权宜之计
D.有一定社会基础
仪供发赏使用
【高三历史第1页(共4页)】
5.图2所示为南京某地出土的南朝古墓壁画“竹林七贤(曹魏西晋之际的名士代表)”(局部)。
图中人物散发袒胸,衣宽袖广,坐卧不拘礼法,演奏带有西域特征的乐器,追求飘逸出尘。这
幅画作可用于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2
A.士族政治的腐朽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丝绸之路的畅通
D.多元文化的交融
6.隋初,官府就地利用蜀地木材,在川江上大量建造战船,其中有一种大型战船可载士兵百余
人,因船身塑绘有黄龙,称之为“黄龙船”。开皇十年(590年),朝廷将建造黄龙船的青衣县
(今四川省乐山市)更名为龙游县。这一地名变更彰显了蜀地
A.开撤并郡县的先河
B.对南北统一的贡献
C.造船业的领先地位
D.物产丰饶交通便利
7.唐太宗时,中书与门下常有争端,一司出命,一司封驳。唐太宗认为,倘使双方俱有成见,则论
争之后,必由感情作用而成怨隙,有时论争往来,各逞意气。不久,唐太宗设政事堂以作议政
机关。据此推知,政事堂的设置意在
A.缓解君相矛盾
B.消弭朋党之争
C.提高决策效率
D.精简中枢机构
8.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途中,部分大臣和广大将士以贵妃杨玉环“误国”为由,逼其
自尽。不久,太子在灵武自行称帝(唐肃宗),尊其为太上皇。返回长安后的唐玄宗政治权力
和人身自由都受到限制。40多年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却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对
杨玉环思念成疾,无心过问政事的形象。这可用于说明
A.帝王情感左右着国家的兴亡
B.唐诗饱含现实主义色彩
C.唐代太上皇仅有礼节性权力
D.政治成见影响文学创作
9.宋太宗时,赵普两度被罢相,累计任职时间不超过5年,其在任职后期一改宋太祖时期的强硬
的风格,转而偏向迎合君王;沈义伦为相十年,被认为“但龌龊固宠,不能有所建明”;吕蒙正等
被宋太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宰辅,个个奉行“将顺德美”。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宰相采取集体负责制
B.崇文抑武之风正盛行
C.专制皇权呈加强态势
D.选官制度弊端较明显
10.表1所示为北宋中期两位名臣给皇帝的奏疏中有关当时军队借贷问题的表述。这些表述可
印证北宋中期
表1
记述
出处
传闻外州军官库无钱之处,或借货民钱,以供赏给
[北宋]司马光《言遗踢割子》(1063年)
朝廷自京师应副未及间,故有三两路州军尝措借于坊
[北宋]韩琦《上神宗论条例司画一申明青苗
郭富民,然亦即时辇还
事》(1070年)
A.经济改革失效
B.国家藏富于民
C.财政危机严峻
D.军阀割据重演
【高三历史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