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京改版]七年级语文(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京改版]七年级语文(上)《“诺曼底号”遇难记》课件(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6 21:5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识记本课生字,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学习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过程与方法: 1.品读对哈尔威船长的精彩的描写,把握文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感受、学习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的无私、勇敢和负责的崇高品质。说明:
???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船长的形象鲜明,感悟船长所具有的精神,对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同学而言,是比较简单的。而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于“英雄”的理解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朗朗读书声还给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魅力。同时,这篇课文蕴含这丰富的人文精神,光靠我们读一读,品一品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文教统一,实现文本的情感价值教育目标,所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者联系自身谈一谈,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有实现了文本的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十九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小说的有关知识:什么叫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都是虚构的。 按篇幅长短分类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袖珍小说、微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的四个阶段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背景知识介绍
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哈尔威船长、大副、水手等12知识积累1.字音
湍(tuān)湍急 肇(zhào)肇祸 履(lǚ)履行? 蓦(mò)蓦地
猝(cù)猝然?? 屹(yì)屹立?? 宰(zǎi)主宰 窟窿(kū long)
2.形近字
3.辨义
违抗???? 反抗???? 抵抗
“违抗”违背和反抗;“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
屹立???? 矗立???? 耸立
“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矗立”指高耸地立着;“耸立”指高高地直立。
悲壮???? 悲哀
“悲壮”指声音或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悲哀”指伤心。
4.词语解释:
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湍急:水势很急。
肇祸:闯祸。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
巍然:形容山或建筑高大雄伟的样子。
主宰:支配,统治,掌握;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样才好。
镇定自若:遇到紧张的情况不慌不乱。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或应该做的事)。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结构和思路
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诺曼底”号雾海夜航。首先交代了时间和航线:“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注意“照例”二字,该航线已多次走过,甚为熟悉。继而描写海上环境:“夜色正浓,薄雾弥漫”,后面又写“雾愈来愈浓”,“周围一片漆黑”。
夜黑雾浓,固然为海难埋下伏笔,但海难之责不在“诺曼底”号。因为该部分还写到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而“诺曼底”号轮船本身还很“年轻”,并无故障。这些描写和交代并非可有可无的笔墨,因为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第二部分(第6~10段),“诺曼底”号海难发生。由于“玛丽”号的责任,“诺曼底”号无辜受撞。
第三部分(第11~46段),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首先描写了海难的发生,“震荡可怕极了”的情景,并指出“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这就把哈尔威船长推上了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哈尔威船长首先确定并宣布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然后树立绝对权威,严肃纪律,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其三是有条不紊地组织抢救,而自己则与“诺曼底”同归大海。
第四部分(第47~50段),赞美英雄的船长。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突出了船长敬业、尽责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至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著的爱。理一条情节链子——梳理情节,帮助理解人物、主旨6 910 4647 50海难发生 临危指挥 盛赞船长 哈尔威船长 搞一次新闻调查——解读文本,尝试还原事件真相⑴“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航的?⑵海难是怎样发生的?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1870年3月17日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⑶相撞的程度怎样?(4)船被撞以后,乘客们是什么表现?“大窟窿”“震荡可怕极了”“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可以看出相撞的严重程度。 人们惊慌失措,“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5)在紧急情况下,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指挥救人的?(6)在你眼中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 严谨细心——“小心翼翼地驾驶”;果敢决断——临危不惧,沉着指挥;忘我救人,严守职责——舍已救人,与船同沉等。(7)你认为事故的责任方是谁?为什么?责任在“玛丽”号。因为这是一个浓雾弥漫的黑夜,“诺曼底”号尽管“最漂亮”“很年轻”且没有故障,“照例”走的老航线,船长还是“小心翼翼”“缓缓”地驾驶,而“飞驶”的“玛丽”号则“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笔直地朝‘诺曼底’号逼了过来”,使“诺曼底”号避无可避。 揭一组事件谜底——发现问题,争取独立解决“必须把60人救出去”“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真的是这样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也有点慌,一时忘了船上的确切人数。 B.这是有意地不包括自己,哈尔威船长已经做好了与船共存亡的准备。C.天黑、混乱,哈尔威船长无法清点人数,60人只是他的估计。D.由于船上一片混乱,嘈杂,哈尔威船长情急之中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再想下,不太对哦再想下,不太对哦再想下,不太对哦真棒,答对了!具体描写这一段短促简洁的对话,表明当时情况万分危急,同时也通过语言展示了船长的人格魅力。 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说说你的理解。“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履行船长的职责,放射出英雄的光辉。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有“权利”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的业绩,关键是看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面对死亡,他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哪些权利?你还有疑问无法解决吗?先把它写下来,然后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寻求老师帮助。开一个讨论会议——摆出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刘刚:“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句话……嗯……咋让男生听着不舒服。
同学们的看法呢?示例李芳芳:“大家立时不出声了”,但心理活动肯定没有停止,这里不同身份的“大家”分别是怎样想的呢?示例重点语句1.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2.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灾难也因之而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
3.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高度概括了哈尔威船长的宝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彻底忘我,与事业共存亡……
写作特色1.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
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而船长随船沉没,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的场面,则显得肃穆、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
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抓住形体动作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做声,“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结尾处,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
3.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办一场颁奖典礼 请仿照“感动中国2006年颁奖词 (节选)”,以“生命·职责”为主题给英雄船长哈尔威举行一次缺席的颁奖典礼。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感动印象】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颁奖辞】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1)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感动印象】,向世人介绍,要像示例一样简洁流畅,富有文采,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2)再写一句【颁奖辞】表达你对该人物的评介: “新点探微”谁是英雄 语文不但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面前,冷静果敢,考虑周详,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用伟大的人格激起了人们的正义、责任和天良,使人们最终战退了死神。而这位与船共存亡,“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英雄船长,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不少同学由衷地赞叹:“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每个人特别是男孩子从小就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英雄梦。那么,何谓“英雄”?
“才智过人曰英,力量超强为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是英雄;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英雄;面对敌人喷火的枪眼、奋勇一扑的黄继光是英雄,纯朴善良、助人无数并以之为乐的雷锋是英雄,面对滔天巨浪、几进几出舍已救人的魏青刚是英雄……但英雄不仅是行侠仗义、勇敢无畏、文韬武略,希特勒可谓政治天才、军事奇才,但因为他的种族灭绝政策而使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它人种被屠杀,成为人类的公敌,又怎能称为英雄呢?所以,英雄首先是品德高尚的人,其次是拥有过人才能的人。 毛泽东说:“英者自知,雄者自胜。”意思是,能做到自知自胜的人都可以称作英雄。
戏里出生入死、诙谐幽默中诠释“仁者无敌”,戏外行为处事堪称楷模的功夫名星成龙是英雄。14岁走进拳击场,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两次飞机失事,三次失败婚姻,伤痛、残疾,无数次退稿、艰辛,“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硬汉作家海明威也是英雄。自1974年以来,河南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的普通矿工谢延信为了兑现对亡妻的承诺,三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亡妻的三个亲人——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先天呆傻的弟弟。甚至,甚至为了让岳父母一家放心而改随岳父姓,邻居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他的原名,心里早就把他当作谢家的儿子而不是女婿。毕竟,即使是儿子,能够像他那样照顾老人的也不多。面对媒体和人们的称赞,谢延信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做人要讲良心。”谢延信诚实守信、孝敬老人、无怨无悔、积极乐观、勇担责任,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苦苦支撑着一个行将散架的家。这样的人又何尝不是英雄!
英雄,是敢于承担不幸的强者,是心怀仁义的君子,他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必定有一颗爱憎分明、百折不挠的红心,他必定是生命的强者和正义、良知的维护者。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具有这种特征的人都是英雄。 “问天下谁是英雄”□玉剑青衫 “望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屠洪刚一曲《霸王别姬》曾让多少人荡气回肠!但我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自是英雄无疑,可是比起英雄船长哈尔威来可就有些“英雄气短”了。
“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面前,冷静果敢,考虑周详,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用伟大的人格激起了人们的正义、责任和天良,使人们最终战退了死神。而这位“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船长,震撼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那么,怎样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雄气概呢?
首先,作为船长他“忠于职守”。在危险来临时,不逃避,不慌张,全力救人,“必须把60人救出去”,一个也不能少,“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坚定、刚强、镇定的哈尔威船长此时应该就下定了与船共存亡的决心,体现了他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
其次,他的“做人之道”是他“忠于职守”的思想基础。这“做人之道”具体表现在救人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生原则,如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的优先保护,公而忘我,与事业共存亡,至死保持“硬汉”的尊严等。 由此看来,项羽虽有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的壮举,也有最后垓下被围时宁可自刎而“不肯过江东”的豪气,可他坑杀、屠城而招致天怒人怨的“赫赫武功”,比之哈尔威船长对生命的尊重来,真的有点英雄气短了。
那么,是不是只有“面对死亡”,我们才拥有“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呢?这个问题,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英者自知,雄者自胜。”意思是,能做到自知自胜的人都可以称作英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战胜自已人性中胆怯、懒惰、自私和卑劣的一面,就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自强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就能做出你意想不到的壮举来。
做到这些,人人都是英雄。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