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用双手创造
自然物与人造物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能准确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明晰二者的本质差异;知晓自然物可通过加工转化为人造物,建立自然与人造世界的关联认知。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自然物和人造物的特点;能结合实例推理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的简单过程。
3.探究实践:能参与自然物制作物品的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能在区分自然物、人造物等任务中,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相关事物。
4.态度责任:培养对自然物、人造物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树立爱护自然物、合理利用自然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准确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理解自然物与人造物的联系,即人造物常以自然物为原料加工而成。
2.教学难点:利用自然物进行创意制作,将对自然物与人造物关系的理解转化为实践成果。
三、教学准备(第一课时)
1.图片卡片:自然物(太阳、山峰、树木、小鸟、贝壳、矿石等)、人造物(汽车、勺子、铅笔、书包、玩具车等)。
2.黑板或课件:用于呈现分类圈和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自然物与人造物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活动名称:“猜一猜,找不同”
活动过程:
1.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太阳、山峰、树木、小鸟),第二组(汽车、勺子、书本、桌椅)。
2.提问引导:“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两组图片里的东西,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3.邀请2-3名学生分享发现,引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
(二)新知讲授(15分钟)
1.定义讲解:
出示自然物图片(太阳、山峰、树木、小鸟、贝壳、矿石等),讲解:自然物是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不需要人制造的东西。
出示人造物图片(汽车、勺子、铅笔、书包等),讲解:人造物是人们用材料制作出来的东西。
2.特点对比:
带领学生总结:自然物“天然存在”,人造物“人工制造”,用简单口诀记忆:“天然存在是自然,人工做的是人造”。
(三)实践练习(15分钟)
活动名称:“分类小达人”
活动过程:
1.分发图片卡片(包含自然物:树叶、河流、花朵;人造物:铅笔、书包、玩具车等)给学生。
2.在黑板上画两个圈,分别标注“自然物”和“人造物”。
3.邀请学生依次上台,将手中的卡片贴到对应的圈子里,其他学生判断对错,教师及时纠正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带领学生回顾: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区别(天然存在vs人工制造)。
2.提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自然物和人造物呢?下课后可以找一找,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五、板书设计
4.10 自然物与人造物
自然物(天然存在) 人造物(人工制造)
太阳、山峰、树木小鸟、贝壳、矿石 汽车、勺子、铅笔书本、桌椅、书包
口诀:天然存在是自然,人工做的是人造
第二课时:自然物与人造物的联系及创意实践
一、教学准备:(第二课时)
1.自然材料:树叶、树枝、鹅卵石、花瓣、棕叶等。
2.工具与辅助材料:胶水、彩纸、剪刀(教师辅助使用)、小扫帚制作的棕叶半成品(如有需要)。
3.课件或图片:展示自然物转化为人造物的示例(甘蔗→纸张→书本;羊毛→毛线→毛衣;树木→木材→桌椅等)。
二、复习导入(5分钟)
1.快速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自然物和人造物,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
2.邀请学生分享课后找到的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巩固上节课知识。
三、新知讲授(10分钟)
主题:自然物如何变成人造物
1.结合课件或图片,用“三步转化”讲解联系:
示例1:甘蔗(自然物)→纸张(中间材料)→书本(人造物)
示例2:羊毛(自然物)→毛线(中间材料)→毛衣(人造物)
示例3:树木(自然物)→木材(中间材料)→桌椅(人造物)
2.总结:很多人造物都是用自然物做原料,经过加工变成的,自然物是人造物的“好朋友”。
四、创意实践(20分钟)
活动名称:“自然小工匠”
活动过程:
1.展示提前准备的自然材料和工具、辅助材料。
2.布置任务:“我们也来当小工匠,用自然物做一个小作品,比如树叶贴画、树枝小摆件、鹅卵石拼画、用棕叶编小扫帚等。”
3.学生分组创作(4-5人一组),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4.作品展示:每组选1名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用了哪些自然物,做成了什么人造物。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重点:自然物是人造物的原料,两者相互依存。
2.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材料,我们要爱护自然物,合理利用它们,让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变得更美好。”
六、板书设计
4.10 自然物→人造物(三步转化)
甘蔗→纸张→书本
羊毛→毛线→毛衣
树木→木材→桌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