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问题 B.交流 C.解释 D.证据
2.如图所示是某款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空调温度等。关于智能音箱,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智能音箱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108m/s
3.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4.如图所示,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5.2023 年 12 月 1 日起,市场全面禁用生鲜灯。某超市的切片西瓜原来用红色光照射,现在统一用白光照射。在白光照射下,呈现绿皮、黑籽、红瓤的切片西瓜,原来在红色光照射下,呈现(▲)
A.黑皮、红籽、红瓤 B.绿皮、黑籽、红瓤
C.黑皮、黑籽、红瓤 D.黑皮、黑籽、黑瓤
{6.如图甲所示,圭表主要包括圭和表两部分。依据正午时刻表的影子在圭上的位置,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节气,如图乙所示。圭表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
7.小明在网课平台上看到这样的视频:杯中有一点燃的蜡烛,向杯中注水,出现了“浇不灭的蜡烛”,如图甲所示,经探究,原来是对着图乙中的透明玻璃板拍摄而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 两支蜡烛必须都点燃才能拍摄成功 B.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视频拍摄效果更好
C.A、B 两支蜡烛必须大小相等才能拍摄成功 D.水中 B 蜡烛的火焰是 A 蜡烛的实像
8.探究物理问题有许多研究方法,下列用到的研究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引入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②通过鼓面上纸屑跳动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动的幅度
③从密闭罩内不断向外抽气,听到罩内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④通过放在发声喇叭前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小明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后,做了如下实验:他用凸透镜先贴着左图然后逐渐远离,甲、乙、丙、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像。则看到左图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丁→甲→丙 D.丙→甲→乙→丁
10.有些轿车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是在车尾牌照的上方装一个摄像头(图中圈内),当汽车挂上倒挡时,倒车影像系统自动启动,摄下的图像显示在屏上。若摄像头焦距为 0.5m,某次倒车,车后 2m 处的物体能清晰成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车后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B.与小孔成像原理一致
C.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像距可以为 0.4m D.倒车过程中,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
11.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小明在水槽底部安装了一微型光源S,S发出一束光照在右侧壁上形成一光斑,小明在光斑处固定了一小块橡皮泥P(如图所示)。现往水槽内缓慢加水至水面上升到a位置,期间小红在左上方观察,看到右壁上一直有光斑。在加水过程中,小红观察到光斑的移动情况正确的是
A.从 P 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 P 重合
B.从 P 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 P 上方某一位置
C.从 P 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 P 重合
D.从 P 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 P 上方某一位置
12.如图所示,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在小孔中嵌入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则在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8 分)
13.我国已经建成多条“音乐公路”,路面上刻有一条条凹槽,整条路面看成是一张留声机的碟片,而汽车的轮胎就像是唱针,“音乐公路”的音乐声是由轮胎_________ 产生的,凹槽之间留不同的间距,是为了使“音乐公路”的音乐声_________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14.如图所示的是手机中的一款应用软件,其功能是用来呈现声音的_________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我们在通电话时能辨别出对方是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 (选填“信息”或“能量”)。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SenseID)已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手机解锁,某手机利用 SenseID,从发出超声波至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所用时间为 8×10 6 s,已知超声波在手机材料中的传播速度为 900m/s,则 SenseID 系统到指纹的距离为_________ m。
15.如图所示为“临摹神器”,将手机和镜 M 放在支架上调节到适当角度,则手机屏幕中的物体通过镜 M 成的_________ (选填“虚”或“实”)像恰好落在水平桌面上白纸的位置上,即可对屏幕中的物体临摹。临摹时,眼睛需要在_________ (选填“手机侧”或“白纸侧”)进行观察,且将屏幕远离镜 M 时,在镜 M 中所成的像的大小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人工虹”是光的_________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_________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如图所示,漫画中的小孩按图中的方法_________ 喷水时可以看到彩虹。
17.如图所示,是某司机在行驶时从倒车镜中看到的情景,这是光的_________ 现象。为了扩大观察范围,汽车的倒车镜选择_________ (选填“凹面镜”或“凸面镜”)。从倒车镜中看到 A 侧的转向灯闪烁,则该司机判断后面的车准备向_________ 侧转向(选填“左”或“右”)。
18.如图甲所示是某校同学用一盆墨水观察到的日食奇观,产生日食的原因是_________ 。当我们位于乙图中的_________ (填“A”、“B”或“C”)区域时,就能看到日全食现象。
19.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_________ (A/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彩色钟面时,所成的像是_________ (彩色/黑白)的。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___ (变大/变小/不变)。
20.如图是根据所学光学内容绘制的知识结构图,线条表示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1)A、B 两处应分别填写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填“直线传播”或“光路可逆”)
(2)C、D 两处应分别填写的光学元件是_________ 和_________ (填“平面镜”或“透镜”)。
21.如图为我市白沙公园湖边城堡一景,若城堡上一彩灯距水面 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离彩灯_________ m;如湖水上涨了 0.4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_________ m,该彩灯的“倒影”到彩灯的距离改变了_________ m。
22.红光和紫光是两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当它们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玻璃时,折射角的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当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 d 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时,再由玻璃折射出后_________ (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 d会_________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三、解答题(作图题每图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48 分)
23.(6 分)(1)如图所示,轻敲和重敲同一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角度不同,请将重敲音叉后弹开乒乓球所在的位置涂黑。
(2)如图所示,物体 AB 放置在平面镜 MN 前,在镜后放置一块不透光塑料板,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 AB 的像 A'B'。
(3)如图是“池水清浅,擅入会溺”的班会主题,告诫学生不要擅自下水游泳。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到池底 A 的大致光路图(A'是人眼看到的池底 A 的像)。
24.(6 分)李杰家书房台式电脑的一只头戴式耳机外罩坏了,他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实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手机闹铃、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_ 。
(2)李杰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___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 (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3)他设想了以下 A、B 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方案。
A 方案: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 方案: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4)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 。
(5)李杰在书房戴上制作好的防噪声耳罩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在一旁看书的爸爸几乎听不到耳机发出的声音,爸爸看书时,防噪声耳罩相当于在_________ 处减弱噪声。 、
25.(10 分)小星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图乙是茶色玻璃板的示意图。实验准备了完全相同的棋子 A 和 B、刻度尺等器材。
(1)本实验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应将茶色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可用_________ (填器材名称)来检验。
(2)图甲中选用 MN 这条线段表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则应将玻璃板的_________ (选填“前表面”、“后表面”或“中间位置”)与之对齐;
(3)由于玻璃板较厚,透过玻璃板能看到两个像(如图丙),接下来应使棋子 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它与 A 的较亮的像_________ (A′/A″)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此时棋子 B 是来等效替代_________ (棋子 A/棋子 A 的像)。
(4)移去棋子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_________ (选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这样操作是为了_________ 。
(5)小星同学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棋子 A 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让小华看到像,如图甲所示,在不改变棋子 A 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
方法一:将平面镜沿着 MN 方向,向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
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 OM 为轴,将平面镜适当向_________ (选填“前”或“后”)表面转动。
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_________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位置。
(10 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淇淇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①实验选用白板的目的是_________ ,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_________ 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表面应尽可能_________ (选填“光滑”或“粗糙”)。
②使一束光紧贴纸板 A,射向镜面上的 O 点,纸板 B 上能呈现反射光束,将纸板 B 绕接缝 ON 向后翻折,纸板上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 (选填“不同”或“同一”)平面,此时反射光_________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③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可知:反射角_________ 入射角(选填“>”“=”或“<”);多次测量是为了_________ (填选项)。
A.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如图乙所示,她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的入射点不变,增大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_________ (选填“上”或“下”)移动。
(3)完成实验后,淇淇想到了如图丙所示的自行车尾灯,当汽车的灯光照在尾灯上时,汽车司机看到尾灯特别亮,经了解它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则该角反射器是由_________ 。
A.一个平面镜组成 B.二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C.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27.(10 分)如图是浩浩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A、B两块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出现了不同的光斑,由此判断需要用_________ (选填“A”或“B”)透镜完成实验。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_________ 上;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实像,则此像是___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3)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至_____ cm刻度线处,也能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_________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4)浩浩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v-u图象如图丙所示,若浩浩想利用此透镜当放大镜使用观察报纸上的字,他应将透镜放在距离报纸小于____ cm范围之内,看到的像是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5)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光屏上烛焰的像将_________ (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_________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一点。
(6)浩浩实验时不小心把这个凸透镜摔坏了,他就用橡皮泥把遗失的部分补上(如图所示)。浩浩如果用这个修补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则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_
A.光屏上能出现三个烛焰的实像 B.光屏上能出现两个烛焰的实像
C.光屏上能出现一个残缺的实像 D.光屏上的像与原镜片成像特征几乎不变
28.(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纤的奥秘
光纤电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光可以从弯曲的玻璃光纤的一端传到另一端,而不会“溜”出玻璃纤维,这是为什么呢?如图甲所示,以某种玻璃为例,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平面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线从玻璃砖的平面上折射到空气中,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另一部分光线反射入玻璃砖内;逐渐增大光的入射角,将看到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折射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刚好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只有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并非光线在任何界面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在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能发生。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光导纤维在结构上有内芯和包层两种不同的透明介质,光从内芯传播时遇到光纤包层处,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从而保证光线不会泄漏到光纤外,这样光就只能在玻璃中传播,而不会“溜”出玻璃光纤,如图丁所示。
(1)图甲中,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角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折射角。
(2)图乙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_________ 。
A.折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B.折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C.折射光线逐渐增强,反射光线逐渐减弱 D.折射光线逐渐减弱,反射光线逐渐增强
(3)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增大入射角_________(选填“有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全反射。
(4)如图丁所示若增大射向B点的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时,C点将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移动,CD光线的入射角将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光在光纤内的传播时间将_________(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QQABBYQUggCgAAAAAAgCAQGyCEKQkhEACYgGQFAAoAABSBNABAA=}#}
【出门测】
不另外安排,
取本节课练习总得分为总成绩,选择题每题2分,填空题每空1分,共100分。第九讲 期中复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 , 共 2 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 “我
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 问 题 B . 交 流 C . 解 释 D . 证 据
2.如图所示是某款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
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比如打开窗帘、设置空调温度等。关于智能音箱,以下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智能音箱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
3.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
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4.如图所示,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
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 “遥招手”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D. “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5.2 0 2 3 年 12 月 1 日起,市场全面禁用生鲜灯。某超市的切片西瓜原来用红色光照射,现在统一用
A.黑皮、红籽、红瓤 B.绿皮、黑籽、红瓤
C.黑皮、黑籽、红瓤 D.黑皮、黑籽、黑瓤
6.如图甲所示,圭表主要包括圭和表两部分。依据正午时刻表的影子在圭上的位置,就能推算出二十
四节气中的哪一节气,如图乙所示。圭表利用的光学原理是( )
108
A.光的直线传播 B . 光 的 色 散 C . 光 的 折 射 D . 光 的 反 射
7.小明在网课平台上看到这样的视频:杯中有一点燃的蜡烛,向杯中注水,出现了“浇不灭的蜡烛”,
如图甲所示,经探究,原来是对着图乙中的透明玻璃板拍摄而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A、B两支蜡烛必须都点燃才能拍摄成功 B.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视频拍摄效果更好
C. A、B两支蜡烛必须大小相等才能拍摄成功 D.水中 B 蜡烛的火焰是 A 蜡烛的实像
8.探究物理问题有许多研究方法,下列用到的研究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引入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②通过鼓面上纸屑跳动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动的幅度
③从密闭罩内不断向外抽气,听到罩内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④通过放在发声喇叭前蜡烛火焰的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9.小明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后,做了如下实验:他用凸透镜先贴着左图然后逐渐运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乙→丁→甲→丙 D. 丙→甲→乙→丁
10.有些轿车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是在车尾牌照的上方装一个摄像头(图中圈内),当汽车挂上倒挡E
倒车影像系统自动启动,摄下的图像显示在屏上。若摄像头焦距为 0.5m,某次倒车,车后2m 处的
体能清晰成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后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B.与小孔成像原理一致
C.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像距可以为 0.4m D.倒车过程中,显示在屏中的像越来越大
109
11.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小明在水槽底部安装了一微型光源S,S发出一束光照在右侧壁上形成一
光斑,小明在光斑处固定了一小块橡皮泥P(如图所示)。现往水槽内缓慢加水至水面上升到a位置,
期间小红在左上方观察,看到右壁上一直有光斑。在加水过程中,小红观察到光斑的移动情况正确的是
A.从P 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 P 重合
B.从P 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 P 上方某一位置
C.从P 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与橡皮泥 P 重合
D.从P 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橡皮泥 P 上方某一位置
12.如图所示,在一个不透明的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用眼睛通过小孔可以观察到一定的范围。为了扩
大观察的范围,在小孔中嵌入各种形状的玻璃制品。则在图中的四个截面中能获得最大观察范围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 , 共 2 8 分)
13.我国已经建成多条“音乐公路”,路面上刻有一条条凹槽,整条路面看成是一张留声机的碟片,而
汽车的轮胎就像是唱针,“音乐公路”的音乐声是由轮胎 产生的,凹槽之间留不同的间距,
是为了使“音乐公路”的音乐声 (选填“响度”、 “音调”或“音色”)不同。
14.如图所示的是手机中的一款应用软件,其功能是用来呈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
度”或“音色”),我们在通电话时能辨别出对方是谁,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
或“能量”)。超声波指纹识别系统(SenseID)已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手机解锁,某手机利用 SenseID,
从发出超声波至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所用时间为 8×10 s,已知超声波在手机材料中的传播速
度为 900m/s, 则 SenseID 系统到指纹的距离为 m。
15.如图所示为“临摹神器”,将手机和镜 M 放在支架上调节到适当角度,则手机屏幕中的物体通过
镜 M 成的 (选填“虚”或“实”)像恰好落在水平桌面上白纸的位置上,即可对屏幕中的
物体临摹。临摹时,眼睛需要在 (选填“手机侧”或“白纸侧”)进行观察,且将屏幕远离
镜 M 时,在镜 M 中所成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16.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 “人
工虹”是光的 现象。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
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如图所示,漫画中的小孩按图中的方法 二 喷水时可以看到彩虹。
110
17.如图所示,是某司机在行驶时从倒车镜中看到的情景,这是光的 现象。为了扩大观察范
围,汽车的倒车镜选择 (选填“凹面镜”或“凸面镜”)。从倒车镜中看到 A 侧的转向灯
闪烁,则该司机判断后面的车准备向 侧转向(选填“左”或“右”)。
18.如图甲所示是某校同学用一盆墨水观察到的日食奇观,产生日食的原因是 当我们位于
乙图中的 (填“A”、“B”或“C”)区域时,就能看到日全食现象。
19.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圆筒的
(A/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彩色钟面时,所成的像是
(彩色/黑白)的。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 (变大/变小/
不变)。
20.如图是根据所学光学内容绘制的知识结构图,线条表示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1)A、B两处应分别填写的物理原理是 和 (填“直线传播”或“光路可逆”)
(2)C、D两处应分别填写的光学元件是 和 (填“平面镜”或“透镜”)。
21.如图为我市白沙公园湖边城堡一景,若城堡上一彩灯距水面 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离彩灯
m;如湖水上涨了 0.4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 m,该彩灯的“倒影”到
彩灯的距离改变了 m。
22.红光和紫光是两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当它们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玻璃时,折射角的大小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当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 d 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时,再由玻璃折射出后
(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 d会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
111
三、解答题(作图题每图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48 分)
23. ( 6 分 ) (1)如图所示,轻敲和重敲同一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
被弹开的角度不同,请将重敲音叉后弹开乒乓球所在的位置涂黑。
(2)如图所示,物体 AB 放置在平面镜 MN 前,在镜后放置一块不透光塑料板,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
特点画出物体 AB 的像 A’B’。
(3)如图是“池水清浅,擅入会溺”的班会主题,告诫学生不要擅自下水游泳。请在图中画出人眼看
到池底 A 的大致光路图(A’是人眼看到的池底 A 的像)。
24. (6分)李杰家书房台式电脑的一只头戴式耳机外罩坏了,他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
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耳罩的填充物。实
验材料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手机闹铃、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
(2)李杰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 (选填“相同”
或“不同”),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3)他设想了以下 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方案。
A 方案: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B 方案: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4)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 。
A 方案 B方案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很响 较响 弱 距离 18m 10m 6m
(5)李杰在书房戴上制作好的防噪声耳罩进行英语听力训练时,在一旁看书的爸爸几乎听不到耳机发
出的声音,爸爸看书时,防噪声耳罩相当于在 处减弱噪声。
25. (10 分)小星和小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图乙是茶色玻璃板的示意图。实
验准备了完全相同的棋子 A 和 B、刻度尺等器材。
(1)本实验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主要目的是 将一张方格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应将茶色
玻璃竖直放置在方格纸上,可用 填器材名称)来检验。
(2)图甲中选用 MN 这条线段表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则应将玻璃板的 (选填“前表面”、
“后表面”或“中间位置”)与之对齐;
(3)由于玻璃板较厚,透过玻璃板能看到两个像(如图丙),接下来应使棋子 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
直至它与 A 的较亮的像 (A ' /A " )重合,说明像与物等大。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
法称为等效替代法,此时棋子 B 是来等效替代 (棋子 A/棋子 A 的像)。
(4)移去棋子 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 (选填“直接”或“透过玻璃板”)观
察光屏上是否有像,这样操作是为了
(5)小星同学调整器材位置观察到棋子 A 的像,同组的小华站在他的右侧,却没有看到像,为了能够
让小华看到像,如图甲所示,在不改变棋子 A 位置的前提下,采取了两个方法:
方法一:将平面镜沿着 MN 方向,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方法二:以茶色玻璃左侧边 OM 为轴,将平面镜适当向 (选填“前”或“后”)表面转动。
上述两个方法小华所看到的像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位置。
26. (10 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淇淇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①实验选用白板的目的是 平面镜水平放置,白色硬纸板 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
板表面应尽可能 (选填“光滑”或“粗糙”)。
②使一束光紧贴纸板 A,射向镜面上的 O 点,纸板 B 上能呈现反射光束,将纸板 B 绕接缝 ON 向后
翻折,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选填“不同”或“同一”)平面,此时反射光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③改变入射光的方向,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可知:反射角
入 射 角 ( 选 填 “ > ” “ = ” 或 “ < ” ) ; 多 次 测 量 是 为 了 (填选项)。
A.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B.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实 验 序 号 入射角 反射角
① 30° 30°
② 45° 45°
③ 60° 60°
(2)如图乙所示,她将一束光照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光斑,保持光在平面镜上
的入射点不变,增大入射光与平面镜的夹角,则光屏上的光斑向 (选填“上”或“下”)移
动。
(3)完成实验后,淇淇想到了如图丙所示的自行车尾灯,当汽车的灯光照在尾灯上时,汽车司机看到
尾灯特别亮,经了解它是由许多角反射器组成的反光装置,则该角反射器是由 。
A.一个平面镜组成 B.二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C.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
27. (10 分)如图是浩浩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将A、B两块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出现了不同的光斑,由此判断需要用
(选填“A”或“B”)透镜完成实验。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上;图乙中烛
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实像,则此像是 (选填“放大”、 “等大”或“缩小”)的。
(3)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移至 cm刻度线处,也能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
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4)浩浩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v-u图象如图丙所示,若浩浩想利用此透镜当放大镜使用观察报纸上的
字,他应将透镜放在距离报纸小于 cm范围之内,看到的像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5)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了一点,光屏上烛焰的像将 (选填“向上”、 “向下”或“不”)
移动,为了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透镜 (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一点。
(6)浩浩实验时不小心把这个凸透镜摔坏了,他就用橡皮泥把遗失的部分补上(如
图所示)。浩浩如果用这个修补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则在光屏上
的成像情况是
A.光屏上能出现三个烛焰的实像 B.光屏上能出现两个烛焰的实像
C.光屏上能出现一个残缺的实像 D.光屏上的像与原镜片成像特征几乎不变
28. (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光纤的奥秘
光纤电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光纤电缆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质,使用光来传送信号,光可
以从弯曲的玻璃光纤的一端传到另一端,而不会“溜”出玻璃纤维,这是为什么呢 如图甲所示,以某
种玻璃为例,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平面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线从玻璃砖的平面上折射
到空气中,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另一部分光线反射入玻璃砖内;逐渐增大光的入射角,将看到折射
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且越来越弱,反射光线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折射光线就消失了,
只剩下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刚好发生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只有入
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时,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并非光线在任何界面都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这种现象
只有在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能发生。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
光导纤维在结构上有内芯和包层两种不同的透明介质,光从内芯传播时遇到光纤包层处,会发生全反射
114
现象,从而保证光线不会泄漏到光纤外,这样光就只能在玻璃中传播,而不会“溜”出玻璃光纤,如图
丁所示。
(1)图甲中,光线从玻璃斜射向空气时,反射角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折
射角。
(2)图乙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 。
A.折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B.折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C.折射光线逐渐增强,反射光线逐渐减弱 D.折射光线逐渐减弱,反射光线逐渐增强
(3)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增大入射角 (选填“有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全反射。
(4)如图丁所示若增大射向B点的入射光线AB的入射角时,C点将向 (选填“左”或“右)
侧移动,CD光线的入射角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光在光纤内的传播时
间将 (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出门测】
不另外安排,
取本节课练习总得分为总成绩,选择题每题2分,填空题每空1分,共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