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金属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常见手工工具、维修材料的特性与功能;理解简单物品维修的基础原理和科学常识。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分析物品故障与工具适配性问题;能逻辑推导简单维修步骤的合理性与优化方向。
3.探究实践:能规范使用手工工具开展简单的物品维修实践;能在维修实践中尝试不同方法解决小故障。
4.态度责任:养成爱惜物品、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树立勇于尝试、严谨认真的实践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主要特性;知道金属资源有限,要重视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准确归纳金属的共同特征;理解金属特性与生活应用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含生活中金属制品图片)、常见金属样品(铜棒、铁棒、铝棒、铜丝、铁丝、铝丝)、砂纸、热水、烧杯、锤子、废旧金属制品(易拉罐、铜导线等)。
2.学生准备:4人一组,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铜棒、铁棒、铝棒各1根,铜丝、铁丝、铝丝各1段,砂纸1张,小锤子1把)、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图片(水壶、钥匙、易拉罐、电线、手镯),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大家都很熟悉,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金属”。
2.追问:“你们知道这些金属制品分别用了哪些金属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主题——《金属》,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兴趣。
(二)观察探究,认识金属(8分钟)
1.观察金属样品:教师分发铜棒、铁棒、铝棒,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提问:“这些金属看起来、摸起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金属的外观(颜色、表面状态)。
2.打磨金属,发现光泽:让学生用砂纸轻轻打磨金属棒表面,观察打磨前后的变化,总结:“打磨后的金属表面都有光泽,这是金属的第一个特性——有光泽。”
3.总结常见金属:结合学生观察,明确金、银、铜、铁、铝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金属,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这些金属做的。
(三)实验操作,探究金属特性(15分钟)
1.实验一:探究导热性(5分钟)
教师演示:将铜棒、铁棒、铝棒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金属棒一半浸入水中),等待1分钟后,邀请学生摸一摸金属棒的上端。
学生观察并记录:“摸金属棒上端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发现“金属棒变热了”,总结金属的第二个特性—能导热。
2.实验二:探究延展性(5分钟)
学生分组操作:用锤子轻轻敲打铜丝、铁丝、铝丝,观察金属丝的变化。
提问:“敲打后金属丝变成了什么样子?”学生发现“金属丝被敲扁了”,总结金属的第三个特性——有延展性。
3.实验三:探究硬度(5分钟)
学生分组尝试弯折铜丝、铁丝、铝丝,比较弯折难易程度。
引导学生记录:“哪种金属丝最容易弯折?哪种最难?”总结出硬度排序:铝丝<铜丝<铁丝,让学生感知不同金属硬度不同。
(四)联系生活,了解金属回收(7分钟)
1.教师提问:“金属是从哪里来的呢?”简单介绍金属从矿物中提炼,而矿物资源是有限的,引发学生节约资源的思考。
2.展示废旧金属制品(易拉罐、旧钥匙),讲解:“回收废旧金属可以重新加工成新的金属制品,减少资源浪费,还能保护环境。”
3.结合铜制品(电线)、铝制品(易拉罐),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优点:铜导电性好、铝轻便耐腐蚀,让学生理解“金属特性决定用途”。
(五)课堂总结,巩固提升(5分钟)
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认识了哪些金属?金属有哪些特性?金属为什么要回收利用?
2.课堂小提问:“为什么电线要用铜做?为什么易拉罐要用铝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布置小任务:回家找找家里的金属制品,和家人说说它们用了什么金属、有什么特性。
五、板书设计
1.3 金属
一、常见金属
金、银、铜、铁、铝(生活实例:钥匙、易拉罐、电线)
二、金属特性
1.有光泽(打磨后表面发亮)
2.能导热(放入热水后变热)
3.有延展性(敲打后能敲扁)
4.硬度不同:铝丝<铜丝<铁丝
三、特性与用途
铜:导电性好→做电线;铝:轻便、耐腐蚀→做易拉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