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固体混合现象、设计溶解快慢对比实验,学会运用“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提升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科学思维:通过动手操作固体混合、筛选分离及溶解实验,掌握固体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能结合生活经验创新分离思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探究实践:了解固体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垃圾分类、食材处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4.态度责任: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汇报等环节,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分享探究发现,提升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混合后总质量不变的特点;掌握固体混合与分离(筛选法)的基本方法;了解影响固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2.教学难点:设计并完成“影响固体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控制实验变量(如颗粒大小、温度、搅拌),并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含生活中固体混合与分离的图片/视频)、天平、黄豆、玉米粉、螺母、筛子、透明烧杯、白糖(颗粒状/粉末状)、冷水、热水、玻璃棒、实验记录表。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黄豆、玉米粉、小筛子、透明杯子2个、白糖、冷水、热水、小木棒)、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展示生活图片:八宝粥食材混合、混合坚果、垃圾分类场景,提问:“同学们,这些图片里的物体都是什么状态?它们是单一物质还是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看看固体混合后有什么特点,又该怎么把它们分开。”
(二)探究固体混合的特点(10分钟)
1.动手混合,观察现象:请每组学生将黄豆和玉米粉倒入同一个杯子中,轻轻摇晃,观察混合后的现象(两种固体均匀混合,没有产生新物质)。
2.称量对比,发现规律:教师用天平分别称量混合前黄豆、玉米粉的总质量,再称量混合后的总质量,引导学生对比数据:“混合后总质量和混合前相比,有变化吗?为什么?”
3.小结:固体混合后,物质的总量没有增加或减少,所以总质量不变,且混合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物质。
(三)探究固体的分离方法(8分钟)
1.提出问题:“混合后的黄豆和玉米粉,怎么才能分开呢?大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黄豆颗粒大,玉米粉颗粒小)
2.动手分离:每组用筛子筛选混合后的黄豆和玉米粉,观察分离结果(黄豆留在筛子上,玉米粉漏到下面)。
3.拓展延伸:展示螺母和玉米粉的混合物,提问:“除了筛选,还能用什么方法分离它们?”(利用磁铁吸引螺母,或用手挑选),引导学生结合固体的不同特点(颗粒大小、磁性等)选择分离方法。
4.小结:根据固体颗粒大小、磁性等不同特点,可以用筛选、磁铁吸引、手工挑选等方法分离固体混合物。
(四)探究固体与液体混合(溶解快慢)(12分钟)
1.猜想假设:展示冲咖啡的场景,提问:“白糖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怎样能让白糖溶解得更快?”引导学生猜想(颗粒大小、温度、搅拌可能影响溶解快慢)。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分组实验1(探究颗粒大小):两个杯子装同样多的冷水,分别放入颗粒状白糖和粉末状白糖,观察溶解快慢。
分组实验2(探究温度):两个杯子分别装冷水和热水(水量相同),放入相同颗粒的白糖,不搅拌,观察溶解快慢。
分组实验3(探究搅拌):两个杯子装同样多的冷水,放入相同颗粒的白糖,一个用小木棒搅拌,一个不搅拌,观察溶解快慢。
3.记录与汇报: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归纳结论:颗粒越小、温度越高、搅拌,固体在水中溶解得越快。
(五)课堂总结与拓展(5分钟)
1.师生共同回顾:固体混合后总质量不变;分离固体可根据特点选筛选、磁铁吸引等方法;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颗粒大小、温度、搅拌。
2.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如淘米时分离米和杂质、泡茶后分离茶叶和茶水),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板书设计
2.7 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固体混合
特点:总质量不变,不产生新物质
例子:八宝粥食材、混合坚果
二、固体分离
方法:
1.筛选(按颗粒大小);
2.磁铁吸引(按磁性);
3.手工挑选
三、固体与液体混合(溶解)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颗粒大小:越小越快;
温度:越高越快;
3.搅拌:搅拌更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