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观察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固体与液体混合、分离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收集证据并得出结论,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2.科学思维:结合生活实例,动手完成“分离谷穗与米粒”“制作彩色树枝”等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3.探究实践:了解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认识到水净化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责任意识,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4.态度责任:在实验交流、小组讨论中,能清晰描述实验现象、分享探究发现,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结论,提升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固体与液体混合(溶解)的现象,知道搅拌、温度等因素会影响固体溶解快慢;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固体与液体混合、分离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一定量的水溶解物质是有限的”,能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将固体与液体分离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谷穗构造、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实验步骤图)、食盐、白糖、热水、冷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滤网、稻谷样本、小树枝、浓盐水、彩色颜料、托盘等。
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实验材料(食盐、白糖、两个透明杯、热水、冷水、搅拌棒)、少量谷穗、纸巾、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1.教师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冲咖啡、和面、榨果汁,提问:“同学们,这些生活场景里都在做什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能发现?”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引出“固体与液体混合”的主题,接着追问:“榨果汁时,果渣和果汁要分开;煮豆浆时,豆渣和豆浆要分开,这又是在做什么呢?”自然过渡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实验探究,认识溶解与影响因素(15分钟)
1.探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溶解)
教师演示:往两个装有相同体积冷水的杯子里,分别加入少量食盐和白糖,轻轻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提问:“食盐和白糖去哪里了?这种现象叫什么?”引导学生认识“溶解”。
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热水和冷水的杯子里,各加入等量食盐,一组搅拌,一组不搅拌,观察溶解快慢,记录实验现象。
2.分析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比两组实验,哪些因素让食盐溶解得更快?”
引导学生总结:搅拌、温度(水温越高)能加快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达成科学探究与语言表达素养目标。
(三)联系生活,了解混合与分离的应用(10分钟)
1.固体与液体混合的生活实例
小组交流:“除了冲咖啡、和面,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与液体混合的例子?”(如冲果汁粉、泡奶粉等),请学生分享并描述过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生活实例
教师展示晒盐、过滤豆浆的图片,讲解分离原理,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离谷穗与米粒”:取少量谷穗,用手揉搓、拍打,观察米粒与稻壳的分离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实践创新素养。
3.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播放自来水厂净水视频,结合PPT讲解“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步骤,引导学生认识水净化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担当素养。
(四)实践拓展,巩固提升(8分钟)
1.教师演示“制作彩色树枝”的步骤:往热水中加食盐至不能溶解,加入彩色颜料制成浓盐水,将小树枝浸入其中,讲解:“几天后,食盐会在树枝上结晶,形成彩色树枝。”
2.学生分组完成简易操作(浸泡树枝),并猜想实验结果,课后观察结晶现象,将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五)总结回顾,梳理知识(2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固体与液体的混合(溶解),知道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还了解了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谁能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本节课重点内容。
五、板书设计
2.8 固体、液体的混合与分离
一、固体与液体混合——溶解
1.现象:固体消失,均匀分散在液体中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搅拌、温度(水温高)
二、生活中的混合与分离
1.混合:冲咖啡、和面、泡奶粉
2.分离:晒盐(蒸发)、过滤(豆浆、果汁)、揉搓谷穗
三、水的净化(自来水厂)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四、实践拓展
制作彩色树枝(浓盐水结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