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战国百家争鸣 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战国百家争鸣 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6 12: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10课 战国百家争鸣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战国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众多学派,号称“诸子百家”。
  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此外,还有纵横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等。各学派之间激烈辩论,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法制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子:古代对有修养、有学问人的尊称诸子百家情境导入诸子百家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们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 “百家”中主要有哪些主要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简表墨子故里
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墨子
墨翟(dí )约前479~前381
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他出身平民,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研究墨翟思想的最重要资料,现存53篇,大部分是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翟言论的记述。《墨子》书影 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鲁问》墨子纪念邮票  兼爱,是指“兼爱天下之人”,“爱人若爱其身”,“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统,交相恶则乱”。   非攻,是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侵凌,即侵略战争。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子思学生),
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并称“孔孟”。 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
说各国。但是不被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
约前372~前289
孟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后世尊为“亚圣” 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 提出“仁政”孟子故居
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家教之典范。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庄子》
书影庄子
庄周
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与老子合称“老庄”政治上,主张君主“无为而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认为人应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荀子》书影  荀况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
是有规律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荀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韩非力主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全面加强君权。韩非
前280~前233 战国时期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书影百家争鸣的影响?(1)使思想文化获得了大发展。
(2)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丰富了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
(4)一些理念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百家争鸣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治国荀子礼法结合,“隆礼重法”
“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墨家儒家道家法家韩非课堂小结君主集权1. “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④韩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下列哪一家的学说最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 )
A. 老子的道家学说 B. 孔子的儒家学说
C. 墨子的墨家学说 D. 韩非的法家学说CB随堂训练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