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17: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考古报告,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发现规模宏大的城址、大型水利系统及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其中反山十二号墓地出土的“玉琮王”重达6.5公斤,雕刻有精细的神人兽面纹,同类器物在长江下游多个遗址中均有发现。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尚未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社会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西周早、中期,训诫辞令依附于祭祖、册封等典礼而存在,内容主要是周王对臣下的训诫。但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脱离典礼语境,转换成大臣对周王的劝诫,到厉王时已退化为大臣对周王的日常讽谏。这反映西周晚期( )
A.血缘政治维系力的削弱 B.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C.深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 D.传统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隆礼至法则国常有”,“隆礼尊贤而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重法爱民而霸”,“起法正以治之”。下列选项中,与其属于同一思想派别的是( )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B.“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4.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
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
5.六朝时期,南朝士人对山水的诠释与前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将纵情山水作为全身避祸的最佳途径,从而促成了以“朝隐”为核心的隐逸文化与宣扬自然无为的玄学和鼓吹出世思想的佛教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 )
A.三教合一理论体系的形成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C.南朝土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D.南北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
6.下图为当代学者统计的自先秦两汉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瘟疫灾害重心点的变迁轨迹。影响这一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全国人口的增长
C.经济格局的演变 D.生态环境的破坏
7.张居正曾言:“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他旨在强调
A.重视人才选拔 B.加强官吏考核 C.完善监察体系 D.健全法制建设
8.15世纪至16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重商主义一般的、积极寻求获取海外白银的“重银主义”阶段。16世纪后期,白银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获取白银就成为中国社会对外贸易的重要目标。据此推知( )
A.闭关锁国政策被摒弃 B.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加快
C.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加 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9.如表为1873年—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如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器
1873年 2.6 — — 37.4 — 58.6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A.经济半殖民化程度逐步减弱 B.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
C.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0.据《申报》记载:同治年间(1862-1875年),浙西的杭、嘉、湖地区,除有浙东的温、台、宁、绍等地客民迁入安居外,又有河南、江北及两湖地区之人迁入,“争垦无主废田”,不数年,客即十倍于主。该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 B.经济发展促进人口迁入
C.社会动荡影响人口迁移 D.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11.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团结士心并提振权威,希望举行乡试。而更看重改科举、行新政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甚至不惜与朝官“对抗”。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这体现了( )
A.清政府缺乏改革决心和诚意 B.清政府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地方势力与朝廷全面对抗
12.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主持党务和竞选工作。在1912年年底至1913年年初进行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宋教仁准备以国民党党魁的身份出面组阁。宋教仁此举旨在( )
A.践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贯彻孙中山训政思想
C.组织各派反袁革命势力 D.阻止袁世凯登基称帝
13.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新人》《新学生》《新共和》《新湖南》等,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B.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14.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肃查处腐败案件;1934年,建立了审计监督制度,临时中央政府颁布120多部法律、法令,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法律体系。这一系列举措( )
A.导致了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加强了人民革命政权廉政建设
D.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5.1932年到1940年短短八年间,东北铁路里程增加近一倍,重要工矿产品生产总值增加数倍。而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有竞争优势的榨油、皮毛加工、纺织、食品及大豆种植等行业发展迟缓。这一状况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
A.积极支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遭到日本经济统制及掠夺
C.配合国民政府调整经济结构 D.深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16.1947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一方面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等主持,仍留陕北,同敌“兜圈子、扭辫子”并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撤出陕北后“经五台往太行”疏散,负责“中央委托之工作”。这些调整( )
A.促进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的高涨 B.成功开辟了国统区内的第二条战线
C.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具体实践 D.有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金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张之洞、梁启超、张馨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多种手段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重要方面包括:以战略规划统筹边疆治理全局,以军政协同强化边疆控制力度,以民族与宗教政策调和族群关系,以经济手段增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以文化整合塑造共同价值认同,以陆疆防御构建边境屏障,以海疆经略维护海洋权益与贸易通道。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治理:从历史到现实》等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为主题,任选一个边疆地区,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的地区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论题明确)
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所有封建地主……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土地的以前的所有者,没有分配任何土地的权利。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二 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并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地主应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三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二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第三条,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第四条,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
——摘编自《中国土地法大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当时土地政策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特点,并指出材料三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C
6.C
7.B
8.C
9.B
10.C
11.B
12.A
13.D
14.C
15.B
16.D
17.(1)特点:中国城市管理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的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农耕文明时代,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城市缺乏自治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2)变化:城市管理日益专业化;城市管理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
因素: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制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18.示例:
地区:西北地区。
论题:历代王朝重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
论述:西北边疆作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区域,历代王朝运用多种手段开展治理。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打通了中西交通,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北边疆纳入中央管辖。推行屯田戍边,既解决粮草问题,又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唐代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进一步加强管辖。清朝前期击败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稳定了边疆地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则让西北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枢纽,中原的丝绸、茶叶与西域的香料、马匹通过西北互通有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共生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对西北地区的治理,并非单一的控制行为,而是通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协同举措,不仅维护了西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更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19.(1)历史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日本侵华的逐步加深);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特点:政策变化体现与时俱进;政策制定结合国情需要等。
积极影响:有利于调动解放区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政策提供借鉴等。(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