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10课 战国百家争鸣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战国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众多学派,号称“诸子百家”。
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此外,还有纵横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等。各学派之间激烈辩论,彼此影响,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法制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子:古代对有修养、有学问人的尊称诸子百家情境导入诸子百家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们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 “百家”中主要有哪些主要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简表墨子故里
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北部墨子
墨翟(dí )约前479~前381
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他出身平民,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研究墨翟思想的最重要资料,现存53篇,大部分是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翟言论的记述。《墨子》书影 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墨子·鲁问》墨子纪念邮票 兼爱,是指“兼爱天下之人”,“爱人若爱其身”,“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统,交相恶则乱”。 非攻,是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侵凌,即侵略战争。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子思学生),
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并称“孔孟”。 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
说各国。但是不被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
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孟子
约前372~前289
孟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后世尊为“亚圣”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 提出“仁政”孟子故居
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家教之典范。孟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庄子》
书影庄子
庄周
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与老子合称“老庄”政治上,主张君主“无为而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认为人应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313~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荀子》书影 荀况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
是有规律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荀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韩非力主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全面加强君权。韩非
前280~前233战国时期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子》书影百家争鸣的影响?(1)使思想文化获得了大发展。
(2)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丰富了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
(4)一些理念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百家争鸣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治国荀子礼法结合,“隆礼重法”
“制天命而用之”庄子“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墨家儒家道家法家韩非课堂小结君主集权1. “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④韩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下列哪一家的学说最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 )
A. 老子的道家学说 B. 孔子的儒家学说
C. 墨子的墨家学说 D. 韩非的法家学说CB随堂训练AC课件16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10课 战国百家争鸣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情境导入 战国时期,七雄兵马攻城略地,相互厮杀。与此同时,各派学者唇枪舌剑,彼此交锋。文韬武略,交相辉映,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让我们走进这个时代的思想学术天地,领会各派学说的精髓吧。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提出不同见解。2、各国诸侯需要新的政治理论来维护统治,
相互招揽人才。4、“私学”的出现,给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3、士人四处游历,讲学,促使个人派别的形成。合作探究制作历史名人名片 孔子
生活时期:春秋晚期
历史地位:儒家创始人(“至圣”)
主要思想、成就:“仁”和“礼”,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主要记述在
《论语》里。主要思想家的成就 庄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 韩 非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 荀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制作历史名人名片 墨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 孟 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成就:主要思想家的成就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创始人“兼爱”“非攻”孟子战国儒家代表人(“亚圣”)“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书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仁政而王天下。
春秋无义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饲)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庄子战国道家代表人“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荀子
生活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思想:荀子战国儒家代表人“制天命而用之”、“隆礼重法”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全面加强君权讨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孔子:“仁”的学说、一些“礼”的学说,关于教育的主张
老子: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孟子:“仁政”、“民为贵”
墨子: “兼爱” 、“非攻”、“尚贤”
韩非子:法制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1)使思想文化获得了大发展。
(2)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丰富了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
(4)一些理念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古 为 今 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摘自胡锦涛 《十七大报告》07年10月15日课堂小结1. “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④韩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 下列哪一家的学说最符合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 )
A. 老子的道家学说 B. 孔子的儒家学说
C. 墨子的墨家学说 D. 韩非的法家学说CB随堂训练AC课件22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4课 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部分现代版《封神演义》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内容即是以商朝末年的历史加以神话想象编写而成的。今天我们将会学到这段历史。情境导入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合作探究夏朝的建立1、时间:2、建立者:3、统治中心:约公元前21世纪启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私”,
出现“家天下”尧舜禹启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继承制变化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礼记·礼运》商朝的建立与迁都原因:夏桀的残暴统治夏桀把人当坐骑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 最后一位王是夏桀(jié)商朝的建立
1、时间:2、建立者:3、灭夏战争的地点: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鸣条(今河南封丘)盘庚迁殷
1、时间:2、迁都的商王:3、迁都地点: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商朝前期,曾经数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的都城稳定下来。商周更替原因: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朝的建立
1、时间:2、建立者:3、重要战役的地点: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牧野武王伐纣战争图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大。为控制广大的地区,周王派自己的子弟、亲戚,还有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到各地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 (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 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封国的统治者为国君(一般称为诸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小雅·北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周王授予国君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国君必须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珠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不承担这些义务的,将受到惩罚。 诸侯国如同屏障藩篱,捍卫着周王朝的安宁,有效地管理开发所辖地区。在当时的条件下,分封制有着积极作用。课堂小结夏朝1.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
2.王位世袭制
3.夏桀时灭亡商朝1.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建立
2.盘庚迁殷
3.商纣王时灭亡西周1.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立
2.分封制1.连线
王朝
西周
商朝
夏朝开始时间
约公元前2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2.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点有哪些?统治者骄奢淫逸,残暴统治;人民困苦不堪,不断反抗。随堂训练课件20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4课 国家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现场 河南的安阳,原来名气不大。从20世纪初起,随着大量甲骨和青铜器在这里出土,安阳的知名度迅速提高。现在,人们公认安阳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那么,历史上哪个王朝曾在此建都?这里出土的文物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有何价值?情境导入夏朝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合作探究禹的帝王像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 此文献的大意是,禹在涂山大会各部落首领;这些部落首领都带着玉、帛等礼品来朝见他。说明此时禹的权势已经很大。
涂山,一说在今安徽蚌埠市西当涂山。伯益像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此文献的大意是,禹将死的时候准备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进攻伯益,启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 夏启(画像) 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
——《礼记·礼运》启继承了统治者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商更替(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拓片)夏桀把人当坐骑 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最后一个君主是桀。 夏桀暴虐无道,大修宫室台榭,赋敛无度;人民在他的压榨下,非常痛苦。 成汤像 成汤继位为商的首领时期,商部落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势力强大的部落。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边远的少数民族),莫敢不来享(进贡),莫敢不来王(朝见),曰商是常(永远的主人)。
—— 《诗经·商颂》 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联合一些部落,推翻夏朝统治。双方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桀战败,夏朝灭亡。
成汤建立起新的王朝——商朝。 商朝前期,曾经数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的都城稳定下来了。商周更替纣王像 商朝的统治长达500多年,最后一个商王是纣王。纣王实行残暴的统治,商朝快速走向灭亡。牧野之战示意图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一制度历史上称为分封制。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封国的统治者为国君(一般称为诸侯)。注:古代的“封建”,政治名词,分封土地,建立国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荀子·儒效》西周分封制示意图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
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诸侯国如同屏障藩篱,捍卫着周王朝的安宁,有效地管理开发所辖地区。在当时的条件下,分封制有着积极作用。西周分封略图课堂小结夏朝1.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
2.王位世袭制
3.夏桀时灭亡商朝1.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建立
2.盘庚迁殷
3.商纣王时灭亡西周1.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立
2.分封制1.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 )
A.约公元前21世纪 B.约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1世纪 D.公元20世纪
2.从夏、商两朝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2.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面的什么制度产生的(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随堂训练CBA课件19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5课 青铜冶炼技术与甲骨文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生产工具的发展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河姆渡人、半
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
什么?磨制石器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历史的脚迹:情境导入青铜时代的到来! 夏、商、西周时,青铜在生
产、军事和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
要,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青铜时代”高超的青铜冶铸技术 青铜是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
青铜。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 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
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末周初,中国青铜
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
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 合作探究名称:制造年代:材料:规格:收藏地:商朝青铜通高133厘米,
横长110厘米,
宽78厘米,
重832.72千克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商朝青铜器:后母戊鼎 我们今天学习了青铜器如“鼎”,“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观察思考: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足之势人声鼎沸鼎鼎大名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酒
器盥水器乐器铜镜食器兵 器农 具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树三星堆文化甲骨文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得名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主要内容是商王占卜的“卜辞”。关于甲骨文的价值
小明说:“对为数颇为可观的甲骨文加以研究, 就可以对商代的社曾及文化有相当完整深入的认识。”
小月说:“甲骨文都是关于占卜的记载,数量虽然不少,能提供的资料却有限,还要利用其他资料。”
小亮说:“从目前已能识读的2000个甲骨文字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可见,深入研究甲骨文是很有意义而且必要的。”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谈谈你认为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有何意义? 对我国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人 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字的现代汉字吗?牛水日上下明射这三个字是什么?它们又是什么文字呢?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图为毛公鼎及铭文。课堂小结青铜器1.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
2.典型代表:后母戊鼎甲骨文1.时间:商代
2.地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3.意义:为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随堂训练1.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
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
A.半坡彩陶 B.大汶口黑陶
C.后母戊鼎 D.毛公鼎
2.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CB课件18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5课 青铜冶炼技术与甲骨文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钟鸣鼎食,这些成语都与鼎有关,那么你知道鼎是什么东西吗?情境导入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高超的
青铜冶铸技术合作探究读一读 请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什么是青铜?
2、我国历史上哪一个时期属于青铜时代?青铜------青铜时代----以铜为基本成分的合金。 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在我国,青铜时代指夏、商、西周时期。食器酒器商代青铜器的种类乐器兵器 数据分析: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整体造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纹饰欣赏: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后母戊”三字,此鼎据考证,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雄伟端庄 气势凛然四羊方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甲骨文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
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占卜龟甲正、反面比较图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你认识这个字吗?能说出它的造字方法吗?象形车車人 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字的现代汉字吗?牛水日下明射会
意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第一、从文字史的角度看,它本身是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第二、从史学的角度看,从这时起,我国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阶段。从商朝开始,我国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甲骨上的卜辞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金文 商朝的一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著名的后母戊鼎就是因鼎上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铭文、钟鼎文)。西周散氏盘散氏盘铭文后母戊课堂小结青铜器1.青铜时代:夏、商、西周时期
2.典型代表:后母戊鼎甲骨文1.时间:商代
2.地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3.意义:为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1.青铜名器司母戊鼎制作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四羊方尊结构精巧,是青铜器中的精品,它出土于( )。
A.河南 B.湖北 C.四川 D.湖南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的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甲骨文是 ( )
A.一种原始符号 B.我国最早的文字
C.比较成熟的文字 D.完全成熟的文字BD随堂训练BC课件15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6课 春秋争霸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情境导入 传说,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为博得她的欢心,幽王派人无故点燃起骊山的烽火,示警有敌人进犯。各地诸侯纷纷带兵来到骊山,准备与敌人厮杀,保卫周王。褒姒看到他们到达时气喘吁吁的样子,开心地笑了。但是,从此周王却失信于诸侯。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烽火戏诸侯”。后来,犬戎真的来攻打,幽王点起烽火,诸侯们再也不来援助。镐京被攻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骊山烽火台遗址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姬宜臼 西周幽王之子)于公元前770年把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合作探究 为什么把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的历史称作春秋呢?材料一: “礼乐征发自天子出”
材料二: “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
两段材料说明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西周 材料二:春秋 说明王权衰微,周王已不能控制和指挥诸侯,而强大的诸侯已实际上取代周王,发号施令,控制和指挥其他各诸侯国。春秋的时代特点:
A、王权衰弱
B、诸侯争霸齐桓公首霸的原因何在?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 ,西周时期为姜尚的封国,春秋五霸之一,境内三面环海,国内盛产鱼、盐。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齐国的国力更加强盛。管仲(?——前645年),
春秋初年齐国政治家、 军事家“尊王攘夷” 所谓“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所谓“攘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齐桓公团结各诸侯国,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侵扰,在南方阻止了楚军的北进。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在葵丘会盟诸侯,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葵丘会盟台称霸标志晋楚争霸1、城濮之战:
晋国胜,晋文公称霸
2、邲之战:
楚国胜,楚庄王称霸吴越
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1.消极影响:春秋争霸战争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人民流离失所、生产遭到破坏,给社会造成种种灾难。2.积极影响(1)在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呈现出统一的趋势。 (2)战争还使人口迁移频繁,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
流和交融。
(3)为了能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变革。课堂小结1.将下面人物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尊王攘夷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问鼎中原齐桓公
楚庄王
晋文公
越王勾践随堂训练2.“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
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B3.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
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
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
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课件19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战国七雄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情境导入战国“赏功宴乐铜壶 ”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那时,争城夺地 、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是常见的事情。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应该关注战国的历史。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一、战国七雄合作探究战国七雄简表 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三家分晋赵魏韩田氏代齐七国的形成原有的国家:楚、秦、燕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同时存在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战争的特点
2、著名战役
“围魏救赵”;即墨之战
3、著名军事家:孙膑、田单
4、性质:后期具有统一战争的
性质 战国时期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战国时期的兵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靴形铜钺[yuè]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 最长达三米)龙凤云纹皮盾长杆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青铜箭镞[zú]用锻造法生产的战国环柄铁刀燕国钢剑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铁兵器开始应用。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战国时期铁兜鍪[móu]
(湖北铜绿山出土)“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战国武士复原图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围魏救赵齐三、合纵与连横——策略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六国曾为对抗强秦进行过合作,包括几国联合出兵攻秦,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而秦国为了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做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这种策略历史上称为“连横”。战国纷争经常表现为合纵和连横之争。“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苏秦画像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张仪画像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课堂小结1.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
2.战国七雄的诸侯国名称及地理位置战国七雄1.武器及兵种的增多
2.“围魏救赵”和即墨之战战国时期
的战争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合纵与连横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晋 B.齐 C.楚 D.赵
2.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
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3.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D.苏秦
4.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
A.秦国 B.赵国 C.楚国 D.燕国ABAB随堂训练课件15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7课 战国七雄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情境导入 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战国”开始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段时期的历史。 公元前(770年)春秋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战国一、“战国七雄”合作探究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战国七雄简表1、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特点和主要将领“路断水马,水击鹄(hu)雁,当敌即斩。” ——《战国策》1、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
2、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二、战国时期的战争战争性质:从争霸战争到兼并统一战争
战争方式:从车战到野战(也就是骑兵)1、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
2、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3、战争规模扩大和争夺激烈二、战国时期的战争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1、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
2、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3、战争规模扩大和争夺激烈
4、著名战役的发生二、战国时期的战争“围魏救赵”和即墨之战战国时期铜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长杆三戈铜戟(湖北省随县出土)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最长达三米)战国时期铁兜鍪战国战车(复原模型)三、合纵与连横合纵:“合纵势以攻一强”即东方六国(齐楚燕赵魏韩)联合起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苏秦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国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再各个击破。张仪课堂小结战国七雄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役:“围魏救赵”、即墨之战策略:合纵与连横分裂走向统一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晋 B.齐 C.楚 D.赵
2.下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
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3.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D.苏秦
4.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
A.秦国 B.赵国 C.楚国 D.燕国ABAB随堂训练课件22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商鞅像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如果战争是“乱”的主要表现的话,那么,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则突出地体现了“变”的特点。这次变法带来秦国根本性的变化,写下中国古代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章。情境导入商鞅变法合作探究铁器和农耕的推广 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西周末期,我国已开始人工冶铁,制造铁器;春秋时期,开始用牛耕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铁锄青铜牛尊 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赶来投奔。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商鞅入秦(想象画)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历史上称为“井田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经济改革)变法的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经济改革) 僇(lù 合)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nú 妻子和儿女)。
——《史记·商君列传》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政治改革)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升爵受赏…...王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明确尊卑爵位等级,各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衣裳服饰。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政治改革) 过了三年(即公元前350年),秦国在咸阳建筑宫廷城阙,把国都从雍地迁到咸阳。……把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县,设置了县令、县丞,总共合并划分为三十一个县。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政治改革) 下令把十家编成一什,五家编成一伍,互相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不告发奸恶的处以拦腰斩断的刑罚,告发奸恶的与斩敌首级的同样受赏,隐藏奸恶的人与投降敌人同样的惩罚。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有人说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他使秦国强大来,也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因为他被五马分尸,你同意那种观点? 各抒己见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直接触犯了保守派等旧贵族的利益?
你认为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我看变革 # 变革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 变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 变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 变革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 变革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都江堰的修建都江堰李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被后世奉为“川祖”。都江堰水利工程特点 选 址 合 理
设 计 科 学
无 坝 引 水
自 流 灌 溉
工 省 效 宏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是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利枢纽。(人,地,水三者有机结合。)
是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秦国的强大长平之战表明,秦军已具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实力。1.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
2.秦孝公变法的原因秦孝公求贤1.商鞅变法的时间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主持变法1.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都江堰的修建
3.长平之战秦国的变化课堂小结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3.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359年 B.公元前356年 C.公元356年 D.公元359年
DAB随堂训练课件12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情境导入徙木立信 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百姓不信任自己,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然后宣布谁能将此木搬至北门,就赏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商鞅马上赏他50金,以示不欺。于是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之后商鞅颁布了哪些变法法令?对秦国有什么影响?一、商鞅变法合作探究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战国铁农具青铜牛尊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措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风尚。
内容: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
影响: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思考讨论:查阅商鞅变法的相关资料,说说商鞅
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 成功。
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为商鞅变法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封建制度,也推动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后来商鞅被处死,但他的改革仍然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二、都江堰的修建 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筑的水利工程。作用:防洪、灌溉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今天仍发挥着巨大作用。李冰石像都江堰三、秦国的强大长平之战表明,秦军已具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实力。1.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
2.秦孝公变法的原因秦孝公求贤1.商鞅变法的时间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主持变法1.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都江堰的修建
3.长平之战秦国的变化课堂小结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农业产量的提高
3.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 )。
A.公元前359年 B.公元前356年 C.公元356年 D.公元359年
DAB随堂训练课件13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9课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情境导入明朝《圣贤图》中的“孔子问礼老子”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该怎么看待二者的思想呢?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wō)阳人。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始祖。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合作探究一、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而且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陬邑(zōu yì 今山东曲阜[qū fù]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深刻地阐释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重视“礼”,认为人人都应以“礼”为言行的准则。孔子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以德治国。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诗》《书》(一般称为《诗经》《尚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了古代文化。他讲究教学方法,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不足。孔子讲学图孔庙大成殿前的杏坛,传说为孔子讲学处。现存建筑是后世为纪念孔子所建。杏坛(山东曲阜) 《论语》共20篇,1.1万多字。孔子辞世后,他的学生们将他的言论以及他
与门人的问答汇集编为《论语》。这本书是记录孔子言行思想最权威的资料。《论语》《论语》书影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论语·为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三、孙子春秋晚期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阐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等军事观点。后世尊称孙武为“兵圣”《孙子兵法》竹简课堂小结1.《道德经》
2.朴素的辩证因素
3.道家学派老子1.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
3.儒家学派孔子1.《孙子兵法》
2.“兵圣”孙子1. 《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 )
A.孙武 B.老子 C.孙膑 D.孔子ABA随堂训练课件12张PPT。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第9课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情境引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随堂训练 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孔子。在国内,各地都有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文庙。在国外,美英等国的众多学者公认孔子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了解孔子。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情境导入老子合作探究老
子《道德经》书影 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他著的《道德经》是其思想的结晶。老子的思想有朴素的辩证因素,他认为 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而且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他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孔子孔子《论语》书影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政治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教育成就: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编《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孔子邮票孔子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民国时期孔子邮票孙子《孫子兵法》孙
武《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阐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等军事观点。后世尊称孙武为“兵圣”1.孔子的思想主张
2.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
3.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课堂小结1.《道德经》
2.朴素的辩证因素
3.道家学派老子1.《孙子兵法》
2.“兵圣”孙子随堂训练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春秋》 D.《孙子兵法》
2、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遭到各国国君的拒绝,
主要是因为 ( )
A.出身低贱 B.背叛祖国
C.宣传“仁”的学说 D.主张教育立国
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这句著名军事格言出自( )
A.孙武 B.老子 C.孙膑 D.孔子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