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第9课_秦统一中国【教学课件】(33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第9课_秦统一中国【教学课件】(33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7 16: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 统 一 中 国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秦朝的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简述秦灭六国的条件、过程,准确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概述秦统一的意义。(涵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秦朝疆域四至,体会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公元前770年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春秋时期开始
奴隶社会
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期开始
封建社会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建立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时空坐标
单元导读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西汉
(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
(公元25年-220年)
出现封建的生产关系,指地主或领主成为统治阶级,并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社会形体。
汉朝
“大一统”
1、基本表现为疆域的统一
2、根本性质是政治制度的统一
3、还包括经济政策统一,文化风俗趋同,思想观念统一
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构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解释

——秦灭六国
地 理 统 一
任 务 一(指向目标1)
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简述秦灭六国的条件、过程,准确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概述秦统一的意义。
要求:1.完成练习册自主导学。
2.独立完成 时间3分钟。
自主·探究
一、地理统一--秦灭六国
任 务 一(指向目标1)
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简述秦灭六国的条件、过程,准确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概述秦统一的意义。
要求: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在课本上标画。
时间2分钟
合作·研学
一、地理统一--秦灭六国
活动1:阅读教材P52第一、二段,研读以下史料,概述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条件。。
条件
一、地理统一--秦灭六国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激烈、更频繁、规模也更大。作战时常常动员兵力数十万。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材料三: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时代背景: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经济基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个人因素:秦王嬴政广纳贤才。
活动2:阅读教材P52第二段,识读P53《秦灭六国形势图》,说出秦灭六国的过程及采取的策略。
过程
一、地理统一--秦灭六国








策略:
先近后远
远交近攻
嬴政
活动3:阅读教材P52第二、三段,识读以下三幅地图,准确说出秦朝建立的三要素,简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意义
一、地理统一--秦灭六国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公元前221年
嬴政
咸阳

历史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一、地理统一--秦灭六国

政 治 统 一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任 务 二(指向目标2)
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要求:1.完成练习册自主导学。
2.独立完成 时间3分钟。
自主·探究
二、春秋篇(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任 务 二(指向目标2)
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准确说出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要求: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在课本上标画。
时间2分钟
合作·研学
二、春秋篇(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活动1:阅读教材,说出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
二、政 治 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活动2:阅读教材,简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从最高统治者、中央、地方三个方面总结)
二、政 治 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1、最高统治者:皇帝制度
功过五帝
德兼三皇
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材料2: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3: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特点
由来
二、政 治 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行政
军事
监察
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
皇帝制度
三公
九卿
实质: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二、政 治 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3.地方:郡县制
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不再世袭。
中央直接管辖

郡守
郡尉
监御史

县丞
县尉

三老
有秩
游徼
啬夫


县令/长
二、政 治 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3.地方:郡县制
阅读教材P54,研读下列史料,思考郡县制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无论郡守也好,县官也罢,··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依法依规行使被“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税等制度推向全国,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影响两千年没有改变),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读通鉴论》
二、政 治 统 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
活动3:阅读教材P54第二段,结合图示,研读下列史料,思考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
最高统治者
地方政府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行政
军事
监察
皇帝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或长)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只逐步地作了修正。
---《剑桥中国秦汉史》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巩固统一的措施
社 会 统 一
任 务 三(指向目标3)
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秦朝疆域四至,体会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
要求:1.完成练习册自主导学。
2.独立完成 时间3分钟。
自主·探究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任 务 三(指向目标3)
通过阅读教材、研读材料、观察图片,归纳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秦朝疆域四至,体会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
要求: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在课本上标画。
时间2分钟
合作·研学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活动1:阅读课本P54—56,根据问题归纳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
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促进交通发展。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度,修筑道路、南修灵渠
促进政令推行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便利经济发展。
文化方面
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交通方面
军事方面
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筑长城;
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
措施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小篆(zhuàn)
1.统一文字
空首布
空首布
空首布
刀币
刀币
蚁鼻钱
2.统一货币
作用: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作用: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从秦朝开始,圆形方孔这一货币形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措施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统一度量衡
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措施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4.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修道路,修灵渠。
陆路:统一车轨,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水路: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车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以咸阳为中心,贯通全国的驰道,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
作用:促进了水陆交通的发展。
措施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军南平百越示意图
(前219年开始)
蒙恬
▲位于内蒙古的固阳秦长城遗址
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②派蒙恬北击匈奴
③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5.统一东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大秦帝国疆域空前辽阔,鼎盛时期的面积34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同一时期称霸西方的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面积只有195万平方公里。


西

识读地图,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东海E
N长城一带
W陇西
S南海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三、社会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材料研读】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2)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1)措施: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
③统一文字,制定小篆颁行全国。
(2)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课堂小结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
巩固统一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
开凿灵渠
统一文字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地理统一
政治统一
社会统一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公元前221年
课堂练习
1、(2025·陕西中考)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这里的“它”指的是(  )(指向目标1)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2、(2025·山西中考)《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指向目标2)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B】
【C】
课堂练习
4、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统一度量),同书文字(统一文字)……今皇帝并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指向目标3)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D、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2025·江西中考·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灭南越后建郡。材料反映的制度(  )(指向目标3)
A.削弱了丞相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阻碍了经济交流 D.扩大了分封范围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