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二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征时期,党领导红军在国民党的包围下,始终处于不断转战、突围的过程中,途经15个省和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遇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很大。应当说党和红军走到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而且开展群众工作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这一时期,党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
从党的内部来说,主要是党在红军内部开展的群众工作。一是严明红军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长征时期,红军将士从革命利益出发,严守军队纪律,所到之处不随便进民房,即使需要什么东西或吃老百姓的饭都要付钱,因而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二是官兵平等一致,无旧军队的军阀恶习。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周恩来让受伤的机要参谋坐担架,彭德怀把自己身上的粮食倒出一半分给军团教导队长孙毅等事例,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官兵一致同甘苦”的革命精神。
从党的外部来说,主要是指党领导红军与人民群众建立的血肉联系。一是积极宣传。红军在沿途都通过标语、歌谣、文艺活动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性质、宗旨以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虚伪。二是真诚帮助群众。长征途中,红军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实际行动,真心诚意地帮助沿途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了当地群众对红军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工作,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长征时期,党从实际出发,设置专门的民族工作机构,制定针对性的民族政策,积极提倡民族宗教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并领导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政权和革命武装。1935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这是我党历史上设置的第一个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工作机构。长征中,我党颁布《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等民族政策,明确要求红军部队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由于党和红军对各族群众真心实意地付出,因而也赢得了他们的回报。各族群众给予红军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甚至流血牺牲,党与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展现。
(摘编自阙小琴《红军长征与党的群众路线》)
材料二:
党的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
群众路线讲的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它的含义概括地讲,就是党章中所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讲党应该具有的群众观点,这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回答的是党的正确领导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两个问题,在红军初创的时候就都提出来了。
群众路线对我们党之所以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与中国革命长期处于艰苦卓绝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强大敌人包围的严酷斗争中,红军要生存,要打仗,就必须赢得群众的支持,重视做群众工作,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有群众观点。红军是否要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在党和红军工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在当时认识并不一致。而这又直接涉及红军的性质、军事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红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等诸多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说明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阐发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思想。他指出,红军与白军的不同,正在于“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再一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群众路线”这个词,当时更多地还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毛泽东同志在指导查田运动时,就强调要按“群众路线”办事,一切经过群众。他说:“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他还说,要用很好的方法来发动群众,使“群众工作的技术”更娴熟,这样群众斗争的发展就会一天天扩大,“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
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搞了多次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集中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他说,“我们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那么,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他用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生动地说明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他强调,要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他列举了当时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几个例子,如兴国模范县、长冈模范乡等,号召像他们那样做“第一等的工作”。
群众路线既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作风。端正党的作风问题,当时也提出来了,主要是针对在做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官僚主义。毛泽东同志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他说,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命令主义”。我们应该采取“群众化的方式”,“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
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主要思想,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形成了。
(摘编自冷溶《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在不断地转战和突围中,始终坚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开展群众工作,既团结了内部,也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B.党和红军在途经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时,深入开展民族工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因而也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C.毛泽东同志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既要用很好的方法来发动群众,也要得到群众的赞助与同意,这说明此时群众路线的概念与思想已经成熟。
D.毛泽东同志批评并摒弃了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和命令主义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并提倡采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途中,党在红军内部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如采用标语、歌谣、文艺活动等宣传形式来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性质、宗旨等。
B.红军时期,党内一致认为应将群众工作放在党和红军工作的重要位置,让红军不仅能打仗,还应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任务。
C.毛泽东同志在说明和解决红军的性质、军事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红军的战术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并阐发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思想。
D.毛泽东运用举例论证,以桥与船对于过河必不可少的例子来说明工作方法对于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是( )
A.天津市河北区当地党委组织在改造小区工程中,从生活细节切入,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了居民楼排污难等实际问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B.1927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内存在的极端民主化思想这一情况,指出“党的纪律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在组织上,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
C.兰考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文超介绍,该局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好一点一滴,做到亲民爱民。
D.淮海战役中,淮北地方党组织动员群众,率领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物资,出动大车2.4万辆、担架1.4万副,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材料一论证条理清晰,具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棵树
刘帆
再过两天就要去当兵了,我约了邻村的战友古力一起去十七棵树那里栽树。
栽什么树呢?我们俩早就想好了,栽松树。
栽同十七棵松树一样的树。
我和古力一样,十八岁了,跟当年松树岭十七棵松树的主人一样,也正值青春芳华的时候。
我和古力从小一起玩到大,都有相同的梦想,就是去绿色军营建功立业,献身国防。
古力在我们约好的时间准时到了会合地点——栽着十七棵松树的松树岭。
我们小心翼翼地刨土,然后把采挖的根部带有原土的小松树植入土中,接着开始杀菌。松树岭在八十多年前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焚烧过。村里上年纪的人说,那年山上的树木被炮火蹂躏,漫天硝烟,风催火势,熊火映红了天空。
偏偏敌人的飞机不停地呼啸着往下扔炸弹,像铁桶一样包围过来的敌军,朝着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岭不知打了多少发炮弹。当山岭再也不见生机盎然的树木后,一切才归于死寂。
松树岭战斗!据说,松树岭原本生长的不是松树,而是挺拔的古柏。树下生长着灌木丛,柏树枝条紧凑,人进去后,无论外面的人怎么找,都发现不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这片山岭依然没有什么大树,只有十七棵形态各异的松树耸立在那里。松树岭在贡江边,也就是于都河边。站在岭上,一眼望去,层峦叠嶂,植被葱郁,发育的河流明亮地流向远方。
为什么山上只有十七棵松树?起初我一点也不了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十七棵松树一直是个谜。
谜底在我十二岁那年终于解开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十七棵松树竟然是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以前奶奶带我到过松树岭,我的父母远在岭南打工赚钱,我跟奶奶在家相依为命。奶奶到松树岭,主要是祭奠。至于为什么要祭奠那些树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感到奶奶十分看重这些树,以至我连折断一根树枝都不敢。
奶奶到十七棵松树下,摆上祭品、上香、祭拜,年少的我对此十分不理解,难道树底下埋葬了先人?但是十七棵松树下,没有一处墓地,而奶奶和另外十六位邻村的大人依然到此祭奠。
这十七棵松树已经长得很粗壮了!奶奶在摆放祭品的时候,总会叫我数数,有多少棵松树。我不知道奶奶为什么要我数松树,而且,说是十七棵松树,其实奶奶每年带我到松树岭,我发现松树的棵数都在增多。
我很想问奶奶,松树的棵数为什么在增加?但是奶奶似乎并没有打算告诉我原因,于是我忍住心里的冲动,既然奶奶不说,我也不好强问,便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
但是水落石出的一天终会到来。奶奶一天天地变老,后来她不让我数松树了。再后来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奶奶可能是看我有出息了,在我上县城中学的前一天,竟然给我讲起了十七棵松树的故事。
每一棵都有人名的松树,一共十七棵。十七棵松树好像活着的人一样,都有名有姓。不过,奶奶除了说树是十七位红军战士栽的,就再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了。我上了中学后,考虑到奶奶年事已高,母亲为了让我安心学习,曾回来过一段时间,陪我在县城读书,照顾我的起居。松树岭的松树增多了,那些树也有名有姓,但我还是不知道详情。直到省政府公布一项烈士褒奖令,母亲把政府褒奖的十七位烈士的故事讲给我听,我对十七棵松树的故事才得以一清二楚。
原来,十七棵松树,其中有一棵树是奶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姥爷栽的。太姥爷所在的村子与我们村相邻。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前一天,太姥爷和村里的共十七位红军战士在远征前回家来辞别亲人,想到这一走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于是大家就一起商议,决定在被炮火摧毁的柏树岭上每人栽种一棵松树,然后写上各自的名字,告知亲人见树如见人,等革命胜利了自己一定回来,如果不能回来,那么这些树就代表自己与亲人相聚。
战士们一个个跟着部队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没有了柏树的山岭,又因为山上只有松树,渐渐地,就被人唤作松树岭了。
十七户人家守护着十七棵松树,树一天天长大,然而,望眼欲穿的亲人,始终不见儿郎回来。太姥爷是十七个人中年龄最大的,辞别那年,奶奶已有六岁,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父亲穿着灰布军装,头戴红军帽,依依不舍地赶往部队的身影。
奶奶相信自己的父亲一定还活着,但在信息不畅通的年代,十七个儿郎是生是死,很多年都没有查清。不过,后来村里有人去当兵,他们在入伍前必到松树岭栽下写有自己名字的松树。
我和古力在拿到入伍通知书后,就约好一起到松树岭栽树。
松树岭上的一棵棵松树,树干挺直,直插云天。茂密的树冠遮住了头顶的烈日,顶住了贡江的风,挡住了于都河的雨。枝头上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美妙的歌声在风和日丽的松树岭回荡。
我们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到了杜甫的《蜀相》①:“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想到了白居易的《栽松》:“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十七棵树后面应该有后来者栽下的树!”站在岭上,眼望漫江碧透的于都河奔向远方,我们不约而同地说。
(有删改)
【注】①本诗是一首缅怀诸葛亮的诗作,抒写了诗人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古力同样有着报效国家的理想,也最终拿到了入伍通知书,并在入伍前一起到松树岭践行了种树传统。
B.小时候,“我”不理解奶奶祭奠松树的行为,直至省政府颁布烈士褒奖令,才从母亲口中得知奶奶是在祭奠战士。
C.十七位战士在远征前栽松树及其有关的言行,鲜明地展现了他们对亲人的深厚眷恋及勇于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D.“这十七棵松树已经长得很粗壮了”一句,既表现了松树岭十七棵松树的长势之好,也暗示了十七位烈士离乡之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十七棵树”为线索,串联起过去的革命故事与当下的青春选择,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具有历史纵深感。
B.文章对松树岭战斗场景的描写,虽寥寥数笔,但从“炮火蹂躏”“飞机轰炸”等词语中可见当时的战况之惨烈。
C.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将“我”童年时的疑惑与成年后的领悟形成对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D.文中画线部分自然地将叙述从回忆过渡到现实,既渲染了安定祥和的氛围,也烘托了“我”和古力的激动心情。
8.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9.标题“十七棵树”意蕴深厚,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思问于仲尼曰:“为人君者莫不知任贤之逸也,而不能用贤。何故?”仲尼曰:“非不欲也,不明也。其君以誉为赏,以毁为罚,贤者不居焉。”
(节选自《曾子·任贤》)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寻常奏A事B情C犹如此D况E欲谏F诤G必当H畏犯逆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不居焉”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居”意思不同。
B.“但使仓库可备凶年”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意思不同。
C.“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与“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两句中的“但”意思不同。
D.“所以禹拜昌言”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不贤明的君主会根据人臣对自己的赞誉而给予其赏赐,根据人臣对自己的批评而给予其惩罚。
B.隋炀帝继承父辈基业,国库充足,挥霍无度,而当天下发生大旱时,他竟然不愿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C.唐太宗说即使人们的谏诤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自己也不会生气,因为发怒会使得人们从此不敢进谏。
D.魏征认为人们不是没有可谏之言,而是胆小、利益等因素扰乱了进谏人,这一说法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2)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14.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其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系御史台狱①寄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②真吾子,身后牛衣③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④。
【注】①苏轼因用诗文批评朝政而下狱,即“乌台诗案”。②犀角:额上发际隆起之骨。相士以为贵相。③牛衣:汉代王章家贫,没有被子盖,生病时只能睡在牛衣中,他自料必死,于是对妻子涕泣诀别。④浙江西:指杭州。苏轼曾在此为官,颇有政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照应标题,描绘了御史台夜晚霜气弥漫的场面,透露出一股阴森寒冷的气息。
B.“风动琅珰”以动衬静,突出狱中之寂静可怕,“月向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抑的氛围。
C.颔联上句写诗人在梦中回到向往的云山,心如鹿撞,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
D.颔联下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生命比作鸡,传达出诗人对死亡的藐视,表现出大无畏精神。
16.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时间分辨率在数十毫秒这个量级。流星划过天际,电闪伴着雷鸣,孩子破涕而笑,掌声响起来……这些丰富多彩的体验都能在( )感受。相比之下,嗅觉在大众的眼中显得有些“迟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气味似乎难以捉模。嗅觉系统对进入鼻腔的信息是否只能“粗糙”加工
并非如此。近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雯团队的研究揭示,时间在气味感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嗅觉系统会“登记”一次吸气中气味分子的动态过程,并将其投射到我们的知觉之中。气味分子犹如音符精灵,悄然携带着时间戳,织就了一段段气味随想曲。仅两个分子“音符”的时间顺序差异,便足以让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韵味”。
有人觉得嗅觉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调查显示,如果必须在保留嗅觉和保留手机、电脑间进行选择,53%的年轻人选择放弃嗅觉。但是,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是,一日三餐,人间烟火的幸福其实大多是嗅觉的贡献。当我们咀爵食物时,食物释放的气味分子会顺着连通口腔和鼻腔的鼻后通路进入鼻腔,和嗅上皮上的嗅觉受体结合,从而塑造我们对食物风味的感知。一旦感冒鼻塞,舌尖上的美味便会黯然失色,一杯咖啡或是奶茶的小确幸也会大打拆扣。
除了“吃”,气味还调节着我们的情绪状态,甜美的香草令心情放松,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味指纹,依靠鼻子,我们可以嗅出性别,识别自己和朋友的气味,还能凭借气味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或者伴侣。
18.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瞬息之间 B.朝朝暮暮 C.潜移默化 D.天南地北
19.下列选项中加引号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臭味相投”的变化相同的一项是( )
A.你可真“聪明”,自以为改动了一两个文字,就不会被发现是抄袭了吗
B.我不得不说,他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有时难免让人觉得不够真诚。
C.王小华就是我们班的“活宝”,只要他一开口,大家总能被逗得笑翻天。
D.老张一向自诩为“老实人”,可却装可怜,从老袁那骗来了一把古董壶。
20.文中第一、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1.文中加点的“织就了一段段气味随想曲”,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2.请仿照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快节奏时代,我们总焦虑于慢人一步,殊不知扎根的深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文章先总写长征时期,党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采用不同方式开展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
②然后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具体阐述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内部方面是严明红军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官兵平等一致,无旧军队的军阀恶习;外部方面是积极宣传,真诚帮助群众,深入开展民族工作,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
③最后总结指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 5.
①“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根本体现。
②“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观点的实践体现。
③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始终坚守这一路线。
6.B 7.C 8.①借《蜀相》中“柏森森”的意境,呼应上文松树岭松树繁茂的景象,暗含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②借《栽松》中“不死会凌云”,契合松树坚韧不拔的特性,也象征着红军战士的革命信念与精神如松树般永不磨灭,并表明自己到绿色军营建功立业、献身国防的决心。
③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松树岭承载的精神传承更具文学色彩和历史厚重感,提升了表达的感染力。
9.①象征十七位红军战士。这十七棵树是当年十七位红军战士远征前栽种的,他们踏上长征后而未归,这些树是战士们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成为战士的化身。
②象征亲人的思念与期盼。亲人以树为寄托,守护松树、祭奠松树,树成为亲人思念战士、期盼他们归来的情感载体,凝聚着亲人对远征战士的牵挂。
③象征革命精神的传承。红军战士栽树后,村里后人当兵前会到松树岭栽下刻有自己名字的树,“十七棵树”开启了这一传统,象征着参军报国、献身国防的精神代代相传。
10.BDG 11.D 12.B 13.(1)如果他不成材,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增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根源。
(2)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 14.①唐太宗贤明,任用魏征等贤才。②重视民生。③能够自我反思,鼓励群臣进谏,并能积极纳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思问孔子说:“做国君的没有谁不知道任用贤才的安乐,却不能做到任用贤才。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并不是不想任用贤才,而是因为他们不贤明。那些国君根据(人臣对自己的)赞誉给予赏赐,根据(人臣对自己的)批评给予惩罚,贤者不愿意去担任(官职)。”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遇到大旱,百姓大多忍饥挨饿。当时国家粮仓贮存充裕,然而朝廷竟然不允许救济百姓,下令让老百姓自己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吝惜粮食,到了隋朝末年,估计粮仓贮存的粮食,足够五六十年之需。隋炀帝继承父业,依仗国家富庶,所以极尽奢侈之能事,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凡是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使(财富)积累在民间,而不在于充实国库。古人说:‘老百姓不富足,国君又怎么能够富足呢?’只要仓库的贮备足以防备灾年,再多贮存粮食又有什么用呢!国君的后代如果贤明,他自然可以保住天下;如果他不成材,即使粮食满仓,也只是增长他奢侈浪费的习气而已,这是国家危亡的根源。”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每当我无事静坐时,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正谏诤,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直言规劝,必然害怕触犯逆鳞。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也不抵触。假如立刻发怒斥责,恐怕人人心怀恐惧,岂敢再说话!”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会被认为受禄而不尽职。’只是人的才气格局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被信任而不能进谏;贪恋禄位的人,害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就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难道不是这个缘故吗!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15.D 16.①对孩子的思念。颈联上句写诗人在狱中想起有贵人之相的孩子,“真”字暗含自豪之情,表现出深沉的父爱。
②对妻子的愧疚。颈联下句借王章的典故,写出对自己身亡之后妻子会陷入贫困的担忧,表现出真挚的夫妻之情。
③对自己的伤怀。尾联写不知道自己死后会葬在何方,相信杭州百姓会把自己葬在那里,表现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和思考。
17.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18.A 19.C 20.①“捉模”改为“捉摸”;
②“咀爵”改为“咀嚼”;
③“大打拆扣”改为“大打折扣”。 21.可以使用。“织就”将气味分子比作“音符”,把气味的动态感知比作“随想曲”,运用通感与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嗅觉系统对气味的动态加工过程,富有文学性,符合语境。 22.示例:清新的柠檬使人精神振奋,浓郁的檀香让人内心沉静。
23.例文:
扎根的深度,生命的高度
在这个以速度丈量一切的时代,人们焦虑于慢人一步,却忘记了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够高耸入云,正是因为它有深扎地下的根系。生命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其高度不取决于冲刺的速度,而取决于扎根的深度。
当代社会的速度崇拜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优化”的系统中:算法优化我们的注意力,物流优化我们的等待时间,教育优化我们的成长路径。这种无处不在的效率主义,实际上重构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方式。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的“竞速学”理论警示我们,当社会将速度神圣化,人类反而可能失去把握真实时间的能力。速度文化的真正危机不在于让我们忙碌,而在于让我们失去了体验时间深度的能力——那种让思想沉淀、让技艺醇厚、让生命扎根的慢功夫。
在认知层面,“扎根”代表着一种对抗浅薄的知识态度。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木桶里,却思考着宇宙的真理;张益唐在默默无闻的岁月里,持续攻克孪生素数猜想。这些思想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选择了认知的深度而非知识的广度。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在专注状态时会形成更稳固的神经连接,这意味着深度学习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重塑思维结构。当我们焦虑地刷着知识付费课程时,是否想过: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认知上的“扎根时间”?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雨林中与原始部落共处多年,最终写就《忧郁的热带》,这种沉浸式研究方式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可能被视为“低效”,但正是这种深度扎根,才能触及文明的本真。
扎根的深层意义更在于确立生命的主体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穷尽一生描绘同一方洞窟;日本“人间国宝”级匠人,用六十年磨练一项技艺。这种近乎固执的专注,实际上是对抗时代异化的精神实践。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将一切变为可计算、可利用的资源。在这样的技术逻辑下,人也难免被工具化。而深度扎根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对这种工具理性的反抗——通过专注于某个领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重新获得存在的本真性。王阳明龙场悟道、梭罗瓦尔登湖隐居,这些精神事件无不表明:当一个人在某个点上扎根足够深时,反而能获得超越性的视野。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我们跑得多快,而在于我们扎根多深。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品质。正是因为其扎根的深度,才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高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