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下列选项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元谋人铲形门齿 B.殷墟甲骨文
C.河姆渡遗址 D.商周青铜礼器
2.《汉书》记载,某位官员“少好学明经,以郡国举孝廉,迁为郎官”。该官员的入仕途径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3.1947年,邓小平在向部队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虽一度付出了减员百分之十五的代价,但取得了站住脚跟的战略主动权。现在,蒋介石‘战略进攻、战术防御’的体系已被我们打乱,转变为‘战略防御、战术进攻’。”邓小平报告中的军事行动是( )
A.百团大战 B.孟良崮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4.《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若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若折断其骨,则应折其骨。”但同时又规定:“若自由民毁坏奴隶之眼或折断奴隶之骨,只需赔偿奴隶主该奴隶身价的一半。”这种差异化的处罚规则旨在( )
A.严格遵循同态复仇原则
B.体现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将法律与教化融合于一体
5.19世纪初期,英国某工厂主在自传中写道:“工厂的选址摆脱了对河流的依赖,生产活动免受气候条件的困扰,200台织机集中安置在一个厂房中,20名织工一周的工作,现在10名工人一天即可完成。”这一变革主要得益于( )
A.初等教育的普及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电力技术的开发 D.君主立宪制确立
6.下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公布的近20年数据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 )
货币类型 2001年占比 2023年占比 变化幅度
美元 71.51% 58.41% ↓13.10%
欧元 18.29% 20.06% ↑1.77%
日元 5.40% 5.28% ↓0.12%
英镑 2.70% 4.85% ↑2.15%
人民币 - 2.37% (2016年首次公布为1.08%)
A.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
B.美元已丧失国际货币主导地位
C.欧元取代美元成为新的货币霸主
D.国际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趋势
7.《唐律疏议》载:“诸闻父母丧,匿不举哀者,流二千里;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参与婚娶者,徒一年。若祖父母、夫之丧,亦如之。”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约束民众的日常生活 B.借法律推行孝亲伦理
C.完善服丧制度的体系 D.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威
8.下表呈现的是清代地方志中关于商业活动的记载。该表反映了当时( )
文献出处 内容记载
《佛山忠义乡志》 “铁锅行销南洋,岁入白银数百万两,工匠不下二万”
《潮州府志》 “潮糖行销苏杭,糖户家家悬灯,日夜轮转制糖”
《厦门志》 “洋船所泊,瓷器、茶叶堆积如山,牙行日夜交易不绝”
A.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各地的商帮主导地方经济
C.清政府全面放开海禁政策
D.东南沿海形成专业化生产
9.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保定创办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首次将单杠、双杠、障碍跑等军事体育项目纳入课程。1907年,该校举办运动会,参赛学生需完成武装泅渡、战地救护等军事化竞赛项目,《大公报》评论称:“此乃强国保种之实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传统武举制度得到继承和发展
B.清末军事改革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
C.近代教育注重强身御侮的时代需求
D.西式体育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推广
10.下图是创作于1949年的木刻版画《丈地》,该作品反映的是( )
A.减租减息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1983年,美国快餐品牌肯德基首次来华洽谈合作,北京市政府特批在前门商业区提供黄金地段。1987年,中国大陆首家肯德基开业,当日营业额创全球单店纪录,顾客排队需2小时才能进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显著进展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
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2.2023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提出“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同年,成功斡旋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推动缅甸各方达成停火协议。这些外交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 )
①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
②主导全球安全治理进程
③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④放弃了不干涉内政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1681年,某运河竣工时,路易十四自豪地说:“朕的运河让西班牙人嫉妒得发抖,现在我们的战舰可以直接开到地中海。”该运河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有启蒙思想家在著作中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自由探讨政府的弊端,但纳税时必须像机械零件般精确服从。正如钟表匠不会容忍齿轮自作主张,国家亦需此种‘受控的自由’。”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构想
B.宗教宽容的世俗化主张
C.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原则
D.理性与秩序的辩证统一
15.1606年,英国耶稣会士亨利·加尼特因被指控参与“火药阴谋”并拒绝承认国王詹姆士一世对教会的至高权威而受审。审判中,控方援引的法律明确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宣誓效忠国王而非教皇。该法律依据最可能源自( )
A.《大宪章》 B.《至尊法案》
C.《王位继承法》 D.《权利法案》
16.1850年,英国《公共卫生改革委员会报告》记载:“曼彻斯特工人区平均每栋房屋住8.4人,而富人区仅2.3人。工人每周支付房租占工资的25%,却要共用街边沟渠作为厕所;富人区已铺设陶瓷管道,但反对用税收改善公共设施。”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恶化
B.城市基础设施差异体现社会公平缺失
C.自由主义政策成功解决了城市化问题
D.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17.2018年,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署在《移民与社会凝聚力》报告中指出:“土耳其裔移民第三代中,仅38%认为自己是‘德国人’,而57%仍主要认同土耳其文化;但同期该群体失业率(%)已低于德国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A.文化认同差异会阻碍经济融入
B.移民国家难以形成强烈的社会凝聚力
C.经济繁荣时期文化认同率较低
D.移民的社会融入呈现出多维度的差异
18.有学者在研究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时,既参考了《明夷待访录》的原著,又实地考察了浙江余姚黄宗羲故居和藏书楼,同时结合新发现的黄氏手稿进行比对。这体现了该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有( )
①文证:以原始文献为依据
②地证:通过实地考察验证
③物证:利用新发现的文物或手稿
④理证:通过逻辑推理补全史料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之际,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定邺。是年九月,针对袁绍父子“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的弊政,曹操颁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摘编自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
材料二 北魏前期,对中原的统治采取“宗主督护制”,承认“宗主”对他们影响、控制下的百姓有“督护”权……其权力比魏晋时期的乡官要大得多,实际上往往是割据一方的小军阀。
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左右,孝文帝整顿县以下的基层组织……百姓的编制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邻、里、党“三长”,“取乡人强谨者”担任,也就是取“豪门多丁者”为之。对三长的具体优待条件是:“邻长复(免征)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征戍,余若民。”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个方面对曹操颁布的法令予以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基层组织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疆域辽阔,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元代的交通运输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和血战,使全国各族人民有可能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唐朝以来涌入中原的沙陀、吐谷浑、党项、契丹、渤海、女真以及其他多种色目人,元朝以后都不见了,都与汉人、南人逐渐融合为一体了;从中亚、西亚来到我国内地的许多民族,由于共同信奉伊斯兰教,逐渐形成回族。元朝在吐蕃设置了十三个万户府,西藏从此成了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韩儒林《元朝史》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地理位置独特,主要生活着西北地区汉、回、蒙三大民族。……1938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1941年11月统计了各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当选参议员和行政领导的情况,其中关中分区情况如下:“新正县共有回民727人,其中被选为乡参议员的6人,县参议员3人,包括2名妇女,边区参议员1人,担任乡长者1人,区保安助理员1人。”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少数民族人民积极组建抗日救亡团体。1940年2月26日正式成立延安回民救国协会,3月10日协会发布《告全边区回民同胞书》,指出边区回族人民在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享受平等的民族待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灭亡汉、蒙、回民族的阴谋,号召边区回族人民反对内奸,争取回族和中华民族解放。
——摘编自肖娴、张晨曦《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元朝所取得的水路交通建设成就,并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概述元朝统一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影响。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布等人带到美洲的植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他们也带来的动物。欧洲人与其动物的到来,大幅度增加了在美洲可取的动物蛋白。到了1600年,美洲殖民地最便宜的食物之一就是肉类。制作各种工具、器物的材料——动物纤维、毛皮等——对移居西半球的人类也是一个莫大福利。马、驴、牛登岸进口,为新世界人类可用的动力力量带来革命,正如瓦特的蒸汽引擎对18世纪末期的欧洲产生的影响。牲畜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开发美洲所需的绝大部分力气,它们本身,也成为这项开发中一项重要的目标产品,而且是激励欧洲人越发在美洲开疆辟土的一大因素。三番两次地挺进深入美洲内陆的欧洲文明前线,都是牧牛者开拓出来的新疆。
——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部分源于一个更早的“勤勉革命”过程……在工业革命前的一个世纪里,英国农村家庭普遍延长劳动时间,发展乡村工业……“农民们更勤奋地工作,妇女和儿童也更多地参与到生产活动中”。……这种“勤勉革命”模式通过更密集地使用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为后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与英国相比,同时期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类似“勤勉革命”,但最终未能导向工业革命。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欧洲动物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双重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勤勉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结合所学,揭示中国江南的“勤勉革命”未能导向工业革命的制度根源。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可以肯定地说,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的战争。他的远征军连续作战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不仅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还多次在山地、平原和沙漠作战,经历无数艰辛才最终建立起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东征给东方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他们饱受战争之苦。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埃及、波斯和印度文明有机会接触、交流和融合,从而促使各民族有机会接触更为优秀的世界文化,加快了人类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进程。
——摘编自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①②两处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并概括“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以“战争与文化”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列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中国。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迄今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铲形门齿是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能直接佐证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A项正确;殷墟甲骨文(商朝)和商周青铜礼器是早期国家文明的代表,排除BD项;河姆渡遗址(约7000—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A项。
2.答案: B
解析: 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是汉代中国。题干关键信息“以郡国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核心特征,即由地方郡国长官考察并推荐“孝子廉吏”到中央任职,B项正确;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秦国确立的依据军功授爵的制度,排除A项;征辟制指皇帝或高官直接征召有名望者,与“举孝廉”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考试选拔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 C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深入国统区腹地,成功扭转战局,使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符合邓小平报告中“站住脚跟的战略主动权”的描述,C项正确;百团大战(1940年)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战役,排除A项;孟良崮战役(1947年)是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整编第74师的战役,虽然孟良崮战役是一次重要的胜利,但它的规模和影响与邓小平报告中提到的“战略主动权”和“打乱蒋介石体系”不完全吻合,排除B项;渡江战役(1949年)是解放战争最后的决定性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具体时空是上古世界。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阶级本质。法典规定自由民之间的纠纷适用同态复仇原则,但奴隶受到侵害时,仅需赔偿奴隶主的损失,这种差异化的处罚规则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财产利益和社会特权,而非追求公平,C项正确。材料中,自由民伤害另一自由民身体与自由民伤害奴隶的后果完全不同,显然没有严格遵循同态复仇原则,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层利益,显然不会体现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处罚差异,并未涉及法律与教化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早期的工厂通常依赖水力驱动机器,因此需要建在河流附近。水力驱动的机器受气候影响较大,如干旱或洪水都会影响生产。题干描述工厂摆脱河流依赖(不再依赖水力)、集中生产、效率提升,这些变革主要得益于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强大、稳定的动力,B项正确;初等教育的普及可以提高工人的素质和技能,但不能直接解决工厂对河流的依赖和气候条件的困扰,排除A项;电力技术的开发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事情,与题目描述的19世纪初期不符,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与工厂生产活动的具体变化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元占比下降,欧元、英镑、人民币等占比上升,表明国际储备货币从美元主导向多元化发展,D项正确;人民币占比低于日元、英镑,未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排除A项;美元占比仍最高,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欧元占比虽升但远未取代美元,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律疏议》对丧礼的严格法律规定,是将儒家孝道伦理纳入法律体系的表现,旨在通过法律强制推行孝亲观念,维护宗法秩序,B项正确;条文约束的核心是“伦理义务”而非“日常行为规范”(如饮食、出行等),排除A项;法律规定是对服丧制度的强制保障,而非“完善体系”,排除C项;题干聚焦家庭伦理,未涉及君权与臣民的关系,“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威”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 D
解析: 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清代的中国。表格中佛山铁器行销海外,而且生产规模很大;潮州糖行销苏杭地区,生产昼夜不停;厦门瓷器及茶叶行销海外,这些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专业化生产和全国性市场,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需雇佣劳动关系证据,A缺乏支撑,排除A项;B项夸大了商帮的作用,而且材料没有提到商帮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排除B项;清代仅开放广州等地,未全面开放海禁,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具体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军事体育训练和“强国保种”评论,反映了清末在民族危机下,近代教育注重培养强健体魄、军事技能以抵御外侮的时代需求,C项正确;武举制已于1901年废除,排除A项;“完全照搬”表述绝对,排除B项;西式体育仅在军校试行,未“普遍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其中收回地主、富农的土地,对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分配,是改革中重要的工作。版画《丈地》便是对土地丈量这一工作的生动描绘,B项正确;减租减息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政策,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起)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起)均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11.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83年肯德基洽谈合作、1987年首家门店开业,体现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北京市政府特批黄金地段及开业后顾客排队现象,反映了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显著进展,B项正确;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核心是国企改革与增强企业活力,与外资企业进入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87年尚未确立,排除C项;肯德基为外资企业,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提出“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表明中国在推动一种新的国际安全观,强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在沙特与伊朗、缅甸等地区的斡旋行动,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的努力,①正确;《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和中国的外交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安全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强调合作和共同安全,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③正确。综上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虽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主导”一词不恰当。中国更多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唯一的主导者,②不符合题意;中国在沙特与伊朗、缅甸等地区的斡旋行动,是在尊重各国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进行的。中国并没有放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而是通过外交手段促进和平与稳定,④不符合题意。综上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1年法国竣工的米迪运河(④处),连接大西洋与地中海,使法国舰队避免绕行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符合路易十四的言论,D项正确;①处为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排除A项;②处为直布罗陀海峡,排除B项;③在巴尔干半岛附近,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题目中提到公民在探讨政府弊端时的自由,体现了自由和理性;而在纳税时的精确服从,体现了秩序的维护。两者结合,强调公民需在理性探讨与服从秩序间平衡,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理性与秩序辩证统一的观点,D项正确;分权与制衡是指将政府权力分为不同的部分,以防止某一部分权力过大,但题目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权力的分配和制衡,而是强调公民在特定情况下的服从,排除A项;宗教宽容是指在宗教事务上给予不同的信仰自由。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宗教问题,排除B项;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原则强调的是国家的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且这种权力是不可分割的。题目中提到公民在纳税时的服从,体现人民并没有绝对自由,而非掌握国家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34年由亨利八世颁布,确立国王为英国国教的最高领袖,要求神职人员效忠国王而非教皇,符合题干描述,B项正确;《大宪章》是13世纪文件,主要限制王权,与神职人员效忠国王无关,排除A项;《王位继承法》颁布于1701年,排除C项;《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晚于160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的工人区住房拥挤、卫生条件差,富人区已铺设陶瓷管道,但反对用税收改善公共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和富人在住房、卫生设施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富人反对用税收改善公共设施,直接反映了社会公平的缺失,B项正确;材料重点不仅是“恶化”,还对比了贫富差距,只是现象的描述未触及到本质,排除A项;与材料事实相反,当时问题明显未解决,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在1850年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 D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的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土耳其裔移民第三代在文化认同上,超一半仍倾向于土耳其文化,但在失业率上,该群体又低于德国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移民在文化与经济融入方面存在不同表现,体现了移民社会融入多维度的差异,D项正确;文化认同差异并未导致经济融入受阻,因为失业率更低说明经济表现良好,与认同偏好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特定群体状况,不能推断移民国家整体难以形成社会凝聚力,德国在二战后通过政策促进社会整合,如东德和西德统一后的融合努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繁荣时期,且文化认同率低与失业率低同时存在,但无因果证据,历史上经济繁荣可能反而提升认同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 B
解析: 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文证:“参考了《明夷待访录》的原著”,原著属于原始文献,符合“以原始文献为依据”,①正确;地证:“实地考察了浙江余姚黄宗羲故居和藏书楼”,通过实地遗迹验证历史信息,②正确;物证:“结合新发现的黄氏手稿进行比对”,手稿属于实物史料,③正确;理证:材料未提及“通过逻辑推理补全史料”的相关信息,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答案: (1)背景:豪强土地兼并,矛盾尖锐;赋税沉重,百姓贫弱;豪强隐漏租赋。(答出2点即可)
目的:抑制豪强;稳定财政收入。
作用:奠定了租调制的基础;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未能解决土地兼并。(答出2点即可)
(2)变化: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保证赋税征收(增加财政收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奠定了隋唐乡里制度的基础(推动基层治理的完善);促进了民族交融。(答出4点即可)
解析: (1)本题是背景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三国时期的中国。背景:据材料“豪强擅恣,亲戚兼并”得出豪强土地兼并,矛盾尖锐;据材料“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得出百姓替豪强地主承担赋税(也即豪强隐漏租赋),赋税沉重,百姓贫弱。目的:据材料“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得出抑制豪强转嫁赋役,增加赋税来源,保证财政收入。作用:据材料“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得出规定百姓每亩田地向国家缴粟四升,称田租,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称户调,奠定了租调制的基础;据材料,曹操颁布的法令减轻了贫苦百姓负担,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曹操的法令主要目标是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军需供应,而非解决土地分配不均,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
(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变化:据材料“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太和十年……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邻、里、党‘三长’”得出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影响:结合所学,在宗主督护制下,地方豪强(宗主)负责管理自己的领地和民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三长制是指邻长、里长、党长三级基层组织,这些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负责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等事务。这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直接地控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宗主督护制下,赋税征收主要依赖地方豪强,容易出现瞒报、漏报等问题,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稳定。三长制下,基层官员直接负责户籍管理和赋税征收,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腐败和漏报,确保了赋税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三长制的实施为均田制的推行提供了组织保障。三长负责户籍管理,确保每户农民都能按制度分配到土地,从而有效地实施均田制;三长制的实施不仅在北魏时期取得了显著效果,也为后世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奠定了隋唐乡里制度的基础,推动基层治理的完善;三长制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和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20.答案: (1)成就:建立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重修和疏通京杭大运河;开辟海运。
意义: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统一安定的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西藏等地区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出3点即可)
(2)政策:提出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参政的权利;支持组建少数民族抗日救亡团体。
影响: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促进了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解析: (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成就:根据材料一“元代的交通运输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建立了完善的驿站系统,保障了水路运输的畅通;重视海运,开辟了从刘家港到直沽的海上运输航线,运量巨大等方面说明。意义:根据材料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百多年的民族纷争和血战,使全国各族人民有可能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可知,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统一安定的环境;根据材料一“唐朝以来涌入中原的沙陀、吐谷浑、党项、契丹、渤海、女真以及其他多种色目人,元朝以后都不见了,都与汉人、南人逐渐融合为一体了”可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材料一“从中亚、西亚来到我国内地的许多民族,由于共同信奉伊斯兰教,逐渐形成回族。”可知,推动了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根据材料一“元朝在吐蕃设置了十三个万户府,西藏从此成了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可知,西藏等地区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政策:根据材料二“1938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可知,提出并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材料二“1941年11月统计了各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当选参议员和行政领导的情况,其中关中分区情况如下:‘新正县共有回民727人,其中被选为乡参议员的6人,县参议员3人,包括2名妇女,边区参议员1人,担任乡长者1人,区保安助理员1人。’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少数民族人民积极组建抗日救亡团体。”可知,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参政的权利;支持组建少数民族抗日救亡团体。影响:根据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地理位置独特,主要生活着西北地区汉、回、蒙三大民族。……1938年11月6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可知,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积累了经验;根据材料二“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少数民族人民积极组建抗日救亡团体。”“1940年2月26日正式成立延安回民救国协会,3月10日协会发布《告全边区回民同胞书》,指出边区回族人民在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享受平等的民族待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灭亡汉、蒙、回民族的阴谋,号召边区回族人民反对内奸,争取回族和中华民族解放。”及所学可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材料二“《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经验》”可知,促进了民族团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21.答案: (1)积极影响:丰富了美洲的动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带来了动力革命;客观上推动了美洲的开发。(答出4点即可)
消极影响:带来病菌和生态的破坏;加剧了殖民扩张,给美洲社会造成冲击。
(2)表现:延长劳动时间;密集地使用劳动力;农村家庭广泛参与乡村工业。(答出2点即可)关系: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和生产经验,奠定了基础。
根源:君主专制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解析: 【小题1】本题为影响题。时空范围是近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哥伦布等人带到美洲的植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却是他们带来的动物”可知,丰富了美洲的动物种类;根据材料一“大幅度增加了在美洲可取的动物蛋白”“制作各种工具、器物的材料——动物纤维、毛皮等——对移居西半球的人类也是一个莫大福利”可知,丰富了美洲的动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根据材料“为新世界人类可用的动力力量带来革命”“成为激励欧洲人越发在美洲开疆辟土的一大因素”可知,带来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美洲的开发。消极影响则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人以牲畜开发为目标的拓殖,带来病菌和生态的破坏;加剧了殖民扩张,给美洲社会造成冲击。
【小题2】本题为特点题、原因题。时空范围是近代英国、古代和近代中国。表现和关系:根据材料二“英国农村家庭普遍延长劳动时间,发展乡村工业”“农民们更勤奋地工作,妇女和儿童也更多地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可概括英国“勤勉革命”的主要表现为:延长劳动时间;密集地使用劳动力;农村家庭广泛参与乡村工业。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是:“勤勉革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和生产经验,奠定了基础。制度根源:结合所学,中国江南的“勤勉革命”未能导向工业革命的制度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2.答案: (1)中心:①安条克;②亚历山大城。
特征:以希腊文化为主体,融合西亚、北非等地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示例:战争推动文化交锋与重构战争的破坏性毋庸置疑。然而,战争在摧毁旧秩序的同时,也打破文明间的壁垒,成为文化交锋、传播与重构的特殊催化剂。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以军事征服为纽带,强制性地将希腊文化注入波斯、埃及乃至印度河流域,催生了辉煌的希腊化文明,客观上实现了文明的第一次大规模欧亚整合。拿破仑战争则扮演了启蒙思想的暴力传播器。法军所至之处,不仅带来战火,更强力推行《拿破仑法典》,废除封建特权,传播“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理念,直接催生了19世纪德意志、意大利的民族统一浪潮,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版图。一战后,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虽未能完全实现,却彻底动摇了殖民体系,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意识。二战后,不仅社会主义思想在亚非拉地区广泛传播,殖民体系的加速瓦解也直接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和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彰显。
综上,战争迅速打破地域与文化的隔离,在旧的废墟上为新文化的生根发芽开辟道路。这种文化交锋与重构的过程虽伴随巨大的痛苦,却已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一种残酷动力。
解析: (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中心: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为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图中①处是塞琉古王国的安条克,②处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这两处是希腊化时代新兴的希腊文化中心。特征:结合所学,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被传播到东方,同时被征服地区(西亚、北非)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也有碰撞和交流,因此“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体,融合西亚、北非等地文化(是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
(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结合“战争与文化交锋”所学知识,围绕战争对文化传播交流的影响拟定论题,具体而言可以分时期选取“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等角度,论题拟定后结合战争影响文化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如选取“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这一角度,可拟定论题:战争对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进而选用亚历山大东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等史实,说明战争一方面可能给文化带来破坏与灾难,另一方面可能在客观上打破文化隔绝的壁垒,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最后做总结:战争在历史上扮演了复杂的文化媒介角色,我们应倡导通过和平交往的方式推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