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2025.10.12 19:00-2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邻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渝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喻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3分)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4分)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公孙鞅①
杨刚
西北的高天是欢悦的艳明,像发光的蓝水晶,太阳金闪闪,从远际暗暗镶上水晶边沿,烘起一圈宇宙的晕润,如天的冕旒。
于满殿的肃静中,秦孝公端整的扬起他宽洁的前额坐在宝座上。
消息已经宣布了。大臣们摺眼闪眉毛的期待着,故意闭紧嘴唇,显出自己对于责任的敏感,也提醒自己别在新出现的事物面前丢了身份。有的便起始在心里来研究这新事情的称头,色相,对自己,对人家;当然心里虽十分用力把国事提在前面,那尖头的自己老是由国事的膈肢窝里钻出一只刀子样的眼睛来问:“干这种新事于我有什么份呢?那时要把我搁在那里去?”胆小的朝臣们却多半是伸头缩颈,东张西看,又朝了殿外阶墀底下望,他们是被没有色泽的好奇心挥动,如山坡上感受了未来风势的群羊。
宰相甘龙颔下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披在红袍的前胸上;下巴软软垂在胡子的里面。交着手,挺着胸,站在朝廷班首,在他凝聚的眉毛下面仿佛已堆积了一团保卫国家传统的刀剑。他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立在那里。
杜挚,他永远摸索算盘的手指在神经质的跳动。鼠子样窜着的眼睛东溜西溜仍然又回它的老目的上面去,他皱纹特多的那窄窄前额上时常闪过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有什么利呢?有什么好处?”一时他的鼠眼窜上了另一个同伴身上,做出寻找同情的神气。但公子虔却失陪,没有招待。他今天穿上了一对新的挖花膝裤,一对亮灼灼的黑靴子,这时候尽望自己的脚,又时时提动衣服。雪白圆满的脸上攒聚了一堆焦急,微微泛红,他的头巾穗子轻轻颤摇,厚嘴唇嗡动着不耐烦。他穿了新膝裤的腿似乎在嚷:“把我搁在这里干什么?我得跨在马上呀!把我的膝裤老是盖着,不能忍受呵。”
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
阶墀下面的阳光里,直挺挺走来了那位众人所期待的白衣。警惕的三角眼这时是牢牢踞着不动,象是过度矜持,又象是防敌。
孝公的响亮声音在殿上震动,大臣们全都提提脚跟,伸长了脖子:
“群臣大夫,我三年求贤要图改造国家,继续先君穆公的大业。贤士公孙鞅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他对于我有所献议,但是依据他的献议,我国其势不得不对于例行的旧法加以改革。这是国家百年大计,诸大夫可尽量发抒意见。公孙鞅也可以坦白说话。现在,公孙鞅,你先陈述你的理由。”
公孙鞅稽首,心里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看着孝公说道:
“君主,诸卿大夫,怀疑一种行为,那行为就不会完成;怀疑一件事业,那事业就不会有效果。行径高人一等的,世人原不能谅解他;见解独到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訾议。愚人为既成的环境所蒙蔽,聪明人却在事先就见到了。创始的功业原不能求一般人赞许,等事成了,一般人自会来享受。讲求最高的德行,就不会与流俗相合,要立大业也不必求人人都同意。”说到这里,他顿一顿,眼光将群臣一扫,加重了语气,高声继续说道:“因此,圣人只要能强国,不必取法旧规!只要可以便利人民,不必墨守成礼。”
“说得好!”这是孝公响亮的赏赞。
宰相甘龙这时可急了。他的白胡子抖抖的,下巴肉也颤颤摇动。他扯起沉重的眼皮,从班次里庞然移出沉重的身体走到孝公面前把双手拱着一举,用元老口腔说:
“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用变易人民的生活就能够施教化;有智慧的人,”他昂然斥了公孙鞅一眼,“用旧法子照样能治理国家!顺着一般人的习惯来施教,不消费力就可以成功,缘着老法子行事,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还有,还有……”
公孙鞅见他摇头结舌,便不客气的截住他:
“甘龙这话是世俗一般之见。常人苟且偷安,学者执于旧闻。这两种人只能奉公守法,作个小官儿罢了,哪里能和他们讲到超于旧规以外的事?三代②不用同一礼教,却都王了天下;五霸都作了霸王,也各有各的路径。聪明人作法以适应新情势,愚人却为法律所制。有才能的人改革礼制,无用者才被旧礼制捆着呢。”
杜挚尖着两眼看住公孙鞅,心里着实不服气。以班次以地位,杜挚觉得朝臣的眼锋都在逼他说话。他只好走出班来硬着头皮对公孙鞅讲:
“我想,除非有一百种利益,法律总不好改变。除非看到有十重功效,工具是不方便改换的。学古总不会学出罪过;按着旧礼走,是不会出岔儿的哟。”这位先生是管财政的大家,他的账簿写得清楚极了。他说话的时候手指拨上拨下,仿佛在空中打算盘。
公孙鞅最看不起这种奴性的“现实主义”,他冷冷一笑,面对孝公说:
“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一种。只要于国有利,不须效法古人。试看汤武作了天王并不是学的古法,而夏殷不曾改变古法反而失了天下!反古有何不对?循礼有什么好处呢?”
“对极了!”孝公不知不觉的脱口嚷了出来。只这一声就如命运已经宣判了一样,全个朝廷都哑默无言。
在不受抵抗的局面之下,公孙鞅受命作了秦国的左庶长,执行变法。(有删改)
[注]①历史小说《公孙鞅》出版于1939年,取材于商鞅变法。②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形象地勾勒出高天、太阳等事物,色彩明丽,富含生机,为下文故事展开创设背景与氛围。
B.孝公让公孙鞅陈述变法的理由,公孙鞅心里虽“禁不住有一点跳,但他把住了镇定”,这说明他对变法非常自信。
C.公孙鞅从人们的心理入手,列举行径高人一等的人、见解独到的人、愚人和聪明人,说明变法不必求人人都同意。
D.公孙鞅不仅以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而且取得了秦孝公的赞同和支持,最终受命作了秦国左
庶长,执行变法。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人物刻画细致,性格活灵活现,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方式,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再现了历史人物形象。
B.“威重的大殿如临盆的产母”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听到变法消息后大臣们紧张、沉重、焦虑等种种复杂心情。
C.小说以变法为线索,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色人物对变法的态度。
D.宰相甘龙“俨然如一尊记路山石”说明他是秦国的元老,是旧制度忠实的维护者,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8.面对变法,大臣们的态度各不相同,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5分)
9.小说行文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夫风化①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凌,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孔子曰:“奢则不孙②,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僮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
(选自《颜氏家训·治家篇》,有删改)
[注]①风化:风俗,教化。②孙:同“逊”,恭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朝夕每人A肴膳B以十五钱C为率D遇E有客旅F更G无以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的词语、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慈,慈爱,与《兼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中的“慈”意思相同。
B.“夫义而妇凌”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两句中的“而”意思相同。
C.“笞怒废于家”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两句文言句式不同。
D.治,治理,与《礼记·大学之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中的“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感化,做父亲、兄长、丈夫的要起带头示范作用,他们对子女、弟弟、妻子影响很大;治家如治国一样要宽严适度。
B.作者认为,百姓生活的根本,是要靠春种秋收来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善于掌管家业的人,不出门就可以使物质充足。
C.孔子认为,奢侈和俭朴各有弊端,人们选择奢侈或俭朴没有高低之分,作者赞同孔子的观点,并辩证地分析了节俭与吝啬之间的不同之处。
D.南阳有个人很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们吃饭后他认为女婿很喜欢喝酒,所以女婿家里常常贫困;南阳这个人死后,几个儿子争夺财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分)
(2)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4分)
14.文中列举裴子野和邺下领军的例子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下列对《鹧鸪天》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
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
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6.贺铸的《鹧鸪天》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一个对自己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2)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与自信;“__________”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愤慨和不屑。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启用数字人技术,让吉祥物蒙古彩娃“安达”和“赛努”① 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再次引发人们对数字人的关注,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了数字人的“内外兼修”。
激发数字人潜力,要厚植文化内涵,让角色形象有“颜”、有“脑”、更有“魂”。以“敦煌飞天”为蓝本打造的虚拟数字人“天妤”出演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令观众领略到濒临失传的巾舞、“反弹琵琶”的绝活、围棋文化的深邃。数字人的开发,不应满足于传统文化的简单呈现,还要与传统文化建立深度连接。中华书局通过数字资源,将苏东坡② 的人生历程与广博浩瀚的精神世界置入“苏东坡数字大脑”中,为其“凝神”。
激发数字人潜力,要善于从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精心设计形象。随着技术进步,数字人在形象、动作、语言、思维等方面愈发逼真,体现出越来越强的科技属性。另一方面,数字人又是文化的产物,要想避免③ ,让观众眼前一亮,其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
激发数字人潜力,要注重情感表达,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作用。(1)未来,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数字人应更有温度,贴近人类的情感世界,(2)这不仅取决于技术,也取决于数字人的文化设定与其接受的文化训练、文化熏陶。(3)数字人“少年李白”,以18到24岁求学时期的李白为蓝本,(4)展现意气风发、洒脱豪迈,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5)数字人不仅能以情动人,更能传播知识,在引发心灵共鸣中传导正向价值。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阿Q)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
B.“丹青能写此,千载尚传观”,伟大时代的风景是充满史诗性和现代感的风景。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20.文中(1)~(5)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第 处,修改为: ; 第 处,修改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 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__________。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 贾芸的舅妈 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__________。“‘呦喇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__________。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阐述《红楼梦》语言特点的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5个字。(6分)
2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请根据王熙风的这段话分析其形象特点。(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田径运动员吴艳妮登上10月《环球人物》杂志封面,但因其在赛场上的以手指天、大幅度扭肩等准备动作过于高调引发热议,吴艳妮回应:“我在赛场上低调干啥,我是去战斗的。”有人欣赏她自信张扬的个性,认为她充满青春激情;但也有人讨厌她张扬高调的个性,认为她太冲动嚣张;还有人认为运动员有个性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修身养性,不可自以为是。
《礼记》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个性和修身”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D 2.D 3.C
4.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
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
侵略。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
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
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又失败的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
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
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6. D .“不仅是他的理由说服了众多大臣”错,文中并没有说服众多大臣,最终力排众议,决定变法的是秦孝公。
7. C.“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前半部分为叙述描写,只有后半部分采用了对话的叙事方式。
8.①反对。以宰相甘龙为代表的大臣反对变法,他们认为采用传统来施教,不消费力, 官吏既弄得惯,人民也不觉得烦扰。 ②观望。杜挚和胆小的大臣对变法持观望态度,杜挚首先要确定变化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胆小的大臣则 人云亦云。 ③不关心。公子虔关注的是骑马与享乐,变法与否与他无关。
9.①人物方面,将众位大臣与公孙鞅形成 对比,他们对变法的强烈反对更加突出公孙鞅立志改革、力行变法的形象。 ②主旨方面,用众位大臣对变法的反对或观望态度,突出变法的阻力之大、变法之难,寄托了作者改革现实 社会的强烈愿望。 ③情节方面,丰富了小说的情节。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描写众位大臣对变法的态度,为公孙鞅的出场作 铺垫;后半部分众位大臣的反对将情节推向高潮。
10.BDF(原文标点)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
11.B(“夫义而妇凌”中的“而”表转折,可以译为“却”;“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而”表顺
承,可以译为“就”)
12.C(“孔子认为,奢侈和俭朴各有弊端,人们选择奢侈或检朴没有高低之分,作者赞同孔子的观点”
错,孔子认为,宁可选择吝啬,而不选择奢侈,作者不是赞同孔子的观点,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引出对
“奢侈与节俭”的辩证关系的分析)
13.(1)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能)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就不会有失
败的事。(得分点: ①“从事”,行事,做事;②“几”,接近;③“慎终如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如始慎终”;④“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
(2)女婿嫌酒食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主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两次。
(得分点:“恨”“再”各 1 分,大意 2 分)
14.作者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对比,论述了应该做到施舍但不奢侈、俭省但不吝啬的道理。(3 分)
【参考译文】 :有关风化教育的问题,是由上面推行到下面,由先实施的人影响后来的人。因此,如果做父亲的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做兄长的不友好,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讲情义,妻子就不会温顺。假如父亲慈爱 有加子女却忤逆不孝,兄长友爱备至弟弟却不恭敬,丈夫情义深厚妻子却盛气凌人,那这些就是天生的 凶恶之徒,只能用刑罚去威慑他们,不是靠教育感化所能改变的。
如果在家庭内废止斥责、体罚等手段,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如果国家刑罚不适当,那老 百姓就无所适从。治理一个家庭的宽严标准,也好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这样说来就应该节俭 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即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即是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愿意施舍 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百姓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种秋收来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那些善于管理家业的人,不 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少一口产盐的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风俗, 一般能做到减省节约,以满足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不如北方。 世上的一些名士,只知道讲究宽厚仁慈;以致款待客人馈赠的食品,被童仆减损,承诺接济亲友的 东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发生狎弄侮辱宾客、侵吞克扣扰乱乡里的事:这也是治家的一大弊害。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 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烦的神情。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 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 人来,也不增加一些。后来犯事被处死,登记没收家产,麻鞋有一屋子,旧衣藏几个库,其余的财宝, 更多得说不完。南阳地方有个人,生性极为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 几块獐子肉;女婿嫌酒食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主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 过两次。回头责怪女儿说:“某郎太爱喝酒,才让你老是贫穷。”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遗产。
15. C
16. 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 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 感性动人。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 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 平静。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 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 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 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苏词最后两句是“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 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 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 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 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最后两句“空 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 夜挑灯缝补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 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 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 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
17. 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②天生我材必有用;钟鼓馔玉不足贵
③示例一: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 示例二: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 示例三: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
帆一片日边来/ 示例四: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解析】“图文配古诗”,是高考情景默写新题型。解答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图画意境联想对应句,答题时可从仔细观察图片、精准记忆诗句、灵活迁移运用等方面入手。 以山、水、舟为画面素材,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运用。答题时,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也可联想到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等。
18.①活灵活现 ②跌宕起伏 ③千篇一律
19.D
20.(4) 展现意气风发、洒脱豪迈的人物气质
(5) 数字人不仅能传播知识,更能以情动人,在 引发心灵共鸣中传导正向价值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数字人技术让吉祥物呈现得更加生动逼真,可用:活灵活现。活灵活现,形容非常生动逼真,使人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②语境形容苏东坡的人生经历起伏不顺,可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实物多变,不稳定。
③语境指数字人形式的单一化,可用:千篇一律。千篇一律,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没有变化。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和 D 选项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A.表强调;B.表引用;C.表讽刺。故选 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4)处,“展现意气风发、洒脱豪迈”缺少宾语中心语,改为“展现意气风发、洒脱豪迈的人物气质”。
第(5)处,语序不当,“不仅……更”是递进关系,“传播知识”是数字人的基本功能,改为“数字人不仅能传播知识,更能以情动人”。
21(1)①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②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③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22、这段文字是王熙凤语言的精彩片断,充分表现了她的能言善辩、机变逢迎、精明能干、八面玲
珑的性格特点(任意答对其中 2 个词即可) 有一石三鸟之功效,一是讨贾母欢心,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三
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内心愉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