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2024)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2024)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21: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确凿(zǎo)  凝视(nínɡ)  绽放(zhàn)  人迹罕至(hān)
B.书塾(shú) 吞噬(shì) 攒成(cuán) 记忆犹新(yóu)
C.秕谷(bǐ) 镌刻(juān) 笃志(dǔ) 谆谆教导(chún)
D.徜徉(chánɡ) 沁凉(jìn) 阐释(chǎn) 五彩纷呈(ché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坤士 浩渺 雕镂 身历其境  B.衡量 稚气 轻捷 人声顶沸
C.云宵 搁置 和蔼 芒然无措 D.倜傥 磕头 悔恨 油然而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神农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秘原始森林。
B.许多学生为了展现文采,作文时搜索枯肠堆砌辞藻,却不知过度藻饰的背后是空洞。
C.因为座位在第一排,加上他上课认真听讲,他的笔记整理得历历在目。
D.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
4.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就看怎样对待困难,是退避三舍呢?还是迎难而上?
D.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法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她是盲聋人。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古人常用一些特定称谓来表示年龄。如三十岁称为“而立”,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知命”,六十岁称为“耳顺”。
6.根据提示默写。(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在日本留学时,鲁迅遇到了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老师_______________,认识了同乡_____________,回国后鲁迅和这位正直的同乡成为挚友。(在空缺处填人名)(2分)
(2)读《朝花夕拾》,我们有时会读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鲁迅,有时会读到一个深沉自省、有批判精神的大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里的具体内容,举例说说“小鲁迅”与“大鲁迅”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市某中学定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请你参与。(6分)
(1)【书法欣赏】下面书法作品的字体是__________(提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请你用简体楷书将这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田字格中。(2分)
 
(2)【活动宣传】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根据提示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品诗词,传承民族历史精华
(3)【活动通知】校团委发布了一则活动通知,请你根据要求帮助修改。(2分)
通 知
各班级: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改善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学校要求所有班级于明天下午3点在校礼堂参加“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请准时参加。
10月12日
校团委
①通知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秋夜喜遇王处士(5分)
[唐]王 绩
北场芸藿①罢,东皋②刈③黍④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①芸藿(huò):锄豆。芸,同“耘”,指耕耘。藿,指豆叶。②东皋(gāo):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③刈(yì):割。④黍(shǔ):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前两句叙述了诗人从事农事活动归来的情景,介绍了“喜遇”的背景。
B.这首诗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和朋友王处士相遇时的自然风景,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
C.这首诗描写田园归隐生活,语言清新,词藻华丽,可谓独树一帜。
D.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
10.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何而“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甲】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同“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温故而知新( )     (2)博学而笃志( )
(3)虚则敧(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此盖为宥座之器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D.友人惭,下车引之
【点拨】B项中“之”字是结构助词,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两文都谈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参考译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三)我的小学(16分)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ɑ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碳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禾再次点上。遇到柴禾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甲】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乙】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丙】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⑨【丁】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2日,有删改)
15.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2分)
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
A.【甲】      B.【乙】      C.【丙】      D.【丁】
16.选文第①~⑥段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几件事。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事件。(4分)
①我们在识字班跟老师学了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第⑧~⑩段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谈谈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童年絮味(13分)
舒 婷
①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她的塑胶面具很快就损坏剥落,剩下一个光秃秃扁平的布脑袋。我只好用铅笔、钢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嘴。我怀中的宠物因此面目常新。我还搜遍外婆的针线筐,寻出碎布头,做小帽子做超短裙,甚至做了一件游泳衣。我的妹妹羡慕极了,她也有一个极不成形的小布娃娃,为央求我也给打扮打扮,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如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②再记不起有其他玩具了。
③我的小儿子时常把无数玩具与图书弃之一地,百无聊赖地将自己倒置在沙发上,头朝下问:“妈妈,我今天干什么?”小时候我若也这样问妈妈,她必定掴我一巴掌。其实我记得我们总是很忙,却不是忙着做作业。作业当然是要做的,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孩子因为做作业而没有时间玩。那时节房子少,荒地多,捉蝴蝶,粘蜻蜓,挖蚯蚓,钓鱼,喇叭花心有蜜汁可啜,桑树上可以采到紫红的桑葚,甚至钻防空洞。连家门口那条有名的九曲巷都是捉迷藏的大好场所。
④跟我外婆上扫盲班没几天,大约认得十来个字,我就不可一世起来。不理睬邻居小伙伴的叫唤,怀抱舅舅的一本精装英汉大字典,坐在大门铁栏内,唱歌般大声读书。过往行人不禁驻足,讶然侧耳,等听清这位“小神童”读来读去都是这几个字:“上下左右多少……”皆微笑捂嘴、摇头走开。
⑤这时我还未上学,却已不满足妈妈给扎的两条小辫,自己对镜梳妆,一下子编了六条小辫子,扎上各色花布条,左顾右盼美极了。我大姨妈及妈妈相偕下班回家,看见一个小妖精在大门口跳橡皮筋,先是前俯后仰,及看清是我,差点背过气去。
⑥我的玩伴很多。那时的邻居,常常不打招呼来到厨房撮一匙盐就走,说不定明天突然下雨,回来就见你晾的床单已叠好放在饭桌上。小孩子更是在各家随意走动,扁头啦,俊呆啦,各种绰号,常常一生都蹭不掉。
⑦我的小表妹常来外婆家。夏夜我们贪南风,铺竹席睡长廊。以一张破藤桌为舞台,一本正经地自己报幕,然后尽丹田之气,鬼叫狼嚎。歌毕,立即“吱呀”一声巨响跳下藤桌,趴在栏杆上往下瞧,数数聚在门口的听众有多少,每次都是我的表妹取胜。她后来考进一家文工团在真正的舞台上颇出风头,想必与当年肆无忌惮地拔嗓子有关。
⑧呵,夏天最是快活,夏天有长长的假期,可以整天泡在海水里。
⑨冬天也不错,人人想着过春节,穿新衣服,拿压岁钱,放鞭炮,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前头等着,冬日的寒风又算得什么□
⑩我害怕春天的梅雨,因为买不起一双雨鞋。上学路上我的小布鞋就灌满了水,泡着我的脚整整一天。次日上学,鞋子仍是湿的,把脚伸进去时我总是咬着牙噙着泪。后来改成塑料凉鞋,仍是又湿又冷。
所以,无论我那赶时髦的儿子怎样噘嘴跺脚抗议,每年雨季来临之前,我都要给他买一双结实的小雨鞋。
(选自《舒婷散文》,有删改)
20.文章主要回忆了“我”童年的四件事,请简要概括。(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你认为文章第⑨段结尾的“□”处应填入感叹号还是问号?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童年絮味》中蕴含的丰富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4.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以《________,这才是我的乐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成长是一个过程,是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请你回忆成长经历中让你动情的一件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500字左右。
答案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确凿(zǎo)   凝视(nínɡ)   绽放(zhàn)   人迹罕至(hān)
B.书塾(shú) 吞噬(shì) 攒成(cuán) 记忆犹新(yóu)
C.秕谷(bǐ) 镌刻(juān) 笃志(dǔ) 谆谆教导(chún)
D.徜徉(chánɡ) 沁凉(jìn) 阐释(chǎn) 五彩纷呈(chénɡ)
【点拨】A项,“凿”应读záo,“罕”应读hǎn;C项,“谆”应读zhūn;D项,“沁”应读qì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坤士 浩渺 雕镂 身历其境    B.衡量 稚气 轻捷 人声顶沸
C.云宵 搁置 和蔼 芒然无措 D.倜傥 磕头 悔恨 油然而生
【点拨】A项,坤—绅;B项,顶—鼎;C项,宵—霄,芒—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神农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秘原始森林。
B.许多学生为了展现文采,作文时搜索枯肠堆砌辞藻,却不知过度藻饰的背后是空洞。
C.因为座位在第一排,加上他上课认真听讲,他的笔记整理得历历在目。
D.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
【点拨】“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不能形容笔记的整理,使用有误。
4.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就看怎样对待困难,是退避三舍呢?还是迎难而上?
D.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点拨】选择疑问句,只在最后加问号,句中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法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她是盲聋人。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古人常用一些特定称谓来表示年龄。如三十岁称为“而立”,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知命”,六十岁称为“耳顺”。
【点拨】海伦·凯勒是美国人。
6.根据提示默写。(5分)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班级开展《朝花夕拾》阅读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在日本留学时,鲁迅遇到了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认识了同乡范爱农,回国后鲁迅和这位正直的同乡成为挚友。(在空缺处填人名)(2分)
(2)读《朝花夕拾》,我们有时会读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鲁迅,有时会读到一个深沉自省、有批判精神的大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里的具体内容,举例说说“小鲁迅”与“大鲁迅”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示例: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之趣让“小鲁迅”拥有快乐的童年。读《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让“大鲁迅”思考贫苦、麻木的旧中国需要精神上的“医疗”,促使他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
8.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市某中学定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请你参与。(6分)
(1)【书法欣赏】下面书法作品的字体是隶书(提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请你用简体楷书将这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田字格中。(2分)
 
博 学 笃 志 切 问 近 思
(2)【活动宣传】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根据提示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2分)
上联:诵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下联:品诗词,传承民族历史精华
(3)【活动通知】校团委发布了一则活动通知,请你根据要求帮助修改。(2分)
通 知
各班级: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改善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学校要求所有班级于明天下午3点在校礼堂参加“中华经典诵读讲写”活动。请准时参加。
10月12日
校团委
①通知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将日期与署名互换位置。(1分)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意见为:将“改善”改为“提升”。(1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秋夜喜遇王处士(5分)
[唐]王 绩
北场芸藿①罢,东皋②刈③黍④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①芸藿(huò):锄豆。芸,同“耘”,指耕耘。藿,指豆叶。②东皋(gāo):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③刈(yì):割。④黍(shǔ):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这首诗前两句叙述了诗人从事农事活动归来的情景,介绍了“喜遇”的背景。
B.这首诗后两句描写的是诗人和朋友王处士相遇时的自然风景,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
C.这首诗描写田园归隐生活,语言清新,词藻华丽,可谓独树一帜。
D.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
【点拨】“词藻华丽”说法有误。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意味无穷。
10.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何而“喜”。(3分)
田间劳动的轻松愉快;乡村夜景的美丽宁静;与朋友相遇的喜悦欣然。
(二)(11分)
【甲】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同“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2)博学而笃志(坚定)
(3)虚则敧(空)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此盖为宥座之器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D.友人惭,下车引之
【点拨】B项中“之”字是结构助词,其余三项都是代词。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作为快乐的人。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呢?”
14.两文都谈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示例:人要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能骄傲自满。
【乙文参考译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三)我的小学(16分)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ɑ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碳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禾再次点上。遇到柴禾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甲】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乙】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丙】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⑨【丁】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2日,有删改)
15.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C )(2分)
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
A.【甲】      B.【乙】      C.【丙】      D.【丁】
16.选文第①~⑥段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几件事。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事件。(4分)
①我们在识字班跟老师学了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
②老师上课时我们在教室里抓麻雀;
③老师用板材给我们安装简易课桌;
④老师为生碳炉子和学生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
⑤儿童节老师让我们给村民表演并开表彰会。
17.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用“掰”“刨”“点燃”“烤”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写出老师和学生团结协作、一起动手烤土豆的过程,表达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
18.文中的语文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第⑧~⑩段分析。(4分)
①善于鼓励学生。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②关心疼爱学生。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
19.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谈谈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3分)
劳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劳动让我们收获了果实和友谊的快乐;劳动让我们体会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乐趣。
(四)童年絮味(13分)
舒 婷
①童年的玩具只有一个布娃娃,她的塑胶面具很快就损坏剥落,剩下一个光秃秃扁平的布脑袋。我只好用铅笔、钢笔、彩笔为它整容,随心所欲描绘鬈曲的睫毛、整齐的刘海、鲜红的樱桃小嘴。我怀中的宠物因此面目常新。我还搜遍外婆的针线筐,寻出碎布头,做小帽子做超短裙,甚至做了一件游泳衣。我的妹妹羡慕极了,她也有一个极不成形的小布娃娃,为央求我也给打扮打扮,主动勤奋地给我的洋娃娃洗澡。结果我的可怜的娇滴滴的小美人,真正成了一袋湿漉漉的细糠,吊在晾衣绳上晃荡。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如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②再记不起有其他玩具了。
③我的小儿子时常把无数玩具与图书弃之一地,百无聊赖地将自己倒置在沙发上,头朝下问:“妈妈,我今天干什么?”小时候我若也这样问妈妈,她必定掴我一巴掌。其实我记得我们总是很忙,却不是忙着做作业。作业当然是要做的,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孩子因为做作业而没有时间玩。那时节房子少,荒地多,捉蝴蝶,粘蜻蜓,挖蚯蚓,钓鱼,喇叭花心有蜜汁可啜,桑树上可以采到紫红的桑葚,甚至钻防空洞。连家门口那条有名的九曲巷都是捉迷藏的大好场所。
④跟我外婆上扫盲班没几天,大约认得十来个字,我就不可一世起来。不理睬邻居小伙伴的叫唤,怀抱舅舅的一本精装英汉大字典,坐在大门铁栏内,唱歌般大声读书。过往行人不禁驻足,讶然侧耳,等听清这位“小神童”读来读去都是这几个字:“上下左右多少……”皆微笑捂嘴、摇头走开。
⑤这时我还未上学,却已不满足妈妈给扎的两条小辫,自己对镜梳妆,一下子编了六条小辫子,扎上各色花布条,左顾右盼美极了。我大姨妈及妈妈相偕下班回家,看见一个小妖精在大门口跳橡皮筋,先是前俯后仰,及看清是我,差点背过气去。
⑥我的玩伴很多。那时的邻居,常常不打招呼来到厨房撮一匙盐就走,说不定明天突然下雨,回来就见你晾的床单已叠好放在饭桌上。小孩子更是在各家随意走动,扁头啦,俊呆啦,各种绰号,常常一生都蹭不掉。
⑦我的小表妹常来外婆家。夏夜我们贪南风,铺竹席睡长廊。以一张破藤桌为舞台,一本正经地自己报幕,然后尽丹田之气,鬼叫狼嚎。歌毕,立即“吱呀”一声巨响跳下藤桌,趴在栏杆上往下瞧,数数聚在门口的听众有多少,每次都是我的表妹取胜。她后来考进一家文工团在真正的舞台上颇出风头,想必与当年肆无忌惮地拔嗓子有关。
⑧呵,夏天最是快活,夏天有长长的假期,可以整天泡在海水里。
⑨冬天也不错,人人想着过春节,穿新衣服,拿压岁钱,放鞭炮,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前头等着,冬日的寒风又算得什么□
⑩我害怕春天的梅雨,因为买不起一双雨鞋。上学路上我的小布鞋就灌满了水,泡着我的脚整整一天。次日上学,鞋子仍是湿的,把脚伸进去时我总是咬着牙噙着泪。后来改成塑料凉鞋,仍是又湿又冷。
所以,无论我那赶时髦的儿子怎样噘嘴跺脚抗议,每年雨季来临之前,我都要给他买一双结实的小雨鞋。
(选自《舒婷散文》,有删改)
20.文章主要回忆了“我”童年的四件事,请简要概括。(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
装扮布娃娃→初学识字→自扎小辫子→和表妹比唱歌
21.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将小儿子百无聊赖的童年与“我”趣味横生的童年进行对比,突出了“我”童年的自由快乐,又为下文“我”多姿多彩的童年作铺垫,表达“我”对童年的怀念。
22.你认为文章第⑨段结尾的“□”处应填入感叹号还是问号?请说明理由。(2分)
感叹号。句中没有疑问的意思,是作者对冬天的喜欢,对童年春节的怀念,表现出作者豪迈的气概。
23.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童年絮味》中蕴含的丰富感情。(4分)
“童年絮味”是指“我”把童年那些小趣事絮说出来。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的零碎小趣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那时与小伙伴们和家人们和谐相处的美好回忆的怀念;对追求自由与快乐的纯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三、作文(50分)
24.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以《________,这才是我的乐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成长是一个过程,是由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请你回忆成长经历中让你动情的一件事,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