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外、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课外、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18: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论语》十二章 课外、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对比阅读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 学而》)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选自《论语·公冶长》)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丙】
华歆与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②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③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④急相弃邪⑤?”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 德行》)
【注】①辄:立即,就。②难:迟疑、为难。③本:原来,先前。④以:因为。⑤邪:同“耶”,语气词“吗”。
1.下面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去:到达 B.下车引之 引:牵拉
C.王欲舍所携人 舍:舍弃 D.遂携拯如初 遂:于是、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A.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B.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C.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D.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尊君”谦称自己的父亲,“家君”尊称对方的父亲。
B.元方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
C.陈元方面对失约之人,懂得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他的“方正”之气。
D.丙文告诉我们在遇到危险时,依旧可以践行诺言,始终言行一致的人是真诚信。
4.请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吾日三省吾身 省: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③于斯三者何先 斯: ④足食,足兵 足: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7.【甲】文中曾子的话与[乙]文共同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节选)【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3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李生论善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 (2)或谓君不善学
(3)王生不说 (4)虽欲改励
9.下面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1.这两篇文章都讲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孔子和李生认为“善学者”有哪些特点?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赵简子问子贡①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②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④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有删改)
【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又叫端木赐,字子贡。②识:了解。③终业:完成学业。④奚(xī):怎么。
12.选出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学而时习之
A.人不知而不愠 B.知足而己 C.温故而知新 D.切问而近思
1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快乐) B.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C.夫子事孔子数十年(事:侍奉) D.简子不说(同“悦”,愉快)
1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在谈如何培养仁德。
B.【甲】文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修身的,内容深刻,富有哲理。
C.【甲】文第③则阐述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佳境界。
D.【乙】文赞扬了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知识非常渊博。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课外拓展阅读
迷茫时、焦急时,朋友总是陪伴在身边。对挚友,我们也要心怀感恩。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橘树
陕西刘公,为兴化令①,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刘有幼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道士云: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乃受之。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女抱树娇啼。家人绐②之曰: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③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人大喜。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问之故役,皆云: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更奇之。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夫人曰: 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异史氏曰: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②绐(dài)之:哄骗。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6.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问之故役
②乃行
③大力者负之而去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暂 去 且 将 复 来 女 信 之 涕 始 止
18.古代汉语中,“意”有多种解释:①心情,神态②心意,意图③料想,估计④怀疑。我认为“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中“意”是第 (填序号)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是 。
19.阅读材料后,你和好朋友小稠展开了交流。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稠:最后说“物犹如此”,你觉得“如此”指的是橘树什么特点呢?
我:这个简单,我觉得这棵橘树① 。
小稠:这棵橘树好通人性啊,更何况人呢?就像平时我每次因为《论语》十二章背不下来而焦急的时候,你都能够感同身受,一直安抚我的情绪,还耐心地告诉我你的学习方法。
我:这就是朋友,《论语》十二章中不是说了“② ,③ ”,要学习对方的长处,看到对方的缺点就自我反省。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小稠: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你这样的朋友,我很幸福。
我:我也很幸福,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也明白了待人处事需要④ ,我很幸运得友如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六章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0.解释横线处的词。
(1)三军可夺帅也 夺: (2)子在川上曰 川:
(3)吾日三省吾身 省: (4)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
21.翻译句子。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更不可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他。
参考答案
1.A 2.D 3.A 4.①替别人谋划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没有复习呢?
②(我)先前之所以迟疑,正是因为这个。
【导语】三则短文围绕“信”与“德”展开,由修身自省、言行相顾到危难考验,层层递进,展现诚信、责任与道义的深刻内涵。叙事简洁,对比鲜明,通过人物言行凸显品格高下,彰显儒家重德守信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道德启示意义。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A.句意为: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去”意思是“离开”,不是“到达”;
故选A。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根据句意和和语法结构可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与“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并列的两个句子,二者之间应断开;“始吾于人也”与“今吾于人也”中的“也”都是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因此应断句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故选D。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A.“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1)为:替;谋:谋划、办事;忠:尽心竭力,忠实尽责;信:诚信;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或学业;习:复习、温习。
(2)所以:……的原因;疑:犹豫、迟疑;为:因为,由于;此:这,指代“贼追至”的危险情况。
【点睛】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办事,是不是不够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不够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没有复习实践呢?”
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丙】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起初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5. 自我检查、反省 诚信 这 充足 6.①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②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民众不信任朝廷,那么国家就无法立足。 7.共同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信”(诚信)。
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发展;诚信也是治国之基,国家依靠诚信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维持稳定与发展,在人生成长中,诚信能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身的成长与进步营造有利的环境。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取了《论语》中关于修身与为政的经典语录,通过曾子自省与孔子论政的对比,展现了儒家“忠信”思想的核心价值。甲篇以个人修养为切入点,强调内省与学习;乙篇则上升到治国层面,突出“民信”的终极意义。两段文字形成由个体到社会的思想递进,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逻辑脉络。
5.本题考查字义。
①句意: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省:自我检查、反省。
②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③句意: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斯:这。
④句意: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足:充足。
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①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②皆:都。信:信任。立:立足。
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从【甲】文中曾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乙】文中孔子“民无信不立”,指出民众对国家的信任(诚信相关)是国家立足的根本。由此可得出共同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信”(诚信)。然后,思考诚信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可从个人品德塑造、人际关系建立、社会立足等方面阐述。
示例:【甲】文中曾子的话与【乙】文共同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信”(诚信)。根据【甲】段中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每日反省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根据【乙】段中的“民无信不立”,孔子表明民众不信任,国家就无法立足,足见“信”的重要性。诚信在人生成长中意义重大,它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能帮助我们塑造正直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时,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能让他人信任自己,收获真挚的情谊;同时,诚信也是个人在社会中立足、发展的关键,一个讲诚信的人,更易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为自身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点睛】参考译文:[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民众不信任朝廷,那么国家就无法立足。”
8. 旧的知识 有人 同“悦”,高兴 即使 9.A 10.(1)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全力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听到好的道理。 11.共同话题:学习方法;善学者的特点: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温故知新)。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论语》和《李生论善学》两个经典文本,通过对比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甲文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为主,强调“学而时习”“三省吾身”等修身治学之道;乙文则通过王生与李生的对话,批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倡“善思”“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两文形成互补,共同阐述了“善学”的本质——既要勤奋实践,更要注重思考与反思。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的知识;
②句意: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或,有人;
③句意:王生(听了)不高兴。说,同“悦”,高兴;
④句意:即使想改过自勉。虽,即使。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凡是老师所说的话,我都能记住它们,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凡师之所言”指老师所说的话,是句子的前提部分;“吾悉能志之”是核心动作表述;“是不亦善学乎”是反问句,需独立成句。
故断为: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为,替、给;谋,谋划、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相处;信,诚实可信。
(2)第一个“善”,善于、擅长;第二个“善”,好的方面、长处;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冀,希望、期望;道,正确的道理、学问的精髓。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共同话题:根据【甲】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甲文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均围绕“如何开展学习”展开,聚焦于学习的方式与策略;根据乙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直接点出王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李生对王生的劝导“盖学贵善思”“夫善学者不耻下问”可知,乙文以王生的事例为依托,围绕怎样才是有效的学习展开讨论。两文的共同话题是学习方法。
“善学者”特点:根据甲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善学者”需懂得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取新感悟;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可知,“善学者”会主动借鉴他人的长处;根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可知,“善学者”需广泛学习、坚定志向,且能恳切提问、联系实际思考。根据乙文“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可知,“善学者”必须注重思考,而非单纯记忆;根据“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知,“善学者”要放下身段向他人请教,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思考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很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说的话,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开导他说:“大概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内容却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应李生就转身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去找王生,告诉他说:“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能领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我满足的,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这样,等到岁月虚度,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12.C 13.A 14.A 15.(1)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导语】甲文选录《论语》六则,聚焦学习之道与修身境界,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如“学而时习之”强调实践,“乐之者”凸显兴趣至上,体现儒家重学尚德的核心思想。乙文通过子贡以江海喻孔子,以对话形式展现孔子学识的深广,侧面烘托其人格魅力。两文风格迥异:甲文为语录体,哲理凝练;乙文叙事生动,比喻精妙,共同构成对儒家智慧的多元诠释。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A.连词,表转折,但;
B.与“已”连用,罢了;
C.连词,表承接,然后;
D.连词,表并列,并且;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乐;
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是在谈学习方法,不是仁德培养;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不义,不正当手段;于,对于。
(2)譬,好像,犹如;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而已,罢了。
【点睛】参考译文:
【甲】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③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④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⑤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⑥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16. 以前的 才 背 17.暂 去/且 将 复 来/女 信 之/涕 始 止 18. ③ 她在心里暗暗地想,十多年了,那棵橘树可能已经不再存在了。 19. 懂得感恩,也为恩人的遭遇伤怀;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心怀感恩之心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通过讲述一棵橘树与其主人之间的奇妙遭遇,表达了因果报应与感恩的主题。故事讲述刘公之女与橘树的缘分,从幼时的小橘到丰满成树,又因女主人远离而显露憔悴之象,这种因缘对比鲜明地反映了人间情感与物的交相辉映。橘树感恩与伤离,使人联想到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提醒读者珍惜身边的人与物,领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引发表达感恩和相互珍重的思考。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向以前的差役询问(橘树的情况)。故:以前的。
②句意:才出发。乃:才。    
③句意:力气大的人把它(橘树)背走了。负:背。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停顿。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句意:只是暂时离开,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小女儿相信了这些话,才不哭了。
“暂去”表示“暂时离开”,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因此可以独立成句,其后应断开;“且将复来”表示“并且将再回来”,是对“暂去”的补充和说明,两者在语义上紧密相连,应视为一个整体意思,其后应断开;“女信之”是一个独立的陈述句,其后应断开;
故断句: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①空:结合“女归,受庄氏聘”可知,刘公的女儿小时候离开兴化,现在已经出嫁,说明时间已经很久了,所以对于橘树的情况只能是猜测,根据“意”的解释,“料想,估计”符合语境;故选③。
②空:本题重点词:窃:暗暗地。意:料想,估计。十余年:十多年。存:存在。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①空:结合文章“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可知,这表明橘树的特点是有感恩之心,能通过结果来表达感恩,通过不繁茂来表达对主人离去的伤感,对于人来说就更会为恩人的遭遇伤怀,因此这里的“如此”指的是:懂得感恩,也为恩人的遭遇伤怀;
②③空:依据题干“要学习对方的长处,看到对方的缺点就自我反省”以及“《论语》十二章中不是说了”可知,这里需要填写《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对方长处、反省自己缺点的句子,由此可联想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意思是: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作答时注意易错字“善、择”的正确书写。
④空:从文中橘树对主人的感恩和对离别伤感的表现,以及“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可知,草木皆有情,人作为情感的主体,待人处事更需要有感恩之心,因此这里可填:心怀感恩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陕西有位刘公,担任兴化县的县令。有一天,一位道士前来拜访,并献上一盆树。刘公细看之下,发现这只不过是一株小橘树,其粗细仅仅如同手指一般,因此他并未接受这份礼物。此时,刘公家中有位幼女,年龄大约六七岁,正巧碰上她的生日。道士见状便说:“这株小橘树虽然不足以供大人清赏玩乐,但姑且用它来祝贺女公子福寿双全吧。”刘公听了这话,这才接受了这份礼物。刘公的女儿一见这株小橘树,就非常喜欢,把它放置在闺房之中,每天早晚都细心呵护,生怕它受到一丝伤害。后来,刘公任期届满(准备离开兴化),而此时小橘树已经长得可以盈握了。就在这一年,小橘树首次结出了果实。当刘公整理行装准备离开时,因为这株橘树既重又不易携带,他打算将其丢弃。这时,刘公的女儿紧紧抱着橘树哭泣起来。家人为了哄她,欺骗她说:“只是暂时离开,很快还会回来的。”女儿听了这话,才停止了哭泣。但她又担心橘树会被大力士搬走,于是坚持站在一旁,看着家人把它移栽到庭院里,这才放心离去。
后来,刘公的女儿出嫁到了庄家。庄丙戌在科举考试中一举登第,成为进士,并被任命为兴化县的县令。刘公的女儿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她暗自猜想,经过十多年的变迁,那株橘树恐怕早已不复存在了。当她回到兴化时,却发现那株橘树已经长得十分粗壮,树干有十围之粗,果实累累,数以千计。她向以前的差役询问这其中的缘由,差役们都告诉她,自从刘公离开后,橘树虽然长得很茂盛,但一直都没有结果实,直到现在才首次结果。这让她更加感到惊奇。庄丙戌在兴化担任县令的三年里,橘树一直果实繁茂,不曾懈怠。到了第四年,橘树却显得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刘公的女儿见状说道:“夫君在这个职位上恐怕不会太久了。”果然,到了秋天,庄丙戌就卸任了。
异史氏评论道:这株橘树是否与刘公的女儿有着前世的缘分呢?为何它的遭遇会如此巧合呢?橘树结果时似乎是在感恩,而不结果时又似乎是在为离别而哀伤。连物品都能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20. 改变 河流 自我检查、反省 竭尽自己的心力 21.(1)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22.B
【导语】这六则《论语》选段,以“修身”与“治学”为双轴,凝练儒家核心思想。治学上,“学而不思则罔”辨明学思辩证,“温故知新”点出温习要义,为求学立方法;修身中,“见贤思齐”“日三省吾身”授自省之法,“君子之过”论改过态度,“匹夫不可夺志”明志向坚守。语言虽简,却将为学之径、处世之则、人格之塑融于片言,既显先贤对个体成长的深刻洞察,更以穿越时空的哲思,为后人立身处世提供恒久指引。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它的主帅。夺:改变。
(2)句意:孔子在河边说。川:河流。
(3)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4)句意: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温:温习;故:旧的(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能够;以,凭借。
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过也”中“过”指“过错”;“更也”中“更”指“改正”;“仰”指“仰望”。因此翻译为: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得到;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他。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看见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品德低劣、行为不当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有过错的时候,人人都能看见;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人都会敬仰他。”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改变它的主帅;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