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我们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爱猫的郑振铎一家享受前两只可爱的小猫所带来的快乐,却因芙蓉鸟被咬死,不经调查就妄下断语,认定是第三只难看、忧郁的猫做了坏事,狠狠地惩诫了它,最后猫含冤而死,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撼和深深的自责。所以说,人类只有不妄自尊大,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才能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1)给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duó róng wàng chéng B.duó rǒng wǎng chén
C.tuó róng wǎng chéng D.tuó rǒng wàng chén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______”应改为“________” “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公安机关成功抓获了一名畏罪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
B.那池中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C.浸润书香,我们才能驶向无垠的海洋,才能领略气象万千的世界。
D.他目空一切,丝毫不在意别人的诋毁,始终坚守着初心,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3.下列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语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在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野生动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野生动物的潜在价值将更加凸显。
④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野生动物还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许多生肖动物、国宝大熊猫等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A.①③⑤②④ B.④①②③⑤ C.⑤③②④① D.②④①③⑤
4.根据提示默写。(5分)
(1)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3)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少年谭嗣同在诗歌《潼关》中强烈表现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5分)
(1)小语同学阅读《西游记》时发现了十二生肖的身影,请补全下列表格。(2分)
生
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角
色 老鼠
精 ①________ 虎力
大仙 玉兔
精 龙王 蟒蛇
精 ②________ 羊力
大仙 孙悟
空 昴日
星官 哮天
犬 猪八
戒
(2)阅读《西游记》,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一个,结合外貌、习性、原著具体情节三方面,说说作者如何借助“动物”性来塑造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班级开展“动物杂谈”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任务一:换个角度看狼】阅读下面有关“狼”的材料,概括出狼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材料一:虽然狼经常独自活动,但当狼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不会因同伴受伤而独自逃走。
材料二:狼群十次狩猎中也许只有一次成功,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它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整队伍,再次进攻。
材料三:都说狼有野心,但实际的情况是:狼知道自己不是老虎,不是狮子,它当不了兽王。
材料四:狼王负责号令所有成员,狼群永远都不会背叛它。如果狼王背叛了狼群,面临的只有被咬死或咬死别的狼两种选择。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任务二:走进“龙文化”】下面是有关“龙文化”的短文,其中有一处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②龙是神物,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来彰显自己是龙神在人间的化身。③不同凡俗的人也被称为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躬耕南阳尚未出庐时就自号“卧龙”。④今天,每逢传统佳节,各地都还保留着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的习俗,以感恩灵龙庇佑,祈盼国泰民安。⑤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打上了龙的烙印,也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第 句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解读漫画】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夜雨寄北(4分)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在古诗词的创作中,一般都会刻意避免重复用字。但这首诗的首句却出现两个“期”字,诗人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3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③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④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⑤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⑥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畜: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啮(niè):咬。④诬:虚假,虚妄。⑤遁逸:隐藏。⑥贻患:留下祸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意暇甚( ) (2)一狼洞其中( )
(3)昼寝厅事( ) (4)犬阻之不使前也( )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犬阻之不使前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竟忘其为狼/其一犬坐于前
C.乃伪睡以俟/屠乃奔倚其下 D.乃杀而取其革/而顷刻两毙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细读两文最后一段,两位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杏树下的狗(15分)
连 谏
①狗,我们都这么叫它,没人为它取一个名字。
②狗是什么时候来我家的,我不记得了,只知道,自从我有记忆时,它就在我家了。白的皮毛上,蹲着几朵黑色的云,是它的肤色,白是白,黑是黑,分明而干净。我总是捏着一块煮软的红薯站在院子里,喊它:狗。
③在我心里,它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④平时,狗很安静,只有路上有什么动静时,它才会抬起头,警觉地聆听着声音的去向。那会儿的乡下,民风淳朴,几乎没有盗贼,所以狗都很温顺。狗每年最忙的季节,就是杏子熟了的时候。父母忙完麦收之后,就会摘下杏子,先是送给周遭邻居们一些,剩下的,全都驮到集市上,换成灶房里的盐、酱油,还有我们身上的衣衫。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杏树上结的,不仅仅是杏子,还是一部分生活,马虎不得。一到杏子熟了的时候,狗就很忙,它总是恪尽职守地蹲在墙外的杏树下,样子很是温和。但是,每每有流着哈喇子的坏小子在周围转悠,狗就会突然站起来,冲着他们汪汪地大声叫喊,那些坏小子就被吓跑了。
⑤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变动,我们带着狗搬到了镇上,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那棵杏树太老了,母亲不想要了它的命,就没有移栽,把它送给了邻居。
⑥春天尽了,夏天乍始的时候,小镇的街上到处弥漫着成熟的麦子香。那段时间,狗把我送到学校后,就不见了踪影,总是很晚很晚才回家,喂它饭,也不爱吃,好像有什么心事。
⑦突然有一天晚上,狗不见了。晚上,我央求父亲陪我去找狗。我们打着手电,在镇上的街道里找狗。我一边找一边哭,没了狗,谁陪我上学?没了狗,有坏小子欺负我的话,谁给我壮胆?我想着冬天的时候,我在写作业,狗趴在我脚上的美好时光;想着我吃带壳的炒花生时,顺手丢给狗一个,狗会利落地嗑开花生,吐掉皮,咔吧咔吧地吃花生仁的滑稽样子……
⑧第二天清晨,突然听见拍门声,我跑着去开,然后,看见了狗。
⑨我该怎么形容我的狗呢?狗背上搭着两个小布袋子,跟马身上的马鞍子似的,而且,它还咧着嘴笑,而它背上的那两只小布袋子里,装满了熟透的杏子。
⑩我大喊着让母亲来看,母亲和父亲从屋里跑出来,看着狗的这副荒诞的、不属于狗的德行,我们在院子里笑得歪歪斜斜,母亲手里的锅铲都掉到了地上。
我们突然就明白了一切,原来,这段时间,狗总是疯疯癫癫得不知所终,是因为狗是对气味儿很敏感的动物,这一阵,镇上弥漫着的成熟麦香提醒了狗:又到了该去守候那棵杏树的时候了。所以,它每天把我送到学校之后,就会屁颠屁颠地跑6公里的路,像往年一样蹲在杏树下守卫着它的阵地。谁赶也不走,直到杏树的新主人——邻居从田里回家,它才会屁颠屁颠地再跑上6公里的路,回到镇上的家里。
从那以后,每年到了麦黄季节,狗就会“神出鬼没”一段日子,而且回来的夜晚,背上经常会绑着两个装满了杏子的小布袋。这让它在方圆十几里内,成了一只颇具传奇色彩的狗。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平时,狗很安静,只有路上有什么动静时,它才会抬起头,警觉地聆听着声音的去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读了全文后,你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兔子是兽吗(10分)
张腾宇
①提及“兽”,我们一般会想到威猛凶狠的老虎、狮子之类,但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却说“兔,兽也”,即将兔子视为“兽”中一员,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相去甚远,不禁使我们感到诧异:兔子是兽吗?
②为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兽”。关于“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以备行猎的猎物。而后一句则显然延续了《尔雅》中的解释:“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以上是古人的定义。今天是怎么定义的呢?《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可见,关于“兽”的定义,古今相差不大。那为什么我们会对将兔子视为兽感到诧异呢?
③先看“兽”。今天我们提及“兽”,往往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这也即意味着“野”“猛”“怪”成为我们对“兽”的主要印象。提及“兽”时,我们还会想到“兽性”“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等等。可见,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更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与许慎对“兽”的印象相比,显然后者要客观、更中立一些,在他那里,“兽”似乎还无关乎人伦道德,还未被赋予这么多负面的意义。正因为许多兽类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对人类不友好、与人类不“合作”,所以有“野兽”“猛兽”“怪兽”之类的称谓。
④再看“兔”。提及“兔”,我们脑海中呈现的多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形象。此类形象的形成跟我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兔很早便进入我们祖先的生活世界,在甲骨文中已可见象形的“兔”字。兔子给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繁殖力强、生命力旺、性情温顺、身形柔软、灵活机敏等深刻印象。而这些特点多是女性化的,为此,他们很自然地将兔子与女性、母亲以及月亮等联系起来,进而有了兔子为西王母捣不老药、与嫦娥相伴等神话传说。加之兔子温顺纯洁,所以与温润的“玉”相类比而有“玉兔”之称。我们的兔子印象主要是基于家兔而形成的,许慎的兔子印象则基于野兔。野兔是通过捕猎获得的,韩非子“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就反映了当时对兔子的猎捕。此外,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其实还受到儿歌、卡通形象等的强化,如那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正是以“可爱”为落脚点;再如,兔八哥等经典动画形象,以及成为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的大白兔奶糖商标里的兔子形象也都非常可爱。
⑤显然,这些温顺可爱的“兔”形象无疑与威猛凶狠的“兽”形象相去甚远,前者更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而后者则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联,无形中深化了二者间的对立与冲突。为此,我们之所以会对将兔归为“兽”感到惊诧也就不足为奇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25日,有删改)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标题采用了疑问句的句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深思。
B.人们现在提及“兽”,都是持否定态度。而《说文解字》中对“兽”的解释则客观、中立一些。
C.在古代神话中,兔子的形象多是女性化的,如“玉兔捣药”等,这和兔子性情温顺等特点有关。
D.选文围绕“兔子是兽吗”进行阐释说明,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18.许慎为什么说“兔,兽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们会对将兔归为‘兽’感到惊诧”的两个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0.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________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也许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是你满架的好书,也许是你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陪伴你的一只小动物……
请以“我最好的朋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若选题二,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500字左右。
答案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我们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爱猫的郑振铎一家享受前两只可爱的小猫所带来的快乐,却因芙蓉鸟被咬死,不经调查就妄下断语,认定是第三只难看、忧郁的猫做了坏事,狠狠地惩诫了它,最后猫含冤而死,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撼和深深的自责。所以说,人类只有不妄自尊大,尊重动物,善待生命,才能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1)给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duó róng wàng chéng B.duó rǒng wǎng chén
C.tuó róng wǎng chéng D.tuó rǒng wàng chén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诫”应改为“戒” “撼”应改为“憾”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公安机关成功抓获了一名畏罪潜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
B.那池中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C.浸润书香,我们才能驶向无垠的海洋,才能领略气象万千的世界。
D.他目空一切,丝毫不在意别人的诋毁,始终坚守着初心,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点拨】“目空一切”形容妄自尊大,一切都不放在眼里,是个贬义词。句中形容不在意别人的诋毁,应是褒义。这里褒贬误用,使用不恰当。
3.下列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语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①在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野生动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系统。
③随着科技的进步,野生动物的潜在价值将更加凸显。
④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野生动物还有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许多生肖动物、国宝大熊猫等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⑤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A.①③⑤②④ B.④①②③⑤ C.⑤③②④① D.②④①③⑤
4.根据提示默写。(5分)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少年谭嗣同在诗歌《潼关》中强烈表现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5.名著阅读。(5分)
(1)小语同学阅读《西游记》时发现了十二生肖的身影,请补全下列表格。(2分)
生
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角
色 老鼠
精 ①牛魔王 虎力
大仙 玉兔
精 龙王 蟒蛇
精 ②白龙马 羊力
大仙 孙悟
空 昴日
星官 哮天
犬 猪八
戒
(2)阅读《西游记》,请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中任选一个,结合外貌、习性、原著具体情节三方面,说说作者如何借助“动物”性来塑造形象。(3分)
示例一:孙悟空长得一副猴相,雷公嘴,毛脸;具有猴子机敏、好动、顽劣的习性;他偷吃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大闹天宫,体现了他野性十足的特点。__示例二:猪八戒嘴脸和猪相似;性格和猪一样贪吃、贪睡、懒惰;在高老庄,他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点心也要吃百十个烧饼;有时候为了偷懒睡觉欺骗师父,体现了他好吃懒做、耍小聪明的特点。
6.班级开展“动物杂谈”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任务一:换个角度看狼】阅读下面有关“狼”的材料,概括出狼的四个特点,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材料一:虽然狼经常独自活动,但当狼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时,定会群起而攻之,不会因同伴受伤而独自逃走。
材料二:狼群十次狩猎中也许只有一次成功,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它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整队伍,再次进攻。
材料三:都说狼有野心,但实际的情况是:狼知道自己不是老虎,不是狮子,它当不了兽王。
材料四:狼王负责号令所有成员,狼群永远都不会背叛它。如果狼王背叛了狼群,面临的只有被咬死或咬死别的狼两种选择。
①团结协作 ②坚持不懈 ③有自知之明 ④绝对忠诚
(2)【任务二:走进“龙文化”】下面是有关“龙文化”的短文,其中有一处有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②龙是神物,古代皇帝常以真龙天子自居,来彰显自己是龙神在人间的化身。③不同凡俗的人也被称为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躬耕南阳尚未出庐时就自号“卧龙”。④今天,每逢传统佳节,各地都还保留着舞龙灯、祭龙王、赛龙舟的习俗,以感恩灵龙庇佑,祈盼国泰民安。⑤人们的日常生活既打上了龙的烙印,也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第⑤句有语病,应改为:龙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打上了烙印,也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
(3)【任务三:解读漫画】认真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
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坐吃山空,忘记自己本性和职能,不会自食其力的人;赞扬了不顾别人的指责,义无反顾地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本职工作的人。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夜雨寄北(4分)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在古诗词的创作中,一般都会刻意避免重复用字。但这首诗的首句却出现两个“期”字,诗人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2分)
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在“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中,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情以及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8.诗的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两句是虚写,作者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象与家人重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二)(13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①,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②,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③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④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⑤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⑥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畜:养。②厅事:住所的堂屋。③啮(niè):咬。④诬:虚假,虚妄。⑤遁逸:隐藏。⑥贻患:留下祸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意暇甚(从容,悠闲) (2)一狼洞其中(挖洞)
(3)昼寝厅事(睡觉) (4)犬阻之不使前也(上前)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犬阻之不使前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竟忘其为狼/其一犬坐于前
C.乃伪睡以俟/屠乃奔倚其下 D.乃杀而取其革/而顷刻两毙
【点拨】A项,代词,指狼/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代词,指狼/其中;C项,副词,于是、就;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外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表面上假装亲昵,背地里却心怀不轨。
12.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细读两文最后一段,两位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两文都写出了狼的阴险、狡诈。甲文作者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作者揭露狼的野心,秉性不改。
【乙文参考译文】有位富贵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狼和家里的狗放在一起养,双方都平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十分温顺,富人竟忘了它们是狼的事实。有一天,富人白天在客厅睡觉,听到群狗发出愤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寻觅四周,却没有发现任何人。当他准备再次睡觉时,狗又发出类似的叫声。便假睡来观察情况,然后就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未察觉时,将要咬他的喉咙,狗及时阻止,不让它们上前。于是富人就杀了狼取它们的皮。
狼本性凶恶,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上假装亲昵,背地里却心怀不轨,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并不值得谈论,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这两只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三)杏树下的狗(15分)
连 谏
①狗,我们都这么叫它,没人为它取一个名字。
②狗是什么时候来我家的,我不记得了,只知道,自从我有记忆时,它就在我家了。白的皮毛上,蹲着几朵黑色的云,是它的肤色,白是白,黑是黑,分明而干净。我总是捏着一块煮软的红薯站在院子里,喊它:狗。
③在我心里,它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
④平时,狗很安静,只有路上有什么动静时,它才会抬起头,警觉地聆听着声音的去向。那会儿的乡下,民风淳朴,几乎没有盗贼,所以狗都很温顺。狗每年最忙的季节,就是杏子熟了的时候。父母忙完麦收之后,就会摘下杏子,先是送给周遭邻居们一些,剩下的,全都驮到集市上,换成灶房里的盐、酱油,还有我们身上的衣衫。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杏树上结的,不仅仅是杏子,还是一部分生活,马虎不得。一到杏子熟了的时候,狗就很忙,它总是恪尽职守地蹲在墙外的杏树下,样子很是温和。但是,每每有流着哈喇子的坏小子在周围转悠,狗就会突然站起来,冲着他们汪汪地大声叫喊,那些坏小子就被吓跑了。
⑤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变动,我们带着狗搬到了镇上,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那棵杏树太老了,母亲不想要了它的命,就没有移栽,把它送给了邻居。
⑥春天尽了,夏天乍始的时候,小镇的街上到处弥漫着成熟的麦子香。那段时间,狗把我送到学校后,就不见了踪影,总是很晚很晚才回家,喂它饭,也不爱吃,好像有什么心事。
⑦突然有一天晚上,狗不见了。晚上,我央求父亲陪我去找狗。我们打着手电,在镇上的街道里找狗。我一边找一边哭,没了狗,谁陪我上学?没了狗,有坏小子欺负我的话,谁给我壮胆?我想着冬天的时候,我在写作业,狗趴在我脚上的美好时光;想着我吃带壳的炒花生时,顺手丢给狗一个,狗会利落地嗑开花生,吐掉皮,咔吧咔吧地吃花生仁的滑稽样子……
⑧第二天清晨,突然听见拍门声,我跑着去开,然后,看见了狗。
⑨我该怎么形容我的狗呢?狗背上搭着两个小布袋子,跟马身上的马鞍子似的,而且,它还咧着嘴笑,而它背上的那两只小布袋子里,装满了熟透的杏子。
⑩我大喊着让母亲来看,母亲和父亲从屋里跑出来,看着狗的这副荒诞的、不属于狗的德行,我们在院子里笑得歪歪斜斜,母亲手里的锅铲都掉到了地上。
我们突然就明白了一切,原来,这段时间,狗总是疯疯癫癫得不知所终,是因为狗是对气味儿很敏感的动物,这一阵,镇上弥漫着的成熟麦香提醒了狗:又到了该去守候那棵杏树的时候了。所以,它每天把我送到学校之后,就会屁颠屁颠地跑6公里的路,像往年一样蹲在杏树下守卫着它的阵地。谁赶也不走,直到杏树的新主人——邻居从田里回家,它才会屁颠屁颠地再跑上6公里的路,回到镇上的家里。
从那以后,每年到了麦黄季节,狗就会“神出鬼没”一段日子,而且回来的夜晚,背上经常会绑着两个装满了杏子的小布袋。这让它在方圆十几里内,成了一只颇具传奇色彩的狗。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2021年第3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狗在杏子成熟的时节,忠心守候杏子,甚至我们搬家后,狗还会跑很远,回到村子守卫着杏树。
14.联系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平时,狗很安静,只有路上有什么动静时,它才会抬起头,警觉地聆听着声音的去向。
“警觉”说明狗只要一听到动静,就会聆听声音的去向,表现了狗的警惕性之高,责任感之强,表达了“我”对狗的喜爱之情。
15.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这句话写狗的奇怪表现,设置悬念,为下文写它回到村子里守护杏树的情节做铺垫。
16.读了全文后,你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4分)
示例: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每一个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我们应保护它们,爱护它们。
(四)兔子是兽吗(10分)
张腾宇
①提及“兽”,我们一般会想到威猛凶狠的老虎、狮子之类,但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却说“兔,兽也”,即将兔子视为“兽”中一员,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相去甚远,不禁使我们感到诧异:兔子是兽吗?
②为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兽”。关于“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以备行猎的猎物。而后一句则显然延续了《尔雅》中的解释:“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以上是古人的定义。今天是怎么定义的呢?《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可见,关于“兽”的定义,古今相差不大。那为什么我们会对将兔子视为兽感到诧异呢?
③先看“兽”。今天我们提及“兽”,往往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这也即意味着“野”“猛”“怪”成为我们对“兽”的主要印象。提及“兽”时,我们还会想到“兽性”“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等等。可见,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更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与许慎对“兽”的印象相比,显然后者要客观、更中立一些,在他那里,“兽”似乎还无关乎人伦道德,还未被赋予这么多负面的意义。正因为许多兽类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对人类不友好、与人类不“合作”,所以有“野兽”“猛兽”“怪兽”之类的称谓。
④再看“兔”。提及“兔”,我们脑海中呈现的多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形象。此类形象的形成跟我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兔很早便进入我们祖先的生活世界,在甲骨文中已可见象形的“兔”字。兔子给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繁殖力强、生命力旺、性情温顺、身形柔软、灵活机敏等深刻印象。而这些特点多是女性化的,为此,他们很自然地将兔子与女性、母亲以及月亮等联系起来,进而有了兔子为西王母捣不老药、与嫦娥相伴等神话传说。加之兔子温顺纯洁,所以与温润的“玉”相类比而有“玉兔”之称。我们的兔子印象主要是基于家兔而形成的,许慎的兔子印象则基于野兔。野兔是通过捕猎获得的,韩非子“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就反映了当时对兔子的猎捕。此外,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其实还受到儿歌、卡通形象等的强化,如那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正是以“可爱”为落脚点;再如,兔八哥等经典动画形象,以及成为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的大白兔奶糖商标里的兔子形象也都非常可爱。
⑤显然,这些温顺可爱的“兔”形象无疑与威猛凶狠的“兽”形象相去甚远,前者更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而后者则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联,无形中深化了二者间的对立与冲突。为此,我们之所以会对将兔归为“兽”感到惊诧也就不足为奇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25日,有删改)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选文标题采用了疑问句的句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深思。
B.人们现在提及“兽”,都是持否定态度。而《说文解字》中对“兽”的解释则客观、中立一些。
C.在古代神话中,兔子的形象多是女性化的,如“玉兔捣药”等,这和兔子性情温顺等特点有关。
D.选文围绕“兔子是兽吗”进行阐释说明,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点拨】根据第③段内容可知,人们现在对“兽”的理解更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选项中“人们现在提及‘兽’,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说法过于绝对。
18.许慎为什么说“兔,兽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①“兔”符合“兽”的概念和特点;②许慎的判断不受人伦道德和负面意义的影响,他是基于野兔而给“兔”下的定义。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们会对将兔归为‘兽’感到惊诧”的两个原因。(4分)
①“兽”字在文化上带贬义色彩;②温顺可爱的“兔”形象与威猛凶狠的“兽”形象相去甚远,前者更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后者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无形中深化了二者间的对立与冲突。
三、作文(50分)
20.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________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也许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是你满架的好书,也许是你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陪伴你的一只小动物……
请以“我最好的朋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若选题二,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