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试题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达标试题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18: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达标试题 2025-2026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积累与运用
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本单元,我们跟随古人一起欣赏了暮(mù mò)色中“晚霞映江”的美景,体会了从正面、cè____面等不同角度看lú____山所领悟的哲理,品味了梅雪争春时互不rèn shū____的骄傲。我们还跟随叶圣陶先生A.____了爬山虎的绿叶,那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jūn yún____,没有chóng dié____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xī xì)。法布尔通过B.____蟋蟀的住宅,发现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并不逊色于建筑工人,它不肯suí yù ér ān____,会shèn zhòng____地选择住址,从不利用现成的洞穴(xué xuè),而是靠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挖掘(jué qū)。这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1.根据拼音写字词,并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逊”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退避,退让;②谦让,恭顺;③不及,差。“并不逊色于建筑工人”中的“逊”应选第   种解释。
3.根据句意,给语段中A、B两处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连续细致观察 ②长期深入观察
4.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图片中符合描述的一项是(  )
A. B. C.
5.“晚霞映江”对应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是“   ,   ”。苏轼从不同角度看lú山,领悟的哲理体现在诗句“   ,   ”中。卢钺品梅雪争春,发出“   ,   ”的感叹,告诉我们人有所长有所短,应扬长避短的道理。
6.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题西林壁 文不对题 B.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解之缘
C.随遇而安 安于现状 D.嫩红的细丝 口感嫩滑
7.联系生活实际,下列句子中动物的“家”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倦鸟归____,游子归乡。 ②不入虎____,焉得虎子。
③龙困鱼____,伸展不开。 ④狡兔三____,高枕无忧。
A.洞 穴 巢 窝 B.穴 洞 塘 窝
C.巢 穴 塘 窟 D.巢 洞 窝 窟
8.对下列句子所用的观察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调动感官观察)
B.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细致观察)
C.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连续观察)
D.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细致、连续观察)
9.下列观察日记中加点词语去掉后意思变化最小的一项是(  )
A.秋天到了,梧桐的叶子逐渐变黄。
B.今天,小雏菊的花苞变大了,直径最多3.5厘米。
C.那是一只甲虫,像核桃那么大,身上带着一些蓝色。
D.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的动作很笨拙。
10.“早晨雾气迷蒙,但在这白茫茫的雾中,许多生机已经开始迸发了。”将这句话放入下面的观察日记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瞧,一簇簇的花儿在争奇斗艳。②伴着泥土的清香,小草开始发芽,柳树开始生长。③一只只鸟儿在枝头唱歌,松鼠跳上枝头。④清晨的森林一片生机盎然。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二、阅读。
群文阅读,完成练习。
(一)昆虫(节选)
蟋蝉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简状或针状。
(二)蟋蟀的住宅(节选)
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三)唱歌不用嘴(节选)
蟋蟀有嘴,嘴是咀嚼式的,但却没有声带,这就注定它不能用嘴“唱歌”了。它们之所以会发出声音,是由于它们那对神奇的翅膀。
蟋蟀的左翅上长着较硬的翅膜,看起来好像一把小刷子,那是它们的“弦器”;右翅上则长着许多小锯齿,好像一把小锉刀,那是它们的“弹器”。当蟋蟀用左翅摩擦右翅的时候,就会发出清亮的声音。
不过,只有雄蟋蟀会发出声音,雌蟋蟀的翅膀由于非常平滑,所以无论怎样相互摩擦都发不出声音。它们和我们一样,只有当听众的份儿了。
你们猜猜:这位黑夜里的“歌唱家”歌唱了多少年?十年?一千年?五千年?告诉你们吧,它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至少1.4亿年,那它自然也歌唱了至少1.4亿年。
11.这三个语段都是写蟋蟀的,都写到了蟋蟀的   ,但侧重点不同:语段(一)主要写蟋蟀的   ,语段(二)主要写蟋蟀的   ,语段(三)主要写蟋蟀的   。
12.读语段(二),完成练习。
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有哪些?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并填空。
通过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   ,蟋蟀修建住宅的技能   。
②画横线句子中的“最多”一词是不能去掉的,因为   。
③语段(一)和语段(二)虽然都在写蟋蟀,但二者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多选)   
A.语段(一)语言简洁干净,表达准确清楚,不带感彩。
B.语段(二)内容翔实,字数较多,显得有些重复啰唆。
C.语段(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语段(二)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蟋蟀情趣盎然的形象和作者对蟋蟀的喜爱。
13.读语段(三),完成练习。
①下列问题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来的?选一选。(填序号)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写法 C.针对内容
Ⅰ本文以“唱歌不用嘴”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Ⅱ蟋蟀为什么不能用嘴“唱歌”呢?   
Ⅲ活中除了蟋蟀,还有哪些动物“唱歌”不用嘴?   
②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中,我能回答问题   (填序号),我的答案是   
③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1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蟋蟀用左翅摩擦右翅发出的清亮的声音,就是蟋蟀的“歌声”。
B.不是所有的蟋蟀都会“唱歌”。
C.蟋蟀在地球上生存了1.4亿年,那它自然也歌唱了1.4亿年。
D.蟋蜂的嘴可以用来咀嚼,不能用来唱歌。
蚯蚓和垃圾
①暑假里,妈妈带我去乡下,我发现堆垃圾的泥土里大大小小的蚯蚓特别多。另外,原来堆放菜叶、果皮、纸屑等垃圾的泥土也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我不禁想:蚯蚓是否有消化这些垃圾的作用呢?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做了两组实验。
②做第一组实验时,我精心挑选了一个不透光的盒子,在盒子里堆了三堆土:黑土、黄土和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这三种土不仅温度、湿度都相同,而且体积也差不多。然后我将10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进盒子,盖好盒盖,过了15分钟,我发现6条蚯蚓钻进了垃圾土里。通过第一组实验,我知道了蚯蚓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它们更喜欢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
③进行第二组实验时,我挖了两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土坑,把四壁和底部都用砖头砌实,将菜叶、果皮、废纸等垃圾切细,与少量的垃圾土和水混合后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这两个坑中,在其中一个坑里放了20条大小不同的蚯蚓,而另一个坑里不放蚯蚓,盖上盖子,每隔两天观察一次。第五次观察时,我发现有蚯蚓的垃圾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而无蚯蚓的垃圾已经腐烂。第二组实验,让我知道了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弃的部分生活垃圾。
④面对实验结果,我不由萌生了一个念头:现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我们可以用蚯蚓来消化一些生活垃圾,这样既可消除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又可变废为宝。
15.短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指的是(  )
A.垃圾土里蚯蚓是否多? B.蚯蚓是否有消化垃圾的作用?
C.蚯蚓喜欢怎样的土壤? D.蚯蚓是以什么为食的?
16.阅读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实验一 有6条蚯蚓钻进了垃圾土里。    
实验二     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 弃的部分生活垃圾。
17.“我”萌生了“用蚯蚓来消化一些生活垃圾”这个念头的原因是什么?
18.读短文第②③自然段,具体说说你对作者的哪些观察方法特别有感触。请写出自己的感想或获得的启迪。
春天从地里细细长出来
①早晨,去花坛看二月兰,稀疏几枝,顶着紫红小花苞,未如去年一样繁茂,却见地里长了细细密密的碎米荠,开极细小的白花,纤柔,成片,铺满了狭长的花坛地面。
②起初,我并不知道这些野草叫碎米荠。大概就是荠菜吧!我想。看它开的花,极似荠菜花。后来见到真正的荠菜,才发现两者的花虽然很像,但是叶子不一样,碎米荠叶片有2~5对扁圆形的小叶,荠菜的叶片则为大头羽状。更明显的是果不同,碎米荠是线形的长角果,荠菜结的果,是心状三角形。
③碎米荠和荠菜,都是春天的信使,它们密密齐齐从地里冒出来,让我知觉,果然是春天到了。仿佛一夜之间,世界被唤醒了,又像被画家的笔泼了一层浅浅嫩嫩的绿颜料,万物从懵懂中苏醒。
④早在半个月前浇水的时候,我发现木槿的枯枝上有许多极小的芽尖冒出。从入冬开始,木槿就掉光了叶子,之后整个冬天就剩几根苍白的光杆儿,我以为它死了,如今看到光杆儿上这些小绿芽,突然有种失而复得的惊喜。
⑤那棵顶天的紫薇树,曾在一月的大雪中银装素裹,不知什么时候,也披了许多细细密密的小叶子,好像忽然间从一个清瘦苍黄的老人转身变成一个活泼跳动的少年,生命的活力,滋滋从这茂密的嫩叶里生发出。
⑥这几天在露台上,每天都能看到这些细小的变化,仿佛看到初生的婴儿一天天生长,心也每天跟着鲜活起来。
⑦早晨沿着山脚跑步时,也有新的发现。山石峭壁上,不知什么时候铺开了一层绿毯似的草,纤嫩的草茎簇拥着,从石壁底下比赛似的齐齐往上长,就连水泥扶栏上的铁锈丝上也泛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色,仔细看,原来是缠着的枯藤醒了。
⑧春天,万物悄悄发出微微光泽,然而你若不停下急匆匆的脚步,蹲下来细细观察和感受,很快便会错过这些惊喜。因为它们和时间一样,稍纵即逝。
19.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体现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找出一个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词语。
20.阅读短文,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⑴短文第②自然段准确地写出了碎米荠和荠菜的异同点,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⑴   
⑵短文第⑤自然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21.“铁锈丝”为什么会泛出星星点点的绿色?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纤嫩的草茎长到了铁锈丝上,因此铁锈丝泛出了绿色。
B.铁锈丝在生机勃勃的绿草的映衬下,好像有了绿意。
C.“铁锈丝”其实是枯藤,“绿色”是枯藤长出的绿叶。
D.春天给万物带来了光泽,连铁锈丝也不例外。
22.阅读短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春天从地里细细长出来”的。
23.短文最后说“因为它们和时间一样,稍纵即逝”。结合全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三、习作。
24.“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当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看,用敏锐的耳朵去听,用丰盈的心灵去感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请以“ 的发现”为题,按一定顺序将你所留心观察的这件事写清楚,和大家分享。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35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答案
1.mù、侧、庐、认输、均匀、重叠、xì、随遇而安、慎重、xué、jué
2.③
3.①,②
4.B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C
7.C
8.B
9.C
10.A
11.声音;外形特征;住宅的外部特点;“唱歌”原理
12.向阳、倾斜、便于排水;洞口隐蔽、平台平坦;弯弯曲曲、大小适宜;细致精湛;去掉“最多”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隧道刚好九寸深,一指宽,这与实际情况不符;ACD
13.B;C;A;Ⅱ;因为蟋蟀虽然有咀嚼式的嘴,但却没有声带,所以不能用嘴“唱歌”;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发声的原理
14.C
15.B
16.蚯蚓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它们更喜欢含较多腐殖质的垃圾土。;有蚯蚓的垃圾变成了松软而肥沃的土壤,而无蚯蚓的垃圾已经腐烂。
17.第二组实验得出了蚯蚓喜欢从垃圾中吸取营养,能消化人们废弃的部分生活垃圾的结论,且现在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地方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18.我对第③自然段“盖上盖子,每隔两天观察一次”的观察方法特别有感触。“每隔两天”这个数字非常准确,表明作者是在连续观察,这启迪我要向作者学习,养成仔细观察、连续观察的好习惯。
19.这几天在露台上,每天都能看到这些细小的变化,仿佛看到初生的要儿一天天生长,心也每天跟着鲜活起来。细小
20.开极细小的白花;扁圆形的小叶;大头;羽状叶片;线形长角果心状三角形果。;比喻;紫薇树发芽长叶时展露的生机;对植物和大自然的喜爱
21.C
22.①作者将不可触摸的春天化为具体可感的植物,从植物的生长变化中写出春天到来的情状。②作者着眼于植物在春天里细小的变化,通过“细小的白花”“浅浅嫩嫩的绿”等来展现植物在春天进发出的生命力,从而展现出“春天从地里细细长出来”。
23.春天的美好细节很容易被忽略,只有像作者一样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自然中短暂而珍贵的美丽。
24.有趣的发现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发现,但是,最神奇而有趣的是我发现了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在我六岁那年,一次,我到伙伴家去玩。刚走进客厅,就被他家的大鱼缸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坐到鱼缸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鱼。看了好半天,我发现鱼儿的眼睛都是睁着的,眨也没眨一下。我想:“难聍道鱼不能闭眼吗 睡觉也睁着眼吗 ”我问小伙伴,她说也不知道。可是鱼的确是睁着眼睛的呀!我回去问爸爸:“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吗 ”爸爸说:对。”我又问:“那鱼儿为什么睡觉睁着眼呢 死后是睁着眼的吗 ”爸爸说:“孩子,你自己动动脑筋就会找到答案。”
我带着疑问朝新华书店跑去,我投入书海寻找《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我全神贯注地查找有关鱼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到了,原来鱼是没有眼睑的,没有办法闭上眼睛。我们看见鱼在静止的时候,就表示它在休息。但是,它的眼睛仍然是睁开的。我这才恍然大悟,明白鱼睡觉时眼是睁开的,即使在死了之后,仍是睁着眼的。我合上书,喜出望外地走出书店,连忙跑回家去告诉爸爸,爸爸听了我的解释,也很满意,连连夸我是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那天,我发现了鱼在任何时候都是睁着眼睛的。这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