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21: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归纳整理重要实词“事”“恶”“苟”,虚词“所以”“之”“者”“也”“以”“是”和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做笔记、做评点等方法,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用表格梳理辨析诸子人性论观点异同,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略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厘清孟子的性善论观点;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活动组织,引导学生感受本文逻辑严密的同时富有文学色彩的论述风格,学会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指出本文论证瑕疵,促成学生养成思辨习惯。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加文本的理解,体会孟子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言辞犀利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与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同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拓展阅读、讨论,辩证地看待历史上人们对孟子的评价,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讨论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人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归纳整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略读、精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厘清孟子的性善论观点,感受本文逻辑严密的同时富有文学色彩的论述风格。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历史上人们对孟子的评价,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领略诸子思想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的学习。
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大碰撞、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人性的善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1. 首先一起做个文言理解力考查,老师介绍各流派代表性人物的人性论观点,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文言表述所对应的观点。时间 1 分钟。
学派 代表人物 人性论观点 具体表述
墨家 墨翟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儒家 告子 无善无恶论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儒家 孟子 性善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儒家 荀子 性恶论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好色焉,……” “化性起伪”
教师解读:与儒家并为“显学”的墨家创始人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和教育的关系,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教育必须慎重选择。
“什么是人性”,告子说:食色是人类保持自己生存和延续后代的两种本能,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而作为孔子儒家学说主要继承人之一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有四个善端,人性本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个善端,将这四个善端经过后天大力的教育来扩充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
在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性善论”显得软弱无力。同为儒家学派继承人的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强调人性改造的“性恶论”。他认为通过教化和引导,可以“化性起伪”,使生性恶的人转向具有善的道德行为。
同学们都能找到文言相对应的观点了么,看来我们是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的。读了以上观点,你更同意哪个观点呢,如果开展一场辩论赛,你又将如何为自己支持的观点辩护呢。
今天我们这节课,将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孟轲发言。听辩手辩论时要记得记录对方观点,找出对方问题所在,以便批驳。
二、勾点圈划,泛读文本
请同学们一起跟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读,其实也有讲究,要将泛读、精读结合,其义才能显现。古代议论性文言文,我们在第一遍泛读时要能够首先注意标注并读准字音,圈点勾画出中心词句,初通大意。
1.这篇文章表达观点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有哪些?你能跟着老师边读边标注出来么?
划出关键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圈出关键词:政、治天下、仁、义、礼、智、四端2.圈点勾画后,我们是否能在未梳理字词的情况下,也能回答下面这个问题。请说出“四端” 指的是什么?“四端”扩而充之会得到什么?
根据检索我们发现,四端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端扩而充之,会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三、创设情景, 精读文本
活动一:知背景
由于孟同学是公元前 372 年至公元前 289 年的鲁国贵族后裔,他的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有很大区别,要真正读懂他的辩词,我们还得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辩手:1.同学们能否填写出下列空格?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姬姓,孟氏,名 轲,字 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 7 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从《孟子》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 性善论;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 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 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反对实行 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生取义。
活动二:理字词
读懂文言字词,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
1.课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在课本空白处写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等。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非所以内(同“纳”,结交)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交于孺子之父母”、“誉于乡党朋友”:状语(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语序为:“于孺子之父母交”、“于乡党朋友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等四句;判断句“人之有是四端也”:是,是指示代词,此“贼”;古今异义,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然”:与前文“纳”“要”一样,然是通假字同燃烧的“燃”;“不足以事父母”:事是动词,侍奉
2. 二是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将每课遇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等进行整理、归纳,制成卡片。本文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实词有:“事”“恶”“苟”虚词有:“所以”“之”“者”“也”“以”“是”。
用这个方法,经过长期坚持积累,读文言文会如读白话文一般轻松,这就是我们说的语感的形成,就能感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乐。
活动三:析论证理解了文义,我们就要理清全文的层次。
1. 弄清论点孟子说:“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
(2)由这个中心论点推开,作者又提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行仁政
(3)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孟子的论点非常清晰,那他具体又是用哪些论证方式,使自己的论说清晰生动,有说服力的呢?请同学们用 3 分钟时间找一下。
2. 弄清论证过程
(1)举例论证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有什么作用?使后面的论点更加有说服力,易于被人接受: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这里论证的观点还构成排比句。
(2)比喻论证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这两个地方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孟子的比喻易而生动有趣。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取譬,运用灵活。比如宋国的赋税很重,孟子谏言改变赋税制度,负责官员却推说种种原因不能立即就改,建议国君推到第二年。孟子就讲了一个故事:邻居知道偷鸡不对,却不想立即改掉,打算由原来每日偷你家一只鸡改成每月偷一只,等明年再完全不偷,你看可行么?孟子的比喻就是这么精辟允当,一语中的。
这里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四端的重要性(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以及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贴切,易于理解。
这里论证的观点也是排比句。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情感,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对比论证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这两个地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4)假设论证“苟能充之”句,除了对比论证,还是假设论证,再次论证了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就做不到。
5. 小结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画出本文论证结构的思维导图。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古代帝王事例论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探究原因,提出“四端”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
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固有的潜能,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2)请同学总结孟子这篇文章的特点?
一是逻辑严谨,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孟子的文章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文中孟子把性善具体阐述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君主应施行不忍人之政,行仁政将得到父母赡养,天下安定的局面。层层推理,使所述主旨水到渠成。
二是多种论证手法,生动贴切,通俗易懂,说理有力。
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举例、对比、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论证灵活,说理有力。
三是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言辞犀利。
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句式,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既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情感,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言辞犀利,感情充沛,极富雄辩色彩。
四、辩论活动,质疑思辨
1.这样严密的论述,是不是就无可批驳了呢?如果你是反方辩手,你能从孟子的辩论中找到漏洞并加以反驳么?请你思考 2 分钟后作答。
认真阅读孟子的论据,不难发现,以“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生活现象,只能归纳推导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而不能推导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结论。
作者泛化了推导结论,留下了被人批驳的空间。
其实孟子所举的这个例子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它不是由逻辑推理而是由生活实践所证明的,其根据就在每个正常人的心里。每个人都可以“将心比心”,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2. 如果你是正方辩手,你可以补充哪些论据使正方观点更有说服力呢,思考两分钟后,说出你的答案。
从孟子恻隐之心来看,道德最朴素的起源不是义务,不是责任,不是理性,不是冰冷的平衡,道德最朴素的起源就是人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可以用穿衣戴冠睡屋而不做猪狗来论证羞恶心,人和动物在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有羞耻心,正因为有羞耻感,人才成为“人”,成为正直、向上的人。一个人感到了羞耻,也就才会更加重视自己的道德品质,此义之端也。
以重病先看来论证谦让心,能谦让扩而充之就是知礼仪,以批评虐杀来论证是非心,能明辨是非,不轻信偏听就是智力的发端。
3.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请同学们阅读《任务单》上孟子与告子的对话,思考你更同意谁的观点,以“人性本善”或“人性非本善”为论点写一段论辩词。
要求: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阐述己方观点,批驳对方观点。
我们在论辩时,要保持严密的逻辑,既不要出现像孟子文中那样论证过程的失误,也不要在论点和论据处失误。注意避免出现开头论点——“人性无善无恶”,结尾论述——“有的人一出生便怀有一颗善良或邪恶的心。”这样的前后观点矛盾。或“生于军人世家的孩子不会成为叛国者”这样过于绝对的论据。
五、背景解读,延伸拓展
1. 孟子的思想孟子最看重仁,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他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产生的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并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认为只有施行王道,珍爱百姓,才可能称王天下。
失去同情和怜悯之心的人,永远都不会体会王道。正如孟子所说,性本善。你的生活深度取决于你对年幼者的呵护,对年长者的同情,对奋斗者的怜悯体恤,对弱者及强者的包容。
因为生命中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中每一个角色你都扮演过。
孟子是一个有着悲悯众生的大丈夫思想的人,孟子注重个人的修养,认为有一种气,极端浩大有力量,所以就应该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滋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在价值观追求方面,他坚持“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正义,在面临是苟且偷生还是英勇赴死的选择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2. 历史评价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记载孟子的。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认同他的话,反而被认为迂腐,不符合实际。
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孟子)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朱熹在《读唐氏》中写道:“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可见其在后世人心中地位。
2. 学生评价
孟子崇尚王道治国,而战国是乱世,乱世,七雄争霸,逐鹿中原,那时法家的霸道似乎更管用。那如果放在今天,孟子的思想在这个时代是否能够推行呢?
录制采访视频(请你就此问题采访一下身边的同学)
六、作业及小结
1. 作业二选一完成
(1)义利之辨是先秦诸子讨论的重要话题。你怎样看待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儒家学说大多指向个体的修身养性,缺少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探索,值得现代国人反思。对此,你怎么看?请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读书随笔。
读孟子语录, 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字字珠玑,读来荡气回肠、振聋发聩,这就是——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课笔者试图首先用表格梳理辨析诸子人性论观点异同;接着引导学生养成标注字音,圈点勾画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泛读文本能力,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然后通过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填空题温故知新。活动二:通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对照检查正误。活动三: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论点和论证方式;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再通过辩论赛形式的三个活动设计,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初步感受思辨的魅力。最后作业布置检查本课所学,并提供个性化选择。
本课的教学需要在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班级进行,并且需要放在辩论赛的活动教学之后,既是对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文的教学,也可以作为孟子思想的导读课,还可以作为课本涉及的辩证思维方式的训练课,对学生的基础和授课教师的能力都有一定要求,以上这些导致了本课授课范围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