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高考复习
之 史观概述
相传,是溥仪被赶出北京后,手头紧张又酷爱西餐。一天,从西餐里的红菜汤得到灵感,把西红柿和鸡蛋炒一块儿。这一炒,味道居然好极了,红黄相间的颜色也很符合他皇家的身份。
历史与生活
唯物史观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现代化)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唯物史观
【概念内涵】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宋朝开始广泛使用铁锅做饭
铁锅技术的改进让炒菜这种烹饪方式更加普及
全球史观
【概念内涵】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番茄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时被欧洲人带到中国
我们可以研究它怎样一步步成为中餐里常见的食材。
近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近代化史观”就是运用“近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炒菜器具从柴火灶变为煤气灶
番茄种植从露天种植发展到大棚温室
文明史观
【概念内涵】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中式番茄鸡蛋面和意大利番茄鸡蛋面相比,
在用料和做法上有明显差异。
社会史观
【概念内涵】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如工业革命,以往人们关注的是发明家瓦特、史蒂芬孙等大人物,社会史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无产者乃至童工、流浪汉等小人物身上,体现“大众化”的特点;如经济危机,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危机引起的国家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则引导我们关注危机下的民众生活,体现“生活化”的特点。
研究 80、90、00后第一次学习做番茄炒蛋的社会记忆;
城市小孩和农村小孩做番茄炒蛋的不同经历。
生态史观
【概念内涵】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粱。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御的责任。
明清时期冬天气候变冷,会影响番茄的种植;而现代温室技术打破了季节限制。
唯物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革命史观
唯物史观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现代化)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生态史观
唯物史观
1.(2023年·海南)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革命史观
【概念内涵】
所谓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在近代中国和近代世界,从反对列强侵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也属于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
1.(2024·山东)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
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D
1.(2024年·北京)8.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
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
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
B
【关键词】
矛盾、阶级、斗争、运动、侵略、压迫
全球史观
【主要内容】
(1)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2)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
(4)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2023年·广东)13.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无非是其通过探险活动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个单一的航海体系,那就是欧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为基础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大陆的整个过程。”下列选项中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与扩散 B.社会从传统到现代
C.文明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 D.世界从分散到整体
D
【关键词】
全球化、联系、
整体、交流
全球史观
(2020全国Ⅱ卷)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C
1957--1958年的“国际也球物理年”,是一个“在多国政府知情合作与支持的基础上”由多国科擎家发起,全球六千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参与的大规模国际科学合作活动。据统计,在国力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苏联政府在该组织的花费与美国村当。这表明
A.科研成果应该由全人类共享 B.美苏冷战渗透到科技领域
C.美苏在科学上既竞争又合作 D.科技合作改善了美苏关系
C
【关注】
(1)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经济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
(2)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近代化史观
【主要内容】
(1)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2)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3)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4)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24年·北京)透视法是15世纪欧洲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理论,又称“数学透视法”,在绘画和浮雕创作上掀起划时代的技法革命。哥白尼曾说“日心说”是按透视法合理构建的宇宙空间结构,伽利略也说他发明天文望远镜受透视法的启示。由此可见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引入了科学方法 ②透视法理论的出现标志欧洲近代科学兴起
③艺术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近代科学研究发展 ④透视法成为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关键词】
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商品化、科学化、理性化、城市化
文明史观
【主要内容】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24年·广东)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C
【关键词】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社会史观
【主要内容】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D
【关键词】
衣食住行用、休闲娱乐、婚丧嫁娶、社会生活
生态史观
【主要内容】
(1)从纵向看: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首先是地表),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地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从横向看: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生态史观
1.(2020江苏)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 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 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 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 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A
综合应用
如何运用不同史观进行历史评价
【例1】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
(2)现代化史观:
(3)社会史观:
(4)全球(整体)史观:
(5)文明史观: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政治、经济、思想、社会)
辛亥革命使得国民面貌(社会风俗)为之一新。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
综合应用
如何运用不同史观进行历史评价
【例2】新航路开辟
(1)革命史观:
(2)现代化史观:
(3)社会史观:
(4)全球(整体)史观:
(5)文明史观:
早期殖民扩张,导致灾难、屈辱、落后。
欧洲资本积累,落后地区得到开发。
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物质生活;地圆学说。
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粗具雏形。
冲击神学理论,促进西学向外传播。文明走向链接,文明交流、碰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