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知识作业: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原始社会
(1)多元: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一体(核心):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2.发展——西商西周至五四运动后
历史时期 代表文化现象(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各个阶段不同境遇的原因
夏商西周 夏朝进入青铜时代。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古代社会礼制发展与完善 ﹨
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3)战国时期, 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的原因:孔子所处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日益形成的时代。当时的要求是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其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秦至西汉 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观点适用了汉武帝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魏晋至隋唐 (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纲要上P42)
宋元 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的原因: (1)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要求
明清之际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
近代前期(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儒家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新文化运动否定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时代的礼仪制度,其与封建专制分不开。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深入思想领域。因此,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彻底推翻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后 ﹨
▲儒家文化发展示意图
3.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消极影响:
(1)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有教无类”“因材拖教”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突出;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该摒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习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文化内涵 (思想理念) 代表言论 影响
以人为本 社会关系:以人为本 (1) (2)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政治伦理: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战国时期,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 (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发展有其特定自然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造福人类)的思想 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 (2) (3) (4)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特点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4)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选必三P1)
【拓展升华】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的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1)社会条件
①政治条件:
②经济条件:
③文化条件: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封建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历史影响:①明清之际提倡个性的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社会统治的理论基础。②欧洲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启蒙思想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朝代 概况 著名高僧﹨思想家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选必三P53)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①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纲要上P45) 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纲要上P42)
隋唐时期 ①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纲要上P45) 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纲要上P46) ③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纲要上P46)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北宋:程颐、程颢 南宋:朱熹、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选必回顾】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选必三P26)
【知识延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原因:
(1)长期战乱带来灾难,为佛教提供土壤。
(2)佛教因果报应、消极避世的思想,把人眼光从现实转移到来世。
(3)统治者的提倡与支持。
【知识延伸】佛教本土化的主要表现: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提倡忠君爱国。
(2)影响
①
②
③
④消极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近代科学传入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传播
时间 战争﹨革命 代表人物 概括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 林则徐 魏源 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汇译成《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纲要上P93)
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 ”的思想 (2)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3)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4)1868年,专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 康有为 梁启超
20世纪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孙中山 (1)1905年,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纲要上P109) (2)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民主共和制) (3)民国初年,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高举着“男女平等”旗帜,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
1915年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纲要上P116)
1917年以后,特别是五四后 十月革命 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 (1) (2)
【选必回顾】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了铁路的陡坡问题。(选必二P72)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表现
文字 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②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如朝鲜创造出 ,日本创造出 ,越南创造出 。
儒学 ① ②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社会制度 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②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③7世纪,日本 ④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⑤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3)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4)15世纪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链接重要史实 外传时间 传播途径 对西方的影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纲要上P23) 8世纪以后(唐) 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纲要上P45) 13世纪(宋元) 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 宋朝,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纲要上P68)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宋元) 由海路传到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
印刷术 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选必三P83) 14世纪至15世纪初(明朝) 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选必回顾】16世纪以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选必三P57)
【拓展升华】
全面认识西学东渐
1.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1)主题:
体现的的社会性质:
复杂历程:
最终发选择:
2.西学东渐的影响:
(1)各种学术的发展
(2)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3)西方政治思想
(4)社会风俗的转型
(5)民族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