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7 22:0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设计愿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下册“责任”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由毛主席惊闻噩耗和艰难抉择两部分组成,全文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达了主席在失去爱子后的极度悲痛和眷恋不舍,表现了毛主席深沉的父爱和不凡的胸襟。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第一部分“惊闻噩耗”,以幸福语文的“五言四问”为经,以“任务和活动”为纬,在朗读、圈画、补写、宣讲、创作的层层递进中,让“责任担当与父子深情”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实际行动。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描写方法,学习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人物。
思维能力:了解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借助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写作。
审美创造: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通过典型事例写出人物具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中,陈列着抗美援朝时期大量的文字资料,在其中的一个展柜中有这样一张泛黄地且泛着泪迹的记录稿,上面清晰可见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行。
任务一:爱国诗行叩问“是什么”(以诗引史,点燃情感火种)活动一:朗读诗句,穿越历史
1.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学生朗读。
2.追问:这句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补充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争。
4.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忠骨”含义。
活动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读通
2.检查初读,读出内容
第一组:彭德怀 拟定 烧死 紧锁 情不自禁 喃喃
(1)点名读,正音。
(2)词语是有画面的,试着读出画面。
(3)结合课文内容,用上其中的三个词语来说一说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4)将这个画面更简单地概况为四个字是——惊闻噩耗(具体由学生课堂生成)。
(5)带着这样的画面,再读第一组词语。
第二组:遗骨 安葬 特殊 眷恋 踌躇 黯然
(6)词语不仅有画面,还有情感。学生试着读出来。
(7)结合课文内容,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说读出的情感。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艰难抉择(具体可由学生在课堂生成)。
3.学生总结,明确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就写了毛主席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悲痛不已,但经过一番艰难抉择后,最终在电报记录稿上写下了批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活动三:百字电报,沉浸朗读
1.PPT出示1952年2月放在毛主席案头的那份电报,学生计时朗读,40秒内读完为“合格”,30秒内读完为“紧急军情”。
2.朗读完毕,教师追问:“这份电报彭德怀写了两小时、改了一天、又压了一个月,114个字为何重若千钧?”
3.学生畅谈,初步感受丧子之痛。
【设计意图】用三句爱国诗引读补充,激活学生旧知;再通过“青山处处埋忠骨”设疑,制造认知冲突,为后续文本探究奠定认知与情感基础。
任务二:细节深处追问“怎么样”(圈画批注,走进父亲内心)
活动一:圈画批注,共探细节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三色荧光笔标记:动作、语言、神态。
2.同桌两人为一组,轮流分享自己圈画的一处细节,并用“我从_________(细节)读出了________情感)”的句式说明理由,然后选择一处尝试读出体会。分享结束后,同伴互评:①是否准确圈画;②是否说清情感;③是否用朗读表现情感。
3.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在全班展示“最动人细节”。
4.引导学生从“一整天没说一句话中”这个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悲痛欲绝。从“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这个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主席的万般悲痛。从“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个细节中感受到毛主席的心如刀绞并指导朗读。
活动二:补充资料,走进内心
1.出示资料,情感奠基。
8岁那年,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牺牲之后,毛岸英带着两个弟弟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再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加入苏联红军,走上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战场。回国后,毛主席又送毛岸英到农村,到工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锻炼……
2.学生补充,体会悲痛。(化身主席回忆往昔)
那一次,岸英你,流落街头,当,不都 吗?这次怎么会_________。
那一次,岸英你,去苏联留学,虽然,不都 吗?这次怎么_________。
那一次,岸英你,被送到延安农场学习,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_______。
3.引导朗读:可是这一次,毛岸英却没能像往常一样平平安安地归来,毛主席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爱子的名字:
预设接读:“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4.追问体会:从毛主席一遍又一遍的呼喊中体会到了什么?从紧锁的眉头中体会到了什么?又从情不自禁地喃喃里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谈体会并将此刻的真实感受送进句子用朗读来表达。
【设计意图】 三色荧光笔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具像,同伴互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补充毛岸英生平资料,用排比的句式制造情感落差,让学生在补白与朗读中真正触摸“丧子之痛”,落实语文要素。
任务三:聚焦细节想象补写,再现“为什么?”(读写融合,表达真实情感)
活动一:聚焦细节,总结方法
引导回顾并总结写法。在毛主席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喃喃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老父亲的丧子之痛。由此可见,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的内心更具体、更真实。
活动二:迁移续写,走进内心
1.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奔朝鲜战场时是怎样和自己的父亲告别的呢?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着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自己化身毛主席或毛安英再现当时的场景,写出毛岸英的决心与志向,来慰藉这位万分悲痛的父亲。请以“1950年10月19日早晨……”为开头展开想象,还原告别场景,注意动作神态反映内心。
2.同伴互评。互评要求:(1)是否通过动作、语言或心理描写表达内心情感;(2)语言是否准确,情感是否真挚。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片段,聊表慰藉。
【设计意图】以“1950年10月19日早晨……”为情境,让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创作,把阅读体验转化为写作实践;同伴互评把写作指导拆成可操作、可看见的微步骤,实现“读中悟法,写中用法”。
任务四:躬身践行回答“我会吗”(课后自选作业,将责任与担当写进行动)
作业一:化身英雄,光影回声
借助“即梦”AI工具,用数字人的形式化身毛岸英或其他烈士,以“我想对毛主席说……”为主题制作短视频。要求:至少出现课文中的两处细节。
作业二:家国书签,手绘传递
书签正面用毛笔或钢笔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书签背面可以手绘插图,并配一句原创的“爱国寄语”。
【设计意图】把学习推向真实生活:化身英雄训练口语与媒体素养;手绘书签让责任担当可触可传;这两项自选活动输出均指向让学生把“家国”从文本走进生活,从而完成了“知—情—行”的学习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