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课件 教案 学案 练习):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六环境保护(课件 教案 学案 练习):1.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9-06 20:51:00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有关资料,说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归纳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状况,提高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的反思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学习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等材料,通过读图、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调研】
选择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措施。并与同学交流。
我的成果:

【课堂活动】
活动建议1:研讨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1和表2:
表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比较
全球性环境问题
原因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使大气__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____________增强。
引起冰雪消融,导致全球③________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臭氧层遭到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引发________、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还会扰乱食物链,造成某些生物________,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酸雨蔓延
由于人类燃烧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形成酸雨。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______________,被称为“空中死神”。
森林锐减
人为的______________、森林火灾、____________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使森林在________调节气候、__________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的生态效益减弱。
水体污染
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_________,而且也污染了海洋。
陆地水体的污染不仅导致人类的疾病,也造成全球大面积的缺水。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 _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气候变化和___________因素造成的_________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森林被毁、__________、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_________。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垃圾随意倾倒、露天堆放;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_________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________,污染大气,传播疾病,而且污染农田和__________。
表2:主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
解决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洋污染
活动建议2:小组合作学习(1)教材中选取的八大环境问题,哪些属于环境污染,哪些属于生态破坏?(2)为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
探究活动3: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完成表3。
表3: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从区域性、小规模向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从________损害向________损害发展,从____________向全面的____________发展。







全球性
以往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的,而当代环境问题除了仍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特点外,已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
综合性
早期的环境问题,大多具有__________,而当代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更加________________。
累积性
历史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当代新的环境问题不断产生并形成积累、________、集中爆发等复杂局面。
社会性
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________________问题,有些已成为重要的________问题和经济问题。出现一些以____________为宗旨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
探究活动4:研讨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什么是环境伦理观?
(2)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环境伦理观?
【典型例题1】图1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典型例题2】读图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DU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南极________季最大。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半球,经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
【典型例题3】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问题。
(1)将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图3相关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F.全球变暖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多选)(  )
A.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用野生鸟类羽毛装饰房间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小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拓展知识】
零污染计划
环境既被污染,但也可以被治理。一些工业大公司实施零污染计划就取得不小的成就。(1)杜邦公司利用废弃的牛奶盒和其他的一次性塑料容器,开发出耐用的聚乙烯材料用于生产不易撕裂的信封,使公司的塑料垃圾量减少25%。(2)宝丽来公司在生产电池的工艺中不再使用汞,这使回收电池成为可能。(3)星星联合炭化公司用二氧化碳取代喷漆中的一种溶剂,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减少了70%以上。
【知识构建】
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重点图像】“世界主要生态破坏类型分布图”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组织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区、清洁生产工厂、污水处理厂等,写一篇观后感。
【设计思路】
关于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和高中必修课中曾经学习过,但内容零散,没有系统性。本课的内容要求将知识发散性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知识的系统性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因此利用图表和资料组织学习成为本课的特色。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读图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一是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二是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全球性的八大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危害。二是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三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结合有关资料,说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归纳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2.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状况,提高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的反思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本课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环境问题是研究与学习环境相关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归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二是在归纳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危害时,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材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观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形成影响终生的环境伦理观,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措施。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关于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当代面临环境问题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研讨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2:
表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比较
全球性环境问题
原因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使大气_________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____________增强。
引起冰雪消融,导致全球③________升高,使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臭氧层遭到破坏
____________________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引发________、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还会扰乱食物链,造成某些生物________,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酸雨蔓延
由于人类燃烧____________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形成酸雨。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______________,被称为“空中死神”。
森林锐减
人为的______________、森林火灾、____________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使森林在________调节气候、__________以及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的生态效益减弱。
水体污染
人类生产与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_________,而且也污染了海洋。
陆地水体的污染不仅导致人类的疾病,也造成全球大面积的缺水。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 ________”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气候变化和___________因素造成的_________和具有旱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森林被毁、__________、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_________。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
垃圾随意倾倒、露天堆放;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_________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安全问题。
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________,污染大气,传播疾病,而且污染农田和__________。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投影“全球性环境问题比较表”(表2)。
②课前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质疑。
②学生完成表2的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
[内容解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等八大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小组交流,让全班同学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方面。教材中,每种环境问题都配有图,包括分布图、成因图和景观图等,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在全球的主要分布情况。
关于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要求学生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说出采取的措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选取几个环境问题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
环境问题
解决措施
全球气
候变暖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
臭氧
层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酸雨问题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生物多
样性减少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海洋污染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防止石油泄漏等,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参考答案(表2):二氧化碳、甲烷 温室效应 海平面;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氯氟烃 皮肤癌 灭绝 煤、石油、天然气;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 建筑物遭到腐蚀;滥砍乱伐 酸雨污染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陆地水体 赤潮;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干旱、半干旱;草原遭破坏 大量捕杀;发展中 土地 地下水。
探究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1)教材中选取的八大环境问题,哪些属于环境污染,哪些属于生态破坏?(2)为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投影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②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学习小组研讨。
②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质疑。
通过设计引申问题,强化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理解。
[内容解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属于环境污染的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蔓延、水体污染、垃圾污染与危险废物转移,属于生态破坏的有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主要从影响范围和造成的后果两个方面来说明。
探究活动3: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完成表3。
表3: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从区域性、小规模向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从________损害向________损害发展,从____________向全面的____________发展。







全球性
以往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的,而当代环境问题除了仍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特点外,已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
综合性
早期的环境问题,大多具有__________,而当代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更加________________。
累积性
历史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当代新的环境问题不断产生并形成积累、________、集中爆发等复杂局面。
社会性
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________________问题,有些已成为重要的________问题和经济问题。出现一些以____________为宗旨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①投影自学的要求(表3)。
②指导学生自学。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自学并完成表3,完成后可同桌研讨。
②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内容解析]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对每个特点再举一些例子,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表3的参考答案是:全球性、大规模  宏观  微观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局部性 地域性 单一性 综合化、多样化 重组 科学技术 政治 环境保护 
探究活动4:研讨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①展示导学问题:(1)什么是环境伦理观?(2)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环境伦理观?
②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③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学生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②在自己的学案上写上答案。
③学生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通过自学、讨论、分析、质疑初步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内容解析]环境伦理主要是指的人对自然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什么是人类正当、合理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应当承担怎样的义务等道德问题。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即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爱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
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是重点。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典型例题1】图2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解题指导:本题通过具体项目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资源、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要通过分析,找出各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这类试题的解决,从整体内在联系考虑难度较大,可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先找到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寻找直接的因果事象,然后层层分析,尝试解决。本题中如“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这两项是人口增加的原因,而人口增加又导致“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环境、资源的压力增大”。前者是为满足增加人口吃饭的需要,后者是人口增加造成的后果。然后层层分析,尝试解决。判断正确与否,可通过该事物或现象与前后地理事物或现象是否符合因果关系或内在联系来验证。
参考答案:i或j a或b e或f j或i c或d g或h b或a d或c h或g f或e
【典型例题2】读图3,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DU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南极________季最大。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半球,经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
解题指导:由题干知,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空洞问题,熟记臭氧层空洞的特点,理解领会其形成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以看出,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在春季(南半球)最为明显。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由于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的气温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是臭氧减少的结果,而臭氧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氯氟烃等气体造成的。由于臭氧量的减少,吸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白内障、皮肤癌患者增多,破坏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免役系统,对农作物、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根据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即人为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过多,可通过减少氯氟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来解决。
参考答案:(1)140 200 春(2)平流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升温
(3)氯氟烃化合物 北  大气环流(4)紫外线 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农作物减产,森林受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
(5)减少氯氟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
【典型例题3】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问题。
(1)将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图4相关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F.全球变暖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多选)(  )
A.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用野生鸟类羽毛装饰房间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小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解题指导:本题综合考查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人地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根据CO2增多判断④为全球变暖;根据径流变化,判断①为水旱灾害;根据沙暴盛行,判断⑤为气候恶化。其他顺理推之,掌握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参考答案:(1)①-B ②-D ③-A ④-F ⑤-C(或E) ⑥-E(或C)
(2)可持续发展道路 ADE
【重点图像】“世界主要生态破坏类型分布图”
【读图解析】能够根据地图说出主要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在世界的主要分布区、成因及其对策。同时能够总结出主要生态破坏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工业发达,故而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农业活动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故而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拓展知识】
零污染计划
环境既被污染,但也可以被治理。一些工业大公司实施零污染计划就取得不小的成就。(1)杜邦公司利用废弃的牛奶盒和其他的一次性塑料容器,开发出耐用的聚乙烯材料用于生产不易撕裂的信封,使公司的塑料垃圾量减少25%。(2)宝丽来公司在生产电池的工艺中不再使用汞,这使回收电池成为可能。(3)星星联合炭化公司用二氧化碳取代喷漆中的一种溶剂,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减少了70%以上。
【教学反思】略
新授课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环境问题的累积性并不表现为(  )
A.原有环境问题依然存在,新生环境问题不断出现
B.各类环境问题在地球上积累、重组和集中爆发
C.由高技术引发的环境问题已日益增多
D.环境问题表现形式更加综合化、多样化
2.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至全球,其原因有(  )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 
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变化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要求的是(  )
①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③经济发展应尽可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④人类的经济发展,应保持在环境承载量的极限范围之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即“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完成4-5题。
4.近年“绿色GDP”日益成为专家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一个话题,以下有关“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GDP”的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
B.“绿色GDP”含义是不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环境保护要求每位中学生(  )
①树立环境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C.①③④
近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完成6-9题。
6.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7.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8.臭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碳氧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B.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
C.人类大量砍伐热带雨林
D.太阳活动会导致臭氧降至最小值
9.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要严格控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0.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 )
A.德国境内莱茵河的污染 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 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
二、综合题
11.读图2“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图3,回答问题
(1)图中A、B、C三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酸性气体,其污染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欧瑞典、挪威等国常降酸雨,经研究所降酸雨与A地区有关,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境内的C盆地,酸雨污染比重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________更加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原因是炎热干燥的__________风加速了环境恶化,使____________沙漠日益向南扩展。
(5)从以上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制定和采取的战略措施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颁奖会》
材料二:过去的3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过于倾向增长主义。各级官员似乎抱定这样一种信念:中国一切麻烦问题的根源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积累足够财富。一旦生产力水平达到相应高度,比如说,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元,全部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
材料三:2011年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发出了异常严厉的警告,称环境污染正危及中国的增长前景,将这个问题定位为“十二五”规划的中心主题。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这些企业有什么特点?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唯GDP主义有什么局限性?中国的GDP高速列车在行进之中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角度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的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以“寻找最后的白鳍豚”为主题的2008年长江豚类科考活动于12月13日结束,该科考队遗憾地宣布:在为期30多天,来回3336千米的考察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这种比大熊猫更珍贵的种群的复壮希望已经极为渺茫。
白鳍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白鳍豚的眼很小,它利用声呐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声呐信号还用于白鳍豚个体之间的通讯联系。
材料二:图是相关示意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鳍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东北虎、藏羚羊和朱鹮等,都如白鳍豚一样濒临灭绝。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检测练习】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C 6.B 7.A 8.B 9.C 10.B
11.(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是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M地区主要在沿海,经济发达,环境污染严重,发展中出现了资源、能源不足的状况。N地区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12.(1)硫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废气 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搞好综合治理,化害为利
(2)工业、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和石油 西南风的影响
(3)四川盆地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来源:Zxxk.Com]
(4)沙漠化 过度放牧 滥垦草原 东北信 撒哈拉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消除工业“三废”,搞好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13.(1)这三家企业均属污染型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不注意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现象。
(2)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的作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上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3)经济增长适度,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又与自然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好。(本题具有开放性,能体现出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和谐即可)
14.(1)生物多样性减少(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2)主要是人为因素。滥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也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完善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规定;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课件15张PPT。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新授课 环境保护 第一单元现场调研关于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
学习目标结合有关资料,说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归纳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状况,提高从地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的反思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一、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1:研讨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比较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1:研讨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比较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1:研讨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比较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1:研讨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表 1: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比较 一、全球性环境问题探究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
(1)教材中选取的八大环境问题,哪些属于环境污染,哪些属于生态破坏?
(2)为什么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探究活动3: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完成表2: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探究活动4:研讨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1)什么是环境伦理观?
(2)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环境伦理观?右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 )生存条件恶化;
(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 )土地生产力下降;
( )人均资源减少;
( )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 )人均收入减少;
(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实战演练1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DU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南极________季最大。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半球,经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实战演练2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DU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南极________季最大。
(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半球,经________输送到南极上空。
(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实战演练2课堂评估活动:运用框架结构图,建构本小节的知识体系反思:收获与疑问……重点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