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 程 目 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运动 历程 思想基础 创立“ ”会
革命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
建立政权 1853年定都天京
军事全盛 北伐和西征
由盛而衰 1856年天京变乱
政权覆亡 1864年天京陷落
两大 纲领 革命纲领 《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新社会 方案 《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失败 根源 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 影响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即 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图解】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背景 清政府内忧外患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 “ ”“求富”
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目的 “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实质 清朝统治阶级的 运动
内容 军事工业 官办企业,旨在自强
民用企业 ,旨在求富
新式学校 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新式海军 维护沿海国防安全
意义 是中国早期 的尝试
局限 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概念】 “中体西用”
晚期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前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成果,开启中国现代化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政府对抗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概念】 官督商办
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即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概念】 现代化
也称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文明化、理性化。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 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措施 结果
西北 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 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收回伊犁大部分 1884年新疆建省
西南 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引发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 中法《 》,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东南 法国进攻台湾 军事击退法军 1885年 建省
2.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主要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对外扩张
导火索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过程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 》: ①承认 “独立”。(宗藩关系解体)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破坏领土主权) ③赔款2亿两白银。(人民负担和经济命脉)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深入长江上游) ⑤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 制造。(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续表
影响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②证明 破产。 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思考点】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国家综合实力逐步超过中国。②日本侵略计划,对外扩张蓄谋已久,备战充分。③中国战争中战略指挥错误。④本质上,是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权被资本主义制度打败。
【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就是直接向他国输出商品,获取利润。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是商品输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就是对他国贷款和投资,如创办工厂、银行、工矿、铁路等,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其他有利因素,开展生产或经营,赚取超额利润。
知识点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始 “三国干涉还辽”:向欧洲银行借款
其他 表现 ①划分 。 ②强租租借地。 ③掠夺铁路和
【辨析】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指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多数位于沿海并附有军事设施。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点燃旧民主主义革命
1. 【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史料认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关系
2. 【探究】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等]
根据史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025南京期末)清王朝面对太平天国运动,调整了统治策略,重用汉族大臣,着手整顿吏治。前线的军政大员在屡遭败绩之后,也不再墨守成规,尝试自行筹备战守,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便是曾国藩组建湘军出征。这导致 ( )
A. 封建统治基础遭到严重削弱
B.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发生变动
C. 汉族地主居于朝廷统治地位
D. 西方列强借此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主题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启
3. 【学思之窗】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阅读史料,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
4. 【学习拓展】 近代新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从时间角度,谈谈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的情况。
(2025清远期末)1894年《申报》曾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可以说明洋务运动 ( )
A. 便于政府与民争利
B. 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
C.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主题三 列强侵华加剧
5. 【探究】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由海入侵的步步深入,清政府采取的海防战略从“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水陆兼防”“以水为主”。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但其权限被限制在军政方面,军令权掌握在皇帝和军机大臣手里,舰队指挥权掌握在前陆军将领手里。同期日本形成了在天皇统率之下的海军省和海军军令部,海军以平均每年置舰两艘的速度加快建设。清朝自光绪十四年后,“未增一船”,战时甚至出现“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的窘境。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晚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争夺制海权”的重要性。(李强华《晚清海防战略的嬗变历程、制约因素及其启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从中方的角度,分析晚清海防失败的原因。
6. 【问题探究】 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对照教材上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论述的认识。
(2025厦门期末)1875年,军机大臣文祥在廷议中指出:“倘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坏关而入陕甘,内地皆震,即驶入北路,蒙古诸部落皆将叩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为解决这一危机,清政府 ( )
A. 着力创办军事工业
B. 发兵收复新疆南北
C. 全力筹建北洋舰队
D. 开启政治改革步伐
配套新练案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 (2024广州期末)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是指 (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2. (2025潍坊期末)清咸丰三年(1853年)户部奏称:“自广西用兵以来,奏报军饷及各省截流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为此,清廷不得已变通旧制,准许地方督抚乃至统兵大员自行筹饷。据此可知当时 ( )
A.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 晚清财政体制逐渐完善
D. 清朝中央机构发生异变
3. (2025青岛期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具有鲜明的新色彩。“新色彩”体现为 ( )
A. 平均分配土地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发展资本主义
D. 扶清灭洋
4. (2025海淀期末)阅读以下材料:
况①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②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③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④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其中,①是洋务运动的 ( )
A. 背景 B. 步骤
C. 目的 D. 评价
5. (2025泉州期末)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始,数年之内,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兵工厂先后创办。据此可知,洋务运动旨在 ( )
A.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实现强兵御敌
C. 提升清军文化素养
D. 促进政治民主
6. (2025东莞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恭亲王奕?上奏折说:“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在洋务派推动下成立京师同文馆,培养了早期的翻译、外交和技术人才。材料体现 ( )
A. 西方国家重视中国文化
B. 洋务运动宗旨是培养翻译人才
C. 洋务派经世致用的思想
D. 洋务派认识到中国战败的根源
7. (2025惠州期末)1864年春,普鲁士公使在天津大沽口海面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认为此举“显系夺中国之权”,并与普鲁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两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这表明清政府 ( )
A. 初具近代外交意识
B. 坚持天朝上国观念
C. 抛弃传统宗藩体制
D. 注重维护海洋权益
8. (2025福州期末)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的标准轨运货铁路,在长江沿岸地区修建了大量码头和港口。这些做法 ( )
A. 完善了军事工业
B. 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C. 垄断了国际贸易
D. 推动了近代交通发展
9. (2025南京期末)英国人贝思福于1899年对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清廷创办)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事器械。”该言论可用于 ( )
A. 阐述民用工业的失败
B. 研究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 探讨百日维新的影响
D. 解释义和团运动的结局
10. (2025惠州期末)19世纪70年代,清廷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针对李鸿章放弃塞防的主张,左宗棠指出,“若此时(对新疆)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据此可知,左宗棠 ( )
A. 认清世界发展大势
B. 认识到新疆的国防战略地位
C. 与顽固派分歧严重
D. 化解了清政府的边疆危机
11. (2025佛山期末)19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但在这一时期,左宗棠成功收复了新疆地区,后来清政府又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表明 ( )
A. 中国近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B. 西方列强放弃分裂中国企图
C. 清政府达到了富国强兵目标
D. 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12. (2025日照期末)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设立台湾省。这些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 维护国家主权 B. 提高治理效能
C. 改革地方机构 D. 促进地区交流
13. 《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政府放松言论的监管
B. 报刊的失实导致战败
C. 国人对战败进行反思
D. 中国变革以失败告终
14. (2025肇庆期末)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向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规定还款期限为36年,以海关收入为担保,不得提前或一次性还清。这反映了 ( )
A. 列强企图控制中国
B.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C. 资本输入危害更大
D. 中国主权彻底沦丧
15. (2025郑州期末)1897年11月,德国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并获得修建胶济铁路的权限。12月,俄国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中俄签订租借条约,并准许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支线。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并获得了天津到沈阳的“关内外铁路”的贷权。这些史实表明 ( )
A.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 铁路是列强侵华的核心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D. 以夷制夷策略有效实施
16. (2025南京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曾国藩在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看到了外国船炮的厉害,产生了购买外国船炮的欲求。通过购买洋枪洋炮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了实效,产生了学造船炮的想法。为从根本上学会外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想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从而选派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洋学生。通过大力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在与外国“商战”中取得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摘编自李安祥、李文斌《曾国藩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阶段性特点》
材料二 张謇认为,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救国和救民。“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从本国实际出发,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在利用外资的层面,张謇也提出,“铁路可令洋商包办;兵轮可令洋商包办。”但特别强调“借外资不可丧主权”。
——摘编自马敏《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曾国藩和张謇经济思想的异同。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和张謇思想共同的积极作用。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拜上帝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阶级 湘淮系
知识点二
自强 自救 官督商办 现代化
知识点三
1. 左宗棠 越南条款 台湾
2. 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朝鲜 设厂 洋务运动
知识点四
势力范围 工矿利权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史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在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即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2. 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典例指引 1 B 解析: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和曾国藩组建湘军等措施,使得汉族官僚势力崛起,引起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不等于汉族地主居于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战后,排除D项。
主题二
3. 当时《北京条约》已经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是太平天国和捻军还在活动。洋务派借此学习西方器物,现实目的是“可以剿发逆”,长远目的是“自强”,巩固清王朝统治。
4. 两个阶级整体晚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在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产生要早于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是中国近代新产生的阶级,不属于传统的阶级力量,如封建地主和农民。
典例指引 2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通过竞争,对中国商务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故选B项;在所给的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或争夺,排除A项;虽然轮船招商局的存在间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这一点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轮船招商局如何通过竞争保护中国商务的基础,而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整体状况或逆差问题,排除D项。
主题三
5. 海防战略落后;海军衙门权限小;封建制度腐朽;海军建设不足;海权意识觉醒晚。
6. 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史实,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典例指引 3 B 解析:材料提及新疆地区的叛乱势力,强调了如果不加以剿灭,将会对内地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发兵收复新疆南北是直接解决这一危机的措施,故选B项;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便创办军事工业,以实现自强,排除A项;北洋舰队强调应付海上威胁,排除C项;1898年光绪帝推行百日维新进行政治改革,排除D项。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 B 解析:对促进清廷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觉醒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鸦片战争与汉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等没有关系,A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行的洋务运动是这场革命推动的结果,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曾国藩等人推行的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项错误。
2. B 解析:清廷打破了传统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标志着中央财政权下放,地方势力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题干重点并非描述太平天国的状态,而是清廷的应对措施,排除A项;清廷此举是因财政崩溃的权宜之计,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地方权力扩张,排除D项。
3. C 解析:《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主张都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封建主义主张形成鲜明对比,故选C项;平均分配土地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虽然《资政新篇》提出了许多政治改革的主张,但并未明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且这与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政治体制(王权体制)也不相符,排除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
4.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了《北京条约》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故选A项;步骤是指事情进行的程序,材料中的②③符合,排除B项;④才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C项;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排除D项。
5. B 解析: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造先进武器装备,增强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故选B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对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有诱导作用,排除A项;创办兵工厂目的是提升清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在坚持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排除D项。
6. C 解析:材料中在洋务派推动下成立京师同文馆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即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故选C项;西方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便于和中国交往及获取利益,且A项概括不全面;洋务运动的宗旨是“自强”“求富”,排除B项;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材料未体现洋务派认识到这一点,排除D项。
7. A 解析:引用《万国公法》(国际法)处理外交争端,表明清政府逐步脱离传统“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思维,转向遵循国际规则的近代外交模式,故选A项,排除B项;宗藩体制是清朝长期维持的一种外交制度,不可能因为一次具体的外交事件就完全改变,排除C项;虽然拿捕商船发生在海面上,但重点在于清政府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自身的权利,排除D项。
8. D 解析:据材料“铁路”“码头和港口”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交通近代化,故选D项;修筑铁路和港口主要用于运输货物,军用和民用工业都可以使用,排除A项;甲午战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材料中的铁路和港口主要分布于国内,排除C项。
9. B 解析:材料体现出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军事工业时存在如技术运用不当、生产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可用于研究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选B项;金陵机器制造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A项;百日维新主要涉及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于1864年,排除D项。
10. B 解析:左宗棠认识到放弃新疆的防御,中国西北甚至北方都会受到外敌威胁,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有左宗棠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排除A项;李鸿章并不是顽固派而是洋务派,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展示左宗棠对新疆国防战略重要性的认知,排除D项。
11. A 解析: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取得,均体现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这表明中国近代化在军事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实力有所增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故选A项;边疆危机正是这一企图的体现,排除B项;清朝在这一时期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12. A 解析: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的边疆地区,清政府设省主要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主权,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不属于主观目的。
13. C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战后《申报》“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反映了对战争的初步反思,故选C项。
14. A 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强企图通过长期借款控制中国财政的方式,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外关系,而非中国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资本输入与其他侵略方式比较的信息,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但并未彻底沦丧,排除D项。
15. C 解析:这些都是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修筑铁路)的方式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和控制的体现,故选C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A项;列强侵华是多方面的,材料未涉及对比,排除B项;“以夷制夷”是指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制衡,维护自身利益,排除D项。
16. (1) 同:都利用外国科学技术,都发展近代工业。
不同:曾国藩偏重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张謇以发展棉铁业为主,主张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业;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主权。
(2) 作用:推动近代化(工业化)发展;激励了国人救国道路的探索;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促进了思想解放,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责任担当。(共46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 程 目 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运动历程 思想基础 创立“_________”会
革命兴起 1851年金田起义
建立政权 1853年定都天京
军事全盛 北伐和西征
由盛而衰 1856年天京变乱
政权覆亡 1864年天京陷落
两大纲领 革命纲领 《__________________》: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新社会方案 《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失败根源 ____________的历史局限性 历史影响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即_________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拜上帝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阶级
湘淮系
【图解】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背景 清政府内忧外患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 “______”“求富” 代表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目的 “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实质 清朝统治阶级的______运动 内容 军事工业 官办企业,旨在自强
民用企业 ____________,旨在求富
新式学校 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新式海军 维护沿海国防安全
意义 是中国早期_________的尝试 局限 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自强
自救
官督商办
现代化
【概念】 “中体西用”
晚期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前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成果,开启中国现代化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政府对抗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概念】 官督商办
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即由商人出资,政府委派官员来管理。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这种形式。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概念】 现代化
也称近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文明化、理性化。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 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措施 结果
西北 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 _________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收回伊犁大部分 1884年新疆建省
西南 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引发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 中法《____________》,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东南 法国进攻台湾 军事击退法军 1885年______建省
左宗棠
越南条款
台湾
2.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主要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对外扩张
导火索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过程 丰岛战役→平壤战役→____________→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____________》: ①承认______“独立”。(宗藩关系解体) 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破坏领土主权) ③赔款2亿两白银。(人民负担和经济命脉) 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列强深入长江上游) ⑤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制造。(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②证明____________破产。 ③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朝鲜
设厂
洋务运动
【思考点】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国家综合实力逐步超过中国。②日本侵略计划,对外扩张蓄谋已久,备战充分。③中国战争中战略指挥错误。④本质上,是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权被资本主义制度打败。
【辨析】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就是直接向他国输出商品,获取利润。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是商品输出,也有少量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就是对他国贷款和投资,如创办工厂、银行、工矿、铁路等,利用当地廉价原料、劳动力及其他有利因素,开展生产或经营,赚取超额利润。
知识点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始 “三国干涉还辽”:向欧洲银行借款
其他表现 ①划分____________。
②强租租借地。
③掠夺铁路和____________
势力范围
工矿利权
【辨析】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指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多数位于沿海并附有军事设施。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核心导学
1. 【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史料认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关系?
答案:史料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在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即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主题一 点燃旧民主主义革命
2. 【探究】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等]
根据史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答案: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1
(2025南京期末)清王朝面对太平天国运动,调整了统治策略,重用汉族大臣,着手整顿吏治。前线的军政大员在屡遭败绩之后,也不再墨守成规,尝试自行筹备战守,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便是曾国藩组建湘军出征。这导致( )
A. 封建统治基础遭到严重削弱 B.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发生变动
C. 汉族地主居于朝廷统治地位 D. 西方列强借此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和曾国藩组建湘军等措施,使得汉族官僚势力崛起,引起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不等于汉族地主居于统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战后,排除D项。
B
3. 【学思之窗】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阅读史料,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
答案:当时《北京条约》已经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是太平天国和捻军还在活动。洋务派借此学习西方器物,现实目的是“可以剿发逆”,长远目的是“自强”,巩固清王朝统治。
主题二 中国现代化的开启
4. 【学习拓展】 近代新阶级的产生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从时间角度,谈谈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的情况。
答案:两个阶级整体晚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在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产生要早于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是中国近代新产生的阶级,不属于传统的阶级力量,如封建地主和农民。
(2025清远期末)1894年《申报》曾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可以说明洋务运动( )
A. 便于政府与民争利
B. 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
C.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2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通过竞争,对中国商务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故选B项;在所给的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或争夺,排除A项;虽然轮船招商局的存在间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这一点并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轮船招商局如何通过竞争保护中国商务的基础,而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整体状况或逆差问题,排除D项。
5. 【探究】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由海入侵的步步深入,清政府采取的海防战略从“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水陆兼防”“以水为主”。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但其权限被限制在军政方面,军令权掌握在皇帝和军机大臣手里,舰队指挥权掌握在前陆军将领手里。同期日本形成了在天皇统率之下的海军省和海军军令部,海军以平均每年置舰两艘的速度加快建设。清朝自光绪十四年后,“未增一船”,战时甚至出现“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的窘境。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晚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争夺制海权”的重要性。(李强华《晚清海防战略的嬗变历程、制约因素及其启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从中方的角度,分析晚清海防失败的原因。
答案:海防战略落后;海军衙门权限小;封建制度腐朽;海军建设不足;海权意识觉醒晚。
主题三 列强侵华加剧
6. 【问题探究】 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对照教材上的《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论述的认识。
答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史实,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2025厦门期末)1875年,军机大臣文祥在廷议中指出:“倘西寇数年不剿,养成强大,无论坏关而入陕甘,内地皆震,即驶入北路,蒙古诸部落皆将叩关内徙,则京师之肩背坏。”为解决这一危机,清政府( )
A. 着力创办军事工业 B. 发兵收复新疆南北
C. 全力筹建北洋舰队 D. 开启政治改革步伐
3
【解析】材料提及新疆地区的叛乱势力,强调了如果不加以剿灭,将会对内地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发兵收复新疆南北是直接解决这一危机的措施,故选B项;清政府于19世纪60年代便创办军事工业,以实现自强,排除A项;北洋舰队强调应付海上威胁,排除C项;1898年光绪帝推行百日维新进行政治改革,排除D项。
B
配套新练案
1. (2024广州期末)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解析】对促进清廷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觉醒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鸦片战争与汉族官僚地主地位上升等没有关系,A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行的洋务运动是这场革命推动的结果,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曾国藩等人推行的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项错误。
B
2. (2025潍坊期末)清咸丰三年(1853年)户部奏称:“自广西用兵以来,奏报军饷及各省截流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两,各省地丁、盐课以及关税、捐输,无不日形支绌。”为此,清廷不得已变通旧制,准许地方督抚乃至统兵大员自行筹饷。据此可知当时( )
A. 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C. 晚清财政体制逐渐完善 D. 清朝中央机构发生异变
【解析】清廷打破了传统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标志着中央财政权下放,地方势力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题干重点并非描述太平天国的状态,而是清廷的应对措施,排除A项;清廷此举是因财政崩溃的权宜之计,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地方权力扩张,排除D项。
B
3. (2025青岛期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具有鲜明的新色彩。“新色彩”体现为( )
A. 平均分配土地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发展资本主义 D. 扶清灭洋
【解析】《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事业,主张都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封建主义主张形成鲜明对比,故选C项;平均分配土地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虽然《资政新篇》提出了许多政治改革的主张,但并未明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且这与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政治体制(王权体制)也不相符,排除B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
C
4. (2025海淀期末)阅读以下材料:
况①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②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③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④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其中,①是洋务运动的( )
A. 背景 B. 步骤
C. 目的 D. 评价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了《北京条约》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故选A项;步骤是指事情进行的程序,材料中的②③符合,排除B项;④才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排除C项;评价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排除D项。
5. (2025泉州期末)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始,数年之内,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兵工厂先后创办。据此可知,洋务运动旨在( )
A.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 实现强兵御敌
C. 提升清军文化素养 D. 促进政治民主
【解析】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造先进武器装备,增强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入侵,故选B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对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有诱导作用,排除A项;创办兵工厂目的是提升清军的武器装备水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在坚持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排除D项。
B
6. (2025东莞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恭亲王奕?上奏折说:“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在洋务派推动下成立京师同文馆,培养了早期的翻译、外交和技术人才。材料体现( )
A. 西方国家重视中国文化 B. 洋务运动宗旨是培养翻译人才
C. 洋务派经世致用的思想 D. 洋务派认识到中国战败的根源
【解析】材料中在洋务派推动下成立京师同文馆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即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故选C项;西方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便于和中国交往及获取利益,且A项概括不全面;洋务运动的宗旨是“自强”“求富”,排除B项;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材料未体现洋务派认识到这一点,排除D项。
C
7. (2025惠州期末)1864年春,普鲁士公使在天津大沽口海面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认为此举“显系夺中国之权”,并与普鲁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两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这表明清政府( )
A. 初具近代外交意识 B. 坚持天朝上国观念
C. 抛弃传统宗藩体制 D. 注重维护海洋权益
【解析】引用《万国公法》(国际法)处理外交争端,表明清政府逐步脱离传统“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思维,转向遵循国际规则的近代外交模式,故选A项,排除B项;宗藩体制是清朝长期维持的一种外交制度,不可能因为一次具体的外交事件就完全改变,排除C项;虽然拿捕商船发生在海面上,但重点在于清政府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自身的权利,排除D项。
A
8. (2025福州期末)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修筑了唐山至胥各庄的标准轨运货铁路,在长江沿岸地区修建了大量码头和港口。这些做法( )
A. 完善了军事工业 B. 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C. 垄断了国际贸易 D. 推动了近代交通发展
【解析】据材料“铁路”“码头和港口”可知洋务运动促进了交通近代化,故选D项;修筑铁路和港口主要用于运输货物,军用和民用工业都可以使用,排除A项;甲午战败,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材料中的铁路和港口主要分布于国内,排除C项。
D
9. (2025南京期末)英国人贝思福于1899年对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清廷创办)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事器械。”该言论可用于( )
A. 阐述民用工业的失败 B. 研究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 探讨百日维新的影响 D. 解释义和团运动的结局
【解析】材料体现出洋务运动在引进西方技术发展军事工业时存在如技术运用不当、生产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可用于研究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故选B项;金陵机器制造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A项;百日维新主要涉及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于1864年,排除D项。
B
10. (2025惠州期末)19世纪70年代,清廷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针对李鸿章放弃塞防的主张,左宗棠指出,“若此时(对新疆)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据此可知,左宗棠( )
A. 认清世界发展大势 B. 认识到新疆的国防战略地位
C. 与顽固派分歧严重 D. 化解了清政府的边疆危机
【解析】左宗棠认识到放弃新疆的防御,中国西北甚至北方都会受到外敌威胁,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有左宗棠对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排除A项;李鸿章并不是顽固派而是洋务派,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展示左宗棠对新疆国防战略重要性的认知,排除D项。
B
11. (2025佛山期末)19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但在这一时期,左宗棠成功收复了新疆地区,后来清政府又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表明( )
A. 中国近代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B. 西方列强放弃分裂中国企图
C. 清政府达到了富国强兵目标 D. 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取得,均体现了清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这表明中国近代化在军事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实力有所增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故选A项;边疆危机正是这一企图的体现,排除B项;清朝在这一时期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A
12. (2025日照期末)1878年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设立台湾省。这些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 维护国家主权 B. 提高治理效能
C. 改革地方机构 D. 促进地区交流
【解析】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的边疆地区,清政府设省主要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维护国家主权,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不属于主观目的。
A
13. 《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政府放松言论的监管 B. 报刊的失实导致战败
C. 国人对战败进行反思 D. 中国变革以失败告终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战后《申报》“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反映了对战争的初步反思,故选C项。
C
14. (2025肇庆期末)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向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签订《英德借款详细章程》,规定还款期限为36年,以海关收入为担保,不得提前或一次性还清。这反映了( )
A. 列强企图控制中国 B.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C. 资本输入危害更大 D. 中国主权彻底沦丧
【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强企图通过长期借款控制中国财政的方式,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外关系,而非中国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资本输入与其他侵略方式比较的信息,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但并未彻底沦丧,排除D项。
A
15. (2025郑州期末)1897年11月,德国远东舰队占领了胶州湾,并获得修建胶济铁路的权限。12月,俄国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中俄签订租借条约,并准许俄国修建中东铁路支线。1898年,英国租借威海,并获得了天津到沈阳的“关内外铁路”的贷权。这些史实表明( )
A.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B. 铁路是列强侵华的核心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D. 以夷制夷策略有效实施
【解析】这些都是列强通过资本输出(修筑铁路)的方式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和控制的体现,故选C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A项;列强侵华是多方面的,材料未涉及对比,排除B项;“以夷制夷”是指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制衡,维护自身利益,排除D项。
C
16. (2025南京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曾国藩在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看到了外国船炮的厉害,产生了购买外国船炮的欲求。通过购买洋枪洋炮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取得了实效,产生了学造船炮的想法。为从根本上学会外国的科学技术,就开始想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从而选派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洋学生。通过大力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在与外国“商战”中取得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摘编自李安祥、李文斌《曾国藩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阶段性特点》
材料二 张謇认为,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救国和救民。“实业者,西人赅(包括)农工商之名。”从本国实际出发,认为:“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于棉之稻、麦,类于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为次要。”在利用外资的层面,张謇也提出,“铁路可令洋商包办;兵轮可令洋商包办。”但特别强调“借外资不可丧主权”。
——摘编自马敏《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曾国藩和张謇经济思想的异同。
答案:同:都利用外国科学技术,都发展近代工业。
不同:曾国藩偏重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张謇以发展棉铁业为主,主张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业;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主权。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和张謇思想共同的积极作用。
答案:作用:推动近代化(工业化)发展;激励了国人救国道路的探索;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促进了思想解放,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责任担当。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