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13:39:00

文档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 程 目 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理论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过程 序幕 1895年“      ”
高潮 1898年“      ”
失败 1898年戊戌政变
失败 原因 根本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     ,寄托于皇帝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 推动中国      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背景 列强掀起      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口号 “      ”
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运动失败
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 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局限 存在明显的      行为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直接原因 镇压       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过程 列强入侵→天津保卫战→慈禧宣战→      (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北京陷落→中外议和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      》
【图解】 义和团、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
知识点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
项目 具体内容 具体危害 总评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改      为外务部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       完全形 成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领土 将     划定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军事 拆除炮台,各国自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军 破坏主权完整,控制统治腹地
文化 禁止    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思考点】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两次鸦片战争及其相关条约,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③《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全面认识戊戌维新运动
1. 【历史纵横】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其原因是什么
2. 【学思之窗】 戊戌变法的内容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3. 【探究】 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所得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5成都期末)戊戌维新运动前后,康有为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体”。梁启超强调“德、智、体”三育并举,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以“造新民、铸国魂”。这些主张 (  )
A. 改变了守旧的政治氛围
B. 减轻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C. 提供了反清的理论依据
D.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主题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4. 【学习拓展】 “东南互保”事件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此事件的后果。
5. 【教材图示】 战争的历史启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最大的侮辱。
依据该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6. 【教材图示】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图中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
(2025南京期末)下图为一则关于近代国内某场战争的史料。据此判断,该战争是 (  )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配套新练案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 (2024海南期末)康有为《自编年谱》光绪二十一年记载:“时翁常熟(翁同龢)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对此准确的解读是 (  )
                 
A. 救亡图存成为两人共识
B. 再现了变法开始时的场景
C. 康有为官职高于翁同龢
D. 翁同龢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2. (2025海淀期末)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尊奉为“改制教主”,提出“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提出学术研究新观点
B. 号召中体西用
C. 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
D. 实现扶清灭洋
3. (2025惠州期末)长期以来,史学界依据康有为回忆录的相关记述,认为康有为发起并组织了“公车上书”。然而当代学者仔细查阅清朝军机处档案后发现,康有为的“万言书”并非如他所言因都察院不收而未上达,而是根本就未曾递送。由此可见 (  )
A. 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
B. 多种史料互证更能探寻真相
C. 当代学者观点更加权威
D. 传统观点终会被新史料推翻
4. (2025厦门期末)1895年以前,中国官绅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少有先例。1895—1900年间,中国官绅创办的报纸至少21种,组织各类学会至少73所。这反映出当时 (  )
A. 知识分子群体的觉悟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近代科学教育的普及
D. 洋务新政取得了成效
5. (2025福州期末)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这一主张反映维新运动 (  )
A. 注重托古改制
B. 具有新旧并存的特征
C. 全面接受西学
D. 致力实现皇权的独尊
6. (2025清远期末)1898年,谭嗣同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南学会的同时,湖南全省其他府州县也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学会。有人形容当时这一局面:“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
A.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C.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D.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7. (2025郑州期末)1898年,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成书折中称:“皇上乾纲独揽,既无日本柄政之患,臣民指臂一体,又无日本去封建藩士之难,取日本更新之法,斟酌从容行之,章程毕具,流弊绝无,一举而规模成,数年而治功著。”这些史实表明康有为 (  )
A. 变法思想具有局限性
B. 实行托古改制的策略
C. 深受西方制度的影响
D. 重视变法的社会基础
8. (2025青岛期末)某学者认为,“变法失败还是成功,主要原因取决于采取的是从上往下的变法还是从下往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正是从上往下的”。该学者这一观点试图说明 (  )
A. 康梁维新思想脱离了时代需求
B. 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戊戌运动没有冲击到封建制度
D.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
9. (2024沈阳期末)近代各阶级纷纷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某运动后,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此运动指 (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维新运动 D. 洋务运动
10. (2025南昌期末)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率先提出为避免“全局糜烂”,各省当联合起来“力保东南”。随后东南督抚与列强签订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这反映了 (  )
A. 中央势力增强而地方式微
B. 列强已经完全控制中国
C. 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
11. (2024泉州期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写道:“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以下史实可用于印证该观点的是 (  )
A. 洋务运动开展
B. 近代新式学堂创办
C. 公车上书
D. 《辛丑条约》签订
12. (2025芜湖期末)1912年日本利用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动荡,将“清国驻屯军”改称“支那驻屯军”,并将驻屯军数量扩大到数千人。材料中的“清国驻屯军”应建立于 (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13. (2025佛山期末)《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严惩“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列强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 侵犯中国主权
B. 打击国人抗争心理
C. 阻碍经济发展
D.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4. 《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 ”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
A.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 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15. (2024石家庄期末)20世纪初,清人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写道:“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该“日记”的上述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 (  )
A. 宗藩体系的瓦解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社会阶层的流动
D. 近代教育的起步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摘自《曾文正公全集》(1861年)
材料三 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而已。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指出对应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核心主张。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主张实施失败的原因。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社会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点二
瓜分中国 扶清灭洋 盲目排外
知识点三
义和团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知识点四
总理衙门 东交民巷 华北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2. 这段史料说明,“百日维新”所涉及的变法内容,尽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其本身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考虑接受“切于时务者”。这表明维新运动受到种种限制,尤其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故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3. 主要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历史意义: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思想解放的意义;主张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
典例指引 1 D 解析: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强民、强体的主张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抵御列强侵略,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守旧的政治氛围是由封建统治阶级、传统封建思想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形成的,仅题干所述主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守旧的政治氛围,排除A项;维新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顽固势力,如封建守旧官僚、封建思想的卫道士等,排除B项;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所述的主张也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而不是为反清提供理论依据,排除C项。
主题二
4. 该事件加剧了朝廷和地方的离心力,加速了清廷衰落,便于帝国主义实行分而治之的侵略方针,也维护了列强在南方的经济利益。当然该事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客观上维护了南方社会经济免于战争破坏的作用。
5.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6.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即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典例指引 2 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是由英、美、法、德、俄、日、意、奥等八个国家组成的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与材料中提到的俄军、法意军、德军、英军、日军、美军等多国军队的情况相符合,故选D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排除A项;中法战争是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C项。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 A 解析:据材料“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可知材料认为翁同龢和康有为一样,对甲午战败割让台湾深感遗憾,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救亡图存,故选A项;“光绪二十一年”是1895年,当时戊戌变法尚未开始,排除B项;“以师傅当国”说明翁同龢对光绪帝的决策影响更大,当时翁同龢是军机大臣,康有为只是总理衙门章京,翁同龢的官职高于康有为,排除C项;材料并不意味着二人都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在阶级立场上具有一致性,排除D项。
2. 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托古改制”,其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C项;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主张变法,宣传政治主张,排除A项;“中体西用”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扶清灭洋”为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
3. B 解析:材料表明,单一的史料可能存在局限性和偏差,只有综合多种不同的史料进行互相验证,才能更有效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故选B项;虽然原始档案在史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但仅强调依赖原始档案过于片面,排除A项;学术研究的准确性是建立在证据和研究方法之上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
4. A 解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官绅创办大量报纸和学会,表明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这是知识分子群体觉悟的体现,故选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强调民族企业数量增多,排除B项;C项“科学教育”材料中没有体现;1895年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1901年清末新政尚未开始,排除D项。
5. B 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留,而“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则表明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故选B项;题干更多的是指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而不是借助古代的名义来改革,排除A项;题干强调吸收那些切合时务的西方学问,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围绕文化、学术的改革方向,排除D项。
6. D 解析:1898年处于戊戌变法时期,湖南各地出现学会,宣传变法思想,以爱国救亡为己任,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具有启蒙作用,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强调托古改制,未批判儒家思想,排除A项;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
7. A 解析:康有为认为凭借光绪皇帝“乾纲独揽”,可以像日本那样顺利且快速见效。但他未考虑到变法面临的复杂阻力和实际困难,设想过于理想化,故选A项;托古改制是指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康有为对日本变法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基础,排除D项。
8. B 解析:从上往下的变法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因为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上层决策者的推动,而非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故选B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全面的近代化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和需求,排除A项;部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尤其是政治改革方面,排除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维新派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排除D项。
9. B 解析:据“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并结合义和团运动给予列强沉重打击的有关知识可知,此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
10. C 解析:中央选择向列强宣战,而以东南督抚为主的地方势力却与列强和谈,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排除A项;虽然当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但中国仍有一定的主权和自主行动的空间,排除B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清政府就曾借助列强力量镇压农民起义,排除D项。
11. D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把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
12. C 解析: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战略要地驻扎军队,“清国驻屯军”就是依据《辛丑条约》建立的,故选C项。
13. B 解析:这些措施旨在削弱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打击抗争心理,故选B项;侵犯主权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巨额赔款确实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负担,但这并不是列强的所有措施,C项无法说明巨额赔款之外的其他措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1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辛丑条约》规定的15万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故选A项。
15. B 解析: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展厅内,展示大量中国文物,说明的是列强侵华加剧,对中国进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B项正确;宗藩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
16. (1) 太平天国运动: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购买、仿造西方器物),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变法运动:仿效俄国、日本进行变法,采取日本的政制。
(2) 原因: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制度变革,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而破产;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政治经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共43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 程 目 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理论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过程 序幕 1895年“____________”
高潮 1898年“____________”
失败 1898年戊戌政变
失败 原因 根本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____________,寄托于皇帝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 推动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社会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背景 列强掀起____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口号 “____________”
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运动失败
性质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 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局限 存在明显的____________行为
瓜分中国
扶清灭洋
盲目排外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直接原因 镇压_________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过程 列强入侵→天津保卫战→慈禧宣战→____________(动摇清政府统治根基)→北京陷落→中外议和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____________》 义和团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
【图解】 义和团、清政府和列强的关系
知识点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
项目 具体内容 具体危害 总评
政治 惩办“首祸诸臣”;改__________为外务部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形成
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领土 将____________划定为使馆区,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军事 拆除炮台,各国自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军 破坏主权完整,控制统治腹地 文化 禁止______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精神和文化上征服中国 总理衙门
东交民巷
华北
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思考点】 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两次鸦片战争及其相关条约,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③《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核心导学
1. 【历史纵横】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两部书是康有为1891至1895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主题一 全面认识戊戌维新运动
2. 【学思之窗】 戊戌变法的内容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答案: 这段史料说明,“百日维新”所涉及的变法内容,尽管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其本身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考虑接受“切于时务者”。这表明维新运动受到种种限制,尤其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故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3. 【探究】 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所得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主要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历史意义: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思想解放的意义;主张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
1
(2025成都期末)戊戌维新运动前后,康有为提出“欲强国必须强民,欲强民必须强体”。梁启超强调“德、智、体”三育并举,呼吁“锻炼强民之体魄”以“造新民、铸国魂”。这些主张(  )
A. 改变了守旧的政治氛围
B. 减轻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C. 提供了反清的理论依据
D.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解析】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强民、强体的主张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抵御列强侵略,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选D项;守旧的政治氛围是由封建统治阶级、传统封建思想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形成的,仅题干所述主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守旧的政治氛围,排除A项;维新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顽固势力,如封建守旧官僚、封建思想的卫道士等,排除B项;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所述的主张也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而不是为反清提供理论依据,排除C项。
4. 【学习拓展】 “东南互保”事件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此事件的后果。
答案:该事件加剧了朝廷和地方的离心力,加速了清廷衰落,便于帝国主义实行分而治之的侵略方针,也维护了列强在南方的经济利益。当然该事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客观上维护了南方社会经济免于战争破坏的作用。
主题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
5. 【教材图示】 战争的历史启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前检阅联军部队。这是对清王朝最大的侮辱。
依据该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身处新时代的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6. 【教材图示】 《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图中右一为奕劻,右二为李鸿章。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
答案:《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即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25南京期末)下图为一则关于近代国内某场战争的史料。据此判断,该战争是(  )
2
A. 鸦片战争 B. 中法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是由英、美、法、德、俄、日、意、奥等八个国家组成的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与材料中提到的俄军、法意军、德军、英军、日军、美军等多国军队的情况相符合,故选D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排除A项;中法战争是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C项。
配套新练案
1. (2024海南期末)康有为《自编年谱》光绪二十一年记载:“时翁常熟(翁同龢)以师傅当国,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来访不遇,乃就而谒之。”对此准确的解读是(  )
A. 救亡图存成为两人共识 B. 再现了变法开始时的场景
C. 康有为官职高于翁同龢 D. 翁同龢是维新派代表人物
【解析】据材料“憾于割台事,有变法之心”可知材料认为翁同龢和康有为一样,对甲午战败割让台湾深感遗憾,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救亡图存,故选A项;“光绪二十一年”是1895年,当时戊戌变法尚未开始,排除B项;“以师傅当国”说明翁同龢对光绪帝的决策影响更大,当时翁同龢是军机大臣,康有为只是总理衙门章京,翁同龢的官职高于康有为,排除C项;材料并不意味着二人都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在阶级立场上具有一致性,排除D项。
A
2. (2025海淀期末)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尊奉为“改制教主”,提出“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提出学术研究新观点 B. 号召中体西用
C. 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 D. 实现扶清灭洋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托古改制”,其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C项;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主张变法,宣传政治主张,排除A项;“中体西用”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扶清灭洋”为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
C
3. (2025惠州期末)长期以来,史学界依据康有为回忆录的相关记述,认为康有为发起并组织了“公车上书”。然而当代学者仔细查阅清朝军机处档案后发现,康有为的“万言书”并非如他所言因都察院不收而未上达,而是根本就未曾递送。由此可见(  )
A. 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 B. 多种史料互证更能探寻真相
C. 当代学者观点更加权威 D. 传统观点终会被新史料推翻
【解析】材料表明,单一的史料可能存在局限性和偏差,只有综合多种不同的史料进行互相验证,才能更有效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故选B项;虽然原始档案在史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但仅强调依赖原始档案过于片面,排除A项;学术研究的准确性是建立在证据和研究方法之上的,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
B
4. (2025厦门期末)1895年以前,中国官绅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少有先例。1895—1900年间,中国官绅创办的报纸至少21种,组织各类学会至少73所。这反映出当时(  )
A. 知识分子群体的觉悟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近代科学教育的普及 D. 洋务新政取得了成效
【解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官绅创办大量报纸和学会,表明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这是知识分子群体觉悟的体现,故选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强调民族企业数量增多,排除B项;C项“科学教育”材料中没有体现;1895年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1901年清末新政尚未开始,排除D项。
A
5. (2025福州期末)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这一主张反映维新运动(  )
A. 注重托古改制 B. 具有新旧并存的特征
C. 全面接受西学 D. 致力实现皇权的独尊
【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留,而“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则表明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故选B项;题干更多的是指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而不是借助古代的名义来改革,排除A项;题干强调吸收那些切合时务的西方学问,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围绕文化、学术的改革方向,排除D项。
B
6. (2025清远期末)1898年,谭嗣同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南学会的同时,湖南全省其他府州县也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学会。有人形容当时这一局面:“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 宣传了民主共和思想
C.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D.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1898年处于戊戌变法时期,湖南各地出现学会,宣传变法思想,以爱国救亡为己任,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具有启蒙作用,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维新变法强调托古改制,未批判儒家思想,排除A项;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
D
7. (2025郑州期末)1898年,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成书折中称:“皇上乾纲独揽,既无日本柄政之患,臣民指臂一体,又无日本去封建藩士之难,取日本更新之法,斟酌从容行之,章程毕具,流弊绝无,一举而规模成,数年而治功著。”这些史实表明康有为(  )
A. 变法思想具有局限性 B. 实行托古改制的策略
C. 深受西方制度的影响 D. 重视变法的社会基础
【解析】康有为认为凭借光绪皇帝“乾纲独揽”,可以像日本那样顺利且快速见效。但他未考虑到变法面临的复杂阻力和实际困难,设想过于理想化,故选A项;托古改制是指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康有为对日本变法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基础,排除D项。
A
8. (2025青岛期末)某学者认为,“变法失败还是成功,主要原因取决于采取的是从上往下的变法还是从下往上的改革,而戊戌变法正是从上往下的”。该学者这一观点试图说明(  )
A. 康梁维新思想脱离了时代需求
B. 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戊戌运动没有冲击到封建制度
D.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
B
【解析】从上往下的变法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因为这种方式主要依赖上层决策者的推动,而非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故选B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进行全面的近代化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和需求,排除A项;部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尤其是政治改革方面,排除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维新派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开放的,排除D项。
9. (2024沈阳期末)近代各阶级纷纷开展救亡图存运动。某运动后,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此运动指(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维新运动 D. 洋务运动
【解析】据“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并结合义和团运动给予列强沉重打击的有关知识可知,此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B项。
B
10. (2025南昌期末)在1900年6月清廷正式向诸列强国家宣战之后,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主的东南督抚们,率先提出为避免“全局糜烂”,各省当联合起来“力保东南”。随后东南督抚与列强签订互保约定,形成了中央对外宣战而地方议和的怪异政治局面。这反映了(  )
A. 中央势力增强而地方式微 B. 列强已经完全控制中国
C. 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
【解析】中央选择向列强宣战,而以东南督抚为主的地方势力却与列强和谈,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排除A项;虽然当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但中国仍有一定的主权和自主行动的空间,排除B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联合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清政府就曾借助列强力量镇压农民起义,排除D项。
C
11. (2024泉州期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写道:“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以下史实可用于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洋务运动开展 B. 近代新式学堂创办
C. 公车上书 D. 《辛丑条约》签订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把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教育近代化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
D
12. (2025芜湖期末)1912年日本利用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动荡,将“清国驻屯军”改称“支那驻屯军”,并将驻屯军数量扩大到数千人。材料中的“清国驻屯军”应建立于(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解析】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战略要地驻扎军队,“清国驻屯军”就是依据《辛丑条约》建立的,故选C项。
C
13. (2025佛山期末)《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白银;严惩“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列强制定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侵犯中国主权 B. 打击国人抗争心理
C. 阻碍经济发展 D.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这些措施旨在削弱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打击抗争心理,故选B项;侵犯主权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巨额赔款确实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负担,但这并不是列强的所有措施,C项无法说明巨额赔款之外的其他措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B
14. 《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 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解析】据材料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辛丑条约》规定的15万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故选A项。
A
15. (2024石家庄期末)20世纪初,清人戴鸿慈在《出使九国日记》中写道:“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该“日记”的上述内容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  )
A. 宗藩体系的瓦解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社会阶层的流动 D. 近代教育的起步
【解析】大英博物馆内的中国展厅内,展示大量中国文物,说明的是列强侵华加剧,对中国进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B项正确;宗藩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排除D项。
B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摘自《曾文正公全集》(1861年)
材料三 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而已。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指出对应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核心主张。
答案:太平天国运动: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或购买、仿造西方器物),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变法运动:仿效俄国、日本进行变法,采取日本的政制。
(2)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主张实施失败的原因。
答案:原因: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制度变革,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而破产;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势单力薄,缺乏政治经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