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8 13:41:10

文档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 程 目 标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日方 中方 形势
    事变 ①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②共产党: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一·二八事变 爱国军人:十九路军抵抗 ——
华北事变 (华北自治运动) ①学生:      运动。 ②共产党:“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 中共促成     和平解决 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知识点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开端 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
政治 ①中共洛川会议,标志      路线形成。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形成
军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概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
形成过程: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1935年瓦窑堡会议(党内确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建立)→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最终形成)。
原因分析: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积极推动。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政治 “      ”:扶植傀儡政权,如建立汪伪政府
经济 “      ”:进行经济掠夺,如“粮食统制”
军事 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扫荡”,轰炸重庆
其他 实施细菌战,如731部队;推行“慰安妇”制度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 【思考点】 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2. 【学思之窗】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人民的态度
一、提前召集国民代表大会,制定全国上下一致遵守政治纲领,俾全国各阶层力量,能迅速集中,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坚实抗战基础。
二、实现最低限度之民主政治,以增强人民对政府之信赖,并使人民得以自由发挥其抗战能力。
…………
七、对广大战区中之劳苦人民,自由职业者,中小手工业者,失业公务人员等须有妥善之救济方法。
八、除汉奸外,宜从速开释全国政治犯,并取消以前有碍民众运动之各项特殊条例。[《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对国民党提出的八大政治主张》(1937年7月10日)]
阅读这段史料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3. 【问题探究】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日态度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选集》]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
阅读上述两段史料,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的理解。
(2025成都期末)若为“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些内容拟一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  )
A.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
D.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主题二 认识日本侵略战争
4. 【史料阅读】 日军侵华暴行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什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关于战争,生活在新时代的同学们应该报以什么样的认识
下表所示是1935年5月、6月发生的部分事件。这反映出 (  )
5月29日 日本提出“平津二十里内及京奉沿线两侧不得驻中国军队”
5月30日 日本政府公开宣称“这次华北事件由军部负责解决”
6月6日 日本军部“向驻华日军发出重大的训令,要他们执行断然粉碎之手段”
6月7日 日本驻华武官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两三日内,华北形势极堪注意”
A. 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
B. 中日军事对抗加剧
C. 日本正在加快侵华步伐
D. 国民政府积极御侮
配套新练案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 (2025佛山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全国群众性的救亡运动。据此可知 (  )
                 
时间 事件
19日 北平大学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声言“立息内争,一致对外”
23日 南京各界人士10万余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26日 上海各界人士数万人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27日 东北流亡人士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28日 北平30万人举行大规模集会
A. 九一八事变严重加剧民族危机
B. 一·二八事变激发国民抗日热情
C. 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抗战开始
D. 一二·九运动宣传中共救国主张
2. (2024东莞期末)九一八事变后,国立北平大学的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希望“立息内争,一致对外”。蒋介石却公开宣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而“安内”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这表明国民政府 (  )
A. 积极凝聚民族救亡力量
B. 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支持
C. 背离了抗日救亡的方向
D. 彻底放弃了对日军的抵抗
3. (2025清远期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抗日宣言,并抽调大批党员干部进入东北地区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此举 (  )
A. 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战的主战场
B. 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C.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4. (2024佛山期末)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 (  )
A.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C. 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D. 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5. (2024南京期末)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在亡国灭种的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甚至连军阀、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这一观点旨在表明,中共 (  )
A. 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联合国民党进行国民大革命
C. 全面抗战路线基本形成
D.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 (2025泉州期末)下表所示为国民政府战备情况,据此推知,这旨在 (  )
时间 举措 具体内容
1935年 至 1937年 整理训 练军队 全国完成85个调整师和整理师,92个独立旅,还整建了部分技术兵种部队
1936年 实施兵 役法 将全国划分为60个师管区,负责征集兵员
通过军 费预算 1937年军费预算4.12亿元,新增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
A. 防范反蒋运动 B. 提升国防力量
C. 应对民族危机 D. 削弱各地军阀
7. (2024成都期末)下表所示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据表可知 (  )
苏联 “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
美国 “蒋介石是整个东亚最有权力的人”,他的生死将“危及中国在过去十年所取得的进步”
日本 “相机将防共协定的范围扩大到(华北)五省”
国民党 亲日派 “武装扫荡”,使“领导即刻恢复自由”
A. 各方政治诉求基本一致
B. 事变走向影响国家命运
C. 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
D. 国民政府主导事态发展
8.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 (  )
A. 日本全面侵华加快国共合作
B.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 文化认同是国共合作的标志
D. 合作抗日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诉求
9. (2025大连期末)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表示“团结各方共赴国难”。这表明,该事变 (  )
A. 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
B. 是一二·九运动的导火线
C. 推动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彻底改变列强对华政策
10. (2024沈阳期末)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标志着 (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
B.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抗日救亡运动的正式开始
D.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11. (2024梅州期末)《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的发表表明 (  )
A.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 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C. 全国抗战正式开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2. (2024广州期末)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3. (2025郑州期末)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它的性质是三民主义的”“不是苏维埃,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三民主义新中华民国”。这一观点说明了 (  )
A. 国共两党关系逐渐缓和
B. 近代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C. 共产党维护全民族抗战
D. 近代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14. (2024泉州期末)下表为《申报》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的检索统计(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
词语 年份 条目数量
中华民族 1919年前 30条
1920-1924年 68条
1925年 81条
1928年 183条
1939年 372条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民族意识的增强
C. 报纸杂志的盛行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15. (2025青岛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革命烈士诗抄》,郭沫若题词“血性文章血写成,党人风格万年贞”。以下是其中两首诗:
就义诗 杨超①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滨江抒怀 赵一曼②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①备注:杨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被捕后英勇就义 ②备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后被调到东北组织工作,1935年11月与敌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英勇就义。此诗作于1935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首诗词创作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党人风格”的认识。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九一八 一二·九 西安事变
知识点二
全面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三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二是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三是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四是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将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2. 从背景上看,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
其具体主张可以分两类,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于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这些主张均表现出鲜明的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立场。
这些主张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抗战主张类似,表现了各党派求同存异、团结抗战的民族凝聚力。
3. 首先,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逐渐觉醒,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这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客观基础。其次,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不懈努力,特别是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再次,西安事变激化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迫使蒋介石的政策发生转变。最后,国内国际的支持,包括中间力量的推动也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因素。
典例指引 1  A 解析:材料所列四个事件完整呈现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程,故选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B项;C项描述的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军事重心转移,排除C项;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主要是在全国抗战以后,排除D项。
主题二
4. 理解:从战争的性质看,这场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手段残忍,并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
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我们必须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人类必须坚持的普世价值观。
典例指引 2  C 解析: 材料展示的是日军对中国华北进军和侵略的步骤,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蓄谋已久”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军事表现,排除B、D两项。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 A 解析:表格中提到“东北民众抗日”,时间是20日,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背景应为1931年9月18日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故选A项;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主要影响集中于上海,排除B项;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是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反对华北自治,排除D项。
2. C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希望南京国民政府一致对外,但是蒋介石却将重心放在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认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这显然背离了抗日救亡的方向,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做法违背民意,并不能凝聚起民族力量,排除A项;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
3. B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给日军的军事部署和统治秩序造成极大干扰,也鼓舞了东北民众的抗日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抗战期间不同阶段主战场不同,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排除D项。
4. B 解析:由材料“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故选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C项;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
5. D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年底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排除B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
6. C 解析: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应对民族危机,抵抗日本侵略,故选C项,排除A、D两项;B项属于具体做法产生的效果,而不是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
7. B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美国、日本三方势力都希望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这说明西安事变的走向影响国家命运,B项正确;各方政治诉求并不一致,排除A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
8. D 解析:根据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可知,国共两党在民族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均主张全民族团结抗战,故选D项。
9.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因此其标志着中国全国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态度,排除D项。
10.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洛川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矛盾加剧的社会形势,确立了全面抗战的路线,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A项;抗日救亡运动正式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项。
11. D 解析:1937年7月15日,中共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旨在响应国共合作需要,推动全民族抗战形势,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排除A项;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是在1936年10月,题干涉及时间是1937年,排除B项;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
12. B 解析:据材料可得出在抗战时期推行的这一政策,有利于团结抗战力量,因此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当时已经没有开展土地革命,排除A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排除D项。
13. C 解析:此时处于全国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该观点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全民族抗战,故选C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排除A项;近代民主革命纲领早在中共二大时就已提出,排除B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一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排除D项。
14. B 解析:“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大幅增加,这表明有更多的人认同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B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产生直接影响,排除A项;报纸杂志的盛行无法改变“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排除C项;到1939年为止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排除D项。
15. (1) 《就义诗》: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滨江抒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赵一曼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共产党人一直坚守革命信念,不怕牺牲。
(2) 从“党人风格”的内涵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贞不屈、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从“党人风格”的形成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追求;从“党人风格”的价值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从学生自身认识的角度作答。(共40张PPT)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 程 目 标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日方 中方 形势
_________事变 ①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 ②共产党: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一·二八事变 爱国军人:十九路军抵抗 ——
华北事变 (华北自治运动) ①学生:____________运动。 ②共产党:“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 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 中共促成____________和平解决 全国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九一八
一二·九
西安事变
知识点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开端 七七事变,全国抗战开始
政治 ①中共洛川会议,标志____________路线形成。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
军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全面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概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
形成过程: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1935年瓦窑堡会议(党内确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建立)→1937年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最终形成)。
原因分析: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积极推动。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政治 “____________”:扶植傀儡政权,如建立汪伪政府
经济 “____________”:进行经济掠夺,如“粮食统制”
军事 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治安强化运动”“扫荡”,轰炸重庆
其他 实施细菌战,如731部队;推行“慰安妇”制度
以华制华
以战养战
核心导学
1. 【思考点】 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答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二是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三是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四是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将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主题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 【学思之窗】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人民的态度
一、提前召集国民代表大会,制定全国上下一致遵守政治纲领,俾全国各阶层力量,能迅速集中,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坚实抗战基础。
二、实现最低限度之民主政治,以增强人民对政府之信赖,并使人民得以自由发挥其抗战能力。
…………
七、对广大战区中之劳苦人民,自由职业者,中小手工业者,失业公务人员等须有妥善之救济方法。
八、除汉奸外,宜从速开释全国政治犯,并取消以前有碍民众运动之各项特殊条例。[《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对国民党提出的八大政治主张》(1937年7月10日)]
阅读这段史料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答案:从背景上看,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
其具体主张可以分两类,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于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这些主张均表现出鲜明的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立场。
这些主张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抗战主张类似,表现了各党派求同存异、团结抗战的民族凝聚力。
3. 【问题探究】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日态度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亲爱的同胞们!本党这种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与委曲求全的态度,早已向全国同胞在言论行动上明白表示出来,并且已获得同胞们的赞许。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巩固全国的和平统一,实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周恩来选集》]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1937年7月17日)]
阅读上述两段史料,谈谈你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形成的理解。
答案:首先,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逐渐觉醒,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这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客观基础。其次,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不懈努力,特别是作出了巨大的让步。再次,西安事变激化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迫使蒋介石的政策发生转变。最后,国内国际的支持,包括中间力量的推动也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因素。
1
(2025成都期末)若为“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些内容拟一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 D.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A
【解析】材料所列四个事件完整呈现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历程,故选A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排除B项;C项描述的是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军事重心转移,排除C项;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主要是在全国抗战以后,排除D项。
4. 【史料阅读】 日军侵华暴行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拉贝《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
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
主题二 认识日本侵略战争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什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关于战争,生活在新时代的同学们应该报以什么样的认识?
答案: 理解:从战争的性质看,这场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手段残忍,并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
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我们必须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人类必须坚持的普世价值观。
下表所示是1935年5月、6月发生的部分事件。这反映出(  )
2
【解析】材料展示的是日军对中国华北进军和侵略的步骤,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蓄谋已久”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军事表现,排除B、D两项。
5月29日 日本提出“平津二十里内及京奉沿线两侧不得驻中国军队”
5月30日 日本政府公开宣称“这次华北事件由军部负责解决”
6月6日 日本军部“向驻华日军发出重大的训令,要他们执行断然粉碎之手段”
6月7日 日本驻华武官向中国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两三日内,华北形势极堪注意”
A. 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 B. 中日军事对抗加剧
C. 日本正在加快侵华步伐 D. 国民政府积极御侮
C
配套新练案
1. (2025佛山期末)下表为中国近代某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全国群众性的救亡运动。据此可知(  )
时间 事件
19日 北平大学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声言“立息内争,一致对外”
23日 南京各界人士10万余人举行抗日救国大会
26日 上海各界人士数万人举行抗日救亡大会
27日 东北流亡人士在北平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
28日 北平30万人举行大规模集会
A. 九一八事变严重加剧民族危机 B. 一·二八事变激发国民抗日热情
C. 卢沟桥事变标志全面抗战开始 D. 一二·九运动宣传中共救国主张
A
【解析】表格中提到“东北民众抗日”,时间是20日,结合所学可知,该材料背景应为1931年9月18日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故选A项;一·二八事变发生于1932年,主要影响集中于上海,排除B项;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排除C项;一二·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是中共领导的学生运动,反对华北自治,排除D项。
2. (2024东莞期末)九一八事变后,国立北平大学的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希望“立息内争,一致对外”。蒋介石却公开宣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而“安内”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这表明国民政府(  )
A. 积极凝聚民族救亡力量 B. 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支持
C. 背离了抗日救亡的方向 D. 彻底放弃了对日军的抵抗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希望南京国民政府一致对外,但是蒋介石却将重心放在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认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这显然背离了抗日救亡的方向,C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做法违背民意,并不能凝聚起民族力量,排除A项;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
C
3. (2025清远期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抗日宣言,并抽调大批党员干部进入东北地区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此举(  )
A. 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战的主战场 B. 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C. 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斗争,给日军的军事部署和统治秩序造成极大干扰,也鼓舞了东北民众的抗日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抗战期间不同阶段主战场不同,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排除D项。
B
4. (2024佛山期末)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  )
A.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C. 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D. 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析】由材料“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故选B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C项;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
B
5. (2024南京期末)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在亡国灭种的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甚至连军阀、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这一观点旨在表明,中共(  )
A. 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联合国民党进行国民大革命
C. 全面抗战路线基本形成 D.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年底召开了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D项正确;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排除B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
D
6. (2025泉州期末)下表所示为国民政府战备情况,据此推知,这旨在(  )
【解析】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旨在应对民族危机,抵抗日本侵略,故选C项,排除A、D两项;B项属于具体做法产生的效果,而不是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
时间 举措 具体内容
1935年至1937年 整理训练军队 全国完成85个调整师和整理师,92个独立旅,还整建了部分技术兵种部队
1936年 实施兵役法 将全国划分为60个师管区,负责征集兵员
通过军费预算 1937年军费预算4.12亿元,新增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
A. 防范反蒋运动 B. 提升国防力量
C. 应对民族危机 D. 削弱各地军阀
C
7. (2024成都期末)下表所示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据表可知(  )
苏联 “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
美国 “蒋介石是整个东亚最有权力的人”,他的生死将“危及中国在过去十年所取得的进步”
日本 “相机将防共协定的范围扩大到(华北)五省”
国民党亲日派 “武装扫荡”,使“领导即刻恢复自由”
A. 各方政治诉求基本一致 B. 事变走向影响国家命运
C. 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 D. 国民政府主导事态发展
B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苏联、美国、日本三方势力都希望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这说明西安事变的走向影响国家命运,B项正确;各方政治诉求并不一致,排除A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
8.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祭文中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等语。这表明(  )
A. 日本全面侵华加快国共合作
B. 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C. 文化认同是国共合作的标志
D. 合作抗日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诉求
【解析】根据材料“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可知,国共两党在民族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均主张全民族团结抗战,故选D项。
D
9. (2025大连期末)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随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表示“团结各方共赴国难”。这表明,该事变(  )
A. 标志着全国抗战的开始 B. 是一二·九运动的导火线
C. 推动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彻底改变列强对华政策
【解析】据材料可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因此其标志着中国全国抗战的开始,故选A项;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排除B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列强态度,排除D项。
A
10. (2024沈阳期末)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做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标志着(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 B.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抗日救亡运动的正式开始 D.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洛川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矛盾加剧的社会形势,确立了全面抗战的路线,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诞生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排除A项;抗日救亡运动正式开始于1937年,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项。
B
11. (2024梅州期末)《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的发表表明(  )
A.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 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C. 全国抗战正式开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析】1937年7月15日,中共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旨在响应国共合作需要,推动全民族抗战形势,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排除A项;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是在1936年10月,题干涉及时间是1937年,排除B项;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
D
12. (2024广州期末)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据材料可得出在抗战时期推行的这一政策,有利于团结抗战力量,因此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当时已经没有开展土地革命,排除A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排除D项。
B
13. (2025郑州期末)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它的性质是三民主义的”“不是苏维埃,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三民主义新中华民国”。这一观点说明了(  )
A. 国共两党关系逐渐缓和 B. 近代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C. 共产党维护全民族抗战 D. 近代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解析】此时处于全国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该观点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全民族抗战,故选C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排除A项;近代民主革命纲领早在中共二大时就已提出,排除B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一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排除D项。
C
14. (2024泉州期末)下表为《申报》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的检索统计(部分)。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词语 年份 条目数量
中华民族 1919年前 30条
1920-1924年 68条
1925年 81条
1928年 183条
1939年 372条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民族意识的增强
C. 报纸杂志的盛行 D.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解析】“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大幅增加,这表明有更多的人认同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B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对“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产生直接影响,排除A项;报纸杂志的盛行无法改变“中华民族”一词使用频次,排除C项;到1939年为止抗日战争还没有胜利,排除D项。
15. (2025青岛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革命烈士诗抄》,郭沫若题词“血性文章血写成,党人风格万年贞”。以下是其中两首诗:
就义诗 杨超① 满天风雪满天愁, 革命何须怕断头? 留得子胥豪气在, 三年归报楚王仇! 滨江抒怀
赵一曼②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①备注:杨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被捕后英勇就义 ②备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后被调到东北组织工作,1935年11月与敌作战时受伤被俘,1936年8月英勇就义。此诗作于1935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首诗词创作的背景。
答案:《就义诗》: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滨江抒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赵一曼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共产党人一直坚守革命信念,不怕牺牲。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党人风格”的认识。
答案: 从“党人风格”的内涵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贞不屈、为国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从“党人风格”的形成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持追求;从“党人风格”的价值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从学生自身认识的角度作答。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